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5
[注9]《八大菩萨传》,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编译,文殊菩萨传:
烟花女子得以度化
《文殊游戏经》中记载:
有一个叫妙金光的妓女,(因为宿世善根因缘,)肌肤金色,并能使所行之处与衣裳都成为金色,国王、大臣、商主等众人都喜欢她,竞相追逐。
一次,她坐在商主儿子晋辛雇的马车上,正前往乐园的途中,文殊童子为了调化她,身体发光映蔽了日月,衣服也发光遍及由旬,并由不计其数的众宝庄严其身。妙金光女感到自己的身光都逊色了,打算以引诱的方式和文殊童子共相嬉戏。
文殊童子以威神力令多闻天子化现为人的形象对她说:“不要追求这个人,他是文殊童子菩萨。但他能满足众生的心愿,有求必应。”
女子心想:“那么,我索求他这件衣服,他应该会给吧。”于是便索要衣服。
文殊童子说:“如果你趋入菩提,衣服就给你。”
女子不解地问:“什么叫菩提呀?”
文殊童子宣讲了无自性等性的意义,结果空中的五十万天子发起无上菩提心,跟随妙金光女身后的男女中有两百人也发起无上菩提心,六十天人和人获得清净法眼。
妙金光五体投地顶礼膜拜,受了戒,并以殊胜意乐发起无上菩提心,认识到烦恼无有自性而立誓千方百计调化众生,并从菩萨的无染法开始请教文殊童子,文殊童子也宣说了思择空性与具足善巧方便的深法。
当时,世尊在灵鹫山的树荫下,正和阿难一起散步,对文殊童子赐予“善哉”,声音遍布这个大千世界,大地出现六种震动,天、龙、夜叉等寻声集在世尊面前请问:“我等听到善哉的声音遍布这个世界,这是赐予谁的?”
佛告诉他们:“文殊正在为妙金光女说法。”
于是天等众生都云集到文殊童子面前。未生怨王等众人看见妙金光远离贪欲,诸根寂静,不再像以往那样贪恋她了。
舍己利他才是菩萨的出家
文殊童子问:“女子,你的烦恼放置在何处了?”
女子说:“一切烦恼住于法界,无生无破无转变,我已证悟烦恼的自性……”
文殊童子又宣讲了烦恼自性即菩提,妙金光也依靠自己累积善根的智慧宣讲“观色如水中月”等法,使一万二千众生发起无上菩提心,五百天、人获得无生法忍,三万二千众生获得清净法眼。
妙金光女也以欢喜闻法之殊胜功德,获得了相应法忍,之后在文殊童子面前请求出家。
文殊童子说:“姐姐,剃头并不是菩萨的出家,为断一切众生的烦恼而精进,才是菩萨的出家……”以此指明“不贪自利、行持他利,即是菩萨的出家”之理。并说:“女孩,你可乘坐马车,若能慈悯商主之子晋辛,使之成熟,那就成了您的出家及近圆戒。”文殊童子如是说法,并加持暂时不堪为法器的商主之子晋辛丝毫也听不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因缘
(当文殊童子说此语时,)多数人产生“离贪者与具贪者怎么可能同行”的分别念。妙金光女知晓他们的想法,说道:“诸位朋友,离贪的菩萨即使与有贪的众生共住也无贪染,并能调化具贪的众生。”同样又类推嗔心等讲了调伏烦恼的道理。
她在文殊童子足下顶礼,便乘着马车与晋辛一起去乐园玩耍了。
之后,妙金光躺在晋辛怀里,身体逐渐衰败、死去、腐烂发臭,所有孔穴流出血、脓,散发恶臭……显出诸如此类肮脏的本性。
商主之子晋辛惊恐万分,正在这时,依靠文殊童子的威神力,妙树中传出声音赐予他安慰,并劝他前往佛陀面前。见调伏他的时机成熟,如来也放射光芒照耀,使他舍弃了那个腐烂的尸体,到佛陀足前皈依。佛陀说法,使他生起了随同诸法的法忍。
见到商主之子被调化后,妙金光由五百天女围绕,伴随铙钹、歌声来到世尊面前。
世尊告言:“这位妓女妙金光,以往也是文殊童子令她受持圆满菩提的,这次仍是在文殊童子前获得相应法忍。这位商主之子晋辛,我以往也曾使他受持无上菩提,现今仍是在我面前闻法而获得相应法忍。此妙金光女,再过九百二十万劫后,于宝生劫,在宝生世界成佛,佛号宝光如来,(其国众生的)受用与三十三天等同。在那里,除大乘诸菩萨宝外,无有其他(声闻、缘觉)珍宝,那位如来寿命无量。宝光如来成佛之时,晋辛成为功德宝光菩萨,受持此如来的法藏。彼如来授记‘功德宝光于我后成佛’,并授记他的佛号为发光。”由此世界出现六种震动,遍大光明,百千众生发起无上菩提心。
文殊菩萨通过这种方式调伏具贪欲者,其善巧方便实在不可思议。
[注10]《谤佛经》,大正藏 No. 0831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善男子。汝应善知如是法门。我今已说。既得闻已。若见法师实破戒者。不得生嗔尚不应说。何况耳闻而得说耶。善男子。若有挑拔一切众生眼目罪聚。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所有恶业过彼罪聚。若断一切诸众生命所有罪聚。若有于法师生于恶心。迳回面顷所得罪聚。彼前罪聚于此罪聚。一百分中不等其一。于千分中亦不等一。于百千分阿僧祇分。若歌罗分。若数分中不等其一。于譬喻分乃至忧波尼沙陀分。不等其一。何以故。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善男子。若有悕望供养佛者。彼人则应供养法师。若有悕望供给佛者。彼人则应供给法师。若有悕望礼拜佛者。彼人则应礼拜法师。何以故。以从菩萨生一切智。以从菩萨生诸佛故。善男子。菩萨何曰发菩提心。既发心已不住欲乐烦恼不染。不住一切非梵行事。应如是知。如是菩萨入无色定不生无色。何以故。菩萨不随三昧力生。以愿力生。如是菩萨解脱一切毛道凡夫愚痴人行。若有能见虚空色者。彼人能见菩萨烦恼。
善男子。譬如阿那婆达多龙王龙众数摄与一切龙体相无异龙三种过悉皆远离。何等为三。一者热沙不堕其头。二者不以蛇身行欲。三者无有伽楼罗畏。如是善男子。此三龙过所不能于。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一切戏乐皆悉具有。于三有中欲烦恼苦不能覆蔽。应如是知。
又善男子。譬如取鱼众生之类于水中行水中见物入水不死。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行于生死住凡夫行。常求智行修集正法。心不迷乱。凡夫之事所不能污。三有之苦所不能于。是故菩萨摩诃萨。常应自护勿谤法师。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欲供养佛 若欲礼如来
但供养佛子 第一供养佛
我说以衣钵 坐卧经行处
如是等应施 发菩提心者
如是供养佛 如是供养法
佛为世间上 皆从法中生
是人孤独智 与暗眼者明
示迷者正道 将向不死处
若一切财宝 常施一切佛
虽如是奉施 不能报佛恩
若从今已去 常供养法师
不谤不说者 则报诸佛恩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庚二(别说秘密意趣)分三:一、解说四种秘密;二、解说四种意趣;三、宣说对治八意趣及所说之功德(宣说八障之对治胜乘法)。
辛一、解说四种秘密:
令入相对治,及转变秘密,
于声闻本性,如是调过失,
讲说甚深性,秘密此四种。
四种秘密是指令行者趋入秘密、法相秘密、调伏所化相续过失的对治秘密、以文句宣说意义由世间共称转变为其他意义的秘密。
依次说明彼等意义:1、令入秘密:考虑到令不能悟入法无我的声闻趋入解脱道而宣说人我不存在而蕴等法存在,密意是指遍计人不存在、依他起缘起法在名言中存在而如此宣说。
2、相秘密:所说无本性与无生等,并不是说名言中有的法根本不存在,现似生灭不存在,而是指胜义的法相或本性,比如说遍计、依他起、圆成实三本性中,遍计的本体或法相根本不存在,故为无法相,依他起心心所显现为处、境、身体,而自本性无生无灭,故生无本性。圆成实是自性涅槃寂灭空性胜义无本性。
3、对治秘密:如前一样为了调伏行者相续的过失,如下文要讲的“往昔我成为毗婆尸佛”等八种。
4、转变秘密:并非依文解义,而宣讲是有甚深密意的,如云“无实知实质,极住于颠倒,烦恼最烦恼,获得妙菩提”等,虽然依字面文句似乎是说不能获得菩提的因,但实际“萨绕”涉及散乱与实质两者。它前面加上否定的短阿,“阿萨绕”是指证悟或了知无有散乱增上定学为实质,常乐我净四种分别,是真实颠倒执著,与之相反,安住于了知无常、苦、不净、无我的增上慧学,为利众生以长久的苦行烦恼而极度烦恼,则获得殊妙菩提。《大疏》中前三句对应信解行、见道、修道也是可以,没有分开对应而对应定慧精进也可以。如是秘密有这四种。
辛二、解说四种意趣:
平等及别义,别时之意趣,
数取趣意乐,当知四意趣。
1、平等意趣:诸如,念及诸佛法身平等,本师释迦王说“我于当时成为毗婆尸佛”。2、别义意趣:念及胜义的别义而说一切法无本性、不生不灭本来寂灭自性涅槃。3、别时意趣:对不行少许善根的懈怠者说无量光佛土只要发愿便能往生,密意是指他时有朝一日能往生。4、补特伽罗意乐意趣:对于能行广大布施者,赞叹布施;对于仅以少许布施执为满足的有些人,贬低布施或说无有稀奇;对于仅以一种布施为满足并唯一执著它为殊胜者,赞说观待戒律布施低劣而赞叹戒律超胜。应当了知以上四种意趣。经论中有密意的语句极多出现,部分在《摄乘论》中也有宣说。
辛三、宣说八障之对治胜乘法:(宣说对治八意趣及所说之功德)
轻佛及轻法,懈怠以少足,
我慢行贪欲,后悔不定退,
众生之障碍,对治说胜乘。
彼等断彼障,一切之过失。
1、轻佛障之对治:对于认为人寿百岁时出世的释迦王身量小,寿命也仅住世八十年,器世界也不清净,所化众生也具五浊,而毗婆尸佛等于贤劫具圆时出世,他们殊胜,我等大师与之相比低下。为了对治轻佛,释迦佛说“我于彼时成为毗婆尸佛”,密意是指诸佛法身平等无有贤劣,使所化众生认为毗婆尸佛就是释迦佛,从而认定无有胜劣。
2、轻法障之对治:轻法者分辨梵志种族的婆罗门与王族等种姓高贵,不是贱种等所行,而佛法包括贱种在内均可行持,所以认为容易得到而加以轻视,为了对治他们而宣说“若承侍恒河沙数佛陀方可通达大乘法”,如果不具足这种积累资粮,则难以证悟,由此能断除认为佛法容易获得的轻视。
3、懈怠障之对治:对于少许善根也不能生起的懈怠者宣说“极乐世界仅以发愿便能往生”及“仅持无垢月如来的名号便可获得无上菩提”等,“仅诵某某陀罗尼咒可清净五无间业”等,依此,懈怠者也通过这样发愿、持诵名号、诵陀罗尼咒而积累善根,由此因有朝一日必定如佛所说往生极乐、成佛等,并且仅以此因也将越来越精进,从而断除懈怠。
4、少足障之对治:仅以少许善根便满足的对治,例如,对唯以布施为满足者赞叹戒律,布施与之相比低劣而贬说,赞叹无漏善法超胜世间有漏善法。
5、我慢障之对治:为了对治有些众生以自己的身体、受用骄慢而赞说佛菩萨的身体与受用广大,使之听后会想到世间的身体与受用再如何妙也并非广大。
6、行贪障之对治:为了对治行贪世间低劣受用五欲妙而赞叹“佛净土有如此这般的无量安乐受用”,使他们将有漏痛苦自性轮回的欲妙视如呕吐物般生起厌离。
7、后悔障之对治:有些众生由于无知而加害佛菩萨,后来回想觉得自己极不应理,我会堕入恶趣,以后悔搅扰内心而成为如理行善的障碍,为了对治这种而说“若加害佛菩萨则升善趣”,使之放下后悔,心想既然加害他们也能转生善趣,那么利益他们更不必说了,逐渐增上信心与善根。尽管加害佛菩萨会感受苦果,但考虑到以佛菩萨的愿力终究结上得善趣等安乐缘,为了对治此种情况才如此宣说的。
8、不定障之对治:菩萨不定种姓者先前行持菩萨行,后来声闻等善知识让他行声闻乘,于是想舍弃菩萨行退失大乘,为了对治此种情况而说声闻最终也成佛,宣说一乘,使希求声闻乘涅槃者也精勤大乘。
如此轻佛轻法等八种均是众生之障,这些障碍的对治就是宣说殊胜大乘,殊胜乘中刚刚所讲的八种对治,能断除行者之障碍与阻碍入大乘的一切过失。
是以句与义,受持二偈颂,
具慧有情尊,获得十功德。
界性尽增长,命终最极喜,
如愿而受生,忆念诸生世。
值遇诸佛陀,彼前闻胜乘,
信解具智慧,二门速证觉。
宣说断除八障之八对治的句义,在《二偈陀罗尼》中所说“轻佛与法”等两颂。受持这两偈颂的文句,分析作意意义为此,具慧有情至尊将获得十种功德。何为十功德?1、信解一切大乘法,增长大乘种姓或界性;2、命终时心得最极欢喜。这两种是现法今世获得。后世获得八种:3、死后如自所愿而投生;4、一切生世中忆念宿命;5、值遇本师佛陀;6、于佛前听闻胜乘法;7、信解大乘并具解义智慧;8、获得首楞严等等持门;9、获得无尽宝箧等陀罗尼门;10、最终速得无上菩提。
己五、以赞叹说法功德而摄义:
妙慧无厌慈,名扬知妙轨,
菩萨之说法,众中昭如日。
如此具备能无误讲法的善妙智慧、持续讲法无有厌烦、不是为了利养恭敬、对众生慈悲、具足六度、拥有世间美名远扬的正士智者,理应对众生说法,具足了知本师等讲法的方便或仪轨的菩萨善说妙法,为他解说妙法,于众生之中宛如太阳般昭然照耀,如同阳光温暖、成熟庄稼等一般利益众生。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十三说法品释终
如此以求法具足多闻,必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