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5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4-07-05

  NO.5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维摩诘经讲解》8品42-66讲记:

  于是得出结论:

  【“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这个教证很有名,大家要记住。

  这是一个总结性归纳,通过文殊菩萨的开示,我们应当了知:所有的烦恼实际上都是如来的种子。有些人拼命想远离“如来的种子”,其实大可不必。

  我们今天非常有幸接触到这样的观点,看似与人们平时的行旨背道而驰,却是大乘佛法的甚深见解。通常情况下,大家会认为“烦恼”是让人心烦意乱、痛苦不堪的,但阿底峡尊者曾言:“若能稍微认识烦恼本性,如果一天当中产生一百个烦恼,相续中就会产生一百个法身智慧。”

  奥地利有首歌唱道“无论你走到哪里,烦恼形影不离,烦恼是最好的朋友,想躲也躲不掉……”不管你在哪里,烦恼都可能随时现前,所以,要想彻底远离这样的烦恼,也许很困难。但当烦恼产生的时候,也没有必要仓皇而逃。就像我们学院的恶狗,你越跑它越穷追不舍,在后面“汪汪”狂吠;如果你原地不动,只是拿个东西“安住”的话……(众笑)你们不敢是吧?这样,烦恼就会“不好意思”,自己偷偷溜走了。所谓声闻乘看来非常可怕的“烦恼”,只要认识到它的本性或真相,则不再那么可怕。

  《华严经》云:“若有诸菩萨,不厌生死苦,具足普贤行,一切莫能坏。”如果一个菩萨对生死轮回没有厌烦心,依靠普贤行之愿力,经常行持菩萨道,则世上没有什么可以毁坏他。对他而言,生死轮回中的任何状况,反倒都会成为一种助缘。

  人生有时诸事圆满,有时一切都不尽如意人,但全都源于我们的自私。如果站在更高的视点和维度去认识到自私的本体,则世上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摧毁我们。

  我们常常焦虑:“我会不会着魔?会不会摧毁道心?会不会生起邪见?会不会产生烦恼?……”整天在希望与担忧交织中忐忑不安、患得患失。对自己怀疑重重,对前景忧愁苦恼,在不确定的心态中不断作茧自缚。

  因前世的因缘,真正的修行人即生中也会显现生病,或时而开心时而痛苦等情况,但就本体而言,烦恼对他是无利无害的。当然,这是对有一定境界的修行人而言的。总之,不管你是否承认,佛教的本体就是如此。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如果不深入汪洋之中,就无法取得无价的如意宝。同样道理,如果你不勇敢地潜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这是个很好的比喻。很多人对烦恼都避之唯恐不及,其实,若像菩萨摩诃萨那般认识了烦恼的本体,则所谓的“烦恼”,就如虚空一样无实。

  《菩萨善戒经》云:“菩萨若于恒河沙等劫受五欲乐,亦不失于菩萨禁戒,不名破戒,不名失戒,不名不得菩提之果。”如果一位菩萨在恒河沙数的漫长时日中,示现贪嗔痴烦恼,享受五欲妙乐,也不会破坏或失坏戒律,甚至对他获得菩提果位也毫无影响。

  当然,今天讲的这个法非常高深,这些教证虽然是平时耳熟能详的,但意义却与密宗的深度相仿,因此只敢在必要的场合引用。如果是一般场合,还是担心会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他们明明自相续的烦恼特别深重,连基本的对治能力都没有,却谎称自己是开悟者,将菩萨示现的“贪嗔痴烦恼”与世间行为混为一谈,这种行为对自他都不利。因此,即便是显宗,一般也是采取保密的方式,不公开讲这些甚深道理。大家应该明白,今天是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将“烦恼转为道用”的甚深窍诀,迫不得已地稍作讲解。

  刚才通过比喻说明,烦恼其实是无有取舍的。听了这样的甚深道理,大家应当好好思维。

  [注2]《五灯会元》卷第一:

  三祖僧璨大师者

  不知何许人也。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於舒州之皖公山。属後周武帝破灭佛法。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有沙弥道信。年始十四。来礼祖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曰。无人缚。祖曰。何更求解脱乎。信於言下大悟。服劳九载。後於吉州受戒。侍奉尤谨。祖屡试以玄微。知其缘熟。乃付衣法。偈曰。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祖又曰。昔可大师付吾法。後往邺都行化。三十年方终。今吾得汝。何滞此乎。即适罗浮山。优游二载。却还旧址。逾月士民奔趋。大设檀供。祖为四众广宣心要讫。於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即隋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十月十五日也。唐玄宗諡监智禅师.觉寂之塔。师信心铭曰。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虗。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由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麤。宁有偏党。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疎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虗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四祖道信大师者

  姓司马氏。世居河内。後徙於蕲州广济县。生而超异。幼慕空宗诸解脱门。宛如宿习。既嗣祖风。摄心无寐。胁不至席者仅六十年。隋大业十三载领徒众抵吉州。值羣盗围城。七旬不解。万众惶怖。祖愍之。教令念摩诃般若。时贼众望雉堞间若有神兵。乃相谓曰。城内必有异人。不可攻矣。稍稍引去。唐武德甲申岁师却返蕲春。住破头山。学侣云臻。一日往黄梅县。路逢一小儿。骨相奇秀。异乎常童。祖问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祖曰。汝无姓邪。答曰。性空。故无。祖默识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母所。乞令出家。母以宿缘故。殊无难色。遂舍为弟子。以至付法传衣。偈曰。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遂以学徒委之。一日告众曰。吾武德中游庐山。登绝顶。望破头山。见紫云如葢。下有白气。横分六道。汝等会否。众皆默然。忍曰。莫是和尚他後横出一枝佛法否。祖曰。善。後贞观癸卯岁太宗向师道味。欲瞻风彩。诏赴京。祖上表逊谢。前後三返。竟以疾辞。第四度命使曰。如果不起。即取首来。使至山谕旨。祖乃引颈就刃。神色俨然。使异之。回以状闻。帝弥加钦慕。就赐珍缯。以遂其志。迄高宗永徽辛亥岁闰九月四日。忽垂诫门人曰。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坐而逝。寿七十有二。塔于本山。明年四月八日。塔户无故自开。仪相如生。尔後。门人不敢复闭。代宗諡大医禅师.慈云之塔。

  [注3]《中观庄严论释讲解》045-128讲记:

  通过学习中观,我们并非口头上,而应该真正从内心当中产生一种切实的体会:世界上不会存在任何一种唯一实有之法,如果有一个实有法存在,现在形形色色的各种现象必将消失殆尽。对于这一道理生起定解非常重要。正如麦彭仁波切所说:“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世界上的一切万法当中,哪怕有一丝一毫的成实存在,那么所有的所知万法永远都不会现前,任何一个众生将永远见不到、永远听不到、永远得不到。正因为万法当中无有一个实有之法,众生面前形形色色的各种法才可以了了分明而存在。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空性当中可以显现。不论任何人,只有通达这一道理,才会对释迦牟尼佛的缘起空性真正生起殊胜的定解。

  下面,麦彭仁波切以一种诗学的修辞比喻,赞叹《中观庄严论》上述所宣讲的殊胜意义:“奇哉!彻知诸法之法性不可思议、妙不可言的如来所演说的等性狮吼声,一经传入耳畔,便使智慧的身躯力大无穷,似乎无边无际的虚空也能一口吞下。”

  佛陀完全通达一切诸法在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一切万法毫不混杂如幻般显现的不可思议境界,对于如此殊胜、如来所演说的等性空性的意义,世间上任何一种语言和学说都无法与之相比,这就是最至高无上的狮吼声。这样的狮吼声,任何一个众生,只要传入他的耳畔,并且通过自己的闻思修行真正体会到它的殊胜含义时,他的智慧身躯也必将不断壮大,对于无有任何边际如虚空般所有万法的本体通达无碍。

  [注4]《维摩诘经讲解》7品38-66讲记:

  【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

  舍利弗满腹疑惑:“你说一切诸法都是解脱法?不是吧?不是还有很多不好的法吗?”于是问:“不是远离了淫、怒、痴,才能得到解脱吗?没有离开贪、嗔、痴之前,怎么可能得到解脱呢?”

  很多经论认为,先要通过修行远离贪嗔痴,然后才能获得暂时和究竟的解脱。很多大德也说:“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精勤修行戒定慧三学后,才能息灭贪嗔痴三毒。《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不知是小乘还是大乘的经典,有人说此经和《诸法无行经》雷同,我对比了一下,好像二者的内容还是有些差异)中说:“若有贪嗔痴,不修菩提行,菩提无贪性,一切当远离。”意思是,若有贪嗔痴,是无法修得菩提行的,因为真正的菩提中没有贪婪、嗔恨和愚痴的本性,所以应该远离贪嗔痴。只有到达这样的境界,才能获得究竟的解脱。所以舍利弗认为,离开贪嗔痴的一切垢染后,才能获得解脱。其实这也是大多数修行人的想法。

  【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此即通常所说的“烦恼即解脱”。

  佛陀为了度化具有增上慢的人,所以宣说了“远离贪嗔痴方能获得解脱”的教言。鸠摩罗什及其他很多注释认为,这里的“增上慢”,指的是“声闻二乘”,因为他们将“证得人无我”当成了究竟的解脱,从而生起增上慢。《法华经》中也说,声闻缘觉认为自己的小乘涅槃是究竟的涅槃,与此处的解释吻合。因此,佛陀是为这些具有增上慢的人宣说了那样的教言。

  所谓“增上慢者”,是指自己本没有那么高的功德和解脱境界,却未证言证。佛陀对他们宣说了“远离贪嗔痴方能获得解脱”的法。如此宣说自有佛陀的密意。

  佛陀善于审时度势,我们也应当随学佛陀区分场合,因地制宜宣说佛法的善巧方便,这样令人更容易接受。所说内容方面,也可以根据听众根机而选择相应的甚深密意。依靠善巧的宣说,某些众生不但能获得暂时的利益,也会最终懂得究竟的甚深内涵,继而趋入真实的解脱之道。

  那么,佛又是如何对大乘行者,尤其是远离垢染无增上慢者宣讲的呢?“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佛为其宣说“贪嗔痴本性即是解脱”的真实义。

  《宗镜录》云:“众生未成佛,菩提为烦恼。众生若成佛,烦恼为菩提。”意思是,众生未成佛、未觉悟时,菩提就是烦恼,因为烦恼的本体还未转为菩提;但众生觉悟时,烦恼即是菩提。

  《圆觉经》是一部重要的大乘经典,其中主要讲到佛陀对于证悟境界的一些开示。我曾研读过此经的一些注释,但没找到对应的藏文版本。《圆觉经》中有句偈颂:“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其与此处的意思相同。

  [注5]《五灯会元》卷第六:

  张拙秀才

  张拙秀才,因禅月大师指参石霜。霜问:“秀才何姓?”曰:“姓张名拙。”霜曰:“觅巧尚不可得,拙自何来?”公忽有省。乃呈偈曰:“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罣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注6]《达观大师塔铭》(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紫柏真可,俗姓沈,字达观,晚年自号紫柏),作者憨山大师,来源:微信公号禅林网:

  一日,闻僧诵《张拙见道偈》,至“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师曰:“错也!当云‘方无病’、‘不是邪’。”僧云:“你错他不错。”师大疑之。每至处,书二语于壁间,疑至头面俱肿。一日斋次忽悟,头面立消,自是凌跞诸方。尝曰:“使我在临济、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如何!”过匡山,穷相宗奥义。一日行二十里,足痛,师以石砥脚底,至日行二百里乃止。

  [注7]《现观庄严论讲解》43-55讲记:

  子二、以承许相违而破:

  若有余实法,而于所知上,

  说师尽诸障,吾以彼为奇。

  小乘有实宗以外的某些其他宗派(指唯识宗)认为:在抉择胜义谛时,能取、所取的法要空掉,但还有一个明清的心识是不空的、要保留的。同时他们又说:对于所知万法,佛陀已经断除了烦恼障、所知障等一切垢染,证达了三轮体空的境界。一会儿说心识不空,一会儿说万法皆空,这样前后矛盾的观点,我(弥勒菩萨)以为是极为稀奇的。

上一篇:NO.5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