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5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4-07-26

  NO.5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丁二、宣说正行

  丁一、宣说前行=戊一、信解品(173-183,11品)+戊二、求法品(184-207,12品)+戊三、说法品(208-223,13品)+戊四、修法品(224-236,14品)+戊五、教授随教品

  戊五、教授随教品=己一、如何获得教授之理(238)+己二、如理作意教授(239-241)+己三、经行地道之理+己四、宣说教授随教之殊胜功德+总结

  己二、如理作意教授=庚一、以思维作意(240)+庚二、以修行作意(241)

  241、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五己二庚二、以修行作意。

  专心于所缘,莫散彼相续,

  散动速认知,复次安住彼。

  具慧愈向上,心亦向内收,

  复见功德故,等持心调柔。

  由见散动过,止息不喜彼,

  贪心不悦等,兴起当寂灭。

  复尔勤戒者,心真实有行,

  自然而获得,习彼成无行。

  尔后彼身心,获得大轻安,

  当知有作意,彼彼增上已,

  以增上远行,彼住正行得。

  希求神通者,净彼最堪能。

  静虑得神通,真实成就彼,

  为供无量佛,闻法往世界。

  依此无量劫,承侍无量佛,

  于彼承侍故,心成最堪能。

  是故彼等前,获得五功德。

  彼成最无上,清净之法器,

  一一刹那中,灭尽身粗重。

  身心遍轻安,了悟诸法光,

  不断真实相,未察尽得见。

  如是为圆满,法身清净故,

  具慧一切时,恒常摄持因。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58-111 2016年10月13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师念藏语传承。

  继续讲《经庄严论》,现在讲的是第十五《教授随教品》。前面讲了以思维作意,今天讲以修行作意,主要是讲修禅定。在我们平时讲的九种住心、《大幻化网》、《入行论》[注1],其他论典当中也讲过禅定,今天在这里,再给大家做个介绍。

  前面已经讲了修行的功德和不修行的过患,最初先应该把欲界的心制服。如果欲界的心没有制服的话,凡夫人,尤其是根本没有观过自己心的人,是很难控制自心的。每个人都有心,这个心没办法安住。

  《宝云经》当中讲过,“心如流水,生灭不住,是心如电,刹那不停”,心实际上就像流水一样不停、就像闪电一样不停、就像猕猴一样不停,还有很多的比喻。

  刚开始修学的时候,的确是不能控制心的。如果心没有控制,不要说修行,就连世间的行为都很难做好。如果心没有制伏、没有调伏的话,平时的生活都很难维持。而如果能调伏自己的心,就可以自在于世间的一切万法。

  “若能伏心,则伏众法”,如果心能调伏的话,世间当中的所有法都能制伏了,这是《大般若经》当中讲的。

  我们首先要知道,心是像闪电和流水一样的、刹那不停的东西,每个人都应该能感觉到。如果心能调伏的话,其他所有的法都会很容易对治的。

  今天先讲九种住心法,这几种住心方法,或者寂止方法,我在美国耶鲁大学[注2]讲过,当时用了藏传佛教调伏大象的比喻。有很多《调象图》的唐卡,这个修心方法,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不知道网上有没有。

  我有时候感觉到,好像在学院内讲的,不如在外面讲的。我现在主要针对这几类地方演讲,一个是学校、一个是企业、一个是监狱,或者劳教所。在外面讲的时候,自己感觉更有意义,有人间佛教的味道;而在学院里面,基本上是按照一些大德的注疏讲的,除此以外,自己没有很多的发挥。

  根据前辈的讲义和上师的传承讲法,对于专门研究佛学的人,也许好一点。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讲、对普罗大众来讲,应该出去讲人间佛教,效果会好一点;在学院讲课,学院里面的听众多一点,而且网上听课的人也比较多。从人数方面讲,在学院讲课是比较成功的。我出去讲的时候,虽然听的人不多,有时候几百个人、有时候几十个人,但是从效果方面看,自己觉得好一点。

  一个是,当时的感觉比较好一点。听众有一种新鲜感,我也有一种新鲜感。我看到态度比较积极的新面孔,他们看到我这个新面孔的时候,也稍微有一点感受,双方都不是老油条。

  第二个,在不同的环境当中,对佛法的思维和理解,也不同。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所化人群,我会侧重讲一点。比如说要去汉地的某个学校,或者某个监狱,我就会想,“在这一堂课当中,一定要把这个问题讲出来”。如果是新问题的话,我会去研究、思考和翻阅资料;如果是旧问题的话,就反反复复思考,以前是怎么讲的,这次以什么方式来讲。

  我们有些道友,对我在学院里面讲的课,比较重视;而对我在外面讲的课,就觉得,“这是给企业讲的,我又不是企业家;这是给学校讲的,我也不是学生;这是给监狱讲的,我也没有被关在监狱里”,可能会这样想的。

  我自己觉得,在某种意义上,我在外面讲的价值更大、更有意义,尤其对你们将来的修学和研究有益。

  刚才我为什么提这些呢?我以前用藏传佛教大象的比喻已经讲过住心法了,今天就基本上按汉传佛教禅宗的十牛图[注3]来讲。

  在宋朝或者是明朝的时候,有一个普明禅师,关于他的年限,文献记载得不是很详细。有些人说他是宋朝的,因为在宋朝人写的资料当中,出现了他的牧牛图或者十牛图。

  禅宗的十牛图画得很好,我今天稍微对应着讲九种住心。在《中阿含经》[注4]里面,也有用牛童比喻住心的。

  庚二、以修行作意:

  专心于所缘,莫散彼相续,

  散动速认知,复次安住彼。

  这个偈颂讲了三种住心,即安住、相续住和数数住,这三种。

  第一种住心,安住,寻牛或未牧

  “专心于所缘”,心一缘地专注一个所缘,比如说佛像,或者是明点,或者是什么都不想、安住在空性当中。刚开始的时候,心一刹那都不停,像狂象一样特别野蛮,刹那不住,安住是很难的。

  一般十牛图当中的第一个图,牛童追着黑色的牛,它特别疯狂,根本追不到它。刚开始,牛的身体全部是黑色的,最后变成白色了。心并没有这些颜色,只是以黑色比喻一点寂止都没有,经过慢慢调伏,最后调柔堪能了,是这个意思。第一步应该是这样的,心安住。

  第二种住心,相续柱,见迹或初调

  “莫散彼相续”,心不要散于外境当中,要安住在自己的相续上,用正知正念尽可能让心安住下来。在安住过程当中,心会跳出来妄念纷飞,这个时候,要及时发现,这叫做相续住。

  相当于是牛童已经把牛抓住了,在它的鼻子上穿了根绳索。图里面很明显,刚刚抓住的时候,牛还是很疯狂的、特别不调顺。

  第三种住心,数数柱,见牛或受制

  “散动速认知,复次安住彼”,在安住的过程当中,心又跑到外面散乱散动。本来想好好坐禅一个小时,结果才坐五分钟,心就跑出去了。这个时候,迅速觉知,马上想办法把心叫回来,再次安住。又散乱、又安住,在相续当中数数地重复。

  先安住,然后心到外面去胡思乱想,叫回来,又安住。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己可能会生厌烦心,中间稍微休息一下也是可以的。安住的时间短一点,坐禅的次数多一点,这是一个窍诀,刚开始的时候需要这样。

  这个时候,就像牛童已经把牛抓好了,用绳子牵着它。当它乱跑的时候,只要轻轻一拉绳子,牛就可以回来了。

  我没有准备图,如果在PPT上放的话,就更加清楚了。

  这是数数安住。

  今天好多人身体不安住,心也不安住,都出去了。今天课前没有讲是吧?那天好像起到作用了,前两天说过,课间不要走动。

  连一个小时,不要说心,就是身体都坐不住,好可怜。身体是可以安住的,应该不会很困难;心安住一个小时,那是很难的。身体都没办法安住的人,心就根本不用说了。走就走吧,可能是他们的时间不够,也许是。

  下面的偈颂当中有两种住心,再下面的两个偈颂当中有四种安住,每个偈颂讲两种,是这样的。

  具慧愈向上,心亦向内收,

  复见功德故,等持心调柔。

  第四种住心,近住,得牛或回首

  “具慧愈向上”,具有智慧的人,心越来越有进步、向上。前面的心一直不能停住,后来想办法慢慢让它安住,越来越有进步、越来越向上。

  “心亦向内收”,当心外散的时候,尽量让它向内收。在所缘的境界当中,让它安住。这个时候,心基本上就比较听话了。

  十牛图当中的牛不乱跑了,完全听从牛童的指令。基本上不用拉绳索,稍微给它指示一下,就完全可以了。牛的颜色,慢慢变成白色、一步一步变成白色,这是第四个叫近住。

  第五种住心,调伏住,牧牛或驯服

  “复见功德故,等持心调柔”,心安住以后,有很多功德。什么样的功德呢?心寂静的人特别快乐,无论是生病也好,还是生活中遇到特别大的事情,他的心完全都是调柔的。

  看到功德的缘故,特别喜欢等持,心极其调柔。

  就像牛基本上跟着牛童,因为习惯了,即使没有绳索,牛也特别乖不会往外跑。

  到这个时候,心很调柔,这是第五个境界调伏住。

  由见散动过,止息不喜彼,

  贪心不悦等,兴起当寂灭。

  第六种住心,寂静住,骑牛归家或无碍

  “由见散动过”,心不能安住的过患是特别多的,就像盗贼一样,可以夺走全部善法。

  《入行论》当中讲的,“心意涣散者,危陷惑牙间”,心意涣散的人,就像住在烦恼的獠牙之间,特别危险。心一直散乱、涣散、昏沉和掉举,始终没办法控制,这样的人处于很危险的状态。

  “止息不喜彼”,由于见到散动之过失的缘故心想不随它转而精勤于一切功德根本的等持。止息以散动之因不喜等持,即是第六住心寂静。

  知道这种过失以后,完全可以止息散动的因,完全可以控制不喜欢等持的这种心态,之后一定会是喜欢寂静、喜欢安住,这叫做第六个境界寂静住。

  到第六个境界的时候,牛基本上不用鞭子、不用绳索,自在待着;牧童去吹笛子、去玩了,很放心。

  第七种住心,寂灭住,忘牛存人或任运

  “贪心不悦等”,通过不断努力,心较前更好地安住,但偶尔会对悦意的对境,产生贪心;对不悦意的对境,产生嗔恨心。心在修行过程当中,偶尔对财富、亲人产生一些贪恋,对敌人产生嗔恨。

  “兴起当寂灭”,心现起烦恼的时候,通过知道它的严重过失,以及寂静的功德,完全可以对治它。应当分别思择或依对治或置之度外来寂灭贪心等,即是寂灭住。

  到了第七个境界的时候,绳索也不用了,牧童去睡觉了,牦牛自然而然找主人,特别乖。

  以前我放牛的时候,经常骑牦牛。我跟弟弟各骑各的,他骑着他的牦牛,我骑着我的牦牛。

  驯服牦牛是很难的,有时候有牛角的牦牛不高兴,会用牛角顶人,比较危险。有一些牦牛天生没有牛角,这种就好欺负,一般都是骑这种牛。(众笑)

  我和弟弟去放牛的时候,两个人都骑牛,各人的牛是固定的。有一次我骑了他的牛,他就特别不高兴,不肯回去,说是:“你今天骑了我的牛,我就不回去。”我求他,也不行;打他,也不行。后来我发誓:“我以后再也不骑你的牛了。”他才肯跟我一起赶牦牛回去。(众笑)

  我去年去国外的时候,不懂外语,我就想到,年少的时候,正是学外语的好时候,如果我把放牛的时间,用来学知识的话,现在就不会这样不懂外语了。那个时候,没有读书的机会,天天都在山上浪费时间。

  如果让我讲调驯牦牛的技术,肯定超过大学里面一些教授。因为这是我从小就有的知识,在这方面肯定很有经验。怎么抓牦牛?怎么骑牦牛?怎么拉绳索?怎么打鞭子?这些都是有窍诀的。但是现在我用不上了,你们也用不上了。

  我到学院出家以后,再也没有骑过牦牛,曾经是牛背上的牧童。

  师念藏语传承。

  下面就讲八和九种住心,有行住和无行住。

  复尔勤戒者,心真实有行,

  自然而获得,习彼成无行。

  第八种住心,有行住,人牛俱忘或相忘

  “复尔勤戒者,心真实有行”,不管修什么法,肯定要有戒律来守护,如果连一个戒都没有的话,心根本不会调柔。受持清净的戒律者,为了获得上面所讲到的功德,一定会很精勤地修行。他会尽量勤作,以安住这颗心,不会有各种妄念。到那个时候,他一定会以有行的方式、勤作的方式来安住,可以安住很长时间,不会有分别念出来。

  十牛图当中,到了第八个的时候,那个牛就不是一般的牛了,它升天了、已经飞入云中了。到了有行安住的时候,跟原来的黑牛完全不同,它变成了特别调柔的白牛,渐渐安住在法界当中。

  第九种住心,无行住,返本还源、入廛垂手或独照、双泯

  “自然而获得,习彼成无行”,通过长期延续地修行,最后能够自然而然地、不需要勤作地安住。安住特别容易,在无勤当中,不需要任何勤奋和行为,自然而然安住。

  我去泰国那些地方的时候,研究了一下南传佛教。他们不叫九种心,有二十六种心、五十一种心的安住方法。泰国的很多长老、老修行人安住得特别好,看起来威仪很寂静。给我们讲禅的时候,我那天说了,谁都不看,上来就一直讲,很寂静的。

  十牛图当中,第九个环节,原来分别念的黑牛、白牛,已经不见了、已经没有了,牛童很自在的、很闲的,只剩下他自己了,是这么一个状况。

  到最后的第十个环节,这个牛童也不见了,光是一个白色的圈,里面什么都没有,应该是五蕴皆空,一切都是没有的状态。从图当中看出来,最后什么都没有,第十个环节是这样的。

  以前好像南怀瑾等很多人,都讲过禅宗的一些观想。这些方法,应该可以对照、对应修行。

  安住是显宗和密宗共同的修行方法,在藏传佛教中,结合一些大德的教言,自己就可以修持安住。就像《光明藏论》里面讲的一样,长期修持后,能够欲界一心或者一缘安住很长时间。比如说,有些禅师能够以一种坐式,安住一天,或者几个月。有个藏地的瑜伽士,闭关的时候,如如不动地安住,老鼠都在他长长的头发里面做了窝。他不像我们一样的,看到老鼠就跑了,不是这样的。

上一篇:NO.5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5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