NO.4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注4]《定解宝灯论释》,麦彭仁波切造论,堪布索达吉译讲,三、入定有无执著相:
己二、盲修之相:
盲修无念和尚宗,未察直直而安住,
无有胜观之明分,如石沉海平庸住。
盲修又是怎样的呢?认为一切都不存在,对好、坏何者也不执著,但一切法为什么不存在,自己既未观察也未分析,处于茫茫然的状态中,只是呆呆愣愣地坐着。这就是所谓的无念和尚宗。
有些人非常喜欢坐禅,晚上睡前坐一小时,早上起来坐一小时,部分初入门者,即使练习金刚跏趺坐也要花半个月时间,并且对手的位置也说法各异——合掌、持等印、放在膝盖上等等,之后开始闭目静坐,这时心里想:我坐禅的姿势多么标准,如果有人看到一定会赞叹的!或者认为:这样坐着真舒服!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意识融入阿赖耶识,顷刻出现明而无念之状态。”但这并非真正认识了法界本面,无垢光尊者认为:“实际上是阿赖耶识融入不分别任何法的阿赖耶中,阿赖耶又融入法界而使粗细执著隐没,并显现了光明离戏之法性。如果已经认清了这一本面,才可断除迷惑。”现在大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每天忙忙碌碌,身心都很疲累,因此非常喜欢静静地坐一会儿,有时入于明而无念的境界当中,什么都不执著,觉得非常舒服。但这种禅坐仅仅是为了逃避外面眼花缭乱的世界,既没有上师窍诀也未认识心之本面,根本没有依靠观察抉择引生定解,仅仅是什么也不想地闭目静坐,其实这就是所谓的无念和尚宗。
真正的入定需要具有胜观智慧,而没有胜观之明分的无念修法,就如同石头沉于大海,即使一百年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水木格言》中说:“百年住于水中,石性干燥而存。”同样,何者也不执著无念安住,即使经过一百年,自己的大悲、智慧等也不会有点滴增上。堪布根华说:“灭除贪嗔痴等烦恼的功德、慈悲菩提心以及诚信因果等内心中应当生起的种种道相一无所得,这显然是一种盲修。”
[注5]《俱舍问答》,第五品分别随眠品问答题,来源:mingguang.im:
522、详细说明五种见解的各自本体。
答:坏聚见:将近取蕴视为我与我所,即坏聚见。
边执见:视近取蕴为常有或断灭,即边执见。
邪见:认为四谛、三宝、业因果等不存在,即是邪见。
见取见:本来前三种见等是下劣之见反而执为殊胜,为见取见。(等字是说其他劣者亦执为胜。)
戒禁取见:大自在等本不是因反而认为他是因,视非道为正道,身体依靠五火、绝食,这些是戒禁取见。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下圆二所依,有诠无诠二,
是与智相应,瑜伽因本性。
6、禅定作意:以“下圆二所依,有诠无诠二”宣说。依靠初禅未至定是下劣所依,一禅至四禅间正行等持所依称为圆满所依或依处,有这两种所依。正行等持也有两种,未至定与初静虑粗分正禅是有寻有伺,称为有诠,由语引发的运行是寻伺,因此是有诠。初静虑殊胜正禅无寻有伺,也属于前者范畴。二禅以上的正行等持远离寻伺,称为无诠。安慧论师的《注释》中说:“未至定与一禅有寻有伺,二禅与中禅为无寻有伺,三禅四禅无寻无伺。”
7、具慧作意:以“是与智相应,瑜伽因本性”宣说,安慧论师的《注释》中是“真实具智慧,瑜伽因自性。”也就是说,相应或真实具足修所生慧或智,称智慧作意。智慧,是瑜伽或止观的自性,它的因是闻思智慧的自性或本性。总之,由无垢闻思之因所生的修行止观瑜伽就是具慧作意。
彼是间杂缘,不共而缘者,
五种及七种,此之遍知五。
8、间杂缘作意:以“彼是间杂缘”及下文中“五种”宣说,间杂缘有五种,即间杂缘经藏、间杂缘自说或总纲偈、间杂缘因缘、间杂缘受持、间杂缘传讲五种。(1)间杂缘经藏:诸如,将《十地经》等教义归纳后总体作意;(2)间杂缘自说或总纲偈:将每一品教义归集于某种意义中总结起来这般作意;(3)间杂缘因缘:将因缘、正文及结尾的总纲之理摄义而缘取;(4)间杂缘受持:将自己所受持归纳为“所修义仅此”;(5)间杂缘传讲:为他传讲也如此归纳。总之,将经义、其间的自说或摄义偈、因缘概括起来而作意,讲法、闻义也如此归纳而作意。诸如:大乘的所有经的教义如果归纳,则是深广两种,甚深义如果归摄,则归于无有所取能取、自他等二法戏论的真如中,了知以行相而宣说广大最终也归于它,一切广大法摄为基道果三种,归集为基二谛、道二资、果二身而间杂缘取。
9、别缘或不共缘作意:以“不共而缘者”及后面“七种”宣说。不共缘有七种,(1)缘名称:诸如缘所谓瓶子、柱子。(2)缘词句:诸如长柱子、新瓶子,对应名称及它的差别而宣说。(3)缘文字:缘于一切名称的组成基础阿、嘎等字母,这三种能诠分为三种,缘于经中宣说的词句、名称、文字之义,世间及出世间的一切论典不超离名称、词句、文字的自性,虽然借助这些指明意义,但是以心表示,因此一切名、词、字都只是由心所生、以心假立,进而趋入不可言说。就所诠而言,圆成实有(4)缘于人无我;(5)缘于法无我。依他起有(6)缘于显现所取分的依他起诸多有色法、无常、身体不净、是苦所依;(7)缘于显现能取分的依他起非有色心心所、苦、无常。
10、遍知定解作意:以“此之遍知五”宣说,等持的遍知有五种,是哪五种呢?所遍知基四谛、所遍知义无常等十六相、能遍知见修二道、遍知果解脱、了知解脱真如照了见解脱之智。再者,缘于基近取五蕴,了知它是苦、无常、无我、空性义,能如此完全了知是八圣道,于见道修道中生起,依靠此道的果是断除烦恼,心得解脱,生起见解脱真如之智,实际是遍知四谛。
具足修行相,四种三十七。
彼是二道性,二功利得受。
11、修行作意:以“具足修行相,四种三十七”宣说,修行人无我行相,修行法无我行相,修行见行相、修行智行相四种。证悟五蕴无常,声闻们也修行。诸法无自性,菩萨修行。见是指十六刹那智慧中八忍是见,八智是智相。或者,寂止称为见,胜观称为智。修行相三十七是指三十七菩提分法:了知身不净、受痛苦、心无常、诸法无我之行相的四念住。修行增上三学未生令得以生起相,为第一正断;所谓修行能依相,是指三学法已生起令增上圆满为第二正断;所谓修行断除相,是指三学之违品,已生起为断除而精勤是第三正断;所谓修对治相,罪恶不善法未生起者,为令不生而修不净观、慈心与缘起义,是第四正断。之后是四神足:欲神足:作意执为满足的对治;勤神足:作意、思维散乱与怀疑的对治。定神足:是以极度持心作意掉举的对治;观神足:作意昏昧与沉陷的对治。
五根中的信根作意诚信行相;勤根是作意精勤相;念根作意不忘失相;定根作意住心相;慧根修行辨别相。这五根不被违品击败,即是作意五力。
何为七觉支?尽智无生智的本性是觉,成为它的分支,是念等七种。或者,获得见道的无二智是觉,成为它的分支有念等七种。这些极其明现真实菩提,称为修行,不忘失的念觉支;无误了知的择法觉支;欢喜善法的精进觉支;意乐自性的喜觉支;堪能的轻安觉支;平等安住的舍觉支;心安住的定觉支。
八圣道,正见,修行无疑行相,一地无疑或确定已经证悟法界,所有修道中反复更进一步修行真如。正分别:修行分别修治地的行相,从信解行开始闻思修次第增上,于一地现量证悟法界,称为修治地。从入定中起定后了知我以修治如实证悟了法界。正语:修行令他者真实了悟的行相。正业际:修行向往圣者之戒的行相,因为是圣者欢喜之戒。正命:修行减少威仪的行相,削减资具,断除邪命。正勤:观修先前修行获得之道进行串习的行相,从信解行至一地之间修行,一地获得超胜的精进,至十地间能胜进串习精进。正念:观修不忘失安住法之相的行相,法是指言说及一缘安住法界时如果出现昏沉、掉举,则以三相对治遣除,即是观修不忘失行相。三相是指寂止相、受持或高昂相、等舍相。如果掉举,则修寂止相来止息。如果出现昏沉昏昧,则受持高昂相而能止息。如果无有沉掉,则作意等舍相,心不动而安住本位。正定:观修无相转依的行相,远离沉掉,不需要依靠三相,获得无勤转依成修行的大悲。
12、二道自性作意:以“彼是二道性”宣说,这种观修是寂止与胜观二道的自性,依于不散乱的寂止能如实证悟抉择法之胜观义的自性。
13、善妙或功利作意:以“二功利”宣说。以某种作意遣除恶业、遣除见而安立为二种善妙功德利益。恶业也有两种,身之恶业,即造杀生、不予取、非梵行、妄语不善业。心之恶业,心动摇于行不善之因贪嗔痴。若问:由什么作意能遣除它呢?以作意并通达法无我能遣除。以通达人无我能除坏聚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见。
14、真实得受教授随教作意:以“得受”宣说,安住大乘种姓者发起菩提心,于信解行地获得法相续等持,于佛菩萨前得受获得一地的等持教言,称为真实得受作意。
加行及自在,小大之本性,
瑜伽此作意,许是一切性。
15、加行作意:以“加行”宣说,得受教言之果在道位有五种加行之加行,其一、解数加行:了解《等持行境经》等十二契经的教言,自己得受的名称、词句、文字数及偈颂等数目有多少。其二、解安住或趋入二相加行:了解能诠之实相,文字是所有名称、词句的根本或本源,它是阿勒、嘎勒五十个字母,因此通晓文字有量,而名称、词句无量,如《般若十万颂》等中有大量名称词句,并不是十万,因此了解安住或趋入它无量。其三、解分别之加行:任何人或以任何作意,无有颠倒证悟“所谓瓶子之类的名称、它的意义是能装水的大腹器具,名义相联而说此法名称是这个,意义是这个”所得受教言的名义,依靠名称的名言共相在心中浮现外境自相的行相,耽著为外境自相,由名解义,而通达意义,见到外境自相时,领悟到义共相由名称安立,此法的名称是这个,完全通达名称。其四、次第解加行:世间中,瓶子、氆氇、人、马等种种命名,按照名称顺序无误表达时,在生起耽著某某外境是此是彼之前,它的名称浮现在心里,由它通达意义。解数等四种加行是在资粮道由闻法而获得法所缘的方便。其五、证悟加行:在加行道等时,有十一种差别,了悟了它们就称为证悟加行。是哪十一种呢?加行道有四种、见道有一种、从所证角度有两种、胜劣两种、后得分类有两种。加行道的四种是,(1)暖位,证悟名义本体无关联而以名立义,以义立名,这些只是分别心增益假立为名义,称为证悟名义客生。(2)顶位,了知显现为所取能取的这些法并非于所取能取的本体中存在,但以心心所依他起而如是现前或真实显现似乎实实在在的相似相,如同捏着眼睛显现二月等一样,称为证悟真实显现相。所谓“相”是对显现之因称呼的。领悟如是显现的因是心,为此得名。(3)忍位,对色至法之间的六境或六义不加分别,完全通达所取不可得,称为证悟义不可得。(4)胜法位,缘六境,通达能取之六识聚无有自性,称证悟能缘不可得。(5)如此证悟所取能取不可得即刻获得见道一地时,证悟远离所取能取的法性普行法界,称为证悟法界。(6)声闻的见道,称为证悟人无我,仅是现量证悟五蕴无人我,获得预流果。(7)菩萨的见道,不仅是人无我,而且五蕴也是如幻现而无自性,称为证悟法无我。(8)证悟小意乐是声闻预流等四果及缘觉,他们仅行自利没有证悟法无我。(9)证悟广大本性意乐是十地菩萨及如来行自他利的证悟,因为圆满证悟了二无我。(10)证悟如所通达之法安立,是指见道一地时通达法界的缘故,一刹那中见百尊佛等证得十二种百数功德,即是证悟法安立,那也是以正见而证悟的。(11)证悟安立法,是指从二地至十地间也证悟所修之诸法,从中自己通达并证悟自类所属的十二种百数千数等功德越来越增上的安立,这是修道的真实证悟。虽然藏地注释中后六种唯一对应修道,但显然不符世亲论师与安慧论师的意趣。
16、自在作意:以“自在”宣说,自在作意有三种,自在清净烦恼障、自在清净烦恼障所知障、自在成就殊胜功德。其一、贪等烦恼障碍解脱涅槃,它们是以证悟人无我见修道断除,不复再生,仅这一点声闻、缘觉阿罗汉也具有。其二、耽著所取能取法有自性的所知障障碍获得遍知智慧,以大乘道断除烦恼障所知障后永不再生。其三、断除获得六通、力、无畏等那些殊胜功德之障而现前那些功德,自在真实成就功德极其清净。
17、作意小乘声缘道。
18、作意广大本性菩萨大乘道。
以上这十八瑜伽作意,承许是摄集一切大小乘的所有作意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