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坛经

民俗学-坛经(索)2般若品15笔记

创建日期:2023-01-16

  民俗学-坛经(索)2般若品15笔记

  1、如果获得了智慧波罗蜜多,在一刹那间会获得开悟的境界,这种境界从一地至佛地,可令我们相续中所有的烦恼、痛苦、无明自然灭绝,自古以来,这种修证确实存在。

  2、智慧观照

  用智慧观照自心就会发现。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5课智慧品5]

  “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敦煌版是这么讲的。

  般若智慧,实际上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的本性。现在我们需要证悟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们要证悟什么呢?平时我们讲证悟空性、证悟光明,对于这个空性和光明,是什么东西的空性呢?是什么东西的光明呢?

  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我们自己的本性。也就是说,是我们自己的心的本性,它的空性、它的光明。所以敦煌本这里讲的“自性”,就是自己的本性;“心地”,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的本质。

  内心的本质,我们要证悟的就是它,那么我们用什么东西去证悟它呢? 不是用我们的眼睛,也不是用我们的耳朵,不是用我们的感官去了解,那用什么呢?是不是用我们现在的意识去观照呢? 也不是,我们现在的意识也没有办法去观照它。

  如果我们让现在的这种意识去证悟自己的心的本性,那么它是没有这种能力的,它为什么没有能力呢? 因为它只能看到、感觉到我们内心表面的情绪变化,它是没有办法再往里面深入到内心深处的。

  那么用什么东西去证悟呢?唯一的方法还是用我们的意识,但是是深层次的含智慧的意识。

  每一个念头的深处都有智慧,念头好比是人的身体,而隐藏在每一个念头最深处的智慧,好比是人的生命。我们现在就是要用这种智慧,来证悟自己的心的本性。

  我们把念头比作一棵树,表面的、看得到的树枝、树叶就是情绪;对于地下的、最深的树根,我们是看不见的,念头的根就是智慧。一个念头,我们只能看到烦恼、情绪的表面杂念,并且是平时大家都非常不喜欢的杂念,实际上,杂念的最深处是我们看不到的智慧。

  现在我们需要把念头当中的智慧部分,提炼出来;然后用这些提炼出来智慧,去证悟。那么,提炼的方法是什么呢?具体的方法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密宗里有气脉明点的方法,这是一条非常快捷的路;而大圆满,根本就不修气脉明点。大圆满有它自己的方法,把智慧提炼出来。禅宗也没有气脉明点的修法,就是去坐禅。通过坐禅,把杂念沉淀,让智慧逐步逐步地显现出来,再用这种智慧去感受我们的心的本性。

  这个时候我们就证悟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 实际上在这个阶段当中,我们的修行仍然在意识的范畴之内,还没有超过意识的范畴。因为我们用的这种智慧,是意识当中的智慧部分。

  由于这种智慧在根本上还属于意识,还存在于意识当中,所以它是无常的,是变化无常的。而真正的智慧不可能是无常,所以我们心的本性、佛性,不是无常的。

  我们提炼出来的智慧是无常的,用无常的东西,去感受不是无常的、超越无常的东西,是很难的。在达到菩萨第一地之前,我们所有的证悟,只能叫作“感受”,只是一种“感受”。

  我们提炼出来的智慧,比起我们现在的情绪、表面意识,穿透力强多了,所以它可以看到意识深层次的东西。但是它毕竟自己就是无常的,所以它是没有办法直接感受到超越无常的佛性。只有到了菩萨第一地的时候,它才能真正地、直接地感受到部分的佛性。

  佛性它本身没有一部分或者整体之别,不能说一部分佛性或者整体佛性,不能这么讲。只是从证悟的角度看,由于证悟的层次有深、浅之别,可以说感受到一部分、少部分的佛性。

  在这个时候,它只是“感受”,还谈不上真正的“证悟”,但是我们平时也可以讲它是证悟。实际上,证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证悟是什么呢?就是菩萨第一地之前的各种层次的开悟,都叫作证悟;狭义的“证悟”,就是达到菩萨第一地境界的开悟,这个时候的“证悟”和“感受”是分开的。

  还没有达到菩萨第一地之前的所有开悟,无论是大圆满的证悟、禅宗的证悟、任何宗的证悟,都是一种“感受”,还谈不上是真正的觉悟,只是一种“感受”。

  但是这种“感受”,跟我们平时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平时我们对万事万物会产生痛苦、快乐、无记等等各种各样的感受,与感悟到法界空性、光明的“感受”,完全是不一样。

  “感受”与“证悟”是不一样的东西,这些都是理论,理论上是这样讲的,实际上我们知道这些,对实修来讲也不是很重要。

  只要我们能够证悟就好,到底是“感受”还是“证悟”?到底是我的意识在“感受”还是我的智慧在“证悟”?怎么让无常的智慧能够证悟永恒的佛性?等等,我们知道一点这些理论,还是有用的;但是在实修的时候,这些都不重要。

  可以是意识“感受”的广义证悟,也可以是智慧“证悟”的狭义“证悟”,都没关系,只要能够证悟就可以了。意识证悟或者智慧“证悟”,反正能够证悟都好,我们最关键、最需要的就是证悟。

  “智慧观照”,什么智慧呢?就是我们意识深层次的智慧。提炼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要沉淀。

  这里讲了“智慧观照”,但是没有讲,这种智慧从哪里来?这种智慧到底怎么?我们的这种智慧在哪里呢?我们怎么能够得到这种智慧呢?如果没有这种智慧,那么我们用什么东西去观照?

  《坛经》讲的内容,跟藏传佛教大圆满和大手印讲的内容一模一样,由于我比较了解大圆满、大手印的理论,所以呢,从这个角度去解释《坛经》的文字,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善知识,智慧观照”,从文字上,每个人都能够讲、大家都知道,就是用智慧去观照。但是智慧具体从哪里来呢?这就很难讲清楚了。

  不管怎么样,可以用禅宗的方法,也可以用密宗的方法,都可以找到那种智慧。拥有那种智慧以后,就用那种智慧再去证悟,再去了解心的本性。这个时候的证悟,严格意义上讲只是一种“感受”。

  在密宗里面,讲了证悟分几个阶段。现在我们讲的是第一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什么样子呢?我们用在地球上看月亮打个比方。

  假如有一个人,从来都没有看过真正的月亮,他根本就不知道月亮是什么东西,根本就没有“月亮”的概念。虽然他听说过月亮是什么什么样子的,但是从来没有看到过月亮具体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这个人看到了月亮的图片,就大概了解了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天体。虽然他还没有看到真实的月亮,但是因为看到了月亮的图片,通过这个图片大概了解到,月亮原来是这样子的。这就好比是初步的证悟状态,第一步的证悟状态。

  在纸上画的月亮跟真正的月亮之间,当然有着非常非常大的区别。通过月亮的图片去了解真正的月亮,差距是很远的,非常非常的远。第一步证悟只看到了月亮的图片,还没有看到真正的月亮,这样的状态,在狭义上讲,还不叫“证悟”。真正的“证悟”是菩萨一地以后的状态,那种状态才叫作“证悟”。

  但是从广义上讲,不是通过逻辑、理论得到的感受,而是自己直接体会到的感受,都叫作证悟。也就是说,不是通过逻辑推理了解了空性和光明,也不是在理论上了解了空性和光明,而是自己直接感悟到、感受到了空性和光明,这就属于广义上的证悟。

  我们在闻、思、修三阶段所了解的感觉,都是通过语言表述的,就如同用语言描述咖啡的味道,因为自己没有喝过,所以根本就没有任何的体验感觉。

  当证悟的时候,就如同真实地吃了巧克力或者喝了咖啡,尝到了它们真实的味道一样,从那个时候、从此以后都可以叫作证悟了。

  这些都是理论,跟实修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我想大家也应该了解一下。因为不了解这些理论的话,我们修行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多理论上的困扰,产生太多的疑问。自己到底会不会证悟?现在自己貌视证悟的感觉,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证悟”?自己当下的这种状态属于什么阶段?没有办法确定。所以,我们还是应该简单了解一下相关的理论。

  3、内外明彻,识自本心

  无论是器世界还是内心世界,内外一切均是光明澄彻。

  这种光明,并不是我们眼所能见的像灯泡、太阳、月亮那样闪闪发光的东西,也不是像虚空一样一无所有、一无所得的单空境界,用心明察心的同时,会发现它从本性上完全与石女的儿子一般空无所得,但是从光明方面,明彻的觉性现而不灭。这就是密法中常讲的光明,认识心的光明,在大圆满中常被叫做认识心的本来面目,如果再延伸,叫如来藏的自相。通过两种方法可以认识如来藏的自相:一种是,以大圆满来观自心的方式来认识心的光明;还有一种,观明点、圆满次第等等,通过其他方式认识自心的明相。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5课智慧品5]

  “内外明彻”,这四个字特别的重要。重要的就是“明”和“彻”。

  当我们证悟的时候,证悟了什么东西了呢?是我们的心,这个时候没有“内”和“外”了,;感觉到了光明,光明是什么呢?感觉到了空性,空性是什么呢?从光明回到空性,又从空性回到光明,反正就这几个词换来换去,语言只能讲到这了。由于我们自己没有体会,所以证悟只能是不可思、不可言的状态。

  “彻”就是清彻,像清彻的水一样,像清彻的空气一样。我们用智慧往心里一观照的时候,心就像这个空间一样,仿佛没有任何东西,完全就跟外界的虚空一样,没有任何的阻碍,没有任何的执著。

  “无念,无忆,无著”,没有任何的执著了,就是一种透明或者是清澈的状态。“透明”、“清澈”这些都是形容词,用它们来形容一种状态,最终还是要自己去悟这种状态的真正情况。

  证悟状态的大概情况就是“内外明彻”的样子,我们一定要知道这四个字非常非常的重要,非常的关键。不仅禅宗用“内外明彻”,而且大圆满也用它,大手印也用它,大般若也用它。

  真正的证悟,最低的层次是什么呢?在《持人菩萨所问经》卷第三之三十七品之第八中,中,有八个字“心无有心,则曰本净。”

  心无有心是什么意思呢?第一个“心”,就是念头,各种各样的念头就叫作“心”;后面的“无有心”,就是无有了、没有了、不存在了,心里没有念头的意思。

  如果我们用智慧观照的话,每一个念头,实际上它是没有念头的,它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东西,都是虚幻的、虚拟的、虚假的,它没有任何一丁点的真实的成分,就是“无有心”。

  不存在一丁点的真实成分,如果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就证悟了,可以这么讲,就证悟了“心无有心”。

  就是说,第一个“心”字,是念头的现象;第二个“心”字,是说念头没有真实性,都是虚幻的,都是显而无实有的,没有真实的念头。

  “显而无实有”这五个字非常的重要,“显”就是说,当我们不观察的时候,有很多很多的念头,这是现象;当我们证悟了以后,用智慧观察、观照的时候,就非常清楚地感受到念头没有任何的真实性,是“无实有”的。

  心无有心,则曰本净。实际上,“心无有心”就叫作本来清净,也叫作“则曰本净”。这八个字出现于显宗的佛经当中,实际上在密宗,甚至是在无上密宗大圆满中,也用这些字。

  如果我们在这些字上面不能当下证悟的话,那么就是现在去听大圆满,也不会开悟的。为什么呢?因为大圆满也就用了这些字,用了这些关键词。

  如果我们想证悟,就必须在关键词上证悟。真正的证悟的状态,只有几个词汇能够描述,所以这些关键词对于证悟是非常关键的。

  我们刚才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平时大家都希望自己证悟,而且大家也知道,有“证悟”的状态存在,但是都不知道什么是证悟。

  “心无有心”就是唯一一个、不变的初步证悟的理解、定义。再往上的证悟次递,语言就很难下定义了。

  就是说,证悟是什么呢?可以这样子讲,有一天你不用任何的逻辑、不用任何的理论,仅仅只是靠自己的感觉、感受,就理解到了、感受到了“心无有心”,你就证悟了,这就叫作证悟。也就是说,你直接感觉到了,自已的心是“显而无实有”的。

  “显而无实有”,是中观的词汇。“显”,就是我们的意识不会停止,妄念还在继续,这叫作“显”。“无实有”,就是说,妄念虽然还在继续产生,但是智慧已经抓住了它的生命,它的生命、它的最核心的部分,是“无实有”的。它没有任何的真实性,完全是虚幻的东西。

  当我们用智慧去观照每一个念头,深深地体会到,它没有任何的真实性,完全是虚幻东西的时候,就可以理解为开悟了、证悟了。

  证悟有很多不同的层次,即使是最低层次的证悟,它也属于证悟。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能够继续打坐,积累福报,证悟的状态就会提升,就会越来越好,最后到达菩萨一地的境界,这个时候证悟,才是真正地“证悟”了。

  菩萨一地之前的不同层次的证悟,有没有什么用呢?当然是有用的。有什么用?在几个方面有用的:

  第一个,它完全可以消灭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和烦恼。

  另外一个用途,意识范围当中的悲伤、痛苦,都完全可以用这种证悟去化解。

  证悟的作用,是世俗中任何的东西都没有办法替代的,比如金钱、地位、权力,都替代不来它控制烦恼、化解烦恼的能力和作用,这是非常有意思的。

  “内外明彻”,就是这种状态了,如果再继续讲的话,就是大圆满更高的状态了。其实也没有办法再深入讲了,实际上也没什么可深入了,实际上就是这些了。

  “明”就是光明的意思,“彻”就是清澈的意思。再问什么是清澈呢?回答,就是空性的意思。那么,空性是什么感觉呢?是光明、是清澈。(众笑)

  由于我们没有证悟,没有自己的体会、体悟、领悟,所以“内外明彻”的状态用语言是很难描述的了。

  大家一定要修加行,还要祈祷上师。在这样修法的帮助下,在上师加持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积累福报和忏悔,有一天我们能够轻轻松松地用智慧观照的时候,就能够深深地体会到“内外明彻”这四个字了,那个时候自己就知道用什么样的词汇去描述了。

  “识自本心”,认识自己的本心,这四个字是重点。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本心、心的本性。

  证悟的重点,就是这个“内外明彻”、就是这个“识自本心”。

  像“内外明彻”中的“明彻”两个字,其实真的是已经讲得特别特别的清楚了,但是我们如果没有证悟的感觉的话,也就不会认为“明彻”两个字有什么很深奥的道理。

  不就是光明和清澈吗?光明,太阳、月亮都是光明,灯光也是光明;清澈,水也可以清澈;还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呢?

  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证悟,所以我们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打破这层局限,这是特别重要的。

  4、若识本心,即本解脱

  当你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或者说自相的时候,当下完全解脱。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5课智慧品5]

  “若识本心,即是解脱”,如果我们认识了自己的心的本性,就“解脱”了。这个原理是什么呢?

  因为我们一直都认为有一个“自我”的存在,所以才有了很多很多的烦恼。现在我们彻底地看到了自己的心的本性,在本性当中没有所谓的“自我”,完全是一个语言无法表达的、光明清澈的境界。实际上,这个光明清澈的境界才是“我”,才是真正的“我”。

  在佛经里面,二转讲大般若的时候,佛通过各种各样的逻辑、通过一切可以用的语言,去推翻、否定“自我”的存在。但是,到了第三转的时候,佛又用所有可以用的语言,建立了“自我”的存在。看起来这很矛盾,但是不矛盾,为什么呢?

  在第二转当中,否定的“自我”是什么呢?是我们现在的、世俗的概念当中的“自我”,这个“自我”是不存在的。

  在三转当中,建立的“自我”是什么呢?这个“我”字所表达的内容不是一个人,而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本质的光明和清澈,这个才叫作“我”。

  把这个叫作“我”,实际上在这个当中没有自与他的二元概念,也不是相对于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概念而言的第一人称概念,这些自、他、人称的名词在这个当中,都是不存在的。只是为了大家能够了解,所以在语言表达上,把这个就叫作“自我”。

  当我们彻底地看到了这个光明和清澈的“自我”的时候,由于这个“自我”,不会跟别人有什么利益冲突,所以我们就不产生欲望,也不会产生由欲望带来的仇恨和抱怨。

  因为这个“自我”当中没有自与他的二元概念,所以也不可能有在自与他之间产生的攀比、傲慢,以及各种各样的自卑心态。

  这些烦恼的心态都不存在了,所有的烦恼都会瓦解、都会崩溃的。“解脱”的原理就是这样子的,所以这里讲“若识本心,即是解脱”。

  如果我们能够有一点点证悟的话,一分证悟就是一分智慧,而多一分智慧就少一分烦恼,而少一分烦恼就得一分“解脱”,这就叫“解脱”。

  什么东西不让我们“解脱”呢?什么东西把我们束缚在轮回当中呢?当然没有别的东西,就是我们自己的烦恼。如果烦恼断掉了,就没有什么东西让我们束缚在轮回当中了,所以就“解脱”了,这就是“若识本心,即是解脱”的意思。

  5、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

  大德们,当他认识心的本性时,都是用自己的心观自己的心,但本体上不会有能观和所观两种心,在观心时,完全认识心的本性,就是不寻而得。也就是说不去寻找,但在未寻找中自然获得,这就是般若三摩地。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5课智慧品5]

  “般若三昧”就是智慧的禅定;“般若”就是智慧;“三昧”就是禅定。

  6、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如果结合上师如意宝的《直指心性》的教言来看则非常好。密法中,自明自知的胜观和无有执著的无念寂止,这二者相结合,就是明空无二的觉性。

  对密法的修行境界有所感悟的人,将密法与《六祖坛经》互相参照,恐怕能悟出很多新的境界来。《六祖坛经》里的每一个比喻、每一个教言,与密宗里最甚深境界上的修法特别贴切,相辅相成。通过它的道理可以进一步解释密宗的修法,如果有密宗的境界,也可以对禅宗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二者相互呼应。所以,通过观自己心的本性去认识,以专注禅定来达到。

  以前米拉日巴尊者也说过:“散乱难解大乘义,故应专注修禅定;佛位非由寻觅得,故应深观自性体。”以散乱的心来修大乘很难,所以,一定要专注修禅定。如果我们用分别念来寻找佛的境界也非常难,用心来观照自心本体,一定会修出真实的禅定来。因此说,我们平时修禅定很重要,以此可以压制自相续中的烦恼,同时也会认识本性。

  当你无有任何念头时,认识它的本体,也就是说,将空性与光明结合起来,分别念比较重的人觉得这是办不到的事情,其实这完全可以,心的本来光明和一无所得的空性,叫做明空无二。

  佛陀在《大方等大集经》中也讲:“若能知见如是心,犹如虚空及幻相,是人即得心自在。”是什么意思呢?心以缘起性而产生,如果你完全知道心的本来面目,从空方面讲像虚空一样,从明方面讲现而无自性,如同幻相和幻觉。幻觉和虚空,对分别念旺盛的人来讲,它不可能双运,但这两者不得不双运,因为空和相互相对应。如果谁得到这样的境界,他肯定获得自在与解脱。

  密宗中很多大德也说“烦恼自解脱”,什么叫烦恼自解脱?当你生起贪嗔之心的时候,如果你能观它的本性,它会自然解脱,并不是说烦恼是一个实有的东西,用另外一个空性的心来摧毁它,这二者碰撞之后,最终无自性的心胜利了,烦恼的心失败了,并非如此。用心来观烦恼时,自然解脱。原来烦恼的是这颗心,现在解脱的也是这颗心,区别只在于你认识或者不认识,这就是密宗中最深的窍诀。

  7、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我们经常说坐禅时不要心生妄念,见到诸法的实相,心没有染著,这就是无念。

  其实无念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我们要见诸法一无所得的实相;另一个层面是,它既然是空性的,我们不会对它进行耽著,这两者很重要。

  我们要了解空性和光明,当然,如果没有任何境界,恐怕会如盲人摸象一样,不一定完全通达。但实际上,应生无所住心,自净其意。心没有任何执著的时候,才发现它的光明。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5课智慧品5]

  “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这两句话是非常非常深奥的。

  前面的“见一切法”,讲的是见解;后面的“遍一切处”,讲的是见解所带来的行为。

  “见一切法”,就是说,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世界,我们的耳朵可以听到世界,其他感官也照样可以感知世界,但是我们对世界没有执著,即是“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

  这并不是说,在我们证悟的当下,世界就消失了。这是不可能的,世界依然存在着,只是我们对世界的态度不一样了,怎么不一样呢?

  没有证悟之时,我们把世界当作是真实的世界。而证悟了以后,之前给我们带来压力、焦虑、悲伤的世界依然存在,但是我们对它的看法不一样了,对它的态度也不一样了。因为我们对它的态度不一样了,所以尽管世界依然存在,但是它不再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和悲伤、痛苦了。

  是不是也不能带来幸福快乐呢?当然不是,这个时候的幸福快乐已经提升了,有了更高的幸福快乐,在佛教里面这叫无漏的快乐。

  大家不要以为,证悟了以后,就变成像木头人一样,什么感觉都没有了。如果这样子的话,人生有什么意义呢?我才不想把自己变成一个木头人的样子。实际上不是这样子的。

  世俗的物质,刺激了我们的感官以后,让我们得到了一点点低层次的快乐。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还有更高层次的幸福,和更高层次的快乐。

  “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就是世界还存在着,但是烦恼痛苦不存在了。

  比如说,没有证悟之时,我们对某一个人特别不满,每次看到这个人的时候,心里特别不高兴、愤怒,以仇恨的心去看这个人。

  有一天我们打坐的时候,真的证悟了。那么证悟了以后,还会看到这个人的。但是昨天还没有证悟的时候,跟现在已经证悟的时候,看到的人就不一样了;或者上午还没有证悟的时候,跟下午已经证悟的时候,看到的人是不一样的。

  用禅宗《坛经》的话讲,前一念看到这个人的感觉,和后一念看到这个人的感觉,实际上是不一样的。这不是因为这个人的变化,而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心的变化。

  由于我们自己内心的变化,尽管这个人依然存在,但是痛苦或者仇恨不存在了,以什么东西代替了呢?是智慧和慈悲替代了痛苦和仇恨、抱怨。

  所以证悟了以后,世界依然存在。我们还是要依靠肉体生存,仍然要过人的生活,过着跟证悟前的生活差不多的生活。为了创造自己生存的条件,也要朝九晚五照样上班。但是生活不会再给我们带来证悟之前的那些压力和痛苦,这就叫作“解脱”。

  “解脱”不是什么都没有了,不是这个世界消失了,不是人我、自己消失了,这些都没有消失,消失的或者不存在的是烦恼、执著、痛苦,所以说“若识本心,即是解脱”。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大家要努力,如果能够证悟的话,就能真正体会到这些。

  禅宗《坛经》里面讲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有深层次的内容,都有非常深奥的意义。证悟之前与证悟之后,我们对这些字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

  “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就是在看到万事万物时,对万事万物没有执著,这讲的是见解,然后讲见解所带来的行为。

  8、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

  我们的心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它能遍及世间和出世间中一切的一切。心跟着什么对境都可以,所以,我们的心比虚空还广大,原因就在这里。心用于一切处,无有执著、本来清净、无有染污。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5课智慧品5]

  “遍一切处”,这时候前面讲的这种见解,这种证悟的智慧,就是“遍一切处”了。

  也就是说,在我们人生的任何一个时候,在我们生活的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这种智慧了。我们走到哪里,这种智慧就在哪里。我们看任何一个东西,都是用这种智慧去看的,所以这种智慧就是“遍一切处”,没有不存在的地方。

  因为这时候我们的内心已经证悟了,所以我们用眼睛看时 ,实际上也是用这种智慧在看;用耳朵听时,实际上也是用这种智慧在听,所以这种智慧无处不在,是“遍一切处”。

  “不着一切处”,这种智慧是不会再执著某一个地方的。

  这里的“用”字,就是行为的意思。“用”是什么呢?就是运用这种智慧。

  前一句话“见一切”讲的是智慧,是见解、体会;后一句话是“用即遍一切”,“见”和“用”是不一样的,“用”就是把智慧的见解“用”到任何一个地方,比如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会用到这种智慧。

  智慧的应用就叫作行为,所以见解后面的这句话“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说的就是行为。

  可以这样理解,假如有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他在任何时候,比如说打坐的时候,证悟了,不会产生执著了,这就有了“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的智慧和见解。

  因为他有了证悟的智慧,所以就能把智慧应用到生活工作的任何地方、所有地方。他工作生活中的行为,都可以用上这种智慧。用这种智慧去看世界,不会有执著了,这就是“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了。

  9、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

  如果通达此理,那么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在色声香味等六尘中不会染污。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5课智慧品5]

  原先没有证悟时,一定会“染”污的。这里的“染”,就是指我们的心、我们的意识有执著。比如我们的眼晴看到东西的时候,因为没有证悟,就会产生执著。执著主要来自于识,识就这样被“尘”“染”污了,执著就是“染”污。

  没有证悟的凡夫的听和看,跟证悟的人的听和看是不一样。凡夫的听和看仅是“不离”,而不是“不染”。也就是说,凡夫只要“不离”,就会被“染”污;他不离开外境,就会被外境“染”污,产生执著了。

  开悟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不离”时,就能够“不染”。

  “不离不染”这种行为在大圆满当中,叫作六根自解脱。自解脱的意思,就是这里的“不染”,“不染”就是自解脱、自已解脱、自然的解脱。

  六根自解脱以后,当我们的眼睛看到东西时,就不会产生烦恼了,也就不会造业了。这样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不会有“染”污了,都不会造业了,所以就解脱了。

  六根自解脱是大圆满的术语,在禅宗里面没有这么讲。禅宗里面讲的“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于六尘中不离不染”,实质上就叫作六根自解脱。

  10、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在六尘中无有著染,完全来去自由,没有任何阻碍。认识自己心的本体时,来去自由,这就是所谓的般若三昧,内心自在解脱。

  11、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此处讲了修禅的窍诀:如果你对一切万物不去思索,而且当各种各样的念头层出不穷时,立即断绝,这是不是最究竟的修行呢?实际上也不是。它是一种束缚,也是一种边见,并不是中道见。

  如果我们的见解是善恶都不思索,在无念中安住,是不是最高的境界呢?其实并不是。我们要知道,坐禅之初把所有纷扰的念头息绝下来,叫歇下念头,这是禅宗里很重要的关头。但是当你把分别念歇下来以后,要观察它的本面——无念的心态到底是什么样!这个时候,无论是密宗还是禅宗,最主要的秘诀,原来心的本来面目并不是无有任何念头,也不是一无所有的空性,最究竟来说,它是空明无二、不可言说。

  最后你就认识到:噢,原来我心的本体,本来明空无二的状态,从未离开过。用语言无法表达明空无二的真实形象,也无法用思维来表示,这么一个不可言说的东西,诸佛菩萨境界中般若波罗蜜多的最甚深要诀,指的也是它。

  最初认识这样的境界,进而不断地修行,最后你的心轻而易举地无勤达到这样的状态。很多修行人,在行住坐卧的任何威仪中,不会离开这种状态。

  我尝试、研究过密法的修行,对禅宗和其他宗派的最高法门和境界,这么多年中也一直很关注。对直指心性方面的禅修法门,关心了很多年,最后总结出,它们究竟的密意无二无别,当然,认识的途径多种多样。

  因此,在修行过程中,单是无念,不是禅宗最高的境界。现在学禅宗的人,如果能把《六祖坛经》研究得非常透彻,修行中的很多歧途,会轻而易举地排除。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5课智慧品5]

  百物不思,这是修禅宗、大圆满、大手印的一个很大的误区,所以在《坛经》里面,就经常提到这个误区;在大圆满里面,也把这个误区专门作为一个难题来解释。这对于修行人的实修来说,非常非常的重要。

  打柒的很多人,感觉肯定会有的,因为当意识处于波动状态时,我们能够感受到波动的感觉;而意识没有波动的时候,我们又能够感受到不动的感觉,这是正常的现象,所以当心静下来以后,会感受到一些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接触过的感觉,这是正常的。我们不要以为这些感觉,是什么了不起的成就,或者境界。这根本就不是境界,不能这样子认为,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一个无底洞。

  所以《坛经》当中反复地提到这个误区,“百物不思”的禅定与证悟的禅定,一定一定要分开。

  “无念”这么一个词,有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种见解,错误的“无念”是什么呢?就是“百物不思”,什么都不想,所有的念头都断绝、停止了。这种状态,顶多只是一种寂止。

  12、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

  心认识心,同时兼有光明和空性的状态,我们说他是通达无念法门者。

  真正领悟无念法门的人,能精通万法。如果通达了心的本体明空无二的境界,以此类推,整个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内心和外物所摄的一切万法,也皆尽通达。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5课智慧品5]

  前面是“百物不思”,仅仅“百物不思”而已,没有念头,后面的“悟无念法者”是什么呢?“万法尽通”,后面的不仅仅是“百物不思”,而且是“万法尽通”。

  前面没有“万法尽通”,只是心平静而已,“百物不思”就是心平静;后面的“悟无念法者”就不一样了,不仅仅是心平静,而且是“万法尽通”,就是这个区别。

  在大圆满里面,也非常非常地强调这两者的区别。前面的“百物不思”就是一个无记的状态,既不是善又不是恶,一个无记的状态。平静,有可能是寂止,有可能还没有达到标准的寂止,只是暂时的心平静。

  某一种化学药物或者植物药物,可以让我们非常的平静,但是当这个药物的作用消失了以后,一切都恢复了,靠药物维持长久的心平静是没有用的。

  所以千万不能认为,“百物不思”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对一个修解脱道的人来讲,“百物不思”不是什么了不得境界,不能走这样的路。

  当然对于一个世俗的人来讲,他本来就不追求解脱、证悟空性,他只是希望自己的心平静,不要太浮躁,调整一下心态,那么这种人当然可以追求“百物不思”了。

  但是我们学佛的目的,与世俗的人不一样,目标不一样,初衷不一样,所以不能陷入“百物不思”的禅定当中。

  对于“万法尽通”,大家也不要理解为,证悟了以后“万法尽通”,就是数、理、化等等任何知识技能都精通了。

  不是这样子的,这里的“万法尽通”,是说证悟了万事万物的本质、本性,不一定学会了万事万物表面的知识技能。万事万物的本质与表相是不一样的,要这样子理解。

  13、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

  若悟入无念法门,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见到十方诸佛,并得到佛的所有境界。修任何佛法,最高就是明空无二的境界,当我们的心安住在明空无二、不可思议的境界时,这种境界就是十方诸佛的境界,也是传承上师们的境界,也是一切菩萨和护法神最深的境界。是最了义的佛陀,最了义的上师,最了义的本尊。

  所以,当我们修任何法,如忏悔法或者息增怀诛四大事业时,最后安住在一种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不可思议境界,这就是最深的境界,它与十方诸佛菩萨的智慧和密意无二无别,这就是见到了诸佛的境界。

  14、悟无念法门者,至佛地位

  最初我们认识自己心的本性,然后逐渐从一地到十地,境界越来越提升,最后达到佛地。禅宗的大德们也是通过这种修行,进而逐渐趋至佛地的。

  15、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

  弘扬和同修的对境是同见同行,是对顿教法门有比较高的见解,同时对修禅有兴趣的人。

  16、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从教理上说多少千差万别的理论,佛说八万四千法门等等,合理的理论只归结于一处。就像大乘佛法的宗旨,最后归纳起来是万法皆空、无我,或者说一切万法最后归于光明和空性无二的境界。

  《父子合集经》里说:一切法门从“阿”字中产生,最后归摄于“阿”字中,“阿”是无生法,无生和空性代表一切。

  17、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分别念生出的时候,贪嗔痴等烦恼便如约而至,如果般若智慧、无念智慧出现,所有的烦恼当下会烟消云散。

  18、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到最后正和邪都不用。远离清净的智慧、悲心,不清净的烦恼、痛苦也远离,了无所得,全部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那时便到了佛地。

  汉地著名的紫柏禅师,他初学法门时,有一次看到一个开悟者的偈颂——“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他认为是错的。他觉得断除妄想不是重增病,断除妄想应该是断除一切病,那就是无病,趋向真理也不应该是邪。怎么会趋向真理还是邪见,断除妄想也是增加烦恼?可能跟自己的福德有关吧,他产生这种邪见后并没有隐藏,而是经常把它当作一个“话头”点醒自己。后来他明白,原来所谓的病和邪也是一种分别念,最后知道这个开悟偈完全正确。开悟后,所有的邪和正全都归无。

  所以,最初修行时不要造业,要多多地行持善法。到一定的时候,明白行持善法也是一种执著,用空性的法门逐渐断除我见。把我见断除以后,还剩下无我,然后观察,这个无我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最后发现无我也并不是最究竟的见解。这个时候,有、无、是、非……用中观理抉择全部都破完了。

  而本论中讲,开始的时候,邪把烦恼带来、正把智慧带来,智慧和烦恼之间,智慧是好的,烦恼是不好的。到最后时,智慧和烦恼都要破掉。

  那么这种境界是不是一种单空呢?并不是。那个时候是明空无二的境界,这是不是凡夫人用分别念所思所想出来的呢?也不是。那有没有这样的境界呢?确实有。因为这种有并不是神话故事一般存在的,其实我们自己在修行过程中好好安住时也会知道,这种境界是可以现出来的;还有一种,通过我们的智慧进行观察,通过心层层抉择,最后从空性方面达到顶点,也可以观察出这样的境界。光明只有自己知道,它也并不完全是一种空性,光明也是不可思议的。

  这些是密法的境界。我自己没有很深的禅宗境界,不过依止上师很多年,基本上了知。所以,我对修心法门、尤其是对密法,也稍微有一些体会,对传承大德们的法要阅读了很多,能讲解此法,这也是个很好的因缘吧!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索)2般若品14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