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7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4-10-18

  NO.7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师念藏语传承。

  庚三、作用:

  初者令成器,第二令信解,

  第三令行持,第四令清净。

  “初者令成器”,以第一摄事,令众生成为法器,因为以财布施饶益的众生内心喜欢菩萨,而成为听他语言之法器的摄事。

  通过布施让众生成为法器。当然按照藏传佛教的有些观点,比如说我最近看的《布玛心滴》里面讲,观察弟子至少要三年以上,才可以灌顶。观察法器,也是需要的。在这之前、在开端,做一些布施,可能让他成为法器。他本来不是法器,经常给他一些好吃的东西,到一定的时候,我刚才讲的,他就自然而然成为法器了。那个时候,就不用财布施了。

  刚开始的时候,有财布施的方便方法,是非常好的。现在各个地方的学会,有些道友免费给大家提供饮食、提供道场、提供各种方便。一方面可以让大家在这里得到佛法,利益很大;另一个方面,有漏的财产用于利益众生,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有价值。

  我看到,有些富翁一辈子都特别辛辛苦苦地挣钱,越富裕,越在小的方面执著,最后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特别可怜。就像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注5]里面讲的,从酥油里面拨一根毛一样的,裸体离开世间。

  这是讲的第一个作用,成法器。

  “第二令信解”,以第二爱语,令其信解真实具足波罗蜜多之法。

  通过爱语,让众生真正信解六波罗蜜多,遣除一切不知、邪见、怀疑等等。对六波罗蜜多已经真正明白了,产生了信心。

  “第三令行持”,以第三利行,令其行持波罗蜜多之义。让众生真正行持波罗蜜多。

  “第四令清净”,以第四同事,令其反复行持波罗蜜多,净化垢染。

  不但让众生行持,而且自己也反反复复地行持六波罗蜜多,净除所有的吝啬、破戒、嗔恨、散乱、懈怠、邪慧等等垢染,遣除全部的违品,所以自己行持是很重要的。

  我在这里强调,我们现在各个地方学会的负责人,一定要有闻思的基础,一定要喜欢闻思修行。如果负责人不喜欢闻思修行,要去管理下面的人,那是一件特别可笑的事情。现在因为种种原因,可能有些负责人的心很好,但是闻思修行不怎么优秀。既然以前是这样,又一直发心过来的话,也不是马上就要换。

  学佛的群体要做什么呢?要闻思修行、利益众生。如果负责人在这方面一点兴趣都没有,甚至在里面搞各种各样的事情,那就很难行持了。各地佛教道场最主要的负责人,是非常重要的。

  汉地的《宗镜录》当中讲过,比如说一个道场的负责人修行很好,那么道场的所有人都有修养和智慧。第一责任人、最重要的负责人是很重要的,一个学校的校长、一个班的班主任,如果有德行的话,下面的人都会变成这样的。

  如果一个班的堪布堪姆既是利行者,同时自己也行持的话,那这个班一定会很好的。我前一段时间跟堪布堪姆也说了,自己不要高高在上,不接触下面的人,要去了解下面人的烦恼和痛苦。你作为一个摄受者,对四十个人、一百个人,暂时来讲,是有一定责任的。

  在开会的时候,讲得特别漂亮,会后不去执行;即使执行,也是让下面人去执行,自己根本不做。你是管理人员,你管理什么呢?自己每天都是玩、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下面的人都会看着你的行为,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以后大家要做的话,就把事情做好;如果不做的话,就没有必要互相耽误时间,干脆不进入这样的群体,这是非常好的。

  在这里,先成法器,然后产生信心,再加上行持,遣除一切道障,或者违品,这样才是真正的四摄方法,这是很重要的。

  下面讲分类,在不同的经典当中,四摄的分类有点不同,有不同的论述方法。

  庚四(分类)分二:一、摄为两类;二、分为三类。

  辛一、摄为两类:

  财摄及法摄,所缘之法等,

  是以二种摄,许为四摄事。

  “财摄”,前面讲的布施波罗蜜多,用布施来摄受众生。

  “法摄,所缘之法等”,用佛法摄众生有三种方法,即所缘之法和修行之法和清净之法。

  什么是所缘之法呢?是指具足六度的佛经等法,因此它依靠爱语来讲。

  六波罗蜜多以及所有的千经万论,缘这些法义,跟爱语的意思比较相同,因为爱语要讲道理、要缘这些法。爱语是所缘之法,这是第一个。

  什么是修行之法呢?是以利行实践。

  通过爱语了解六波罗蜜多之后,要怎么做呢?要修持六度万行,跟利行比较相同。

  什么是清净之法呢?以同事能远离波罗蜜多之违品而行持。

  六波罗蜜多讲完了以后,让别人行持,自己也行持,六波罗蜜多的违品、障碍、垢染,全部得以清净,跟同事相同。

  “是以二种摄”,在一些经典当中,把四摄分为两个类别,一个叫做财摄,一个叫做法摄。

  “许为四摄事”,由于法摄分为三种,所缘之法、修行之法、清净之法,或者说爱语、利行、同事,所以承许为四摄事,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归纳起来,先用财摄受,再用法摄受。先用布施让众生过来、住下来;再给他讲法,就搞定了、就OK了,对吧。(众笑)

  在佛经《佛说阿阇世王经》[注6]里面有个公案,以前有一个比丘在化缘回来的路上,遇到一个孩童。这个孩童看到比丘的钵盂里面有满满的百味饭,很欢喜。比丘给孩童吃了一点蜜饼,蜜饼很好吃,孩童贪著蜜饼,就一直跟着比丘,最后到了佛陀那里。比丘把剩下的食物交给孩童,让他供养佛陀,他很欢喜地供养了佛陀。佛陀为了圆满他的资粮,通过加持,化出很多食物,供养了很多的比丘和圣者。后来孩童的父母找来了,佛陀给他们说法,他们悉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皆作沙门。

  以前法王去甘孜州一些县的时候,遇到一个小乞丐。他特别喜欢吃糖,我们就经常给他一点糖。后来我们带他回学院,他就在学院出家了。当时我们随行的二十多个堪布,凑钱给他修了一间小房子。

  在西方国家,有些宗教建立了一些经济实力非常好的慈善基金会,给来自各个国家的孤独、寂寞、生活条件特别欠缺的孩子,提供免费吃的、免费穿的,经常带他们去听音乐、去唱歌。通过这些方式,慢慢把教义传给他们,让他们进入宗教,这也是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佛教当中早就有了。但是佛教徒有时候不用这些好的方便方法,在佛教的道场当中,用尽自私自利的心。

  我在学会当中讲过,各个组不要以学会的名义来请这个、请那个。不然我们最重要的闻思修行,会到受影响的。

  对于你个人,拜一百个活佛也好、仁波切也好、堪布也好、和尚也好,我都没有什么意见。甚至你学外道,也可以暂时学。但到一定的时候,不一定可以共住。

  信仰是完全自由的,“你的道场当中,不能见某个人”,我们从来都没有这么说过,而且文字上也写得很清楚,但是一定要掌握分寸。不仅仅是我们学会和佛教团体,世间当中的任何一个团体、学校、寺院、学院都有自己的规矩。不能说,我去哥伦比亚大学,门卫不让我进,就抱怨他很讨厌,这只是自己不懂规矩而已。

  每一个佛教团体,都有自己的规矩。这样的团体,创造出来并不是很容易的,要懂得这些道理。

  四摄的两种分法,财施和法施;它还可以有三种分法。

  刚才念过传承了,是吧?不要念藏文了,确定吧。

  辛二、分为三类:

  当知以相别,分下中上摄,

  多无义有义,一切皆有义。

  “当知以相别”,以行相的差别来分。

  “分下中上摄”,有下、中、上三摄。声闻的四摄,是比较下等的摄受,为什么呢?因为利益众生的意乐不强;缘觉的四摄,是中等的,原因是什么呢?利他心稍微多一点;菩萨的四摄,是最殊胜的、最上等的,原因是什么呢?完全能利益众生。因为趋入自他二利的缘故,菩萨也安置于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这三种就成了下、中、上摄。

  “多无义有义,一切皆有义”,再者从摄众生的菩萨层面来分,也分为三种,多无义和有义和一切有义。

  什么叫多无义呢?光发了菩提心的还没有入资粮道的菩萨、资粮道的菩萨和加行道的菩萨,叫做信解行地的菩萨。他们的四摄,大多数是没有意义的,利益不到众生。因为他们没有见到真如,不知道众生的意乐,所以能利益的众生很少,这叫做多无义的四摄。

  就像我们用四摄来利益众生的话,讲的时候,大家都听;讲过后,能真正成熟的众生是很少的。

  什么叫有义呢?从一地菩萨到七地菩萨的四摄,大多数是有意义的,只是对个别众生可能没办法饶益,这叫做有意义。

  什么叫一切皆有义呢?住于八地、九地、十地的菩萨以四摄事所摄受、成熟的,是一切众生,无一虚耗,因此一切时处均有义。我们经常说的百发百中,全部能饶益,都没有什么问题。

  大菩萨,有很多利益众生的方便方法,确实不可思议;而凡夫者,即使拚命利益众生,的确很失望。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至少给这些众生的相续当中种下了善根,应该说意义比较小。

  《华严经》当中讲了,“善巧方便智不可思议,摄受众生智不可思议,护念众生智不可思议,成熟众生智不可思议,守护众生智不可思议,度脱众生智不可思议,调伏众生智不可思议”,有很多的不可思议。用善巧方便,护念众生、摄受众生、成熟众生、解脱众生,一地以上的菩萨,有这些智慧,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

  我们作为凡夫菩萨,有坚定的信念,是很重要的。

  《大丈夫论》当中说了,“菩萨为利他故,行四摄法,终不疲厌。犹如大地,持一切物,终不疲厌”,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或者在修习佛法的过程当中,肯定会遇到麻烦、痛苦等种种情况,不生厌烦心是很重要的。作为行持菩提道的、用四摄利益众生的菩萨,在成熟有情的过程当中,不会生起厌烦心。就像大地承载万物,从来不会生起厌烦心。再怎么样的压力,大地都能撑得住。

  对所有的众生也好,对上师也好,对身边的金刚道友也好,不要生厌烦心。因为我们处在五浊恶世的环境当中,身边肯定有很多凡夫容易让我们生厌烦心,“要不要放弃?太麻烦了,越对他们好,他们就越如何坏”,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学院里面的有些小和尚、年轻人特别调皮,但是也许他们将来能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我们上一代的传承上师们,用四摄利益众生的精神,确实是功不可没的,可以这么讲,我们这一代有责任传给下一代。每个人对将来以四摄利益众生,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

  师念藏语传承。

  庚五、功德:

  相应摄眷属,真实依此理,

  普成一切利,佛赞妙方便。

  “相应摄眷属”,相应摄受眷属的菩萨。

  “真实依此理”,最好摄受眷属的方法,就是依靠四摄的方式。

  “普成一切利”,完全可以利益所有的众生。

  “佛赞妙方便”,佛陀在不同的经典当中,赞叹了四摄。除了四摄以外,没有其他更好利益众生的方法,所以用四摄的方式来利益众生,是很重要的。

  下面进一步说,诸佛菩萨除了四摄以外,也没有别的方法。

  已摄及将摄,现今正摄受,

  如是彼一切,成熟众生道。

  “已摄”,过去的诸佛菩萨,是依靠这四种方式来摄受众生的。

  “将摄”,将来无数的佛菩萨,也要依靠这四种方法来摄受众生。

  “现今正摄受”,现在正在住世的诸佛菩萨,正在依靠这四种方法来成熟所有的有情。

  “如是彼一切,成熟众生道”,饶益有情、成熟有情,一定是通过这四种方法。所以,四摄事必定是能成熟一切众生的道。

  诸佛菩萨对我们来讲,是很遥远的。如果说上师的话,就近一点。过去所有的上师们,利益众生的时候,是通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做的;现在正在住世的所有大恩上师们,也是依靠这四种方法来摄受众生的;将来大乘小乘的上师们,也会用这种方式来摄受众生。所以说,摄受众生,全是依靠这种方式。

  《无所有菩萨经》里面讲的,“彼无有分别,一切平等心,以四摄摄他,能摄多众生”,所有的诸佛菩萨完全没有分别心,对你很好、对他不好,没有这样的,他们都是以平等心来摄受众生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佛也好、菩萨也好、上师也好,通过这四种方式,摄受很多的众生。

  在《经律异相》[注7]有一个公案,有一次有一些施主迎请佛陀应供,佛陀没有去,不去的原因,一个是他要给天人说法,另一个是看望一个生病的比丘。佛陀去了这个生病比丘的家里,没有人照顾他,他的身体都躺在不净粪当中了。佛陀来到他的面前问:“你为什么会这样?”比丘说:“我身体健康的时候,没有照顾病人,并且特别反对照顾病人,所以现在我生病了,没有人理我,就变成这个样子了。”佛陀亲自把他的身体洗干净,让他坐起来。

  佛陀对僧众说:“作为出家人,已经远离了自己的亲戚朋友,寺院当中的人和自己的亲属就没有什么差别,应该像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一样的,互相不能放弃”。

  上师至死也不能放弃弟子,弟子也至死不能放弃上师,师生是相互眷属。现在很多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这样的,随便一个特别小的事情,马上抛弃,上师是这样的,弟子也是这样的。如果真的有重大的事情,还情有可原,没有什么说的。

  佛陀当时说,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好,比丘之间的关系也好,不能随意放弃。他要求比丘们,以后对诸如此类的病人,一定要去看望他们。

  《出曜经》里面讲的,“其瞻病者,则瞻我身,所获功德,亦无差降”,看望病人和看望我,所得到的功德,没有什么差别、没有什么相差、没有什么差异。

  当时很多比丘重新认识了,照顾病人、老人的意义。

  现在和将来,会有很多的老人。我看到一些可靠的资料当中说,中国现在的空巢老人占百分之五十,再过十二年,也就是二零三零年的时候,中国的空巢老人占百分之九十。大多数的老人,都没有人照顾,子女都不会来看望的。就像日本的农村,年轻人基本上走光了。刚开始他们去城市打工,后来就不想回来了。老人被放在养老院、放在老家空房子里面,寂寞孤独地度过晚年,还是很可怜的。

  我想,有信仰,可能会稍微好一点。自己修行,最后还能虹身成就。在闭关房里面,只要有吃的就可以了。

  现在一些慈善基金会里的好多年轻人,经常去帮助孤寡老人,看起来好像子女一样的。老年人的心本来是很脆弱的,如果有一些人经常帮助他们剪指甲、梳头、洗脸、洗脚,听他们边哭边讲自己从前的故事,会很欢喜很有意义的,这也是成熟众生的一种方法。

  所有诸佛菩萨,过去现在未来,全部都是依靠四摄的方式来度众生的。

  下面总结这一品,简单讲一下就可以了。

  己三、此品总结:

  恒不贪受用,寂禁勤住性,

  不分有境相,依彼摄群生。

  “恒不贪受用”,指布施波罗蜜多,以恒常不贪受用的心来布施众生。

  “寂”,寂灭由贪等因所生的一切不善业道的持戒。贪等所有不善的行为,全部要断除,这叫做持戒波罗蜜多。

  “禁”,以安忍严禁以嗔恨扰乱自相续。

  “勤”,具足精进波罗蜜多,努力行持。

  “住性”,心不外散、向内安住于禅定的本性,安住于禅定的境界当中。

  “不分有境相”,以智慧不分别有内在五蕴、对境色等外法及这两者的相状。

  “依彼摄群生”,这样的菩萨自成熟后,依靠四摄事摄受成熟众生。

  六度加上四摄,我刚开始译成“度摄品”,好像不好懂,后来就译成《六度四摄品》。

  第十七《六度四摄品》已经讲完了,很圆满。

  我课前说了,最多超过几分钟,你看,九点五分,是吧。

上一篇:NO.7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下一篇:NO.7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