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8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4-12-12

  NO.8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为寂为获得,具慧修真谛,

  具慧知谛故,定称知世间。

  “为寂为获得”,四谛中,为了寂灭苦谛、集谛,为获得灭谛、道谛。

  “具慧修真谛”,具慧菩萨令自他修行四谛就是知世间的作用。菩萨先是知道四谛,之后,在生活当中真正去修持。

  “具慧知谛故”,以什么原因呢?具慧菩萨了知世间名言的真谛与了知胜义四谛的真谛。

  如果不知四谛,过失确实很大;如果知道四谛,功德也是非常大的,所以说,作为具慧菩萨,他既要知道四谛,又要修行四谛。

  “定称知世间”,这样一来,决定可以称之为了知世间。了知这二谛的缘故真实称为知世间,了知具有三苦的世间界的趣、寿量、苦乐、兴衰等如何,顺应世间以此处所说身语的名言为例世间的种种规律,那些世间形成的因集谛,就是世间世俗谛。了知道谛、灭谛即是胜义谛,以这二谛无余了知世间。

  世间四谛的真理,我们以前也讲过,这是佛法的核心。无论是声闻乘也好,还是菩萨乘也好,因果轮回、获得涅槃,一定要懂得四谛。

  我看,南传佛教的很多大德对四谛,讲得特别多,反反复复地讲。他们是不是对四谛特别精通?他们不是像藏传佛教那样,对每一个法都从法相、分类、作用、果、因等等方面去分析的。

  在世青会的时候,迎请了很多南传佛教的大德,对各个主题,他们好像都会讲一讲四谛,有时候好像很牵强。比如有一次讲环保,有一个南传佛教很有名的大德,一直想把环保跟四谛结合起来讲,刚开始有些方面能对应,后来他自己也发现,对应有点困难,干脆不提环保,把四谛讲完了以后,最后环保用一句话、一笔头带过,“环保很重要”。讲者想讲的道理,跟主办单位要求的主题,不契合的时候,下面的听众有时候看得比较清楚。

  四谛方面,光是稍微了解一下,功德也是特别大的。你们应该记得,《贤愚经》[注1]当中有一个公案。佛陀在给孤独园的时候,有一个叫须达的施主,经常迎请僧人到家里来应供。他家有两只鹦鹉,经常与应供的僧众,打招呼、学一些法。有一次阿难尊者应供的时候,给它们讲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这四谛。两只鹦鹉一直念四谛的名称,当天晚上它们在树上的时候,被野狸吃掉了。

  阿难尊者知道之后,很伤心,觉得昨天还好好地学了四谛,结果晚上就被吃了。由于他还没有得阿罗汉果位,就去问佛陀,两只鹦鹉投生到何处了。佛陀说,因为昨天听四谛名称的功德力,它们已经转生到四大天王的国土去了。

  一般人应该比鹦鹉聪明,有些人说,“我笨得要命”,如果太笨的话,也不能太绷了,因为绷得很紧的话,就没办法放松、放开,越来越有碍修行。

  对四谛法门,应该有信心,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在修法上,一定要明白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本性是苦谛。要解决人生的痛苦,就应该按照圣者的教言去修行。如果随顺自己凡夫的分别念,永远都不可能解脱。

  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的很多行为,跟圣者、智者不一定是相同的。我们觉得特别快乐的事情,圣者不一定觉得快乐;我们觉得特别痛苦的事情,圣者不一定觉得痛苦。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当中讲,“圣者说是乐,非圣说为苦,圣者说为苦,非圣说是乐”,圣者们认为是快乐的话,非圣者的凡夫人认为是痛苦的;圣者们认为是痛苦的话,非圣者的凡夫人认为是很快乐的。

  比如说一般凡夫人喝酒、从事各种各样的世间娱乐,觉得特别快乐;但圣者觉得,这些是很痛苦的事情,会造很多的恶业。

  出家人跟在家人的价值观也不同,有些在家人觉得,“你们出家人好痛苦”;有些出家人觉得,“你们在家人好痛苦”。就像米拉日巴尊者[注2]跟几位美女的对话一样,几位美女觉得,“米拉日巴特别可怜,吃的穿的都没有,好可怜”;米拉日巴尊者说,“你们连轮回的基本道理都不懂,更可怜”。

  到底谁可怜?到底谁快乐?到底谁痛苦?圣者说的是对的,还是非圣者的凡夫人说的是对的?谁说的是对的?谁说了算?

  (师背诵藏语)“如有眼翳所缘事,不能害于无翳识,如是诸离净智识,非能害于无垢慧”,《入中论》里面讲,有眼翳的人,跟没有眼翳的人比较起来,有眼翳人的眼识,不会对无眼翳的人有害,同样的,有障碍的人的智慧不会对无障碍的人的智慧有损害。

  四谛很重要,其他经论也有讲,比如说《四谛论》,还有《四谛经》,有很多这方面的道理。

  下面讲三个颂词,这三个颂词讲完,就完成今天的任务。你们要还可以,没有人打瞌睡,有人打哈欠,这是正常的,因为夏天比较热。

  师念藏语传承。

  庚六、知四依:

  依于经典法,彼义具密意,

  了义具正量,获得彼无诠。

  为了断除依人及对经典词句依文解义等过失而宣说了四依。了知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词、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慧不依心识,总共有四依。这里每一个句子,是一个依。

  “依于经典法”,第一依,依法不依人。

  一定要依止大慈大悲的佛陀亲口说的经典,而不能依止世间人的分别念,这是依法不依人,这一点很重要。

  我为什么讲经说法的时候,要经常引用经典?这是为了说明我讲的道理,没有离开佛教的教义。一定要知道佛陀涅槃这么多年,他的究竟思想是什么样的,不能凭自己的分别念讲。

  辅导员有时候为了让大家明白,可以稍微发挥一下,但是发挥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懂得经典和论典原来的教义。如果完全离开教义,那就是个人的分别念,跟佛的经典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一定要依法不依人。

  “这个人很出名,这个人很权威”,现在很难说的,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搞各种各样的事情,看到特别想笑。

  一定要依靠经典的教证,这是很重要的,这是第一个。

  “彼义具密意”,第二依,依义不依句。

  法义,也有别义意趣,如所说“父母为所杀”等,具有密意,并不能依文解义,即是依义不依句。

  经典是由词句和意义组成的,一定要以经典的意义为主,不能依靠词句。比如说有些经典里面讲父亲和母亲该杀,不要说佛陀,连世间善良的人都不会这样行持的。这个词句表达的意义是,要断除业、烦恼、贪心等等。如果没有了知词句的意义,可能真的去杀父母了。佛经当中,经常讲无生、空性,如果只是依文解义的话,是不合理的。

  一定要依靠词句表达的真正意义,不能依靠表面的词句,这个很重要,这是第二个。

  “了义具正量”,第三依,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意义也有不了义与了义两种,要依止具有究竟观察的正量。

  比如说,佛陀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在一些不了义的经典当中讲,补特伽罗自我是存在的,万法是实有的。而在了义经典当中讲,人无我和法无我。不仅是佛陀,还有代表佛陀的,像弥勒菩萨、龙树菩萨、无著菩萨等,他们也讲了跟佛陀无二无别的了义论典。

  不了义的经论,是为了调化某类众生,比如小乘的经典里面讲,暂时可以吃肉。而了义的经论里面,根本不会这么讲的。

  要依靠了义的,而不能依靠不了义的,因为了义是具有正量的教义,这个很重要。

  “获得彼无诠”,第四依,依智不依识。

  对了义经藏的意义,也是不依成为有分别的对境、八识对境具所取能取相的笼统意义,而依止获得远离所取能取不可言诠各别自证之义无分别智慧的行境,即是不依识而依智。

  了义的经论当中,也有两种差别,一个是智慧的对境,一个是心识的对境。要依止最了义的、最甚深的、不可言说的智慧对境,不能依止凡夫能取所取的心识对境,就像《无尽意菩萨经》[注3]里面所讲的一样。

  宣说四依的必要是什么呢?

  是为遮舍法,依文倒执真,

  获得有言诠,于此说四依。

  “是为遮舍法”,为了不舍弃或诋毁佛陀亲口所说的法,宣说了第一依,依法不依人。

  有些人舍弃、不重视佛陀亲口说的法,“这不是佛经,不是正法;这不是佛说的,是魔说的,是后人说的”等等。为了不舍弃佛陀亲口说的这些法,让其一直在人间流传,就讲了第一个依法不依人。这是不能舍的,如果舍的话,就离开了真理,特别可惜。

  有些人说,这样的话,依止上师就是不对的,因为上师也是人;有些人讲,上师是不能依止的,不能听上师的,一定要依佛经。

  在《大般涅槃经》[注4]当中专门有讲,“是人善解如来微密深奥藏故”,善解如来微妙深奥法藏的人,是可以依止的。通达如来密义的善知识,一定要依止,如果没有依止,就没办法通达如来的密义。

  只依靠自己的能力,想通达佛经的内容,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佛经有了义和不了义,也有智慧的对境和心识的对境,也有意义和词句,有这么多的东西,不依靠善知识的引导,怎么能通达呢?

  依止善知识,会不会变成依人不依法呢?不会变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可以依止的。对不能通达如来密义的人,我们不能依止,不能让他说了算,一定要依佛经;对真正完全通达真理,也就是万法法性的善知识,我们可以依止,因为法性即为如来。在《宝性论》等很多论典当中讲,法性跟如来是无二无别的。谁通达法性,他就是真正的善知识、就是真正的如来,这样的人跟如来没有什么差别、跟如来的法也没有什么差别,我们可以依止。

  当然为什么要讲依法不依人呢?因为一般世间的人,不是权威的,自己认为“我是佛的代表”,这是不可信的,因此一定要依法不依人。这个道理,要说清楚。

  为了遮止舍法,宣说了第一个依法不依人的道理。

  “依文”,为遮止执著所说“父母为所杀”等依文解义,宣说了第二依,依义不依句。

  不懂意义的话,怎么能通达佛经的意义呢?为了断除依文解义,所以说了依义不依句。

  “倒执真”,为了遮止颠倒的执著,所以讲了第三依,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有些佛经当中讲,“凡夫人、阿罗汉、缘觉,只要是利益众生的话,就是如来”;对很厉害的凡夫人给予称号,“你就是阿弥陀佛,你就是释迦牟尼佛,你跟佛没有什么差别”,这些说法是不是真实的呢?是不了义的,佛陀只是为了表达,他们对佛法贡献比较大而已,实际上他们不是如来。

  要依止了义的,不能依止不了义的。本来不是佛,认为是佛;从世俗侧面宣说而颠倒将所谓“人实有”之类不了义执为真实义,对这样的颠倒执著,要断除。

  “获得有言诠”,为遮止将无二甚深义各别自证不可言说智慧的行境执为获得以种种所取能取习气染污有言诠识的行境,宣说了第四依,依智不依识。

  第四依为了断除什么呢?断除把分别念的行境认为是智慧的行境。分别念的行境完全可以言说,而智慧的行境是不可言说的。

  有些人证悟的境界,本来是单空,可以想、可以说,“我已经证悟了,全是空空的,什么都没有了;我这样安住的时候,好舒服,我开悟了”,实际上这是分别念的行境,不是智慧的行境,因为智慧的行境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完全离开了一切语言和文字戏论的境界。

  为了断除言诠识的境界,说了第四个依智不依识的道理。

  “于此说四依”,这般在分别讲解四依的此时,是说明遮破四种颠倒依。

  以上讲了宣说四依的必要。

  下面讲最后一个偈颂,懂得四依,有什么作用、功德呢?简单讲一下。

  于信解分析,他前如实闻,

  无诠智慧中,坚稳不退失。

  “于信解”,如果懂得第一依,依法不依人,对佛的信心,就不会退转的。看到佛经的道理,觉得“这些金刚语特别珍贵、特别好”,就不管、不理世间当中各种各样人的说法了。

  对佛的信心和对佛经的了解,不会退转,这是第一个功德信解佛法。

  “分析”,用自己的智慧分析佛教的深奥意义,而不是仅仅依靠词句。了达意义,就不会退转了,这是第二依,依义不依句的功德。

  世间当中有各种各样的词句,但是深奥的意义是没有的。在词句上面,小说家、文学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有人问莫言:“你有什么特色?”莫言回答:“我从小就会讲故事。”再问:“你为什么写小说?”莫言回答:“我们那边的人喜欢吃饺子,那个时候生活条件很差,每年只有到了春节大年夜里,才能吃一顿饺子。我听说,写故事能一天吃三顿饺子。所以为了吃饺子,我就开始写故事了。”这是了义还是不了义,我也不是特别清楚。

  不管怎么样,用智慧来分析的时候,有些词句的意义很简单,有些词句的意义不那么简单。

  “他前如实闻”,在其他人面前听闻佛法,是第三个,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功德。

  如果要懂得了义和不了义,需要怎么做呢?需要在善知识面前听闻。如果没有在善知识面前听闻的话,仅仅依靠自己的智慧来分析了义和不了义,是很难的。

  佛在《大般涅槃经》[注5]当中有一个教证,“世有三人,一者无目,二者一目,三者二目”,世间当中有三种人,没有眼睛的人、有一只眼睛的人、有两只眼睛的人。没有眼睛的人,一般不爱闻法,永远得不到解脱;有一只眼睛的人,只爱闻,但是记不住,也不好好修行;有两只眼睛的人,既在善知识面前听闻,又去修行,这叫做世间当中具有双目的人。

  《大般涅槃经》里面是这样讲的,你们方便的时候可以看一下。当时舍利子生病了,佛陀亲自让阿难尊者去看他,给他讲法。阿难讲着讲着,舍利子产生了闻法的兴趣。由于他病得比较严重,只能躺在床榻上,所以要求弟子们把他连床一起抬起来。他说,“我想去佛陀那里闻法”,可能阿难对他讲的法,不是很精彩。(众笑)

  昨天有个老觉姆生病,大家让她躺在毛毯上,然后抬着毛毯的四边,带她去加持、听法。

  当时舍利子也是这样的,四个比丘抬起床榻的四边,一直抬到佛陀那里。在佛陀面前听了法以后,他的病慢慢就好了。通过闻法,病好了。

  八九年上师如意宝去拉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时候,病得比较严重。当时有几个格西在房外辩论,法王说,“我出去参加一下,跟他们一起辩论”。法王辩论的时候,病好像就完全好了。

  有时候有些法师身体特别不舒服、痛啊,然后讲法、辩论,好象一下子所有的病就没有了。我就经常是这样的,一般不上课的那一天,全身都痛;上课的时候,刚开有点痛,慢慢就忘了。

  心的力量是可以无限扩大的,如果没有环境、没有善知识的话,心力会越来越萎缩,发挥不了作用。如果有很好的环境,有很好的善知识、很好的老师,自己愿意提供近取因,不断生起正面的能量,就会在相续当中慢慢充满法喜。

  “无诠智慧中”,菩萨永远不会从超越分别境的不可言诠智慧中退失,这是第四依,依智不依识的功德。

  依智慧而不依分别念,可以在无诠的智慧当中不退转。分别念的境界,是完全可以诠说的,完全可以用身语意表示出来的;而智慧的境界,不生不灭、不可思议、不常不断等等,身语意没办法表示,超越了言思的境界。般若空性的一些境界,只有去修了以后,才能品尝到。

  “坚稳不退失”,作为坚稳的菩萨,上面所讲到的,从信心当中不会退转的;从分析当中不会退转的;从在他人的面前闻法当中,不会退转的;从无诠的智慧当中,不会退转的。这些分别与上面的四依,第一依、第二依,第三依,第四依对应。

  我们以前讲《大圆满心性休息》的时候,也讲过;讲《解义慧剑》[注6]的时候,也讲过,大家应该非常清楚了。

  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在求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懂得四依的道理。否则会做出一些不是很智慧的事情。这叫做什么?知四依。要得到菩提,这是非常关键的,一定要明白。光是字面上了解,是不行的,在欢喜心和信心的前提下,要深入地、细致地进一步去修行。这样一来,我觉得人生非常有意义。

  在人生当中,与大乘佛教相结合,跟它结上善缘,我觉得,确实是最快乐的、最有意义的、最单纯的、最简单的事。否则,非常复杂的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生活也越来越复杂,心态也越来越复杂,外面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好像找不到头绪了。

  按照大乘佛教利他的思想、教义,对自己和他人都要负责、对今生和来世都要负责。对所有的环境也好、人类也好、自身也好、家庭也好,都要有特别包容的心,尽量做一些利他的事情。在世间所有的知识当中,这是最有意义的、最有价值的知识。

  这方面,希望在座的各位,经常用自己的智慧去分析,把得到的知识好好保存。不然,世间长了以后,会受一些不好的影响。《经庄严论》是非常殊胜的,大家应该用信心接受。

  其他没有什么了,今天讲到这里的。

上一篇:NO.8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