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252-282,17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戊四、菩提分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己一、供养佛(284)+己二、依止善知识(285-290)+己三、四无量心+己四、此品总结
己三、四无量心=庚一、解说四无量(292-298)+庚二、别说悲无量心
庚一、解说四无量=辛一、本体(293)+辛二、所缘(294)+辛三、分类(295)+辛四、果(296)+辛五、违品(297)+辛六、功德(298)
庚二、别说悲无量心=辛一、所缘境(300)+辛二、果(301)+辛三、作用(302)+辛四、分类+辛五、宣说大悲之差别+辛六、赞叹功德+辛七、生悲心之因+辛八、菩萨悲心以平等性差别超胜+辛九、最胜悲心
297、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一辛五、违品;
惑毁自他戒,有失利养微,
护神师责罚,恶名转无暇,
失得未得故,心生大痛苦。
298、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一辛六、功德。
善住慈心等,不生此诸过,
非惑为利生,不舍于轮回。
佛子于有情,慈等心生此,
众生于有德,独子非如是。
299、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别说悲无量心)分九:
300、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一、所缘境:
炽盛随敌转,苦逼暗遮覆,
普入难行道,真具大束缚。
贪杂剧毒食,舍道入歧途,
弱势之有情,是生悲心境。
301、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二、果;
断害大觉种,生乐恼欲因,
本性依五法,佛子近菩提。
302、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三、作用;
大悲胜慧知,轮回皆苦性,
无我而不厌,亦不为过损。
世间苦视己,悲尊如实知,
彼苦净方便,爱怜亦不厌。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76-111 2017年05月18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经庄严论》。
师念藏语传承。
下面讲四无量心,分了解说四无量和别说悲无量心两大科判;在解说四无量当中,总共分了六个科判,其中前面的本体、所缘、分类、果讲完了,今天接着讲违品。
前面讲了一部分四无量心的违品,也就是害心、损恼、不欢喜,以及贪心和嗔心。四无量心如果没有修好的话,就有这样的心态,有很大的过患。
如果没有四无量心,就肯定有害心;有损恼之心;看到别人有财富、名声的时候,产生嫉妒之心、不欢喜心;还有贪嗔的心等等,这样有什么过患呢?下面就分析这个问题。
惑毁自他戒,有失利养微,
护神师责罚,恶名转无暇,
失得未得故,心生大痛苦。
“惑毁自”,以害心损恼等烦恼造杀生等罪业,使自己今生被杀、受束缚等,他世堕入地狱等,毁坏自己。
不具足四无量心,前面已经说了,就有损害等心。如果损害众生的生命、偷别人的东西,或者打别人、把别人关进监狱等等,先害的是自己。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自己就不会有快乐的。比如说我杀了人,从当天开始,我自己也没有自由了,要么生命受到危险,要么有其他的危险,所以首先毁坏自己。
“他”,有了损恼之心,肯定损害别人的生命、别人的财产、别人的妻子儿女等等。
“戒”,毁坏戒律。
因为没有修好四无量心,所以对自己也不好,对他人也不好。我经常去监狱讲课,感觉,里面的人,如果受持五戒、十戒的话,绝对不会进去的。同样的,如果到地狱看看,里面的众生全部都是不守三皈五戒的。
有些人觉得,这是佛教的一种说法,其实也不是的。世间当中监狱里面的人,至少也是没有守持五个根本戒而进去的。有些人是杀人而进的,有些人是偷盗而进的,有些人是强奸而进的,有些人是说各种妄语欺骗而进的,都是杀盗淫妄而进的。
在这里面,我们应该知道,如果不具足四无量心,对自他的损害确实是很大的,会毁坏别解脱戒、菩萨戒,这样的众生一定会堕入到三恶趣当中。即使能得到一些善趣,也会受到很多痛苦。
失坏戒律的原因,下面讲了十个过患。
“有失”,第一个过患,破戒者会这样想:我已失去投生善趣、圣者赞叹之道,有罪异生凡夫所依止的道是趋入恶趣道,我已毁坏自己。
以前是清净戒律的人,现在因为毁坏了戒律,好多人都有失落感、有怯懦感、有后悔感,心里特别伤心。
“利养微”,第二个过患,以前有很多施主对你供养,现在因为你失坏了戒律,“这个人以前是很好的,现在破戒了,很坏的”,自然而然你的利养就越来越少了,金钱也好、钵盂也好、法衣也好,这些财物供养都没有了。
以前居士林那边有一个堪布戒律清净,大家都特别恭敬、供养他;后来他还俗了,就没有人供养他,也没有人恭敬他了,听说前几年他已经圆寂了。
因为毁坏戒律,一下子就没有名声、没有利养了,这是第二个。
“护神”,第三个过患,毁坏戒律的缘故,所有的白法护法神、三大护法神,都不会保护你了。以前他们经常保护你的事业、保护你的身心,当你有了嗔恨心、失坏戒律以后,这些护法天尊觉得,你是不守护誓言的人,把你像尸体一样抛弃。
“师责”,第四个过患,本师释迦牟尼佛也会呵斥的,在《毗奈耶经》、《佛说略教诫经》等经典当中都讲了,破戒者行为如驴,犹如尸体等等。
“罚”,第五个过患,因为毁坏戒律,修持梵净行的同行道友、志同道合的居士,也呵斥你、惩罚你。在僧众的群体里面,受到不能共住、摈除等等的惩罚。
“恶名”,第六个过患,破坏戒律的恶名,在四面八方传得沸沸扬扬。
“转无暇”,第七个过患,失坏戒律的人,将来会转生到地狱饿鬼旁生等八无暇当中。
“失得”,第八个过患,因为失坏戒律,以前自相续已得到的闻、戒、四无量等已失去。
“未得故”,第九个过患,也无法再获得没有得到的功德法,因此也失去未得。
以前得到的所有的功德善根,都没有了、消失了;以前没有得到的功德,不可能得到了。
“心生大痛苦”,第十个过患,内心生起后悔忧恼剧烈的痛苦。
总而言之,毁坏戒律的原因,心里面产生巨大的痛苦,今生也痛苦,来世也痛苦。
这些是由于不具备慈心等而使违品烦恼增上的过患。
《大庄严论经》当中说过,“嗔恚之法,现在大苦,于未来世,复获苦报”,就像火燃烧的时候,既燃烧自己,又燃烧别人。同样的道理,如果有嗔恚心的话,所有的善根功德林,全部都焚烧无余。现实生活当中,有特别大的痛苦,来世也感受很大的苦的报应,甚至现世现报。
以前我讲过,以前有一个比丘,因为看到另一个比丘学得很好,就产生了极大的嫉妒心。在他起杀心时候,自己的身体变成了毒蛇[注1],这是现世现报。心特别不好的原因,感受的果报也特别可怕。这一点,相信因果的人应该是非常清楚的。
如果不具足四无量心,这里讲的是大乘的菩萨戒,菩萨戒失坏的话,就有前前后后十个过患,失利、利养微薄、天神不护、本师呵斥、道友惩罚、恶名远扬、转入八无暇、失去得到的功德、没有得到的功德也得不到、心生大痛苦,算起来有十个过患。
不修悲心、嗔恨心特别大的人,有许多痛苦。现实生活当中,以前脾气比较大,想通过修行完全根除的话,也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也应该尽量改变以前的恶行,这一点很重要。
有些经典当中讲,嗔恨心相当于突然发疯了一样,自己都不知道。过后,当心恢复正常的时候,自己也觉得很惭愧,“我当时不应该说这样的话,我当时不应该这样做”,在熟悉的人面前,特别不好意思。
可以经常用慈悲心来对治嗔恨心,其实嗔恨心是有为法,如果观察它的本来面目,也并不是那么难对治。作为佛教徒,应该学会灭除嗔恨。如果越学佛,嗔恨心越猛厉的话,真的是很可怜。
在别解脱戒当中,贪心是最大的敌人;学大乘佛法,嗔恨心是最大的敌人,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功夫。每个人要观察自己的心,在菩萨乘当中,一百个贪心不如一个害心严重,因为害心直接损害众生,而贪心最多是自己痛苦而已,对众生不一定有特别大的危害。
师念藏语传承。
辛六、功德:
善住慈心等,不生此诸过,
非惑为利生,不舍于轮回。
“善住慈心等”,菩萨善住在慈心、悲心、喜心、舍心,四无量心当中,具足四无量心。
“不生此诸过”,前面讲到的十个过患,不会产生的。
“非惑”,具有智慧的缘故,所有的烦恼、嗔恚,不会染污自相续。
“为利生,不舍于轮回”,具有悲心的缘故,时时刻刻为了利益众生,不舍弃轮回。
这是菩萨的特点,他不会为了自己而痛苦、抱怨、伤心,他知道众生的烦恼和处境,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对于像是关在监狱里面的、低劣的、很苦的众生,菩萨不仅不会抱怨,而且用慈悲力利益众生,不舍弃众生、更不危害众生。
《入大乘论》当中讲的,“生死苦长远,应当入涅槃,以大慈悲力,久住而不舍”,菩萨知道轮回的长夜有源源不断很多的痛苦,但是他不会像声闻阿罗汉一样,趣入寂灭的涅槃;他会长期住在轮回当中,不舍弃众生。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的慈悲力太强了,以慈悲心的原因,他一直在轮回当中陪着众生。
我以前写过一首关于老师的歌,我说:世间的人,整天都在追逐名闻利养,但是您多少个春秋一直陪着我们。很多上师,也是这样的。我有时候想,上师如意宝、以前得过法恩上师们,在显现上,他们的身体也不太好,但是因为他们的悲心,所以一直陪着我们这些众生长大。末法浊世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困难,如果是一般世间人的话,肯定是挺不住的。
上师在世的时候,自己好像没啥感觉。总觉得,这是当然的,他作为上师,应该引导我们,谁叫他当上师啊?既然他选择了这条路,那就是他的义务、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上师的色身消失以后,夜深人静,自己思考的时候,有很多的感悟。
如果当时上师没有辛辛苦苦创造这样的园地,很多特别可怜脆弱的众生,在恶世的暴风雨当中,可能就夭折了。上师以慈悲力、智慧力守护、引导我们长大,如今我们基本上能独立走路了。这个来源、这个恩源,世间人经常说的饮水思源,就是上师不舍轮回的众生。
佛子于有情,慈等心生此,
众生于有德,独子非如是。
“佛子于有情”,发了菩提心的佛子,对所有的老母有情。
“慈等心生此”,自然而然生起慈四无量心、悲四无量心等四无量心。有了四无量心,对每个众生,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饶益他。
我有时候想,以前刚刚出家的时候,对很小的一些事情,比如说走路的时候怎么走,吃饭的时候怎么吃,出家人怎么穿衣服,上师们都会一个一个地指点。就像是特别慈爱的母亲,对孩子的点点滴滴,都会想到、都会照顾到,一直陪着。
“众生于有德,独子非如是”,菩萨对众生这样的慈心,好多众生对自己有德的、有才华的、有智慧的独生子,也不一定能生起如是的慈心。
现在很多父母根本不关心孩子,孩子出生后,交给保姆、交给其他人,自己一年当中回来看一次两次,基本上不管。
大乘佛子对众生是什么样的?完全都是平等的,对所有的众生,哪怕是自己怨恨的敌人,也特别关心。
《文殊菩萨利问经》里面说,“提婆及罗睺,爱念无有二,如是慈悲心,是菩萨平等”,对提婆达多和罗睺罗的爱,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的慈悲心,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平等心。也就是说,对待提婆达多和罗睺罗,没有什么差别,或者右边用檀香水给他沐浴,和左边用斧子砍剁他的身体,完全平等对待。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的慈悲心特别强烈。
对怨恨敌人的迫害和诽谤和讥毁,对亲朋好友的爱心和赞叹和赞美,我们不要特意取舍。作为一个修行人,一定要重视平等观;作为大乘佛子,应该把一切众生看作是自己的独生子女。当然对我们来讲,这是有很大困难的,毕竟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佛那样的境界。
《大庄严论经》当中讲了,“我护诸众生,犹如一子想,假使欲害我,我亦生慈心”,我要护众生,就像母亲对独子一样的。如果众生用种种方法害我,我也对他们生慈心。
《妙法莲华经》里面讲,有人用恶语攻击你,用刀、矛、杖,各种兵器加害你的时候,你会怎么样呢?应该不会报仇的。
七十年代的战争片中,经常看到,部队的主要负责人一喊,“冲啊”,所有的战士都冲上去,把所有的敌人,该消灭的消灭、该杀的杀。发了菩提心的佛子,会不会也这样?应该不会的。
希望大家以后,不要再拉帮结派了。我是东北人,你是南方人;我是韩国人,你是美国人,世间人的概念是这样的。而大乘佛子的观念是,我也是众生,你也是众生;我的父母也是众生,怨恨的敌人也是众生。
每个众生都特别爱自己的生命,在某种时候,他们被烦恼控制、压迫,没有自由,所以加害我是理所应当的。那天讲了圣天论师圆寂的故事,我有时候想,别人杀了他,他的五脏都被掏出来了,这个时候他还保护凶手,这种精神,除了大乘佛教以外,全世界的其他宗教是没有的。宗教里面没有,世间当中有没有?也没有的。
有些人说,这是脆弱的做法,在现在的世间当中,一定要自强、勇敢才行。这种说法,是个别人的观念。危害众生,合不合理,应该想一想。
佛教文化里面利他的精神、利他的价值,在全世界的思想当中,是极为罕见的。我不敢说百分之百没有,但是在已了解的文献当中,的确是非常少的。
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人群,大家都觉得,对他人付出爱,是很有价值的。但是落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在嗔恨心的驱使下,都不会修安忍,原因是什么?大家应该清楚。
这是讲了什么呢?讲了四无量心的本体、所缘、分类、果、违品、功德六个方面,已经讲完了。
我希望学《经庄严论》的所有人,那怕是听一节课,我一说“一节课”的话,有好多学会的道友,真的只听一节课就不听了,他们也太那个了。我是实在没办法的时候才说,哪怕是听一节课,他们就真的只听一节课了,“堪布说了,只听一节课就解脱了”,因为这些人要找理由不听课嘛。现在的人,确实不好说话。(众笑)
《经庄严论》对于大乘根机的人,每天都觉得特别好;如果是声闻根机的人,或者其他的人,就不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