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辛二、寻求如幻:
以如幻术说,非真之妄念,
以如幻相说,迷乱为二法。
犹如彼无彼,如是许胜义,
犹如可得彼,如是许世俗。
我们在求法过程当中,不但要求胜义当中的空性,或者圆成实的真如,而且对世俗当中的如梦、如幻、如阳焰、如闪电的一切万法,现而无自性的幻觉法也要求。怎么求呢?
“以如幻术说,非真之妄念”,我们都知道,在真如当中,一切万法皆是空性的,但是在幻现当中,一切万法皆可以显现。
比如说有个幻术师,通过幻术的力量,把石子、木块这些东西聚合起来,就能显现骏马、大象等等。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所显现的法,不一定是真实的。我们能取所取的这些显现,实际上是依靠因缘显现的。也就是说,依靠二取执著的因来显现的,这叫做依他起。
就像我们看电影,以前经常有电影院的工作人员,到乡村去放电影。在露天空地挂一块大银幕,工作人员操作放影机器,有了这些东西之后,在银幕上就能显现电影的画面。
能显现的因,叫做依他起。所取是指外境方面的显现,能取是指内心方面的显现,对这两个层面执著,叫所取、能取。所取、能取的因,叫做幻化的因。
“以如幻相说,迷乱为二法”,刚才石子、木块等因缘具足之后,显现出骏马、大象等各种现象,这是幻师变出来的幻化的相。说明迷乱的二法,也说是能取和所取的法,有了因之后,能现前迷乱现象,这叫做遍计法,唯识宗称之为遍计法。
意思就是说,显现幻化的因,叫做依他起。就像是演电影,能显现的因缘,叫依他起。然后,正在显现的幻相,就像电影里面国民党打仗拿着长长的步枪,画面是幻化出来的,这叫遍计法。
“犹如彼无彼,如是许胜义”,依他起和遍计法这两者、因和果这两者,在本体上都是没有的。幻化的这些东西,本体上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不存在,果也不存在,这叫做圆成实。
因和果在究竟意义上进行观察的时候,遍计法上面没有依他起,依他起上面没有遍计法,这可以称为胜义谛,也叫做圆成实。
“犹如可得彼,如是许世俗”,暂时在名言当中,未经观察的时候,犹如幻术的事物依靠咒语的力量可见为马象等某法,同样,显现为所取能取的一切承许,称之为世俗谛,也叫迷乱的世俗现象。
虽然这是唯识宗的说法,但是这两者在修行、生活当中也要知道。未经观察的时候,我们每天说话、做事过生活;以智慧去观察的时候,自己的语言、身体;自己正在想的法、吃的饭,在真正意义上面,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会明白,通过幻化来比喻,是非常有意义的。
以前我在讲密法的时候,讲过《幻师请问经》[注2]里面的公案。今天我讲一下《大宝积经》[注3]里面一个幻师的故事。
以前有一个幻化师,他的魔术很厉害,能欺骗王舍城的很多人。除了圣者以外,因为得了圣者果位后,别人是没办法欺惑他的。还有,没有坚定信心的人,人云亦云,随着别人转;而有坚定信心的人,信心根本不会转移,因此也没办法欺惑他。除了这两种人以外,当时城市里面的人,都被幻师欺惑。
当时释迦牟尼佛非常出名,幻化师很想向佛佗挑战,他想“如果我能欺惑释迦牟尼佛的话,那我就更加有名了”。
其实很多人也会有这种目地,比如说“我跟某人辨论一场,我就可能出名了”,但是这样做也有风险。我们有一种俗话“要把别人推到河里的话,自己可能也会掉进河里的”。因为你把别人推进河里的时候,自己不小心也掉进河里,而且别人也许跑掉了,而你在河里面淹死了。所以对别人挑战,自己还是有风险的。
当时幻师想通过幻术欺惑释迦牟尼佛,他就跑到佛陀跟前去了。见到佛陀后,佛陀的相好庄严、六十种梵音等等特有的庄严和功德,把幻师吸引住了。但是幻师还是很傲慢的,想继续操作幻术,他对佛陀说:“你明天可不可以到我那里去应供?”佛陀明明知道他的意思,但装着不知道,默然受请。
幻师回来以后,就在王舍城最肮脏的地方,幻化出一座宫殿,装饰得特别美丽。这个时候,四大天王也来帮他,为宫殿做庄严;后来帝释天和眷属也来帮他,庄严道场。这些出乎了幻师的意料,他觉得“我幻化得这么好,这么多天人也来帮忙,好像有点不太好。”他后悔了,不想再幻化了,想把幻术收回来,但是收不回来了。以前他想幻化的时候,可以幻化;不想幻化的时候,马上可以收回来,但这次不行了,幻术收不回来了。
幻师没办法了,晚上睡不着,一直翻过来、翻过去的,开个灯啊......开玩笑,当时没有灯。(众笑)
第二天佛陀带着五百比丘来应供,幻师向佛陀忏悔说:“这个宫殿是我幻化出来的,本来我想把它收回、让它隐没不现,但是现在收不回来了,不知道是仪器出问题还是怎么回事。”佛陀说:“没关系,其实我们都是幻化的。我是幻化的,你也是幻化的,这些比丘也是幻化的,所有的这些都是幻化的。”
佛陀为了成熟幻师说:“我给你看我的幻化现象。”通过佛的威力和加持力,幻师看到了,佛陀在有些地方受供,在有些地方化缘,在有些地方讲经说法,同一个时间当中,佛陀示现各种各样的幻化。佛陀说:“你看到的这些,都是现而无自性的。虽然表面上看,是有显现的、有形象的,但实际上都是空性的。正因为这样,一切都是幻化的。”
幻化出来的宫殿,说是真实的话,好像也说不出来;说是幻化的话,与佛陀和比丘也没有什么差别,最后幻师证得了很高的境界。
现在的世间人,可以想一想。佛经里面经常讲“一切诸法如幻如梦”,一切幻化的东西,虽然有显现,但是它的本质是没有什么的。自己的身体和幻化的宫殿,从本体和意义上面讲,没有任何差别。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密宗或者显宗的方法去了解。
对幻化的世界,不要特别执著。刚才路上有一个人抓住我,说他的孩子生病了,哭得很厉害。众生不知道幻化,把幻化执著为实有,眼泪就特别多,一滴一滴掉在地上,每滴眼泪当中有五颜六色的彩虹,很漂亮。什么意思?听懂了没有?
师念藏语传承。
如彼无有时,彼因了可见,
如是转依时,可见非真念。
“如彼无有时,彼因了可见”,如同依靠幻术的咒语引起的迷乱显现马、象等相不存在时,显现它们的因小石子、木块等真实明显可得。
前面讲的依他起、遍计法、圆成实的道理,就像幻术变化出来的各种马、象等形象,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什么原因呢?因为它的因如果不见的话,那果也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它的果马、象不存在的时候,那么它的因缘也会消失的。
“如是转依时,可见非真念”,同样,一旦断除了所取能取的习气,阿赖耶识转依时,则如马象的显现不存在一样,不缘所取能取的圆成实真如以入定智慧可见。如同直接见到小石子木块一样以它的后得智慧见到显现所取能取的因是非真实的妄念分别依他起,将证悟三界唯心。
同样的道理,断除了所有所取能取的习气后,阿赖耶识彻底转依,获得了圣谛,现前了无分别的智慧。就像幻术因缘不存在的时候,所有的幻相也是不存在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所有的所取能取现象,都不是真实的,是妄念分别,是依他起而来的,因此在不同的佛经当中,经常讲“万法唯心造”。
《大乘密严经》里面讲,“内外诸世间,一切唯心现”;《入中论》当中讲,“有情世界器世界,种种显现由心造”,一切内外的世界,都是由唯一的心而显现的,唯一由分别念而显现的。
《永嘉证道歌》里面讲,“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当你做梦的时候,六道轮回是明明存在的;当你觉悟的时候、当你真正了解世间万法的时候,一切都是空空如也、一切都是荡然无存,这就是世间的真相。
以幻化来了解,是最好不过的。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注4]当中有一个公案。猛光王是佛陀时代很著名的一位大王,他受到增养的羞辱,一直耿耿于怀。
猛光王对一个大臣说:“如果有机会的话,你能不能把增养羞辱羞辱,因为他对我不好。”如果是现在,为了让国王欢喜,可能会找黑社会的人、坏人,去跟增养算账。但是当时在印度,幻化师是很厉害的。这个大臣找到一位幻化师,幻化师说:“我有办法。”她是怎么做的呢?
幻化师把当地特别肮脏的聚不净粪的地方,变成特别好的一座商店,把一个人的骷髅骨架变成一位美女。增养是专门收税的,是税务局的副局长。他到商店门口收税的时候,对美女产生染污意。他说:“如果你跟我好的话,我可以给你免税,你的税就不用交了。”美女说:“白天不方便,你晚上可以来。”这个副局长晚上就去了,抱着美女睡着了。
他们睡了以后,幻化师就把幻术解掉,要国王过来看“实验成功了”。增养在不净粪里面抱着骷髅睡着,国王故意羞辱他说:“你还是很不错的,在不净粪当中的,抱着美女,把她吃了,只剩下骨头。”
在佛经里面,有很多这样非常精彩的、有情节性的故事。它说明了什么呢?显现的现象,的确是有人、有事物,比如刚才增养看到的美女,但是真正去寻找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也好,六道的现象也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用智慧观察本质的时候,都不存在,就像幻术和魔术。
现在很多魔术师变化出来的现象,我们根本想不出来。以前我认识一个魔术师,也算是香港很出名的。我向他提了很多问题,他给我回答了一半,也没有说很多。他能变出鸽子等等很多东西,我们无法想象的。
把这个世界用幻师来比喻的时候,我们可以想一想,世界当中的东西,不是实有的。如果我们把它当做实有的话,就跟增养抱着骨架睡觉一样。
本来不是实有的,但是你一直认为是实有的。当你证悟空性、认识心的本性的时候,你会觉得“我以前不懂这些道理,做了很多非常愚蠢的事情”。
下面讲,藏文已经念过了。
世间未迷者,随意享彼因,
未迷持戒者,随意享转依。
彼有彼行相,非有彼实体。
“世间未迷者,随意享彼因”,前面用世间幻术来比喻,对于没有被咒语蒙蔽眼晴的人,根本看不到由石头和木块变出来的幻相,他只看到石头和木块,知道幻相不是真实存在的,石头和木块是幻相的因。
看电视、电影的时候,我们的心眼,一部分是迷住的,一部分是没有迷住的;心没有迷住,眼睛迷住了。比如我们眼睛看到电视屏幕上显现的一些现象,随着戏转,“这个人还没有死,应该把他杀掉,因为太坏了”,我们明明知道,在电视机里面,不可能有人,但是心里面还是会产生这样的分别念。
这是世间当中的未迷者,能随意享用迷惑的因。
“未迷持戒者,随意享转依”,没有迷惑,并且具有戒律、智慧的这些人,能够随意享用能取所取的外境,不去执著幻化的现象,了知它的本体当中什么也没有。
就像你去围观一个幻化师表演,当时觉得他幻化的现象很精彩;等你回去的时候,知道都是假的、根本不可能的。
“彼有彼行相,非有彼实体”,虚幻的马、象等,虽然它的因小石子、木块上有它的形象显现许,但它根本没有马、象等真实的事物。
通过这种比喻,我们知道,世间当中的一切事情,也是这样的。
像《大圆满虚幻休息》中如梦如幻的道理,如果闻思没有特别深的话,也许只能在表面上,偶尔有一点清晰之感,而要在生活当中运用如梦如幻的话,有一定的困难。
比较深一点的窍诀,应该在莲花生大士的《中阴救度文》,也就是《西藏度亡经》。《西藏度亡经》的闻解脱法门当中,关于如梦如幻,是以十二种幻化喻抉择万法的,是非常好的窍诀。
在修行过程当中,执著世间的万物,有时候有必要,有时候没有必要;在生活当中,大家应该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今天我们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