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8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4-12-12

  NO.8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贤愚经》,大正藏 No. 0202,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译,卷第十二:

  (五八)二鹦鹉闻四谛品第五十一(丹本为五十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须达。敬信佛法。为僧檀越。一切所须。悉皆供给。时诸比丘。随其所须。日日往来。说法教诲。须达家内。有二鹦鹉。一名律提。二名赊律提。禀性黠慧。能知人语。诸比丘往来。每先告语家内闻知。拂整敷具。欢喜迎逆。是时阿难。往到其家。见鸟聪黠。爱之在心。而语之言。欲教汝法。二鸟欢喜。授四谛法。教令诵习。而说偈言。

  豆佉  三牟提耶  尼楼陀  末加(晋言苦习灭道)

  门前有树。二鸟闻法。喜悦诵习。飞向树上次第上下。经由七返。诵读所受四谛妙法。其暮宿树。野狸所食。缘此善心。即生四天。尊者阿难。明日时到。著衣持钵。入城乞食。闻二鹦鹉为狸所杀。生矜愍心。还白佛言。须达家内。有二鹦鹉。弟子昨日。教诵四谛。其夜命终。不审识神。生处何所。唯愿如来。垂愍见示。佛告阿难。谛听谛听。善著心中。当为汝说。令汝欢喜。缘汝授法。喜心受持。命终之后。生四王天。此阎浮提五十岁。为四王天上一日一夜。彼亦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四王天寿五百岁。阿难问佛。于彼命终。当生何处。佛告阿难。当生第二忉利天上。此阎浮提百岁。为忉利天上一日一夜。亦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忉利天寿千岁阿难复问。于彼命终。当生何处。佛告阿难。当生第三焰摩天上。此阎浮提二百岁。为炎摩天一日一夜。亦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焰摩天上寿二千岁。阿难又问于彼命终。当生何处。佛告阿难。当生第四兜率天上。此阎浮提四百岁。为彼天上一日一夜。亦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兜率天寿四千岁。阿难又问。于彼命终当生何处。佛告阿难。当生第五不憍乐天。此阎浮提八百岁。为第五天上一日一夜。亦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第五天寿八千岁。阿难又问。于彼命终。当生何处。佛告阿难。当生第六化应声天。此阎浮提千六百岁。为第六天上一日一夜。亦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第六天寿万六千岁。阿难又问。于彼命终。复生何处。佛告阿难。还生第五天上。如是次第。至四天王天。上下七返。生六欲天中。自恣受福。极天之寿。无有中夭。阿难又问。六天寿尽。当生何处。佛告阿难。当下阎浮提。生于人中。出家学道。缘前鸟时诵持四谛。心自开解。成辟支佛。一名昙摩。二名修昙摩。佛告阿难。一切诸佛。及众贤圣。天人品类。受福多少。皆由于法种其善因。致使其后各获妙果。尔时阿难。及诸众会。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2]《米拉日巴尊者传》,译者张澄基,度化有缘众生:

  “我离开了猎人们,向曲巴行来;走过了巴库,到达亭日,便在路旁躺下来休息片刻。有几个姑娘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准备去参加法会,经过这里,看见了我这枯瘦如柴的身体,一个姑娘说道:‘你们快看啊!这人真可怜啊!我们要发愿,来世不要得到这样的一个人身啊!’

  “另一个姑娘说道:‘真是可怜啊!这个样子谁看见了都会伤心的。’

  “她们却未料到我心里也在想着,这些无知的众生真是可怜啊!不由得对她们起了极大的悲悯心,就站起来对她们说道:‘喂!请你们不要这样说,也用不着这样难过。老实说,你们就是发愿,想要得着我这样一个人身,还不容易呢!你们悲悯我吗?可怜我吗?告诉你们,邪见才是真可悯,愚痴才是真可怜啊!现在听我唱一个歌吧!

  祈请我之大恩师,马尔巴尊前我敬礼;

  恶业所损诸众生,不见己过见人过。

  罪业多集小女子,一味贪着自家园;

  爱美恋身如火炽,我叹众生真可怜。

  于此五浊恶世里,事欺诈师如事佛;

  求学虚言妄语师,如同求财与求宝。

  于诸真实修行人,弃置不顾如废石;

  我叹众生真可悯,汝等美丽小女子!

  与我贡通穷密勒,相顾彼此两可怜;

  尔怜我兮我悯汝,汝我皆执悲悯枪。

  比科一场看谁胜,我知汝说等梦呓;

  密勒示汝胜口诀,得我碧玉换顽石;

  饮我美酒弃白水。

  “一个女郎听了我的歌就对身旁另一个女郎说道:‘他就是密勒日巴啊!我们只看见别人,不看见自己,说了这些不合理的话,让我们向他忏悔发愿吧!’

  “她们二人就来到我面前向我顶礼求忏悔,还供养了我七个小蚌壳,其余的女郎们也一起向我顶礼,又请我说法。

  “于是我又唱道:

  祈请大恩上师前,我以短歌说正法;

  上自兜率天宫中,不求了义求权义;

  下至海底龙宫处,不求深法求浅术;

  中于赡洲人间世,不学善巧学骗子!

  西藏雪国四区中,不重修行重口说;

  末劫法灭未来世,不求善人求恶人;

  爱俏女郎心目中,不求行者求美男;

  女心但悦音声好,不爱法语爱歌喉!

  汝等忏悔我已知,答汝供奉七蚌壳;

  为此教汝口诀歌,欢喜为汝传妙法。

  “我的歌,使得那几位女郎们都生了信心,欢喜信受而去。

  [注3]《无尽意菩萨经》,大乘大集部 第0073部,刘宋枳园寺沙门释智严共宝云译,第三卷 :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有四依法亦不可尽。何等为四?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云何依义不依语?语者,若入世法中而有所说;义者,解出世法无文字相。语者,若说布施调伏拥护;义者,知施戒忍入于平等。语者,称说生死;义者,知生死无性。语者,说涅槃味;义者,知涅槃无性。语者,若说诸乘随所安止;义者,善知诸乘入一相智门。语者,若说诸舍;义者,三种清净。语者,说身口意受持净戒功德威仪;义者,了身口意皆无所作而能护持一切净戒。语者,若说忍辱断除恚怒贡高憍慢;义者,了达诸法得无生忍。语者,若说勤行一切善根;义者,安住精进无有终始。语者,若说诸禅解脱三昧三摩跋提;义者,知灭尽定。语者,悉能闻持一切文字智慧根本;义者,知是慧义不可宣说。语者,说三十七助道之法;义者,正知修行诸助道法能证于果。语者,说苦集道谛;义者,证于灭谛。语者,说无明根本乃至生缘老死;义者,知无明灭乃至老死灭。语者,说助定慧法;义者,明解脱智。语者,说贪恚痴;义者,解不善根即是解脱。语者,脱障碍法;义者,得无碍解脱。语者,称说三宝无量功德;义者,三宝功德离欲法性同无为相。语者,说从发心至坐道场,修集庄严菩提功德;义者,以一念慧觉一切法。舍利弗,举要言之,能说八万四千法聚是名为语,知诸文字不可宣说是名为义。

  “云何依智不依于识?识者,四识住处。何等四?色识住处,受想行识住处,智者解了四识性无所住。识者,若识地大、水火风大;智者,识住四大法性无别。识者,眼识色住,耳鼻舌身意识法住;智者,内性寂灭外无所行,了知诸法无有忆想。识者,专取所缘思惟分别;智者,心无所缘不取相貌,于诸法中无所希求。识者,行有为法;智者,知无为法识无所行,无为法性无有识知。识者,生住灭相;智者,无生住灭相。舍利弗,是名依智不依于识。

  “云何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者,分别修道;了义经者,不分别果。不了义经者,所作行业信有果报;了义经者,尽诸烦恼。不了义经者,诃诸烦恼;了义经者,赞白净法。不了义经者,说生死苦恼;了义经者,生死涅槃一相无二。不了义经者,赞说种种庄严文字;了义经者,说甚深经难持难了。不了义经者,多为众生说罪福相,令闻法者心生欣戚;了义经者,凡所演说必令听者心得调伏。不了义经者,若说我、人、众生、寿命、养育、士夫、作者、受者种种文辞,诸法无有施者受者而为他说有施有受;了义经者,说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有我、人、众生、寿命、养育、士夫、作者、受者,常说无量诸解脱门。是名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云何依法不依于人?人者,摄取人见、作者、受者;法者,解无人见、作者、受者。人者,凡夫善人、信行人、法行人、八人、须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罗汉人、辟支佛人、菩萨人,一人出世多所利益多人受乐,怜愍世间生大悲心,于人天中多所余润,所谓佛世尊——如是等名,佛依世谛为化众生故作是说。若有摄取如是见者,是谓依人。如来为化摄人见者故,说依法不依于人。是法性者,不变不易,无作非作,无住不住,一切平等,等亦平等,不平等者亦复平等,无思无缘得正决定,于一切法无别无异,性相无碍犹如虚空,是名法性。若有依止是法性者,终不复离一相之法。入是门者观一切法同一法性,是故说言依一切法不依于人。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四依无尽

  [注4]《大般涅槃经》,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卷第六/如来性品第四之三:

  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中有四种人。能护正法建立正法忆念正法能多利益。怜愍世间为世间依安乐人天。何等为四。有人出世具烦恼性是名第一。须陀洹人。斯陀含人是名第二。阿那含人是名第三。阿罗汉人是名第四。是四种人出现于世。能多利益怜愍世间为世间依安乐人天

  。。。。。。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来所说真实不虚我当顶受。譬如金刚珍宝异物。如佛所说是诸比丘当依四法。何等为四。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如是四法应当证知非四种人

  佛言善男子。依法者。即是如来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来。是故如来常住不变。若复有言如来无常。是人不知不见法性。若不知见是法性者不应依止。如上所说四人出世护持法者。应当证知而为依止。何以故。是人善解如来微密深奥藏故。能知如来常住不变。若言如来无常变易无有是处。如是四人即名如来。何以故是人能解如来密语及能说故。若有人能了知如来甚深密藏。及知如来常住不变。如是之人若为利养说言如来是无常者无有是处。如是之人尚可依止。何况不依是四人也。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声闻。法性者即是如来。声闻者即是有为。如来者。即是常住。有为者即是无常。善男子。若人破戒为利养故。说言如来无常变易。如是之人所不应依。

  [注5]《大般涅槃经》,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卷第二十五/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五:

  世有三人。一者无目。二者一目。三者二目。言无目者常不闻法。一目之人虽暂闻法其心不住。二目之人专心听受如闻而行。以听法故得知世间。如是三人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

  善男子。如我昔于拘尸那城。时舍利弗身遇病苦。我时顾命阿难比丘广为说法。时舍利弗闻是事已告四弟子。汝舁我床往至佛所。我欲听法。时四弟子即共舁往既得闻法。闻法力故所苦除差身得安隐。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

上一篇:NO.8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