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8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4-11-29

  NO.8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影尘回忆录》,倓虚法师口述,第十六章沈阳般若寺复兴经过:

  (三)感应

  一个地方的兴废,按俗情来说。固然也在乎气运;可是按因果来说,好坏兴废都是人的感应。普通常说,不愁无庙,只愁无道。现在一般出家人,多数是钻营奔竞,总想找到一个地方,自己当方丈做主人,或者是自修。可是,始终是南跑北颠,找不到一个相当地方住。这原因多是他平素不检点自己,没有行持,没有道德。如果有行持,有道德的话,不用你去找地方,地方会上来找你。不怕在露天地里,也能感应出地方来,这里我可以举两个例子来做证明。

  我初在沈阳小西关万寿寺讲学时,有两位学僧是距沈阳不很远,开原大塔寺的。那时大塔寺刚刚经戒五老和尚重修起来不久,这里边就有一段感应的故事。

  最初大塔寺是一座古庙,院子很大,种很多地。老和尚,收有七八个徒弟,等老和尚圆寂后,后辈子孙不正干,庙产荡尽,因年久失修,庙也荒废了,只剩原来的大塔尚未坍塌。在老和尚那七八个徒弟里,有一个名字叫戒五,也就是后来复兴大塔寺的。自从他那些师兄弟不务正之后,他因看不惯他们的行为,又无法拦挡,便自己一个人跑南方当参学;像金山、高、等,差不多的南方大丛林都住过,前后住了约十几年光景。平素行持、道心、各方面都很好!

  在南方参学之后,戒五和尚又回北方,看大塔寺已残屋颓垣,瓦石堆积。他在塔旁边斜坡着架起一小茅蓬,仅容开一人住。出进小茅蓬要曲着腰,可见茅蓬简陋之极,仅不过当风遮雨而已。他在这里,每到吃饭的时候,到外面化斋,回来就看经参禅,到晚间放蒙山,就这样经过了二三年工夫。有一天当地一个最有钱有名望的姓刘的绅董,出来到庄稼地去了望,回家时,经过一条大路,时间已是快要黑天的时候了,见这条大路左边有扶老携幼来来去去的很多人,有的嘴里还喊着“走哇!到大塔寺赶斋去!”他特意到道左来看无人,又见道右亦复如是,像这样情形他看了不止是一次了。有时他想和这些人去说话,问明事实,可是等他快到跟前时,人影却没有了。因此引起了他的好奇心理,以为其中必有缘故。在他曾这样想:大塔寺已竟没人,荒废很多年了,还到什么地方去赶斋?为了要解决他的疑心,于是亲自跑到大塔寺去访问,到那里看什么也没有,只是乱瓦乱砖,堆积一大片。塔旁边一个像叫化子住的小草蓬,里面住一个和尚。刘绅董到草蓬门口一看,原来就是大塔寺的子孙戒五和尚,说起来刘绅董和他们上一辈的老和尚都还是知交。戒五和尚和他谈了些关于阔别后到南方参学的情形;和回北方后近二三年在大塔寺住的情形;并拟复兴大塔寺。刘绅董又和他谈在马路看到很多人来大塔寺赶斋的情形特来访问,戒五和尚说:“那想是因我每天在这里放蒙山,超度一切无主无依孤魂,他们要按时来赶斋。”刘绅董听到这里,忽然很惊奇的说:“佛法真有灵验!只是怕人没行持,既然这样,你出缘簿,我帮你化缘,复兴大塔寺。”戒五和尚说;“我这里什么东西也没有,怎么能出缘簿?”刘绅董说:“只要你出个名就行,我来给你做缘簿!”因为刘在当地是首户,财势两得,他自己做了一统缘簿,让戒五和尚出名,他自己捐了一部分钱,又从旁化了一部分,不几年就把大塔寺重修起来了,大家请想:戒五和尚原来住着一个小草蓬,简直像露天地一样,他自己每天真参实行,并没满处跑着去找护法,而护法却找到他跟前来把庙修起来了。

  还有大家所熟知的奉化雪窦寺,最初由妙高禅师创修,也是类似这样情形。那是一九一八年,摩臣法师由观宗寺到奉化雪窦寺去做方丈,我们同学的学僧,共去了二十几个人,给他去送座。临去时,先坐江轮,下轮船后,换乘竹排,乃十几棵茂竹编成,两稍挑起,两根相对,成一小划船,在河里面走上去。我还是生平第一次坐这样小竹船,河两岸很狭窄,水也很浅,有时走起来,水里的石头,划的船底嗤嗤作响。四围山色,一缏残照,走起来觉得很写意的。

  到了雪窦寺,那里久住的师傅们,就和我讲起妙高禅师的事迹来。在雪窦寺上面有一妙高台,据说当初妙高禅师,就在那里修行,精进用功,昼夜不息。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日子久了,难免打磕睡。妙高禅师,看到自己的生死未了,天天打磕睡,耽误的不能用功。于是跑到妙高台边上跏趺而坐,下面是几十丈深大山涧,如果打磕睡一头张下去,就没命了,他的意思,在这里静坐,是警策自己,免得再打磕睡。事实上因他工夫还没用到家,仍不免打磕睡。有一次他打磕睡,真的就摔下去了,他自己也知道这次是没命了。可是当他刚刚掉到山半腰时,忽然觉得有人把他双手托着又送上台来。他很惊喜的问:“是谁救我?”空中答曰:“护法韦驮”妙高禅师想:还不错!居然我在这里修行,还有韦驮菩萨来护法,接着又问:“像我这样修行的人世间上有多少?”空中答曰:过恒河沙数之多!因你有这一念的贡高我慢心,二十世不再护你的法!”这时妙高禅师,痛哭流涕,惭愧万分!心又转想:原先在这里修行,好坏不说,还蒙韦驮菩萨来护法,现因一念贡高我慢心起,此后二十世他不再来护法了,左思右想,唉!反正是那么回事了,不管他护法不护法,我还是坐这里修我的,修不成,一头张下去,摔死算了。就这样,他依然坐在妙高台上去修行。(台如簸箕形仅容一人,)坐不久他又打磕睡,一头张下去,这次他认为决定没命了,可是当他刚刚快要落地的时候,又有人把他双手接着送上来了。妙高禅师又问“是谁?”空中答曰:“护法韦驮!”妙高禅师说:“你不是说二十世不护我的法吗?怎么又来!”韦驮菩萨说:“法师!因你一念惭愧心,已超过二十世久矣。”于是豁然开悟!佛法的妙处也就在这里,一念散于无量劫;无量劫摄于一念。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微尘刹土不隔毫端。”

  之后,妙高禅师在那里天天精进用工,敲木鱼诵经。那时还在宋朝时候,他敲木鱼念经的声音,远闻于几千里之外的当今皇太后之耳,皇太后因天天听见有一出家人敲木鱼诵经,有时睡梦间还能见到此人,但亦不知声音来自何处。在附近左右找,那里也找不到。以后画影图像,遍下圣旨来找此人,末了在妙高台找到,是妙高禅师。朝廷看他是有道有德的高僧,于是由皇上家出钱,在那里给他修一所大庙,即是雪窦寺。大家请想:这不是在露天地里感应出来的大庙吗?不是也没满处跑着去找地方吗?只要你有修行,有道德,地方会现现成成的给你建设起来的。

  [注2]《金光明经疏》,大正藏 No. 1787 ,隋沙门吉藏撰:

  菩萨忏悔以惭愧心为体。故对翻第一心。然惭愧有三人。一者惭愧师友见处不犯不见处则犯。此是下品人。二者惭愧佛与天忆时不犯不忆则犯。此是中品人。三者愧自身与诸佛同性。而诸佛已证已得。己性我独未得。故愧自身不作诸恶。此是上品人。

  [注3]《大圆满前行讲解》012-144讲记:

  前面讲了,现在是计划永远快乐或永远痛苦的分水岭,若不折不扣地遵照上师教言去修行,就会彻底分清轮回和涅槃的界限。所以,我们真正有希望的,就是活着的时候,若依止善知识听受窍诀,并且实地修持,即是解脱的唯一途径。

  否则,藏地有许多经忏师,进行超度时,聚在亡人的枕边念《闻解脱》仪轨,其中有一句是:“上去下去之关键,如马随辔头所转。”“上去”指往生人天善趣或清净刹土。“下去”指堕入三恶趣中。就像一匹马被辔头所牵引,骑马的人不管想到哪里,拉一下手中的绳子,就可以让马沿着所想的方向去,同样,亡人刚死时也像随辔头所转的马一样,是上去或下去的关键。华智仁波切那个时代,经忏师在超度亡人时,一般都用这种方法。

  然而事实上,临终并不是上去下去的关键,真正关键的是自己活着的时候。如来芽尊者和华智仁波切在不同教言中说:“到了中阴时,像我这样的人,只依靠简单的念诵很难转移,因此生前修行非常重要。”到了那时,除非是前世修道的高僧大德,在法性中阴可以获得解脱。纵然没有解脱,转世中阴的时候,依靠上师或道友在耳边的指点:想入胎的话,将心识观为吽(ཧཱུྃ)字或舍(ཧྲཱི)字等;想解脱的话,将心识观想为舍( ཧྲཱི)字,融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前往极乐世界,密宗中有许多这样的修法。亡人外气已断而内气未断,或者内气已断而于四十九天内每天对他直指,他就有转移的机会,即使业力深重而前往下道,通过上师强制性的破瓦法,极个别有缘者也会转入善趣,甚至获得解脱。

  [注4]《三宝感应要略录》,大正藏 No. 2084 ,宋 非浊集,卷之下(僧宝聚):

  第三十九陀罗尼自在王菩萨于地狱镬缘上说法救苦感应(新录)

  唐真寂寺沙门惠生。是惠如禅师弟子。诵大乘。遂一日一夜不动。如入禅定。及晓更开眼。悲喜交集。流泪汗血。乘僧问所由。答曰。吾被请阎魔王宫。王从座而起。恭敬语言。阿师见地狱否。答虽闻其名。未见其实。乃敕使者遂令去。于东方次第。见三十二大城。一一城中。皆有地狱。受苦之辈多是沙门。于铁镬缘上。有一沙门。说法示教利喜。罪人即问。公何人。于地狱中说法。沙门答曰。我是陀罗尼自在王菩萨。于此大铁围中。有无量沙门地狱。贪著世利。犯佛戒品。圣教同宿住秽伽蓝。无惭愧心。虚受信施。不净说法。诳惑世间。如斯等罪。皆感狱果。我以悲哀彼诸沙门愚痴招苦。或于镬缘上。或于铁车上。随所为说法。令忆念昔所犯罪业。愧忏厌离悔过自责。吾自见闻此事。是故悲喜。闻者异。改恶盖多矣。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第十九菩提分品

  此菩提分品主要宣说修行。

  戊四(菩提分品)分三:一、因;二、本体;三、差别支。

  己一(因)分八:一、知惭;二、坚稳;三、不厌;四、知论典;五、知世间;六、知四依;七、四无碍解;八、二资粮。

  以安住佛制戒、闻思积资之间来说明。以知惭、坚稳、不厌倦这三法不违越学处,以了知论典、了知世间的方式听闻,以四依及四无碍解的方式具足清净的思所生慧,精勤积累二资粮。

  庚一(知惭)分八:一、知惭之法相;二、所惭之处;三、知惭之分类;四、无惭之过患;五、惭愧之功德;六、赞叹有惭;七、有惭有愧之验相;八、殊胜有惭有愧。

  辛一、知惭之法相:

  知惭断违品,具无分别智,

  无罪下劣境,熟众坚稳相。

  知惭,断除了其违品不知惭、无愧这两者而成为知惭有愧的自性。它观待自己称知惭,观待他人叫有愧,如果菩萨舍弃了自己所学的大乘法道而学修声闻、缘觉的行为,那么这不是我菩萨的风范,是知惭,也受到其他菩萨谴责,是有愧。助伴:以无分别智慧摄持,即不缘我、其他众生及有惭有愧之法的相状。所缘:如果趋入下乘之道,则为惭愧者。也就是说,入于声闻、缘觉乘者虽然无有烦恼罪,但行一己私利,所以意乐、智慧、修行、果这一切都是比大乘更下劣的行境,缘于那种行境,菩萨趋入,就成了惭愧者。作用:菩萨以有惭有愧能成熟众生,这样的有惭有愧是坚稳菩萨才有,而声闻、缘觉全然不顾而舍弃均成为过自己亲友的众生,只求独自寂乐,因此观待菩萨,小乘行人惭愧心微薄,如续中所说“自子尚不爱,声闻劣缘分,令诸有情乐,善缘金刚手。”

  辛二、所惭之处:

  菩萨于六度,违增对治减,

  生起大惭愧,坚稳依六度,

  懈怠随惑法,享用更惭愧。

  若问:对什么处惭愧呢?

  对于自相续中布施等六度的违品悭吝等增长,对治法布施等减少,菩萨会生起强烈的惭愧心,世间中种姓高贵者作恶劣种姓的行为,是一种惭愧,与之相比,菩萨增长悭吝等更惭愧,减少布施等也极为惭愧。对于这种增减,称为惭愧。同样,对行与不行六度惭愧:坚稳菩萨们对于自相续串习依于六度,懈怠不行持,而不严禁随顺生起贪嗔等烦恼法六根门,趋入享用五欲妙境,就更惭愧了。

  辛三、知惭之分类:

  非入定本性,小中及下地,

  意劣有我惭,皆下余为胜。

  非入定本性欲界地的有惭有愧是小品或下品。入色界定无色定属于分为小、中、大品中的小品与中品也归为小品。信解行地与一地等下下地观待各自之上上地为小品,下者观待上者(藏文是上者观待下者,应该是错别字)也立为小品。意乐下劣的声闻、缘觉的有惭有愧,唯一成办自利,因此是小品。一地至七地之间的“有我”,有勤作相的我慢的缘故,他们的惭愧都称为下品或小品惭愧,这是从观待的角度而言的。除之此外其余更超胜或为大品,是入定地的惭愧、它的最大品,观待下地上面是大品、大乘的有惭有愧、八地等三清净地的无我执无分别智慧任运自成的有惭有愧是无勤任运自成,因此安立为大品或增上品。

  辛四、无惭无愧之过患:

  具慧无惭愧,非理纳烦恼,

  嗔舍及我慢,摧毁众生戒。

  后悔及丧失,恭敬利养微,

  具信非人众,本师亦置之。

  具慧者由非理趋入无惭无愧,从中生起、纳受贪等烦恼,以嗔恨所牵造杀生等不善业,自己失坏戒律,今生来世都损害自己,也损害其他众生。同样产生舍弃善业、利益众生的懈怠放逸等及我慢过患,毁坏众生及自相续的戒律,由此导致自己生起后悔忧恼而失去安乐。也被他人视为不具功德后几乎得不到恭敬与利养。由无惭无愧之因导致,也不成为对佛教有信心护持白法的非人众及本师佛陀尤为垂念的对境,漠然置之。

  同行佛子责,于世间人中,

  现法得恶名,他世生无暇。

  是故失已得,未得诸白法,

  由此处痛苦,心亦不正住。

  同行的佛子们也谴责说“某某人如此不合理”世间人中,于现法的今生遭受恶言得到恶名,他世转生到恶趣等无暇处。因此自相续失去了已得到的白法,前所未得重新得到的也将失去。由此,他的身体处于痛苦中,心也不安乐,不能处于正常状态。

上一篇:NO.8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