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5
【“‘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
维摩诘居士讲:“优婆离尊者啊,在你完全通达心的本性之时,也就获得了自然解脱,难道这时还会有任何垢染吗?”
大乘显宗和密法中,对此都讲得很清楚,所以,很多大乘根机的道友特别感慨:“哇,维摩诘居士的教言和我特别相应,就像我吃汤圆儿一样的。”(众笑)不知道汤圆儿真的那么适宜吗?
【“我言:‘不也!’】
优婆离尊者赶紧回答说:“没有,没有。心性真正得到解脱的时候,哪有垢染啊?没有啊!我现在对居士您老人家越来越有信心了(众笑)。我虽然是个出家人,但是我觉得自己修得一点都不好。您这样一讲,我真的好惭愧哦!”
【“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
维摩诘居士继续说:“一切众生心的本性,也是无有垢染。唯,优婆离,妄想是垢染的,无妄想是清净的。”
这是从妄想,或者说分别妄念的方面讲的。
陈那论师说:“我们的妄想是三界之地。”《法苑珠林》亦云:“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当求真实相。”所有的业障全部依靠妄想而产生,妄想越微弱,内心越清净。若欲忏悔业障,应当希求安住于实相。
当然,通过忏悔完全净除妄想并不是那么容易,人常说:“妄想都是清净的,我们要求真实相。”虽然自己做不到,但是说起来好像很舒服的样子。可是如果自己一点境界都没有,就认为一切罪业都是不存在的,然后随随便便甚至故意犯戒,这不仅不合理,而且过失更大。
【“‘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
我们前面讲常乐我净是颠倒的,无常、不净、无我、空性是无颠倒的。其实最究竟而言,无论常乐我净,还是不常不净等等都是颠倒的,只有远离四边八戏的明空无二的境界才是清净不颠倒的。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取我”是垢染的,“不取我”是清净的;用分别妄想来执著我和我所是垢染的,通达了二无我,则是清净的。
【“‘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
真正从实相上观察,一切万法生的同时就已经灭了,即“生灭不住”。我们通常认为,所谓万法的生和灭应该是:一个法产生以后,中间住留一段时间,随后灭尽。一般声闻乘讲有为法的实相时,也说有生、住、灭三个阶段。比如,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再经历人间苦乐,最后死亡,这是一个比较粗大的过程。但若用大乘中观的教义来抉择,它究竟是在哪一个刹那“生”的,又是“灭”于哪个刹那?或观察它是如何安住的等等。这些道理,学过中观的人应该都非常清楚。
我还是建议大家,尤其是年轻人,要先从显宗的抉择实相为主的中观和因明等开始学。此外,在家居士还应对戒律方面有所了解,比如知晓针对居士有哪些戒条等等。若是出家人,则应当清楚出家的戒律是如何开遮的。那天我们这边讲《三戒论》,当时讲到菩萨戒中,国王的五种定罪、大臣的五种定罪、普通人的八种定罪等等,看得出来,大家都学得还比较不错。
总之,学习戒律十分重要。正因如此,我们学院会要求大家首先学习戒律;随后,若想对法相及佛教的名词等各方面不蒙昧,则要学习《俱舍论》;之后,要用智慧、推理和辩才打开自己的思路,则应当学习《因明》;然后更进一步,为了触摸到空性堂奥,便应学习《中观》;再要揭示诸佛菩萨不共的内心世界,则要学习《现观庄严论》;最后,欲了知诸法的本来清净、烦恼即菩提等甚深道理时,便要学习《大幻化网》。
从去年开始,我们的一些堪布和堪姆就开始讲密宗课程了。以前的密宗课只有少数人传讲,而现在逐渐开许一些得过灌顶、基本条件具足的法师,可以开始讲《大幻化网》等密宗课程。目前看来,效果颇为不错,大家的确对密宗的“等净无二”等见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后还会安排传讲其他大圆满的不共之法。在我们学院中,对于女众我不甚了解,只知道男众这边,今年大概有四、五位藏族堪布传讲了《法界宝藏论》。以后,我们的堪布、堪姆和法师们对密宗的一些道理也会进一步安排学习。
总而言之,希望大家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不要轻易地诽谤和破斥。我认为,前辈大德们的智慧和思想,在各个层面上都远远超胜于一些口无遮拦之徒。不论是在网上还是私底下,经常爱说大乘和密宗的过失,或是对上师们进行诽谤的人,并没有什么真知灼见,只会胡言乱语而已,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如果他真的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能够依靠真理来进行辩论,那倒情有可原。但现在这些信口开河的毁谤,的确令许多人的思想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对每个人而言,我们现在这样的系统闻思都十分重要。对于大家,我有时也感觉有些遗憾。按照听直播课的人数来估算百分比,便可推知有许多人并未认真地参与听课。如果现场直播课都不听,那其他的课更可想而知了。当然,从另一方面而言,我觉得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当中,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知识,还有这么多人能够接受佛法,我仍感比较欣慰。
总之,我希望佛教徒切勿过于愚痴。其实,有些知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修得来的。修行确实相当重要,如果你没有切实地修行,对佛法的道理茫然无知,就会像现在某些人那样,由于缺乏对佛教教义的了知,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事情都显得荒唐可笑。所以,我们佛教徒的综合水平应当有所提高,大家仍应不断地学习。
目前从总体上讲,以我自己身边这个有限的范围来看,佛教徒的水平较之以往还是有所进步。尤其是现在有些居士,确实学得较为踏实,不管对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的教义都比较了解,甚至对一些出家人提出的问题都能对答如流,好像真的成了维摩诘居士一般。对于有些出家人都有点不敢回答的问题,也能面不改色地从容解答,可见,有些居士的确学得比较不错。
当然,我们学习佛法并非为了吹毛求疵、胜伏他人。现在学习因明的某些人,仅仅是为了辩论而学,这样就将因明的功效大材小用了。其实,辩论的输赢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要懂得佛教的教义。
刚刚讲到“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一切诸法生灭不住,如同幻化一般。生与灭都刹那即逝,不会暂留,依靠幻变而来的人也好、象也罢,都毫无实质可言。在藏文以及其他一些版本中,此处增加了一个比喻——“如同浮云”,即犹如天上的云朵般瞬息万变、飘忽不定。
“生灭不住”如同闪电,闪电从何时开始闪现、何时灭尽,又去向何处,我们都无从得知。其实,有时依靠这些比喻来观察人间的荣华富贵、青春韶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等,所有事物都是无常的,也是现而无自性的,这一点我相信很多人都心知肚明。虽然我们口头上经常说着“如梦如幻”,但实际上真正深入思考过没有呢?倘若我们认真思索,就会明白,相貌、财富、权势、眷属等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的确都是如梦如幻的。
我有时看到自己曾经的朋友,自己父母那一代的一些家人等等,现在全部都已经离开了世间。再看看现在人们拼命追求的这些名闻利养,也和正在做的梦没有丝毫差别。如同无垢光尊者所说:昨天的一切犹如昨天的梦,明天的一切犹如明天的梦,今天的一切与正在做的梦无有差别。对于这个道理,我想大家应该都可以通过观察了知。
【“‘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
“不相待”,即不停顿,乃至“一念不住”,即一刹那也不可能住留。“诸法皆妄见”,我们所见到的都是显而无实的,所以说“如梦”、“如阳焰”、“如水月”、“如镜中影像”等等。故依此而产生的妄想,现实中一切的现象,包括罪业在内,没有一个是真实的、实有的法。因此,我们不管是对待罪业也好,妄想也罢,都应当依靠“幻化八喻”、“幻化十二种喻”等进行观察,这十分重要。
还有一部佛经叫做《佛说净业障经》,大概是公元三、四百年时译出的一部经典。在藏传佛教中没有找到,只有这部经的汉文版。它的篇幅不长,里面讲了许多罪业无自性、如梦如幻的道理。
其中有个公案,是说以前有一位勇施比丘,他到城中化缘时,有一位女性对其产生了贪念,日思夜想,忧郁成疾,病中说着“我一定要见他”。她的母亲得知女儿的心意后,便找到勇施比丘,对他说:“我女儿因为想在您面前听法,久思成疾了。”有些老母亲还是很聪明的(上师笑),她说:“您能否为她传法?如果可以,她的病一定会康复!”勇施比丘信以为真,便前去为她女儿传法。后来,因为来往过多,他自己也破了戒,勇施比丘十分伤心。与此同时,女人的丈夫发现了这件事,对比丘心生杀意。此时,比较复杂的情况出现了,勇施比丘想出了让女人给她的丈夫服毒的主意。女人的丈夫死后,比丘万分后悔,想到自己曾是位清净的比丘,如今既犯了淫戒,又犯了杀戒,心中百感交集,认为自己一定会堕入地狱,便在所有场合中如同疯子一般不断地自言自语:“我是地狱众生,我是大罪人……”
后来,他遇到一位菩萨,身体腾于空中对他说:“我想为你宣说大乘佛法,你信不信?”比丘答道:“我对您有如对佛陀一般的信心!”于是,菩萨显现出发光等各种超胜神变,对他宣讲了一个很著名的偈颂:“诸法同镜像,亦如水中月,凡夫愚惑心,分别痴恚爱,法无作无处,如虚空清净。”诸法就像是镜中影像、水中月影一般,凡夫人因为愚惑心,分别产生了贪、嗔、痴。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法无作无处”,即没有能作所作,就像虚空的本体一样,完全清净。后面还有一些比较长的偈颂,但是我忘了。
勇施比丘的根机很好,听闻菩萨传讲了这个偈颂后,当下就证得了大乘的无生法忍。这位菩萨便是弥勒菩萨的幻化,而这位勇施比丘也已于西方世界获得佛果,名为宝月如来。
所以,一些犯戒者,甚至犯了出家戒的人,若能遇到大乘佛法的空性法门,并且依靠善知识为他直指本性、直指空性、直指贪嗔痴无有自性的真理,也可能像宝月如来那样,在弥勒菩萨还未成佛之前,已率先在西方世界中获得了佛果。所以,若有一些小乘出家人或居士有不清净的行为,一方面,自己应当通过念修金刚萨埵认真地忏悔;另一方面,若能精进地修持大乘空性、菩提心等法门,也许在你的人生或修行中,便不会出现很大障碍。尤其是修持空性法门,对你的忏悔一定大有裨益。
从比喻方面而言,无论是幻化八喻,还是此处所讲的七种(原文是六种,请斟酌)比喻,在许多版本中基本上是相同的。唐译本中,在“如梦如炎”后面还有个“如乾达婆城”,除此处略有不同,其他都大体雷同。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
如果你知道了这样的道理,了知罪业的体性、本体等如梦如幻之理,那你便是真正行持戒律的人。
【“‘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若你真正了知了这个道理,那便称得上是能善解戒律者。前一句说,这是用最好的方式行持戒律;这句是说,当你了知一切诸法如梦如幻的空性真谛,方才真正通达戒律的意义。
“善解”在不同的译本中,也有译作“善调伏”。藏文版和唐译中将“善解者”称为“善调伏者”。为何这样讲呢?因为,如果真正明白了罪业的本性,那便是最好的调伏者。日文版中说的是“善导者”,即善教导者。译文上稍有不同,但意义都是一样。
总之,此处主要是从戒律的角度来讲,劝导一些犯戒者不要惶惶不可终日,因为通过不断地修行,罪业是有机会忏尽的。
当时,维摩诘居士宣讲了如是这番道理。
【“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
这两位比丘闻言后生起了希望,随后,他们赞叹道:“上智哉!”藏文版中说:“这位居士是很有智慧的!”因为,他们两人本来十分心虚(上师笑),现在心中犹如大石落地,便称赞:“您这位居士挺有智慧的,优婆离这位小乘行人无法与您比拟!”(众笑)
“持律之上而不能说”,虽然佛陀说优婆离是戒律至上、持戒第一,但他却不能说出此理。“不能说”三个字在藏文、日文还有梵文版中均不明显。藏文版中说:“您这位在家居士真的很有智慧!虽然佛陀说优婆离尊者是持戒第一,但他无法与您相比,因为他无法宣说如此之法。”于是,这两位比丘当下便认识了心的本性,他们认为:“虽然优婆离尊者的戒行很好,但在这方面,比起您差得好远啊!”(众笑)
【“我即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
其实,优婆离尊者的心胸还是非常宽广的。否则换作心态狭窄者,也许立马就生气了。虽然维摩诘居士言之有理,但其他人也未必能够接受。“我即答言”,优婆离尊者当时就回答……(唐译中在这中间说:“你们两个……”嗯,这里面有一句怎么说的?“你们两个不像在家居士,实际上这样的道理只有维摩诘居士……”中间好像有一段吧?我记得有一段,唐译里面有,梵文中也有。)优婆离尊者回答道:“自舍如来”,除了如来以外,任何的声闻、菩萨们都不能攻破、折服“其乐说之辩”。乐说的辩才是指具足智慧的人,能够滔滔不绝地宣讲,辩才永无止境。优婆离尊者认为,维摩诘居士肯定能与佛陀比肩,但除佛陀以外,声闻和菩萨们都说不过他,他的辩才和智慧十分厉害。
“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他的智慧光明就是如此厉害!藏文中,“明达”意即光明。优婆离尊者还很真诚地说:“维摩诘居士的智慧也是如此敏锐。”
维摩诘居士在两位比丘面前狠狠地“教训”了优婆离尊者,可优婆离尊者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如是赞叹维摩诘居士,这是有智慧的行为。有些人喜欢背后搬弄是非或者口蜜腹剑,这样不太好,有什么意见应该当面指出,即使对方当时不高兴,但过段时间也就好了。虽然这两位比丘说优婆离尊者:“你这个持戒第一的人连一个居士也比不上”,但尊者反而还赞叹了维摩诘居士。
【“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此时,这两位比丘的怀疑及后悔之心都已遣除,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并向维摩诘居士恭敬顶礼,这段在唐译和藏文版中都有。本来出家人不能向在家人顶礼,但他们为维摩诘居士的无碍辩才所折服,所以对其恭敬顶礼。
你们如果时间充裕,应该认真对照不同的版本,如梵文版﹑藏文版等进行学习,如此一来,就能明白其中许多道理。我有时很想对照不同的版本,很想更好地学习,但确实时间所限,所以,给大家讲得也差强人意。但实在没有办法,的确挤不出更多的时间了。
当时,这两位比丘都欣喜若狂(众笑),随后发了菩提心,向维摩诘居士顶礼,之后发愿道:“愿一切众生都拥有像您一样的辩才!”
正因为发生过这件事情,优婆离尊者对佛陀说:“我确实也不敢去问疾。您看,这件事情我到现在一想起来,心里还不是滋味(众笑),所以我也不去了。”(上师笑)他更可怜,作为持戒第一的比丘,被维摩诘居士数落成这样。
好,今天讲到这里。
来自:静怡苑•心灵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