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注4]《旧杂譬喻经》,大正藏 No. 0206 ,吴天竺三藏康僧会译,卷上:
(三)
昔有国王。行射猎于旷泽中。大饥渴疲极。遥望郁然有屋树木。即往趣之。中有一女人。王从求饮食果实之辈。所求悉得。王请女人与相见。侍人白言。裸形无衣。王即解衣与之。有自然火烧衣。如是至三。王惊问女。何因如此。女人答言。前世为王妻。王饭沙门梵志。又欲上衣。我时言。但设饭则可。不须与衣。故受此罪。若王相念。作衣与国中沙门道士。若晓佛经者。咒愿女人得脱此勤苦。王受其言。还国作衣。求沙门道人了不得。时国无晓佛经者。王忆念。问舍度父当知之。度父言。乃昔有人度无钱。以五戒经一卷相与读之耳。王言。汝知佛经则以衣与。度父使咒愿。令裸形女人得福无量解脱勤苦。女人则时有新衣著身。故在鬼道中命尽。当生第一天上也。
[注5]《深度长文:解读量子纠缠,这才是你想要的答案》,作者:宇宙时空观2023-08-20,来源网络百度:
首先,量子纠缠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讲,当两个或多个粒子发生相互作用之后,单个粒子所拥有的属性已经转换为整体属性,这时候就无法描述单个粒子的属性,只能描述整体属性,这种现象就被称为量子纠缠。
拿宏观世界来打个比方,有两只鞋子,本来毫无关系,如果这两只鞋子发生相互作用,也就是组成了一双鞋子,这时候就相当于量子鞋子发生了“纠缠”,我们只能描述一双鞋的属性了,单个鞋子的特性就会被掩盖。当然,这个比喻不太严谨,大家明白就行了。
这里强调一点,量子纠缠是只会作用于量子系统里,而在经典力学中,并不存在这种现象。
举个例子,假如一个自旋为零的基本粒子发生了衰变,衰变成以相反方向自旋的粒子,一个向上,另一个向下。当我们测量其中一个粒子时,如果测量到的自旋方向为上,那么另外一个粒子的自旋方向必定为下,反之亦然。
也就是说,不管把这两个粒子分开有多远,哪怕分别位于宇宙的两端,只要我们对其中一个粒子进行测量,比如说得到的自旋方向为上,那么立刻就能知道另外一个粒子的自旋方向为下。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我们对其中一个粒子进行测量时,另外一个粒子好像能瞬间感应到我们的测量行为,立刻表现为相应的自旋方向,而科学家并没有发现两者之间有任何信息传递极致,一切都是瞬间完成的。
而且,当我们测量的一瞬间,这两个原本纠缠中的粒子就失去了关联,不再彼此发生纠缠,就像是从无话不谈的朋友,瞬间变成“陌生人”一样。
。。。。。。
用激光束照射在偏硼酸钡晶体上,就能制造出很多相互垂直的偏振光子,实际上就是纠缠光子对。
从中我们也能够看出,量子纠缠并不是随便就能发生的,有很强的“同源”规则,并不是随随便便拿出两个手电筒,打开手电筒之后,光子们就会自动发生纠缠,远没有这么简单。
。。。。。。
看到这里,可能你还有很多疑问,比如说,量子纠缠是否真的超光速了?如何运用量子纠缠来给信息加密?量子纠缠的机制到底是什么?
可以明确告诉你,量子纠缠并没有超光速传播信息,但作用过程是瞬间完成的,甚至超过光速10000倍,不过严格来讲量子纠缠过程并没有传递任何信息,所以并没有违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如刚开始所说,纠缠中的两个粒子就像一双鞋的左右两只鞋那样,当我们知道其中一只鞋是左鞋时,立刻就知道另一双鞋是右鞋,这个过程并不没有传递任何信息。
说白了,量子纠缠描述的是整体系统,而非单个粒子,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就不存在所谓的距离问题。
而网络上有些人会把量子纠缠定义为“心灵感应”,众所周知,心灵感应在我们看来是瞬间传递的,比如说双胞胎之间可能就会有某种心灵感应。其实这种东西有些玄乎,或许真的如此,但毕竟科学是严谨的,起码目前科学界并不认同量子纠缠与心灵感应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思考,甚至可以以此写一篇科幻文章,都是可以的,但用来科普就不太合适了,毕竟科学是严谨的。
当然,理论上的确能够利用量子纠缠来完成瞬移,只不过在实现瞬移之前需要把瞬移的人或者物体的信息传播到指定地点,而这个过程其实还要受限于光速,也就是说,还是经典物理学中的信息传播。
举个例子,假如你在地球上,像瞬移到4.3光年外的比邻星上,该怎么办呢?首先需要把组成你身体的量子信息传播到比邻星上,这个过程需要4.3年时间。之后就可以利用量子纠缠原理,把你的量子信息通过纠缠的方式重组,这样你就能瞬间传递到4.3光年外的比邻星。
只不过,这里存在一个逻辑甚至伦理上的问题,在地球上消失的你,与在比邻星上重组的你是否是一个人呢?从信息本身来讲,你们的组成结构的确是一样的,但你们的思想,经历和性格是否相同呢?这是一个大问题。
也就是说,通过量子纠缠实现的瞬移,瞬移过去的只是你的身体,那么你的意识方面的东西会怎么样呢?我们并不知道。
。。。。。。
人类对量子力学和量子纠缠的完全认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量子力学发展了一百多年,至今科学家都没有弄清楚量子力学的真正本质。我们只知道量子世界里确实存在很多诡异现象,但并不清楚这些现象背后的真正本质。
也就是说,对于量子力学,人类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但这并不妨碍利用量子力学为人类服务,比如说让人期待的量子计算机,一旦研究成功,对性能将会有颠覆性提升,完全碾压传统计算机。
研究量子计算机的关键就在于实现尽可能多的量子接口之间的纠缠,说白了就是让尽可能多的量子对发生纠缠,这在实际操作中会很难,因为任何干扰都会中断量子之间的纠缠。清华大学曾经实现了25个量子接口发生纠缠,打破了世界纪录,不过这距离真正的量子计算机还有很长一段路。
量子计算机速度为什么如此快?因为量子计算机的读取信息的方式与传统计算机完全不同。打个比方就知道了。假设有两捆电线,每捆电线都有100根,编号分别从1到100。我们要做的是,把两捆电线编号相同的电线连接起来,但我们并不知道每根电线的编号,比如挨根去找。
那么,我们只能一根一根去试,这就是传统计算机的运行方式。到了量子计算机就不用如此麻烦了,由于纠缠中的量子能瞬间感应到彼此,所以编号相同的电线就能瞬间找到彼此进行连接。
[注6]《大宝积经》,失译师名附秦录勘同录编入 ,卷第一百一十二/普明菩萨会第四十三:
“又大迦叶,四种破戒比丘似善持戒。何谓为四?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大小罪中心常怖畏,所闻戒法皆能履行,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正命清净,而是比丘说有我论,是初破戒似善持戒。复次,迦叶,有一比丘诵持戒律,随所说行,身见不灭,是名第二破戒比丘似善持戒。复次,迦叶,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取众生相而行慈心,闻一切法本来无生心大惊怖,是名第三破戒比丘似善持戒。复次,迦叶,有一比丘具足修行,十二头陀见有所得,是名第四破戒比丘似善持戒。
“复次,迦叶,善持戒者,无我无我所,无作无非作,无有所作亦无作者,无行无非行,无色无名,无相无非相,无灭无非灭,无取无舍,无可取无可弃,无众生无众生名,无心无心名,无世间无非世间,无依止无非依止,不以戒自高不下他戒,亦不忆想分别此戒,是名诸圣所持戒行,无漏不系不受三界,远离一切诸依止法。”
尔时,世尊欲明了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持戒者, 无垢无所有,
持戒无憍慢, 亦无所依止,
持戒无愚痴, 亦无有诸缚,
持戒无尘污, 亦无有违失,
持戒心善软, 毕竟常寂灭。
远离于一切, 忆想之分别,
解脱诸动念, 是净持佛戒。
不贪惜身命, 不用诸有生,
修习于正行, 安住正道中,
是名为佛法, 真实净持戒。
持戒不染世, 亦不依世法,
逮得智慧明, 无闇无所有,
无我无彼想, 已知见诸相,
是名为佛法, 真实净持戒。
无此无彼岸, 亦无有中间,
于无此彼中, 亦无有所著,
无缚无诸漏, 亦无有欺诳,
是名为佛法, 真实净持戒。
心不著名色, 不生我我所,
是名为安住, 真实净持戒。
虽行持诸戒, 其心不自高,
亦不以为上, 遇戒求圣道,
是名为真实, 清净持戒相。
不以戒为最, 亦不贵三昧,
过此二事已, 修习于智慧。
空寂无所有, 诸圣贤之性,
是清净持戒, 诸佛所称赞。
心解脱身见, 除灭我我所,
信解于诸佛, 所行空寂法。
如是持圣戒, 则为无有比,
依戒得三昧, 三昧能修慧。
依因所修慧, 逮得于净智,
已得净智者, 具足清净戒。”
说是语时,五百比丘不受诸法,心得解脱;三万二千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五百比丘闻是深法,心不信解,不能通达,从座起去。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不爱诸受用,极敬不厌二,
瑜伽无分别,大乘仅此已。
其三、一切大乘菩萨行归集为六度而定数:
不喜爱、不贪恋五种欲妙任何内外事物的受用,即是无不施舍于他的布施;对戒学极为恭敬而不染细罪;对众生的损害及难行不厌倦即是安忍与精进二者,以安忍完全忍耐众生的一切损恼及种种苦行,以精进对利益众生及长时间极度困难的一切作为不厌倦,以无量精进行持,或者对积累福慧二资粮不厌倦即是安忍与精进,因为以安忍断除违品,以精进行持对治;以禅定一缘安住殊妙瑜伽,以智慧对任何相状均不分别,这两者是寂止与胜观。
可见,所有大乘义归摄起来无不包含在此六度中。
于境不贪道,得彼禁散乱,
不舍众生增,余者净障碍。
是就三学言,佛真说六度,
初三末二者,二学一属三。
其四、就增上三学而言定数为六:
对于五欲妙对境不贪恋之道是布施,即舍施一切;严禁想要得到这种欲求的行境使心散乱之道是不同前者的持戒度,依靠它能严禁而做到不入繁多世间散乱琐事;即使众生作种种邪行及损害也不舍弃之道即是安忍;善法越来越增上之道是精进;最后禅定与智慧是另外净除障碍之道,以禅定净除烦恼障,以智慧主要能净除所知障,或者禅定是压制削减二障的道,智慧是根除二障的道。
如是所说六种道是就三学而言,佛陀真实宣说了刚刚所说的六度,布施、持戒、安忍三种是增上戒学,不贪布施之道是戒律之因,本体是严禁之道戒律,助伴是不舍众生之道安忍,如果具足这三者,就能真正守戒。最后的禅定与智慧二者说明了二学,禅定是增上定学,智慧是增上慧学。一者指精进,它属于三学的部分,因为五度需要以恭敬加行与恒常加行精进而成就,所以,精勤那些波罗蜜多的精进度属于三学。
如此安立了六度的定数。
辛二、法相:
每一度均具足四种法相,是哪四种呢?
布施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布施,1、断除违品悭吝,即无有悭吝是等起;2、助伴是具足不分别三轮的智慧,因为证悟了人无我与法无我而不缘施者、所施之物与受者的自性;3、布施,能满足受者的一切所愿;4、布施的作用:以布施摄集而相合众生各自的种姓将他们成熟至声闻、缘觉与大乘道中,最终安置于三种果位。
持戒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如布施具四种法相一样,持戒,1、断除戒律的违品破戒;2、助伴以无分别智慧摄持,不缘守护之人、戒律、能修它的所为;3、以守戒而对其他众生无有害行,能满足他们的一切所愿;4、以戒使其他众生喜悦而摄集,将他们安置于戒律,成熟至三乘。
安忍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安忍,1、断除违品嗔恨;2、具足不分别能忍、所忍、修安忍三轮的智慧;3、不以怨报怨能满足对方的一切所愿;4、通过安忍安置于三乘来成熟众生有三种。
精进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精进,1、断除违品懈怠;2、具足不分别精进者、精进、修行其三轮的智慧;3、作为众生凡所行事的助伴等利他,能满足众生的一切所愿;4、以精进将众生成熟于三乘。
禅定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禅定,1、断除违品散乱;2、不缘修者、所修禅定与能修禅定之所为,因此具足无分别智慧;3、以神变神通能满足众生的一切所愿;4、通过禅定能成熟众生至三乘。
智慧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智慧,1、断除违品我见等邪慧;2、不缘人、智慧、修行,因此具足无分别智慧;3、通过斩断怀疑能满足其他众生的一切所愿;4、以三乘成熟众生有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