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51课1-10
第五十一课:梵顶日月之垫上
(一)学修佛法应尽量做到圆满(一)
我们在宣讲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言时,会站在不同的角度,针对不同的根机传讲不同的方便法,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解,都没有离开过我们平常所修的法——上师瑜伽。因此,听法时也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去接纳法要。要记住,当理论成为理论、实修只是实修时,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个理论。理论是一种方便,投入到实际操作中是为实修,二者应该一如,没有任何隔阂。所以,我们对于这部教言任何的宣讲角度都能归纳到上师瑜伽导修之中。
总的来说,我们平常修学上师瑜伽,主要是站在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之上,因此这些相关的道理需要多去学习一些。学佛不能马马虎虎的。很多人进入佛门之后,学得并不是很细致,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方面是对修学佛法的认识还不够清晰。最初是因为宿世的因缘而在今生对佛法心生净信,即便后天学了不少的理论,但仍旧不够够通彻。另一方面是没有将所学的理论真正运用到修行当中,因此难免会产生做任何事都马马虎虎,觉得“大概”“可能”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修学过程中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障碍之一。所以,现前就要端正态度,绝不能再随顺这样的习气而飘动。
我们在传讲这部教言时,曾经从总的角度中讲解过进入佛门的重要性,目的就是为了令大家对佛法有一种深刻的认识。一旦对此有了深刻的认识,信心也会越来越增上,将把身心投入佛门后,不会再马马虎虎。所以,平常修学佛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应该努力做到圆圆满满。
有些人会觉得,自己在修上师瑜伽导修过程中,已经看过一遍、两遍、甚至三遍相关的教言,应该足够了。我想,够不够就要问问自己的内心,观察自己日常修法是否能与教言完全一如。也就是说,自己实际修行过程中,有没有遗漏文字中所传讲的一系列道理。如果没有遗漏,说明即便你阅读的次数少,也已经很圆满了。相反,如果平时修行过程中,仍旧时时处处都不圆满,恐怕看过多少遍都还有些不够。
我们如是修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在修行中做得圆满,而不在于圆满数量。像惠能大师这样具上等根机的高僧大德,无需学习很多内容,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一瞬间就已经学圆满了所有道理。但对次第根机者而言,可能一辈子都在修学一个法。因此,自己要学多长时间,需要根据个人的根机来定夺,而不是以学修的次数来判断自己的修行圆满与否。
(二)学修佛法应尽量做到圆满(二)
想要知道自己在修学上师瑜伽导修过程中,要点是否做圆满了,就看看书本上所传讲的要点,自己做得如何。比如通达方便主要讲解了前行之前行的两个步骤、入座前行三个步骤、共同外前行四个步骤、念诵仪轨要做到依文明观以及回向的两个要点等等,自己做得如何?
从认识智慧的角度观察,一切禅定都以有相定为起发点,从它开始入手逐渐过渡到无相定,而无相定又分为迷惑无相定和清明无相定两种,自己做得如何?
有很多弟子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自己已经修学了一两年的上师瑜伽,但上师还没有继续讲解后面的法,是否是上师已经忘了自己?不会的。我们前面所讲的上师瑜伽的见解,相对而言还是挺高的,尤其是清明无相定。除非你的根机特别高,否则按照次第修学是很难在能短时间内证悟到这样的见解。即便想要圆满达到一切禅定之基础——有相定(寂止),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成办的,更遑论更高的见解。要知道,清明无相定已经开始趋入于胜观,即出世间禅定,这可不是一件能在瞬间做得到的事。因此,整个过程的次第应该如何树立,书本上已经讲得很细致,希望大家在修学上再细致一些,多下一些功夫。
我们在讲解善巧运用时说过,由于妄念起现的程度以及我们对禅定的认识不同,对治不同程度烦恼的方便法也有所不同。比如对治烦恼分为三个阶段: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要懂得在修学过程中,反省自己在善巧运用上是否做得圆满。倘若不够圆满,就要想尽一切办法,从不同的角度好好去学。修行很重要,但学习也很重要。如果在学习方面存有漏洞,修行就难以做到圆满。因此,将自己所学的法圆满投入修行之中,就是我们当前修行上师瑜伽应该做到的要点。
我相信很多人平时都是以此为标准而观照自己的修行是否如理如法,也应该如此,因为这一点很重要。修行绝不能马马虎虎,当内心不由自主产生一种马虎的心态时,就要多想想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人身是非常难得的,尤其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珍宝人身,是来自于宿世行善因缘,极为不易,应更加珍惜,修行也绝不能马马虎虎。
从无常观的角度来说,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自己的身边。当无常降临到身边的时候,一切都结束了,这时候再想修行,阎王爷绝对不会再多赐予一分一秒的时间,所以今天就是不早不迟的时候,绝不能再拖延时间。如果平常能多想想无常观,你的修行也决定不会马马虎虎。当有了这一份精进的陪伴,再加上自己对佛法的认识日益深刻,相信每个人都会对自己一生的修行都会充满意乐,修行也会越来越好。因此,这两者非常非常重要,倘若没有前面的因,真的无法呈现后面的果!
(三)理论与实践不能混为一谈
我们现前可以从心性的角度当中讲解一些超越意识的境界,但这些都只能称之为理论。因为我们天天都在强调,必须要懂得区分理论与现实,当我们还没有亲自实践到位之前,理论只能作为前进方向,不能当成已经可以享用的事实。理论与事实完全是两个概念,修行还是要现实一点。我们可以认为,从理论的角度来说,乞丐有成为全球首富的可能,但如果这位乞丐认为自己当下就是全球首富,我们就觉得这个乞丐不仅是“穷”,还有点“疯”。因为实际情况是,他今天能填饱肚子就很幸运了。
修学过程也是同样一个道理。我们确实需要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把握好前进的方向,否则很容易迷失。我们的传承教言中,比如《智慧界续》等都在讲解相关的内容,平时多学一些也非常好,但不能认为这就是自己的见解。
我们说过,在树立见解时需要从多方面观察认定,而不单纯凭借修行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即可,比如今天如何止息妄念、在怎样的状态中安住等等。虽然,从见解本身而言,需要具备这方面的一些见解,但这些见解只是一种理论而已,是否真实,还需要观察实践得如何,也就是功德方面是否具备。这些内容我们复次讲解就是因为非常重要,希望大家都能铭记在心。
什么是悟性?很多人认为,对某一件事情的认识就叫做悟性。当然,这也可以叫悟性,但这种悟性智慧只能称之为文字般若,绝不能将它与实相般若混为一谈。比如我们感到口渴的时候,虽然知道水可以解渴,但和亲自喝完水后解渴完全是两种感觉,两者不能掺杂在一起理解。否则就会变成我们知道淡水可以解渴的当下就可以解渴了。所以,文字般若和实相般若绝不能混为一谈。
平常修行过程中懂得理论当然非常好,说明你已经清楚了前进的方向,但从实践方面而言,仍旧需要从零开始做起,因为经验和理论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两种概念。我们不能用文字所得到的见解来代替自己所拥有的见解,实修还是要从零开始做起。
对于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心,我们可以用无分微尘和无时分刹那以及缘起性空的道理分析出一切都是空的,但自心仍旧空不了,即便是在观察期间也空不了。因为无始以来习气烦恼太过沉重,很难一下子体悟空性,需要通过一点一滴积累,逐渐令它趋向于空性之中,这需要长时间去修炼。
以上所传讲的内容就是告诫大家,理论非常重要,但绝不能和实修混为一谈。禅宗讲解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三种智慧,平常修行过程中,根据个人的经验,悟性也分为了知、觉受和证悟三个阶段。不同的分类绝不能混杂在一起理解。
何谓“了知犹如补丁易脱落”?以前的人在衣服破掉以后,会在破损处打一个补丁,可是一旦这个补丁周围的针线脱落,补丁也会随之脱落,所以“了知”阶段并不可靠。
“觉受犹如烟雾易消散”。虽然城市里霾很严重,但是在高原地方,山头会弥漫很多雾气,一旦太阳升起或者大风吹过,雾气也会随之飘散。初次进入佛门对佛法的观照经验就称之为觉受,但是它并不可靠、也不坚定,而且非常容易变化,因此历代高僧大德认为觉受犹如烟雾很容易消失。
“证悟尤如虚空不动摇”。一旦真正实证见解,则见解就会如同虚空一般永不动摇。但是在没有实证见解之前,我们必须要长时间去串习。
(四)调整心态修行不再是一种苦行
从某种角度来说,实修的弟子们已经非常非常了不起。毕竟作为初入佛门者,想要短时间内通达佛法的理论,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平常能坚持潜心修行的人非常了不起,而这也充分地说明,我们的根机可真的一点都不低。
当然,做一些无谓的比较没有什么意义,但为了体现出修行的功德,我们也可以比较一些现象。比如周围有很多进入佛门者,让他静下心来修行恐怕很难,但随顺散乱,时时去某个地方参加法会或者谒见一些导师等,他非常乐意。当然,这些行为并不是没有功德,但我们更要记住的是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没有一个成就者是走破鞋子而成办解脱的,都是坐破垫子而获得成就的”。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成就者是依靠天天朝拜神山、参加法会,四处游荡而获得解脱的,都是精进修法而证得果位的。这也是在告诫我们后一代弟子修行的重要性。
当然,在我们平常修学过程中,由于业及烦恼沉重以及习气使然,独自一人长时间修学,难免会产生一些孤独单调的情绪。但我相信,只要能陪伴着共同前行,即便独自一人长时间修学,内心也会永远充满快乐。我们平常要讲解那么多的道理,就是希望大家在修学过程中能运用上这些方便,令自己的内心永远带有对修行的喜悦与意乐。
正是由于缺乏这些方便的缘故,内心往往会随顺自己的习气而飘动,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细致想想:我们本身就充满习气烦恼,倘若继续随顺习气烦恼而飘动,未来的结果就只有痛苦,绝不会是快乐。我们将修行称之为苦行,并不是站在出世间的立场中视为苦,而是站在世间的立场安立为苦。从单纯世间人的角度来看,修行是一门苦行,因为它不能再和往昔一般,随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比如累了想睡觉,坐久了想站起来走动走动,走多了又想要坐下等等。我们作为修行人,有时不能再顺从自己的想法而随意行持,必须要遵照一定的法规。这对完全没进入佛门也不了解相关道理的人来说,确实是一门苦行,但对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来说,却不一定是苦,靠的就是对陪伴在自己身边很多教义的理解。
苦和乐,有时并没有一个绝对准确的界线。比如我们看见某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从事着相同事情的人可能会觉得很轻松,但有些人看见了就会觉得这个人太累了,换成自己,可能坚持不了多久,甚至会质疑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但如果当事人真觉得很累,还会一直坚持么?所以苦乐没有绝对的界定,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
我也常常告诫弟子,从修学的角度而言,修行就是要改变自己的心态。往昔由于我们的内心随顺业及烦恼飘动,时时会生起与正法相违的情绪,这就称之为非法;倘若懂得遵照佛法的教言改变自己的内心,所行持的一切不仅能令自己内心快乐还能令他人快乐,就称之为正法。因此,两者的差异就在调伏心态之上,这也是我们宣讲佛教的目的。
可能很多人也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佛教所讲解的一切是正确和究竟的?我想,这就要从原本具有的立场之中去讲解。佛法讲解原本具有如来藏,而如来藏本具有的功德完全超越思维范畴,不在时间与空间的范围之中。刚入门的弟子,由于还没有完全超越思维意识,不得不依靠意识去创造智慧的境界,而要创造这样一种境界,就必须配同着原本具有的法去做,这就叫如法,就是原本所具有的功德。如理如法并且按照原来具有的条件去做,会离“本来”会越来越近,成就的时间也会越来越短。因此,我们说佛教的讲解是最为圆满究竟的,因为它针对原本具有的条件而为后一代弟子宣讲。圆满实证见解者,将已知的原本具有的一切条件赐予给弟子,用方便去创造,这就是世出世间的界限。世间的一切都来自于一种想象,而想象本就具有变化性,没有一种准确的界定。
虽然这些理论听起来有点拗口,但平常能多去学习一些相关的道理也非常必要,这会消除自己的很多疑虑。
(五)忆念前行精进修法
修行若无共同前行相伴,则修行难以成就,因此必须要重视共同法,甚至将其视为最根本法也完全可以。修行需要逆习气而行,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修行倘若能伴随前行,则修行将不再艰难。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于六年苦行过程中,一年只尝一粒米和一滴水仍能精进修法,靠的就是对法的认识以及共同法的陪伴;历代传承祖师一生在幽静山林中仅仅以食用野菜为生也不觉得苦,仰仗的不仅仅是毅力,还有对法的认识以及共同前行的陪伴。甚至在修学过程中,我们自己也会疑惑,为何自己能够坚持修行不退转,换成以前的自己,恐怕无法想象。能够坚持修法,当然就是凭借你自己对法的认识以及共同前行的陪伴的功劳,如果没有这两者为助伴,相信你今天也还是像往昔一般,难以坚持,因为修学本身确实是一门苦行!
反观世间信仰佛教者与未信仰佛教者对比,当然不信仰佛教者众多,但同样是信仰佛教者,能够真正称之为修行者,则更为稀少,因为具备以上所讲解的两个条件者,极为稀有难得。我们在课堂上复次讲解这些道理的目的就在于告诫大家,不仅平时要修行,更需要坚持精进修行,直到菩提间为止。由于个人条件不同,修行直到成办果实的时间可能极其漫长,也可能只是短短一瞬,但无论时间短长,坚持修行,必不可少。
想要让自己的修行转苦为乐,就要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对法的认识和共同前行的陪伴。关于这两方面的要点,我们时时都在讲解,就是希望大家真正能够做到。一旦真正达到这两条要求,相信修法不再会是艰难。因此大家要记住以上所传讲的一系列内容,并且在知道相关道理的前提下,于实修中多下点功夫。
对于正在修行上师瑜伽者而言,不要仅仅是打着自己在修上师瑜伽的旗号自欺欺人,而是应如理如法遵照上师瑜伽导修的要求去做,否则就会有一系列的过失。相关的公案我们也讲过很多了。但我们讲解这些公案的目的并不是讲解谁的过失,而是给大家敲警钟:看看自己在修法中是否具有这些方面的漏洞?一旦具有,就必须及时改变。要记住,修行绝不能马马虎虎。由于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的缘故,我们的修行绝不能马虎,一旦无常降临,一切都结束了。
前两天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老人吐出最后一口气后就断气去世了,当时我就在想,如果即将要咽气的人是自己,那一刻会是怎样的心态。在座的所有人也是同样,无论你想还是不想,无常必将降临到你身上,这是决定无疑之事,那时自己该如何面对这可怕的事实?今天的我们,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对于这方面的思维可能会少一些,总觉得只要做好眼前的事,就是活在世上唯一的价值。可是一旦真正面对这一时刻,你就会知道,从小直到现在所从事的一系列事业对自己没有丝毫利益。在病入膏肓者面前,无论给他带去多少贵重的东西,对他来说都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因为他非常清楚自己已经无法享用。由此可知,当我们真正面对无常时,生前所拥有的一切权位财富、亲情友情,与死亡相比,都不值一提。面对死亡唯一重要的事,就是在临终这一瞬间该如何获得自在。
我们要将目光看得长远一些,不要仅仅只看到眼前,还要想到未来。因为不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都将面对这一现实,彼时该如何面对,该怎么办?等到了临终的时刻才真正领悟到,生前所行一切世间事业对自己都没有丝毫利益,已经太迟了!阎王爷绝不会多给我们一分一秒的时间。所以今天就是不早不迟之时,我们现在就要从多方面去改变自己的心,令自己精进。
如果平时能多多思维这些道理,相信你在修学过程中,就不会用“大概”、“可能”等一系列词语来描述自己的修行,而是修得非常圆满,因为你会将它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一番事业,并时时提起正念,如理如法地修行。
总的来说,与原本具有的条件越相似,成办解脱就来得越快;与原本具有的条件越遥远,成就的时间就会更漫长。想要尽早呈现我们原本具有的功德,就要在现前的修学过程中,尽可能遵照原本具有的条件去做。因此我们现前行善就是在原本具有的一切条件中行持。
(六)南无格日贝(一)
【南无格日贝】
顶礼上师!
很多人认为,只有五体投地的顶礼,才是顶礼上师的正确姿势,其外一切可以称之为供养上师,祈祷上师,但不能称之为顶礼上师。这样的理解,恐怕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叫做顶礼。
我们说过,顶礼总分为三种顶礼:外相顶礼即五体投地之敬行;内相顶礼即调伏自己的内心达到境心一如;密相顶礼即圆满实证心的本性。我们现前所从事的每一件善行,是否离开过顶礼?当然没有,而这就叫百部归一名。这样的顶礼有时可以称之为供养,有时可以称之为祈祷等等。因此,我们所讲解的顶礼,已经包含有了一切内容。
七支供之中,首先就是顶礼,其次是供奉、忏悔、随喜、祈请、永不涅槃以及回向,这一系列内容都可以包含在一个法中,当然也可以归纳在一个顶礼之上,这就叫百部归一名。也就是说,我们平常所做的顶礼即五体投地(即两手、两膝和头都触于地面就叫五体投地之敬行),无论是磕大头还是磕小头可以称之为顶礼;调伏自己的内心,在境心分不开状态当中安住,虽然不了义,也可以称之为顶礼即内相顶礼。
一切外执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释迦牟尼佛曰:“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华智仁波切也曾经说过:“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正是由于心在支配万法,因此调伏内心就是一切佛教的宗旨,我们调伏自己内心的修行,也称之为在根本上用功。懂得这个道理以后,平常以调伏内心作为修行之重点,修行之目的,就叫做修行在根本上用功。
我相信,在座每一位弟子都知道,身口意三门中无论从善还是行恶都是以心为根本,一切都是心在支配,但懂得这个道理以后,平常行为中是否也以此为目标在行持呢?恐怕未必。比如很多人都会强调自己每天念诵了多少遍心咒,多少遍经文,或者自己每天做了多少功德以及去过多少圣地等等,但此时你是否想到一切身语行作都是由心在支配,是为了调伏内心?如果没有想到这一点,不具备前面这样的发心,后面的一切行作都不能称之为调伏根本。发心是一瞬间的事,但在整个行持过程中,如果没有想到要以调心为目的,即便口口声声说要以“心为根本”,实际上都变成了“身为根本”、“语为根本”了,与调伏内心,在根本上用功背道而驰。
(七)南无格日贝(二)
若能从根本上用功,就能做到在境心分不开的状态当中安住,原因在于何处?因为什么样的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相,它永远不会颠倒。当你生起嗔恨心时就会视对方为怨敌,希望对方能在自己眼前呈现出慈悯的形象是不可能的;当你生起慈悲心时,眼前呈现的是生慈悲心的对境而不会是其他。因此,具有什么样的内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相,永远不会颠倒。从这个角度当中也能得知,上至西方极乐世界、下至三恶趣,一切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显宗经典中讲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时,描述得十分细致,比如宫殿庄严,环境优雅,阿弥陀佛与十方三世诸佛菩萨聚会一处等等,这一切庄严境相是源自某个人的设计么?当然不是,一切都来自于清净心。只有清净的内心才能呈现出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三恶趣中的地狱形相又是有谁规划打造的么?同样没有一个打造者,一切都来自于自己不清净的内心。当内心不清净达到极顶时,就会呈现出这种恐怖的形相。这也充分告诫我们,理论上境心一如不是很难理解,但要在现实当中长时间做到就要看自己了,平常修学过程中还是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努力。
在调伏妄念过程中,在善与恶中去寻找善,在善当中创造一系列见解,就叫内相顶礼。证悟心性时,就称之为密相顶礼。当然,由于根机不同,有些人能瞬间成办解脱,而次第根机者,需要通过外相、内相,最终才能达到密相。但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行进,最终能证悟心性的时候就叫密相顶礼。
外相顶礼可能有一种境相,但内相和密相都没有什么境相。尤其在《大圆满直视本性论》中云:“本基解脱大圆满,离作敬行而顶礼。”真正大圆满的见解完全超越一切身作的各种敬行姿势,而这就是真正的顶礼。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知道“顶礼上师”的真正含义。
如果我们每天早上能坚持磕十三个头,意义非常广大。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会有助于养成一种强身健体的习惯。如今很多人都喜欢引用医学方面教言,强调要活动自己的经络,所以平时很喜欢去外面走动走动。我们现前也可以将这种走路运动的方式改变为一种善法的行为——磕头。当然我们的发心可不能是仅仅为了调整自己的身体而磕头,这样的发心只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因为你的发心不清净。我们说过,“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如果磕头前能调整自己的发心,意义会非常广大。当然,早上磕一些头,平常在修上师瑜伽导修期间,主要还是以调心为主。那时无论是已经从心性方面入手,还是先从境心不了义见解中安住,都在顶礼之中。
也有很多弟子问,往昔他已经修过一遍甚至两遍的加行了,今后是否还需要继续修行加行?要记住,根据本传承的教言,虽然形象上可能需要先修加行再进入正行,但在实际修学正行过程中,从未抛弃加行,而是天天都在修加行。加行要修到何时?直到菩提间为止!不仅仅是加行,乃至我们所学一切法都不能在行进过程中将其搁置一旁。
“这样会不会彼此产生一些冲突?”永远不会!因为万法摄一和百部归一名是密法的特点,所以密宗行者能做到这一点,也必须要做到这一点。
“若是如此,又何需要做一些其他的形象?”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说过:“即便你已经证得百部归一名,但平常还是要多修修本尊法;即便你已经呈现了一切万法都是清净刹土,还是要依止方便法。”因此,两者没有任何冲突。也正如我们前面所言,你所以为的了悟未必就一定是实相,也许只是一种观照而已,甚至有可能只是一种文字般若。若是如此,就更需要其他方便法的一些陪伴。因此,从外相的角度来说,每天早上行持磕十三个头等善行也非常好,但内相顶礼与密相顶礼的道理也需要有所了解。这样一来,我们平常的修行时时刻刻都没有离开过顶礼上师,也应该从这方面去努力。
(八)祈祷句(一)
【梵顶日月之垫上,殊胜引导根本师,法身阿弥陀佛住,无有分别愿成佛。】
这是一种祈祷,平常我们也可以这样祈祷上师。祈祷前首先要在自己的头顶上观想殊胜导师与根本上师是阿弥陀佛的总集。观想的形象可以是阿弥陀佛的形象,也可以是与阿弥陀佛无别的上师的形象住于自己头顶。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祈祷上师时,是否需要改变上师的面容?我想,需不需要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应根据个人的信心来定夺。如果你对上师的信心已经无比坚定,祈祷上师时就无需改变上师的颜面,因为上师即为佛。
但由于我们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尤其初入门期间,对于佛教的道理尚未了解,总觉得佛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应该与凡夫完全不一样,因此会用各种最华贵的词语去描述。比如佛的外表形象如何尊贵,佛穿的衣服只应天上有,人间决定无,即便是人间所制,也必定佩有各种宝石等等,总之是一种与凡夫完全不一样的形象。这可能就是我们平常对佛的一种认识。但这样一来,就难免会在初次进入佛门时,认为上师可能很有功德,但与自己心中的佛相比,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这也充分地说,你对上师与佛的认识有一定的差异,对上师的认识也不够圆满。
我平常也告诫大家,作为修学金刚乘的弟子,上师就是真正的佛,这一点必须从第一天进入佛门就要做到。密法的特点在于净观五种圆满:地处为西方极乐世界;所依止的上师为阿弥陀佛;一切眷属为男女菩萨;时间为超越三时之四时大平等;法为无上窍诀大圆满等五种圆满。在这样的立场之中去观待,内心会更清净,这也是我们起码要做到的事。
尤其在守持密法誓言时,如果没有信心,就很容易犯戒。比如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的前三条,就是树立在信心之上:对根本上师的信心不够就会诽谤根本上师;对上师的教言信心不够,就会诽谤上师的教言;对金刚道友的信心不够,就会与金刚道友产生矛盾。导致这一切过失的原因就是由于丧失了信心而违犯了戒律。密法的一切戒律都树立在信心之上,见解也不例外,因此信心非常非常重要。
修学过程中,是否需要更改头顶所观想的上师的颜面,需要根据个人的信心来定夺。初次进入佛门时,虽然知道上师即为佛,但由于现实的信心还不具足,无法将导师与佛菩萨完全合为一体,这时就可以将上师的颜面观想成诸佛菩萨的形象。至于观成哪一尊佛菩萨的形象,就根据自己对佛菩萨的信心来定。如果你平常对阿弥陀佛很感兴趣,就可以把上师的颜面观想成阿弥陀佛的形象,但与此同时要知道,阿弥陀佛的本体就是自己的上师;若是对观世音菩萨很有信心,可以将形象观为观世音菩萨,而本体为自己的根本上师;若对上师的信心已经达到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直接观想上师在自己的头顶之上完全可以,甚至还会得到更大的加持。
我们说过,从功德的角度而言,上师与佛菩萨是一如的,都已经获得圆满之境界;但从恩德的角度来说,上师超越一切诸佛菩萨,因为我们如今所拥有的一切都来自于根本上师的恩德。因此将上师观在自己的头顶而做祈祷,得到的加持就会更大,是从恩德的角度而立。
我们平常修学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观想,就要根据个人的信心来定夺,不要太过强求。虽然我们说过,作为金刚乘弟子,必须要视上师为佛,但自己现前好像还做不到,该怎么办,是否需要强行去观想?要记住,信心有多大就能得到多大的加持,所以观想什么样的形象,要根据个人的信心而定。
(九)祈祷句(二)
佛与上师没有丝毫差异。很多汉传佛教的信众,由于初次进入佛门时所遇见的法门与自己所修的法,基本都是汉传佛教的净土宗,因此平常念佛观想所缘的对境也基本都是阿弥陀佛。后面接触密法后,觉得密法与自己非常有缘想要进入密宗,而这时观想方式又需要改变为观想成上师,内心就难免会因此产生一种疑惑。我想,完全不需要为此产生疑惑,因为阿弥陀佛与上师本来就是一如的。
由于我们业及烦恼沉重以及眼根不净的缘故,阿弥陀佛在度化我们时,如果以真正佛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是看不见的。如果我们看不见佛,就无法得到他的加持,无论阿弥陀佛是用言语表达还是用表示传承赐予加持,我们都无法接受。因此,阿弥陀佛只能以人的形象呈现,毕竟只有同类才能看见同类。这就如同阿弥陀佛穿着另一种服装呈现在我们面前一般,但实际上他的本体就是阿弥陀佛。
无论阿弥陀佛用什么方式呈现,都是根据个人不同的信心而呈现出的不同形象,本体完全一如。比如有些人喜欢这样的形象,有些喜欢那样的形象,诸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就会以你所希望的方式呈现在你面前,但实际上都是佛的化身,本体都是佛,没有丝毫之差异。但我们内心如果还是觉得有一些区别,就只能说是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所致,而不是佛菩萨有区别。
现前汉地有很多不懂佛教的人说,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有着很大的差异。我想,除非不是真正的佛教,如果都是真正的佛教,一切都来自于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怎么会有区别?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我们佛教的宗旨,无论是哪个传承教派都是以此作为标准。如果不符合这个标准,我们只能认为即便你打着佛教的旗帜,实际上也不是真正的佛教。
可能也有人会说:“修学方法不是各有各的特点么?”确实,但这也非常正常。如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从四十多岁时开始摄受弟子直到八十岁以前,都是按照次第印证见解。我们一直陪伴在上师身边,知道前面上师都是一句一词,用言语表达的方式来描述境界再开始印证见解。八十岁到八十五岁是上师圆寂前的五年,这段时间上师基本上都是以直指心性的方式印证见解。这样一来,请问前面的是上师还是后面的是上师?当然都是上师。但后面能得到直指心性见解者本来就很少,因为你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很难得到直指心性的印证。尤其你本身就不具备谒见导师的缘分,连上师都没有见到过,还能得到直指心性么?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没有得到过这种印证,就认为八十岁以后的印证方法不是来自于上师。
释迦牟尼佛的教言也同样一个道理。佛陀针对不同根机而传讲不同的法,我们不能拿着自己的立场要求全世界都和自己一样,这是不可能的,也是做不到的。就好像小孩子第一天去学校读书,老师教他的是一年级的内容,于是他放学后就告诉别人,这个学校只教授一年级的内容。要知道,因为你只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只能得到一年级的教授,但不能以自己作为标准,认为大家都一样,这个学校永远没有二年级、三年级。学校当然有二年级、三年级,甚至可能有大学、硕士和博士的内容都会讲解,只是你没有经历而已,毕竟你的根机只适合当前这个条件。所以我们平常也不能以这样的方式去描述某个法,否则就会产生很多矛盾。
(十)祈祷句(三)
真正的佛教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但现前很多不理解的人,时时都在分别各个门派传承之间的区别:你是修汉传佛教的,他是南传佛教的,自己是修藏传佛教的;汉传佛教中,你是修净土的,我是修禅宗的,他是修唯识宗的,还有人修天台宗等等。我们说过,不同教派的见修行果有着不同的区别,是由于大家根机不同的缘故。但有些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那到底哪个是真正的法?都是真正的法!只是由于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才传讲了不同的法义。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讲解同样一个道理,都在讲解调伏自己内心。如果对于宗派传承之间产生各种分别心,只能说明你的业及烦恼非常沉重,而不是佛教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区别。
我相信在座弟子都非常好,没有对此产生任何分别心。大家也都已经知道,无论修学什么法门都要带着清净心去面对。因为我们已经很清楚自己进入佛门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发时间也不是为了凑个热闹,如果修法只是走个过程,有什么意义?比如世间有很多团体,今天组织去这里旅游,明天组织去别处参访,但与自己没有一点关系,因为我们对于今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非常清楚,所行持的是一种理智的行为。正是由于我们平常非常理性的缘故,清楚地知道自己当前做事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我们天天都在说,进入佛门的目的是为了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这是我们信仰佛教的真正目的,而不是为了参加哪一个帮派、哪一个组织。
我们现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成办三世快乐,能传递这份信心的导师为释迦牟尼佛,他因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而传讲着不同的法,此时我们绝不能产生很多无谓分别心。否则就会在我们本就沉重的业及烦恼再加上更重的烦恼,岂不是有两个烦恼?我们进入佛门的目的是清净烦恼,结果烦恼不但没有消尽,反而更增加了一份,这可不是修行者的行为。
要记住,我们进入佛门的目的可不是在过星期天!单纯从世间的角度来说,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在等待着我们,有挣不完的钱在等待着我们,我们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就这么去打发,去凑这些热闹呢?真没有。我们的生活节奏还是像别人一样快,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在这种时刻令自己的心宁静下来,因为我们在成办一番大事业,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所以与正法无关的一切事情要尽可能去断除,因为我们是在修行,而不是在凑热闹。
这些道理都必须要知道。虽然听起来似乎是在讲解一些做人的辅助道理,但这份辅助能对调伏根本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说这些道理都得铭记心中。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