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8卷86上笔记
17五五菩路
17、3五五菩路,初四一心
17、3、1初四一心,乾慧地心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乾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欲习初乾,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86场上部
1、乾慧地:欲望的种子没有了,但习气还在,是最开始的地。
2、阿难,是善男子欲爱乾枯,
佛告诉阿难,如果世间当中的贪爱从根本上已经干涸,断除了贪欲的心。就像枯木一样的,内心已经被火烧了或者干了。
3、根境不偶,
这样的话,根和境,就不会匹配、不会相遇的,最后就不可能产生执着。
4、现前残质不复续生。
这样的话,现在的身体,就是最后的一生身体,以后在轮回当中不用再流转了、不再受生。
如果爱恨干了的话,那就不用在轮回当中流转了。学习楞严经,最重要的是断除贪心。
5、执心虚明,纯是智慧。
执着人我和法我的心,慢慢变成了空性的、明亮的、一点障碍都没有的,具有了明空无二的智慧。了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才能让爱河干涸。
6、慧性明圆,蓥十方界。
没有任何执着的智慧,是光明圆满的,能照耀整个世界。
7、乾有其慧,名乾慧地。
这种智慧能干涸轮回的河流,称为乾慧地。
断贪欲、认识心的本性、认识一切万法的真相,这时候就具有空明无二的智慧,这种智慧能照耀整个世界,让轮回的河流干涸,让众生的相续不再产生,叫做乾慧地。
8、从资粮道、加行道一直到十地末尾,有非常多的相似的境界。如果把一种境界完全固定在凡夫地,或者圣者地的话,恐怕不一定合适。
佛经里面说的并不是特别明确,前辈大德们也没有用很多的教证和理证,只是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分析,各有不同的观点。
9、欲习初乾,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乾慧地的时候,贪欲习气还在、还没有完全清净,还不能在智慧上跟如来正等正觉的法语甘露相提并论。
慈悲心,虽然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没有无二智慧摄持的话,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解脱因;同样的道理,乾慧地,还没有真正得到如来法流,所以不算最高的境界,是最开始的一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