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110课1-3

创建日期:2022-11-02

  行为学-教言宝藏110课1-3

  第一百一十课:具足聪慧之士夫

  一、修行要与根机相应

  我们每次讲法之前,都会照词念诵一遍发心偈,目的在于何处?因为通常都在讲解成办解脱唯一的殊胜道主要在于清净发心、清净正行和清净回向之上。无垢光尊者也曾经说过:“三殊胜法,是即生成办解脱的唯一近道。若要是有,即能成办解脱;若要是没有,无论行持什么样的法,都无法获得解脱。”

  这就充分告诫我们,无论平常听闻什么教法还是修学什么善行都必须要以清净发心为根本。从消尽一切烦恼的角度来说,清净发心的重要性,这一点我们时时都在讲解;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清净发心能令善根转变成无量。比如很多人都认为,平常修行的时间这么短,又不能像往昔历代高僧大德般,独自一人在幽静山林当中长时间修行,即便具有这个条件,自己好像也做不到,更何况有时候连这个条件都不具备,因此时时都会产生一种伤感之情,怀疑自己今生真有成办解脱的机会吗?我们刚刚已经说过,单单从修行的时间和修行的数量来说,可能解脱的机会是小了一些,但是我们现前拥有菩提心为助伴,每当行善的时候,一切善均变成无量。因此,凭借这个来消尽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一切罪业就非常容易,这就是清净发心的功德,也就是它的重要性。

  所以,每当行持一切善法之前,发菩提心是必不可缺少的。也就是说,无论你今天修行时间有多么短、数量有多么少,由于有了清净发心的缘故,一切均变成无量之功德。无量是无法用数量来衡量有多少功德,因此称之为无量,也就是无法计算。凭借这样强大的对治力来消尽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一切罪业,就会变得非常容易。

  我们平常也一再强调发菩提心非常重要。我们当前所修的这个菩提心,不仅仅是每当行持善法之前要有清净之发心,甚至在修学正行上师瑜伽或者窍诀法,也就是在座上修行过程当中,也要时时修炼菩提心。比如从发心本身的角度当中,什么叫发菩提心,并且如何以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的方式来修学菩提心等。

  初次修学过程当中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在修学过程当中好像有一些菩提心,但是当步入另一种环境的时候,好像已经忘失菩提心般的,当然这些都是烦恼及习气沉重的表现。只要长时间提起正念,相信我们的修行永远不会间断。至于后面所讲解的清净之正行和清净之回向,我们每次都在宣讲,这些都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多去了解一些。

  现前在座所有弟子都觉得自己不仅是密宗行人,甚至修的是密宗当中最高的法大圆满。但什么是真正的大圆满?我们也一再强调:光是觉得自己的上师所宣讲的是大圆满,而自己现前好像也已经步入这样的道场,因此所修学的就应该是大圆满,自己就是大圆满的弟子等等还是有些不够,还需要看看自己在行持一切善法之时,是否如理如法遵照大圆满的要点行持?若是,那当然没得说;若不是,还需要从不同角度当中去创造这个条件。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然若未能修持真实义之精华。”若不能在根本上用功,哪怕你现前修学的是大圆满法,今生成办解脱的希望也非常渺茫。这也充分告诫我们,从最现实的角度来说,想要迅速成办解脱,就要把一切法都集中到一个点当中去修,用另一个名称来代替,就是让我们在根本上用功。

  至于何谓根本,我们也天天都在讲解。当然,仅仅从理论上讲解还有些不够,但是能从理论上了解其中的一些道理,就会为自己以后的修行走向正确的方向创造很好的条件。也就是说,能为自己认识什么是密宗,以及以后修学过程中如何引入正确的密宗之道创造很好的条件。但只是处于这样的阶段还是有些不够,想要真正了解其中的道理,还需要去做,甚至还要配同着个人的条件。

  比如,有时候我们会站在自性的角度当中,用心性、法性、觉性、唯一明点、三身、五身等名称来代替密宗的见解。临时来说,这与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没有多大分别,因为我们也是如是背诵下来的,但是对你个人的见解来说,两者可能还是天差地别,因为你现前还做不到这一点!

  这时候,我们就既要了解什么是密宗,还要懂得在做的过程中与个人条件相符。符合个人条件的,作为密宗的弟子就要尽可能在根本上用功。通常我们讲解,对治烦恼的方法主要在于断除烦恼、转变烦恼和运用烦恼三个方面,现前在修的过程中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烦恼,都要懂得以相应的方式去对治烦恼。

  因为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自心与法不相融合,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就是告诫我们,想即生迅速成办解脱,所修的法必须与根机相应。也就是说,座上的时候应该怎么去运用,座下的时候应该怎么去行善等一系列都要根据个人的条件去做。我们平常学习很多教理,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身心完全与佛法相融,并且在相融的过程当中符合自己的条件,一切都能做得到。若今天我们去创造一个完全做不到,但听起来非常殊胜的修法,我相信,这对我们的心相续来说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因为你压根就做不了这一点。

  因此从方便教授的角度当中,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在众多教言当中也说过很多。比如,当你证到百部归一名的时候,还需要修行很多本尊法。这就告诫我们什么呢?我们第一次所谓的证到百部归一名,多数还是来自于文字和观照,想要证得实相是很困难很困难的。

  当然,站在个人的角度当中,临时觉得我的心很清净。尤其都说见道是一刹那,就是说当时证得见解的时间非常非常短,但感觉到有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清明之状态,是否就能称之为见道呢?这是站在你自己的角度中认为它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但是不能以自己为准则。任何事情都是相对性的,首先必须要认清自己现前究竟已证到了多高的境界。

  可能往昔你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一切都是从很粗糙的状态中去认识,哪怕是一种觉悟,也只是站在文字般若的角度中去体会什么叫做觉悟,这是非常粗糙的。但是紧接着对修行有一点点感受的时候,逐渐就变成一种观照,当然与前者文字相比,它很细致,但是与后者实相对比,它还是很粗糙的,所以一切都是相对性。这时候站在观照的角度当中,认为自己的见解就叫做圆满觉悟,这当然还是不了义。

  所以我们一再强调,什么是真正的见解?不单纯是修学过程当中的一种清明之状态,凭借这样的功能会产生一系列功德,哪怕是在出定的时候,或者是不变密意相——梦境的时候,都会产生一系列让你无法想到的一些功德显现,虽然它是一刹那的。就是说,即便你现前觉得已经证到百部归一名的道理,但是平常出定期间还是要多行持一些善法,包括念诵一些功课在内,我想很多人都在做。至于每天念诵多少功课,根据个人的条件,有些可能多一些,有些可能少一些。至于你念诵什么样的功课,作为密宗的弟子,我相信都是以三根本为基础,这是特定的。

  因为我们说外修三宝,内修三根本,密修三身。那么密修三身,在座上尽可能往这方面发展,凭借三身的功力来消尽二种及三种无明,我们平常就是这么在行持。平常在出定的时候,无法执受座上的见解,那时候就尽可能以内修的方式行持三根本,就是修持上师瑜伽,依止本尊和供护法。这一点我们天天都在宣讲。依止上师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加持;修持本尊的目的,是为了赐予共与不共同之悉地;供护法的目的,是为了遣除一切违缘及障碍。若有人问:要是站在百部归一名、万法摄一的角度来讲解,我今天所修的一法当中,是否三根本一切功德都在一法当中圆融?是圆融的。

  我们天天都在讲解理论和现实,理论是需要通达,但是当你在做的过程当中还是要现实一点,因为理论和现实之间,还是有很长的一段距离。是否是这样,我相信你自己知道。所以说,这时候尽可能符合个人的条件去修学相应的法。

  二、修行要时时刻刻提起正念

  即便你现前已经证到百部归一名的道理,平常还是要勤修本尊法;即便已经见到万有即为刹土,也仍然需要行持方便法,因为我们还是需要时时提起正念。比如座上要尽可能站在净观的角度中知道一切都是清净的;当处于习气恼状态中,呈现很多不净的现象时,就要以方便法去对治。虽然这也是一种起心动念,但不能一提到起心动念,就把它当成是最坏的,甚至好像就完全不能上座一般,实际上当然不是这样。

  我们前面在讲解对治一系列烦恼的道理,就是在讲解什么叫逆缘转为善用。要记住,这里讲解的是转为善用,而不是要求当时能完全达到清净。因此,提起正念,即断除和转变仍旧需要凭借思维——意念造作来成办。如果你把这一系列方便都搁置一旁,还会有成办解脱的机会么?

  所以,我们修行过程中不要过于理想化,也不要不切实际地去修行。明明知道自己不能这么去做,还是要按照这样的方式来安住自己的内心,以为自己现前这么去做,就能完全超越一切;把很多教理粘贴在自己身上,认为就已经具有了这样的见解。当然不是这样的。因此,我们反复讲解,修行过程中,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着走,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们在讲解上师瑜伽或者成熟口诀法也一再讲解,修行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很多人说修行越来越没有感觉,是不是自己修得不太好。要记住,修行的好坏取决你如何运用,若能时时遵照导师的教言如理如法去做,还有好与不好的时候吗?

  今天我们无论行持什么善法,目的都是为了成办心性,而心性本身的特点就是便智双运,即方便和智慧一如。现前作为次第根机而成办便智双运者,也只能站在两个不同的角度去成办一如,即用交替的方法来达到双运。也就是说,该需要方便的时候要用方便;该需要智慧的时候就要懂得运用智慧。现前我们的个人条件,还无法达到便智双运,所以导师会一再强调要便智交替:该方便的时候要方便;该智慧的时候要智慧。如是修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达成便智一如。从心性本身的角度而言,方便和智慧当然没有高低,平等无二。今天我们在运用甚至在对治烦恼方面,方便和智慧也没有什么高低。

  密法的讲解非常客观,也非常适合次第修行者,所以无论你现前心态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密法都有很好的方式去对治。比如你今天这一座当中,内心非常散乱或昏沉极其严重,甚至内心感觉到有多么清净,我们都可以用很好的方式予以对治。所谓的对治,就是为了令自己的修行趋向于圆满的心性之中,达到便智双运,就是我们通常所讲解的座上止观交修。

  以前我们总有这样一种感觉:今天修得不好、这一段时间修得不好等等,但所谓的好与不好,是你前面为自己的修行贴的标签,自己给自己下的一个定义,要求自己必须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等等。至于自己的这个定义是否符合心性的特点,恐怕你并没有观照。实际上,也往往就是这一系列原因令修行无法增上,甚至修行过程烦恼沉重。现前由于长时间如是听闻的缘故,这样的感觉应该越来越少。也就是说,今天你不会由于这一座太昏沉的缘故,就感觉自己的修行不好;或者是自己这一座妄念太多,觉得修行不太好。

  以前我们都觉得,只要心不能清净,就称之为不好,现在已经知道这些都是由于对法不理解的原因造成的。若对法有正确的了解,就知道昏沉和掉举本身不是过失,没有发觉它才是一种过失。因此,我们的修行就是要时时提起正念,用更好的方式予以对治,这就是令功德增上的修行,是烦恼的对治法。这样一来,无论是昏沉、掉举还是内心清净,时时都处于对治内心的状态,又何来好与不好的分别。

  以前可能你所谓的修行好坏,取决于座上妄想昏沉的多少,如果妄念太多就觉得这一座修得不好;如果这一座内心相对清净一些,就称之为修行很好。但现前我们已经听闻了这些道理,就要懂得,修行的好坏在于能否提起正念,而不在于是否有昏沉和掉举,或者内心是否清净之上。

  要记住,无明是漂泊轮回的根源。它有两种现象:一个叫有念,一个叫无念。有念和无念都是漂泊轮回之根源,因为两者都处于无明状态当中,所以我们不能以此作为修行好坏的判断。随着我们对修行越来越了解,已经知道修行的要点在于能否提起正念,只要时时能对治烦恼,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属于善行之中,没有好坏之分。

  如果这一座昏沉、掉举多一些,就多运用一些方便法,比如观皈依境、念诵莲师心咒,或观共同外前行,也可以运用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等等观照法。如是修行,则一切都在对治当中,没有什么好与不好的区分。如果一座之中感觉心很清净,处于安住修的状态,也是一样。不会因此认定这个状态好,前面的状态不好等等。因为方便和智慧在心性当中是平等的,今天我们在运用时,两者对治烦恼的功德也是平等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对这件事情的认识,以及在修的过程当中运用圆满的一种功德显现。懂得了这些道理,修行时的心情就不会随着显现多少而时好时坏。这也充分告诫我们,作为次第修行者,方便教授非常重要。

  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时时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顺着自私的方法去修学,能否实现个人愿望,很难说言。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即便最终能实现你长时间安住在禅定中如如不动的愿望,也只是一种世间禅定而已。

  我们今天行持一切法的目的,是希望成办心性,圆满智慧,完全消尽烦恼。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希望自己的烦恼能有所减轻也算是修行的的目的。尤其站在个人凡夫的角度而言,只要没有烦恼就是一种功德,虽然其中还是会有一些情绪。现前我们要提高这样的智慧,不仅仅是临时感觉好就觉得自己的状态不错,还要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要在智慧中断除一切烦恼而达到清净,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临时凭借压制烦恼和一些方便令逆缘烦恼暂时没有生起,并不能称之为功德,因为一旦因缘和合,烦恼还是会产生。所以,时时刻刻提起正念,运用种种方便去调伏烦恼,才是真正的修行人。以上所讲解的一系列道理都要运用到修行之中。

  三、法与根机相应(一)

  我们要将平常所讲解的法运用到自己的修行之中,懂得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我们一再强调各式各样方便法的重要性,但是有时候可能是由于思想和情绪懒惰的原因,一段时间内反复做一件事就觉得自己已经了解了相关的道理,此后就不再需要长时间去运用。

  要记住,临时了解道理和定解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临时了解这个道理,只是一种瞬间的感觉,这种感受并不会很深刻,只有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觉受,才称之为定解。但这并不是你修行几天就能达到的,除非你是上等根机,不需要长时间修炼就能达到。对于大多数次第根机者而言,一开始好像知道这件事情,但这和后面真正有所感受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

  以空性为例。我相信,你从初次开始学习相关理论,包括阅读相关的一些法本后,就能从文字上知道万法的根源,也能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万法皆为空性的结论,但这和后期真正感受到何为空性,两者之间决定有很大的差距。前面仅仅是给自己的见解贴个“空性”的标签,这完全可以另一种名称代替。当然,有些会说,名称也有特定的含义。即便含义可能有点区别,但是对你而言,可能就是一种不同的标签而已。

  比如,我们说有和无,名称虽然不同,同时说名称的时候也代表着它的一些意思,但是从个人感觉的角度来说,当时的空性也就是这样贴了个标签而已,当你后期真正体会到空性的时候,就能知道,标签和内在真的有天地悬隔之别。因此,后面就叫做定解,前者只是一个了知阶段。

  今天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也同样一个道理,不要仅仅认为前面走过这么几个过程,就万事大吉。修行没那么简单,需要长时间坚持。哪怕只是一个共同法,都需要长时间去观修。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从共同外前行角度来说,对于四厌离法没有什么不了解的,不就是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么?但是还有一批人,虽然从文字上有所了解,但内心总是生不起这样的感觉。虽然理论上知道人身非常难得,但是仍旧感觉自己已经得到了人身,内心深处难以体会到“难得”的这份感受;虽然知道无常即将要呈现,但是由于内心从小到大侥幸心理太重的缘故,直至今天,还是将无常停留在理论之上,感觉并不深刻。想要将这种文字理解变成很强大的感受,甚至一种定解,需要靠长时间修炼。

  我们在座上修行时,不能认为自己前面已经观过这个过程,也最终得出了这个结论,因此第二次也再走一个过程,重复一下结论……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细致去观修。比如前面已经观过一次,第二次观的时候还要也如同前面观修一般,强行让自己这么去做,这样一来,后面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人是非常复杂的生物,想变成什么样就看自己养成了什么样的习惯。如果你修行是养成了一个坏习惯,你的修行永远都只是走一个形式而已。上师天天都在座上讲解止观交修的过程中,观察修的重要性。因此有些人可能觉得,上师都这么说了,如果不去做一些,好像就是不遵守导师的教言,我今天依止导师的目的不就是为了遵照导师的教言而修么?如果不去遵照导师的教言行持,好像既对不起导师,也对不起历代传承祖师。自己作为传承继承人,不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事迹行持,有点说不过去。因此,既然导师和历代传承祖师都这么说,也这么做,自己也就这样大概修一下吧。

  虽然看上去他是在依教奉行,但实际上就是走一个形式。他所谓的做,就是从自己过意不去良心的角度去走个过场,并不是真正为对这个生起定解而修。这样一来,无论你修学的时间有多长,这种走个过场的修行无法令你有深刻的感受的。这就充分地说明了,后面所做的一系列也都是仅仅走一个过程而已。今天我们修行要做到的是,无论前面观修多久,今天还是要如同刚开始修学般,细致去观修。这样一来,感受才会越来越强,即便只是一个共同法,也能得到真实之见解。

  我们平常也在讲解,做人做事都要老老实实,这也和各人的性格有着很大关系。有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非常细致,对自己严格要求,哪怕是处于修行状态当中,也仍旧严格要求自己。但是平常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马马虎虎的人,修行也就会变得马马虎虎。

  如今有不少人往昔可能在幽静山林中闭关过,也依止过很多高僧大德,无论是汉传佛教高僧大德,还是藏传佛教众多高僧大德,他都依止过,甚至还可能听过、修过不少殊胜的教法。尤其这个时代,汉地很多信众,包括出家人、在家居士在内,逐渐开始对密法心生净信。我们说过,我们所信的密宗,多数还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无上窍诀大圆满,所以无论到何处去,都去依止这样殊胜的法,甚至也能找到宣讲这种教法的导师。

  如今很多人对宣讲这个法的导师会做各式各样的评论,有些认为,虽然有些导师在讲解无上窍诀大圆满,但很多还是过于戏论的缘故,已经失去了密宗原味道。难道完全不做戏论的人,就是真正传讲密宗的导师?我想,这可能还需要多学习密法方面的多一些道理。

  若要是一切都是针对一个法,行不行都用一种方式的话,八万四千种法门是多余的事情,密宗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啊。凡是对密法心生净信者,都像惠能大师一般,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么?恐怕很困难,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可能的,但这是否意味着从此与密法无缘么?并非如此,我们不能就这样舍弃!

  对密法有信心就是与密法有缘,但是当下又无法成就,这也就充分说明,不能直接用直指心性的方式为你印证见解。比如,三种传承当中的心印传承和表示传承针对的不是普通人的根机。心印传需要承针对的如佛般的根机;表示传承针对的根机,如菩萨般的根机。由于你当时不具备这个条件,所以无论这位导师的智慧有多么高尚,法有多么深奥,对你来说恐怕起不了什么作用。

  有些会想:不是起不了作用,而是我压根就没有得到过这样的法。其实导师时时都在传授这样的法。当你见到导师的这一瞬间就叫心印传承,也叫表示传承。难道这么简单?就这么简单! 因为心印传承讲经不用口,也不做表示,以心对心的方式印证见解,难道这还需要一个环境和一种形式吗?就像我们受皈依般,大家坐在一起,先跪在地上合掌,导师讲解一些什么叫皈依,紧接着下面以发心为基础,如是开始往下讲解皈依,它有一个仪式。难道心印传承也需要一个仪式吗?

  表示传承,讲经不用口,只做表示即成办解脱,这也需要一个仪式么?难道导师要在台上告诫大家:“我现在要表示传承了,大家都注意一下。”比如抢东西的时候,一开始会稍微做一些提示说:“我现前就要开始往外面撒一些东西,大家都注意一下。”当主持人一开始撒,所有人都会一拥而上。难道表示传承也需要这样去抢吗?导师在座上说:“注意一下,表示传承快要从空中飘过来,看看你能不能抓住它。”难道导师还要这样为你提示么?恐怕不是这样吧?

  禅宗五祖给六祖传讲《金刚经》的时候,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之前是否提示一下:“快到根本上了,你注意听,要抓着那一句关键的话”?恐怕没有谁看到六祖的传记上有这么写的吧?这就充分说明了,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时时在这两种殊胜传承之中,只是由于个人根机不够的缘故,无论怎么直指心性,你的内心还是那么坚强。所以平常要多听听相关的道理,多去理解一下相关的法要。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09课4-5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10课4-6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