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下面讲如何依止,怎么样依止,依止的方法。
师念藏语传承。
恭敬利养侍,修行依上师,
依事具慧者,知法意敬往。
第二个方面,以何事依止。
找到善知识以后,怎么样依止呢?
“恭敬”,恭敬依止,以身语意恭敬依止善知识。对上师的身体恭敬,比如顶礼、膜拜、弯腰,有很多方式;对上师的语言恭敬,比如赞叹,讲上师的功德。不仅在当面赞叹,而且背后也赞叹。不然,当面赞叹,“你好慈悲、特别棒,你是真正佛的转世,你真的与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是一样的”,但是在看不见上师的地方,不要说佛和菩萨和阿罗汉,连预流果都不像,讲一些其他的话,这不太好。用语言赞叹,要表里如一;对上师的意恭敬,有恭敬心和欢喜心和清净心。以这样的三门依止,叫做恭敬依止。
“利养”,以法衣也好、卧具也好,必须之物,作供养,叫做利养依止。
“侍”,沐浴也好、按摩也好、看病也好、提水也好,做一切适宜之事来依止,这就是承侍依止。
恭敬、利养、承侍是以外事依止。
“修行依上师”,按照善知识所说法,通过闻思修行的方式随法修法依止善知识,这种以修行依止,称为以内事依止。
“依事”,以外、内事依止善知识,就称为依事。
恭敬和利养和承侍的依止方法,叫做外依止,功德不是特别大;按照上师所说的,闻思修行,依教奉行,好好听闻,好好修行,叫做内依止,法供养是最欢喜的。
依止的方式,有外依止和内依止。也就是说,外依止的话,用身口意来恭敬利养承侍;内依止的话,发自内心地好好闻思修行善知识的所有教言。
《华严经》里面讲的,“恭敬善知识,其心如佛想”,恭敬善知识,心里面应该视师如佛。
我以前讲过,刚开始的时候,最好把上师当朋友、道友来看待。到一定的时候,上师相续当中的智慧和慈悲,融入你的相续,你就自然而然把上师看作佛一样的。
我经常祈祷上师,随时念上师祈祷文,心里自然而然有一种调柔、柔软、无形的加持力。所以我不管在路上也好,还是稍微有一点时间、有一点开心,因缘具足的时候(师诵):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平时有这个习惯,早上起来的时候,还没有睁开眼睛、半醒半睡当中,就会习惯性自然而然地念;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会习惯性地念,在这样的境界当中入睡,可能在梦中跟上师有很多对话。我在梦里面,见到上师的次数多一点。有时候不想写在日记里面,写得太多的话,好像也不太好。
依止善知识,应该有清净心,这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方面,依止之缘由。
“具慧者”,具有智慧的弟子,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他的心态是什么样呢?
“知法意敬往”,对于所要听闻的法断除轻视、盗法的意乐及寻过之类的恶劣心态,怀有想完全了知法真实性的意乐,时时去往善知识面前闻法。善知识在坐禅、进餐等不适宜的时候不应去,适宜的时间前往听法。当时,以身心调柔的威仪恭敬虔诚去往善知识前,何时也不要以不敬、我慢的威仪前去。
要以了知法义的目的与上师交往,不能以盗法、轻视的目的来依止善知识。从上师那里偷一点窍诀、偷一点密法,或者对上师和法有轻蔑心,又依止,又侮辱。有些上师特别脆弱,弟子很强大,每次都是弟子给上师下命令,“你给我坐下,你现在给我传法”,这样不是很好的,这些恶劣的意识要断除。
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呢?上师像佛一样,从上师那里能获得诸佛菩萨非常甚深的教言、真谛语,要以这样的意乐听受佛法,恭敬心是很重要的。
《华严经》里面讲的,“清净正直心,不惜身寿命,亲近善知识,专求佛菩提”,如果你的心很清净、很正直,愿意舍弃生命依止善知识,那佛和菩萨的果位,对你来讲,就不是很遥远的。
心是很重要的,要有正直心和清净心。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经常意乐不清净。《功德藏》[注2]里面讲了四种颠倒,把上师看作獐子一样,把法看作麝香一样,这样是很不好的。意乐清净,一定要以恭敬心来依止,何时何地都不要有傲慢心。
与上师的长期交往过程中,不是一直不理上师。比如在路上看到上师的时候,装着没有看到,这不是很好的。有些人不管在哪里看到上师,就马上顶礼,这样也是很不好的。比如说在成都的春熙路上,看到你的上师,你就在人山人海、人群当中磕长头,可能不太合理。作为佛教徒,要有威仪,不然不学佛的很多人,都没办法理解。
一般来讲,上师参禅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或者有法务的时候,不适合亲近;如果人不太多,各方面因缘具足的时机,可以亲近。如果上师也特别忙,你也是天天去,交往太多了,不知道适不适合。交往中,知道上师的密意,是很重要的。
经典《大般涅槃经》[注3]里面说,有一个比丘尊者,依止释迦牟尼佛很多年,他是比阿难还早的前任侍者。佛陀接近圆寂的时候,他特别痛苦,站在佛前,想亲近佛。这个时候佛陀对他说:“你不要挡在前面”。阿难觉得很奇怪,佛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就问佛陀为什么这样说。佛陀回答:“我现在接近圆寂,天龙八部等非常多的众生来到这里看我。有比丘立在我面前挡着的话,他们会不高兴的。”这是佛语的密意。
某个上师对长期依止的一个弟子,显得不高兴、显得不开心,可能是有密意的。
以前法王如意宝外出,经常带着我,只有两次没有带,我当时心里有点......
第一次法王去北京高级佛学院的时候,没有带我去。当时我心里有点难受,后来我想不带就不带吧,自己好好讲中观。我那个时候的中观基础还可以,就讲了《入中论》、《中观庄严论》,每天都拼命讲好几堂课。不带就不带,不带还好一点,我能够好好讲中观,这是第一次。
第二次上师如意宝圆寂前最后一次外出,我请求跟着去,但是上师说不用了。那个时候,我本能地感觉到,这次病得有点那个,要不要跟着去。但最后上师说不用了。当天早上下了一点点雪,我跟齐美仁增堪布跑到很远的地方,就是现在居士林的那个地方,目送上师离开学院。法王如意宝坐在车里头,向我们招个手就走了。这种景象,我一直、永远展现在眼前。
从此之后,即生当中,再也没有见过上师。当遗体运回来的时候,我想,能不能看看上师的尊颜,但尊颜已经蒙住了,没有看到,只稍微看到了一点上师的一只脚。当时没有特别在意这点,但后来看到,在一个传记里面说,这好像是继承上师遗志的一种标志。我不知道这本书是什么意思,但是确实有一些缘起。
上师的每一个行为都是有密意的,我后来觉得,在自己依止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跟随申请,只有两次没有带,上师肯定是有密意的。
能解上师的密意,是很重要的。不然,在交往的过程当中,对上师有意见、有嗔恨心、有嫉妒心,有各种各样的心态,将来会破坏缘起。破坏什么缘起呢?破坏生生世世依止善知识的缘起,还有法入于心的缘起。
在汉地唐终南山草堂沙门宗密述的《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中讲,“师徒心契,意方传记”,我觉得这句话很好,如果上师和弟子心心相印、心互相契应的话,意传的法会不断融入弟子的相续。
如果得到上师的密意,会自然而然对众生有利;如果没有得到上师的密意,也许弟子暂时有上师一样的智慧和能力,但是弘法利生的事业不一定能展开得很好。这一点,以前的历史可以佐证,将来也会是这样的。
一些法师觉得,“我有智慧,不用依止善知识了,不用祈祷了,可以自立了”。也许某种意义上,你暂时是自立的,但到一定的时候,因为自己的信心没有跟上师相应,所以不一定能长期利益众生。如果上师的加持融入你的心,哪怕你开一个玩笑,对众生来讲,也有很大的利益。
我觉得,在这里讲了,第一个是,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对上师要有恭敬心和不要有恶劣的心态,这很重要;第二个是,一定要有善巧方便的行为。
彼无求利养,为修普回向,
坚稳依教行,真令师心喜。
第四个方面,为何而回向。
依止善知识以后要观想什么、回向什么呢?做善根的最后目的是什么呢?
“彼无求利养”,如此依止善知识,要断除“因为依止这位有智慧或有名声的人,我也会成为智者、名人,受到别人恭敬供养”的想法,不求为此回向。
依止善知识不是为了,让我获得名声,让我获得财富,让我获得地位,以这些作回向的话,完全是错的。这种回向、这种目标,完全是不合理的。那需要什么样呢?
“为修普回向”,为了按照善知识如何宣说的三学法诚心修行而依止善知识,“愿我依止这位善知识闻思修正法而修成圣道,证悟法性义”,以这种心驱使为此普皆回向。
一定要依照善知识、上师讲的戒定慧三学闻思修行,一五一十认认真真地闻思和修行,或者给别人宣讲。比如说我想,依照善知识讲的法,我要好好修学。同时身边有很多可怜的众生,他们虽然衣食无愁,但是心里特别贫寒、痛苦、焦虑。他们没有依止过善知识,而我依止了善知识,有能力把功德回向给他们、带给他们。通过修行来普皆回向,是依止善知识的回向方法,这很重要。
第五个方面,令善知识欢喜之因。
“坚稳依教行,真令师心喜”。令善知识欢喜,是令他说法、依止有义的因,因此意志坚稳的贤善弟子,依善知识言教奉行,真正能令善知识内心欢喜。
坚稳菩萨,依止也好,发愿也好,戒律也好,都很坚稳。
《经庄严论》里面经常讲坚稳菩萨,其实人格稳重是很重要的。我身边有个别的发心人员,真的是坚稳者。长期以来,有些人是五年、有些人是十年,二十几年的人也有,弘法利生也好、讲经说法也好,特别稳重,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而有些人刚开始的时候,还好一点;后来就像着魔了一样,做什么事情都糟糕透了。
坚稳的弟子,按照善知识的教言,依教奉行,以修行让上师彻底欢喜。上师最欢喜的当然是闻思修行的法供养;如果实在不能闻思修行,用其他方式供养,比如财供养、承侍供养,也是很好的;如果既有法供养,也有承侍供养,这样也很好。最关键是,对于一个依止善知识的人来讲,坚稳很重要。
坚稳者,人格稳重。我们到很多地方去,看到有些三十年前的老佛教徒,现在还在很认真地学习,这是很欢喜的。
我刚才讲的是什么?长期依法修行很重要,而且在修行过程当中,不要违背善知识的教诲。
《华严经》里面不是这样讲的吗?“增长善根而无厌足,顺善知识不违其教”,一方面要积累善根,另一方面要随顺善知识,不违背他的教言。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经常这样讲,他从来没有违背过上师的教言。如意宝在石渠依止上师,虽然只有六年的时间,但是得到了上师的所有教言。哪怕是在上师面前听了一节课,他的教言也能够终生受用、用之不尽,非常有意义。
依教奉行,不违背教言,如来芽尊者也说过,他依止善知识的时候,从来没有做过让上师不欢喜的事情。
在末法时代,这样肯定是有困难的。尤其上师显现上脾气不太好,经常不欢喜,师徒之间有隔离、有极大的矛盾。让上师生起欢喜,除了特别有缘的弟子以外,我觉得,也是不容易的。有些人刚开始依止的时候,特别有清净心,视师如佛;慢慢地,上师成了大乘的善知识;最后上师好象连一般人都不如。这样的观待,确实是失败的依止。
我经常反观自心、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时候也回顾一生,自己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是没有破坏缘起。
我们讲《大圆满前行》[注4]的时候,讲过一个比喻。传承如纯金丝线,没有被破誓言的锈沾染,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有了这样的染污,我是绝对不会传法的。因为上师跟自己之间有破誓言的现象,那传法只不过是暂时讲课而已,不一定有真实的意义。
特别希望,清净度过自己短暂的人生,这是很重要的。
这是讲因,善知识欢喜的因,是依教奉行。
师念藏语传承。
通三乘慧悟,精勤修自乘,
成熟无量众,修行佛净土。
为享法缘德,依止非为财。
第六个方面,依彼通达智慧。
“通三乘慧悟”,于善知识处闻法精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后,以自己的智慧证悟三乘是依靠善知识而获得智慧。
“精勤修自乘”,如此通达三乘后,菩萨不修声闻、缘觉乘,为成办自他二利、获得大菩提果而精进修行自己的大乘。
通达三乘的道理后,应该安住在大乘的法当中,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安住在大乘法,确实是很可惜的。
首先智慧一定要通达三乘,然后自己住于大乘,这是第六个。
第七个方面,清净器情刹土。
“成熟无量众,修行佛净土”,依止善知识为使内情众生清净而以闻法等成熟无量众生,为了能使外器世界清净,修行具足珍宝大地、如意树、甘露流等圆满庄严清净佛土而依止善知识闻法。
依止善知识的主要目的是,第一是清净内有情,成熟无量众生的善根;第二个是为了将来的国土清净,就像极乐世界一样,黄金为地、琉璃为地等等。也就是说,能依所依的世界,全部都变成清净的,这是依止善知识以后才能实现的。如果没有依止善知识,就没办法度众生,也没办法净化将来的刹土。
第八个方面,安住依止之处。
“为享法缘德,依止非为财”,处是指安住什么作意,就像父母或兄弟等的总财物分配时各自都会特意取受自己所需要的那一份。同样,菩萨为了具有享用妙法缘分的功德而依止善知识,不是为了受用财产的一份,菩萨即使以财摄集,但不像有些人不重视法却重财而闻法一样,这是从处的侧面讲的。
世间中父母把财物分给孩子们,每个孩子得到一部分父母的家产。同样的道理,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菩萨以闻思修戒定慧,而得到上师智慧宝藏中的一部分。不是为了得到上师的名望、上师的财富的一部分,这样的依止心,是不纯的。
处的意思,是分东西,每个人有一份。比如说一百个弟子依止一个善知识,每个弟子得到一份。如果一个人破了誓言、产生邪见、嗔恨心,这样的话,其他九十九个人都得到了上师分下来的法,只有这个人没有得到;如果一个人的信心特别大的话,这个人可能得到的最多。表面上看,很多人在一个场合当中、在一个时间当中听法,但是每个人接受的、得到的法,程度是不同的。
有时候我独自思维,年轻的时候,依止过很多上师,其中包括有智慧的人、有戒律清净的人、有信心特别大的精进的人。现在回顾的时候,好像上师在显现上,到底是什么样的,很难说。提婆达多最后变成了天王佛,很难辨别的,不好说。
所以观清净心,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当时依止了上师,后来因为生邪见、因为破誓言、因为破戒律,最终的下场特别惨。今生特别惨,来世的话,因果不虚,就更不用说了。
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希望大家准确得到自己的一份;得到以后,自己应该珍惜。
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说,(师背诵藏语)“贤善上师虽欲恒不离,听受正法然却定别离”,永远都不想与贤妙的善知识分离,但是终有一天,一定会分离的。离开了上师以后,只有自己一个人了。
我那天在甘孜州医院对医生们说了,年轻医生现在一定要学好知识,再过十年、二十年,当年老的医生和专家离开了单位、离开了世界,那个时候就靠自己了。如果现在有机会学的时候不认真学,到时候你东问西问的人,都找不到。
佛教徒也是这样的,具足善知识的时候,应该断除怀疑,学得好一点。否则到一定的时候,再想学就有困难了。
庚二、依止之分类:
具慧因与果,法门随行外,
闻思及瑜伽,有无慢依师。
具慧以行趣,加行愿依师。
“具慧”,具慧者依止善知识有几种分类。
“因与果”,因与果的分类,前世依止善知识为因,今生依止善知识成了等流果;今生依止善知识为因,来世依止善知识为等流果。现在依止善知识可以作为因,也可以作为果,过去、现在、未来,这样辗转依止善知识。
“法门随行外”,依止善知识依其教授与随教修行获得法门等持,随行于彼,或者随同证悟依止善知识佛菩萨是内依止;以利养等依止善知识是外依止。
按照善知识的教言去修行,叫做内依止;以利养来依止,这些叫外依止,这是内外依止。
“闻思及瑜伽”,仅以听到于善知识前闻法之音声而依止是粗依止,于他的声音心流散于外境的缘故;具有思维与修行所生的禅定瑜伽,是细依止,因为向内思维意义的缘故。
以听闻佛法依止,毕竟是依靠声音,心可能散乱,这叫做比较粗大的依止;好好修行、好好禅定瑜伽,叫做细微的依止,这两者是粗细的依止。
“有无慢依师”,有“我以承侍等依止他”的实执,是有慢下劣依止;不执著我、善知识及依止事三相,是无我慢依止善知识,最为殊胜。
有三轮执著的依止,叫做有慢依止;没有三轮执著的依止,叫做无慢的依止,这是有慢和无慢的依止。
“具慧以行趣,加行愿依师”,具智慧者依止善知识,还有行趣、加行、发愿三种依止方式,其中每一种又分远、近依止两种,共有六种分类。它们是指什么呢?
行趣有远依止和近依止,以转今世趣中依止为近依止;以多世转趣中断后才开始依止为远依止。今趣依止,叫做近依止;发愿来趣的来趣依止,叫做远依止。
加行有远依止和近依止,以加行今生也是以别时毁坏依止,或他世也不是立即依止,以多世相隔才依止是远依止;今生现在依止,下世依止是近依止。即生当中依止叫近依止;来世的来世,或者中间隔一些身世,这样依止,叫做远依止。
行趣依止和加行依止,反体不同,一个是不同趣的行为、一个是不同世的行为,这两个比较相同。
发愿也有远依止和近依止,发愿今世依止,是近依止;发愿后世依止是远依止。
这三种是以所依、加行与意乐发愿强弱的分类。
师念藏语传承。
庚三、殊胜依止:
自心依上师,信法思自在,
无别方便摄,普入一义胜。
最殊胜的依止是什么?有五种依止方法。
“自心依上师”,应当了知以自心依止殊胜善知识。
“信”,第一种依止方法,对应以信解大乘法而依止。依靠善知识,对大乘法真正有不共的信心和信解,是最殊胜的一种依止。
大家对大乘法有没有不可动摇的定解?以前文革期间,很多善知识遇到了特别大的困难,但是从来没有退转,这样的信心,是最殊胜的依止方法,这是第一个。
“法思”,第二种依止方法,按前述的,品味、随喜、爱乐、不满足、广大、欢喜、饶益、无惑、善妙九种思维依止。
依靠善知识,对法义真正有了感受,或者在思维的过程当中,自己品尝到上师跟佛没有什么差别。
在《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当中讲,“恭敬阿阇黎,等同一切佛,所有言教诲,皆当尽奉行”,我以前,去年还是前年,好像引用过这个教正。我当时说,在汉传佛教当中,也有很多视师如佛的教言。《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可能是唐密的一部经,唐密当中有很多的“教王经”。
有些人说,你们藏传佛教怎么把上师看作佛?其实这不是藏传佛教的特产,如果你有眼睛的话,可以翻开唐密的书,白纸上有黑字,可以看到,“恭敬阿阇黎,等同一切佛”。
到究竟的时候,把上师看作佛一样的思维,是一种殊胜的依止方法。
“自在”,第三种依止方法,自在是指以等持获得自在而依止,即以虚空藏等持供养无量受用来依止,以不忘陀罗尼受持上师教言句义等。
安慧论师的讲义里面讲,得到虚空藏等持后,一观想,所有的财物就出来了,以这些供养上师,也是很殊胜的依止方法。
“无别方便摄”,第四种依止方法,无分别的方便摄持。也就是说,以三轮体空摄持。
“普入一义”,第五种依止方法,八地以上的菩萨一切所作融合为一而趋入一义。
在八地菩萨的境界当中,全部融为一体,这样的依止方法,也是最殊胜的。
“胜”,具足这五种的任意一种,均比其他依止殊胜。
《生经》[注5]里面讲的一个比喻,挺好的。如果把驴跟马放在一起养,同马一起吃喝锻炼。马可以一日行千里路,这只驴也能够相随一日行千里路,皮毛体态与马相似;如果把这只驴跟其他驴放在一起养,其他驴可以一日行千里路,这只驴也能够一日行千里路,但皮毛体态就是驴,不再像马。学者也是这样的,如果遇到了善知识,这个人就能做很多善事,功德不断增上;如果遇到了恶知识,这个人可能无恶不做。
我以前资助过的学生毕业后,如果分配到老师的团队当中,他就可能越来越好;如果分配到比较阴暗的、比较黑暗的部门当中,过了两年以后,眼神都不同了。我那天遇到一个毕业了的学生,帽子都不揭,特别愁眉苦脸的样子,我说:“你原来不是挺善良的吗?怎么这两年就变成这个样子啊?”(师示意抽烟)他叼着一根烟......
确实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依靠环境、依靠身边的人,变得特别快。环境和身边人的影响,差别特别大。因此依止善知识,对于增上功德,是很重要的。
《大庄严论经》里面讲,“亲近善知识,法利自然成”,依止善知识,很多法自然而然成。亲近恶知识,诸法自然灭,应该可以这么讲。
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