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9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5-01-10

  NO.9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成唯识论》,大正藏 No. 1585,护法等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卷第三:

  又彼所说亦如是言无简别故。咸相例者定不成证。勿触等五亦能了别触等亦与触等相应。由此故知。亦如是者随所应说非谓一切。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瀑流因果法尔。如瀑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识亦尔。从无始来生灭相续非常非断。漂溺有情令不出离。又如瀑流虽风等击起诸波浪而流不断。此识亦尔。虽遇众缘起眼识等而恒相续。又如瀑流漂水下上鱼草等物随流不舍此识亦尔。与内习气外触等法恒相随转。如是法喻意显此识无始因果非断常义。

  [注2]《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16-57讲记:

  戊一、生苦:

  痴识风心明点聚,凝酪膜疱及血肉,

  坚肉支节鱼龟形,经七七日渐成身。

  母稍受累饥渴寒,热等亦觉苦无量,

  需受黑暗狭畏臭,蜷曲难忍之痛苦。

  “痴识风心明点聚,”最初,中阴身的意识趋入父母的白红明点之间。这在《佛为难陀说出家入胎经》中讲得比较清楚,你们可以参考一下,有义净法师和菩提流志等翻译的不同译本。经中说,刚开始难陀贪恋妻子,不愿意舍俗出家,后来即使出家了也没有出离心,佛陀就带他到天界、地狱等处,给他宣讲了生老死病的痛苦,并着重讲了生苦、病苦和老苦,又详细讲了人出胎七日后所生的八万尸虫的名字。

  现在医学界也非常惊讶,佛陀在那么早的时候就对入胎、住胎的整个过程描述得如此细致。所以,东西方医学界在进行胚胎等方面的研究时,都把这部经当作非常重要的参考书。

  颂词中说,刚开始众生有个中阴身,这是一种心识,他在寻找后世时看到父母交媾的行为,就在风心聚合后进入了母胎。

  “凝酪膜疱及血肉,坚肉支节鱼龟形,经七七日渐成身。”进入母胎后,最初的七天就像一滴水,看起来不是特别明显,这叫做凝酪;第二个七天,就像鼻涕一样的,整个身体还没有成形,这叫做膜疱;第三个七天叫血肉,形成拇指般很小的形体;第四个七天叫坚肉,形状有点像鸡蛋;第五个七天叫支节,就像莲花一样,稍微出现了一点头等不同部位的形状;第六个七天像鱼的形状,第七个七天像乌龟的形状。七七四十九天(一个多月)之后,人的身体就基本形成了。

  我问过一些这方面的专科医生和老师,发现借助现代医学仪器和科学手段来观察、剖析的结果,与佛经所说住胎头四十九天的情形完全相合。

  [注3]1、《俱舍问答》第一品 分别界品问答题:

  75、十八界如何安立三生?

  答:眼等五根:

  (1)异熟生:善恶趣之根皆依善不善有漏法之因而产生故;

  (2)长养生:五根可依饮食、涂抹、睡眠、等持而得增长;

  (3)无等流生:五根之等流生实际也有,并非没有,只不过这种是前刹那产生后刹那之性。

  声:

  (1)长养生:身体保养的好,则身体亦好;

  (2)等流生:由语有表色同类遍行因所生,前后之刹那相同是等流生;

  (3)非异熟生:随心所欲而产生,不观待过去的善恶因,故非异熟生。

  八无碍界:

  (1)等流生:同类、遍行因所生;

  (2)异熟生:异熟因生;

  (3)非长养生:不存在积聚,所以也没有色法的长养。

  色香味触:

  (1)异熟生:五根群体中的色香味触,是异熟因生;

  (2)长养生:五根群体中的色香味触,能被长养;

  (3)等流生:身内身外色香味触,同类因生,是等流生。

  2、《智者入门论》,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索达吉堪布 译,第二 界:

  声音无有相续,因此不是异熟生,声音是否动听的因——喉咙的形状等是异熟生。根群体中存在的其余所有界均有等流生、长养生、异熟生三种。所有外界唯一是等流生。所谓的长养生,也就是长养身体的四因,即饮食、按摩涂香等方式、睡眠和等持这四种。

  3、《智者入门论》,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索达吉堪布 译,第八 四谛:

  段食触思食,识食为四食。

  食眠按摩定,长养身四因。

  。。。。。。

  四食:段食、触食、思食和识食。

  段食是香、味、所触的体性,它们凭借鼻、舌、身能长养身体。三聚的心所——触、思心所及心王三种能长养心界。或者说,今生中能长养能依身体的是段食;能长养所依心和心所的是触食;能引生其余后有的是思食;能真正形成后有的是识食。这些食使产生的众生得以生存、安住,能利益寻求转世的中阴身。其中,段食唯一欲界才有,其余三种在诸界均有。

  [注4]《亲友书略释》,龙树菩萨 造颂;大唐三藏法师义净 译;索达吉堪布 释讲:

  丁四(精进波罗蜜多)分二:戊一、说精进之对境;戊二、心行同一而精进。

  戊一、说精进之对境:

  今明后亦明,今暗后还暗,

  或今明后暗,或今暗后明,

  如是四种人,王当依第一。

  世间的人大致可分为四种:有些人今生、来世都置身于修持正法的快乐光明当中(今明后亦明);有些人今生、来世都在远离善法、善果的痛苦黑暗中度过(今暗后还暗);有些人今生中享受安乐,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痛苦,而来世却怀疑安乐只是一种传说,而相信痛苦是一种永恒(今明后暗);有些人今生生活在痛苦中,后世却长享幸福安宁(今暗后明)。

  第一种人,因为前世行持善法故,今世安享财富、名声、地位等世间圆满,而且继续精进行持佛法,使福德更加增上,前途愈来愈光明;第二种人,因为前世造恶业之力,今生当中遇到各种疾病与障难,从世间的财富、地位等角度来看,好像世间上再找不到他那样痛苦的人了。但他不对自己的罪业果报进行反思,进行悔改,而是怨天尤人,继续造作恶业,这样就又播下了来世更加痛苦的种子,如从暗处进入更暗处,亦可说是没有出头之日了;第三种人,虽然今世当中财富等很圆满,生活安乐,但却不懂得去珍惜。因为不懂因果不虚的道理,糊里糊涂地造恶业,甚至诽谤佛法,他的来世毋庸置疑,必定堕落三恶趣,饱尝痛苦;第四种人,今生犹如处于黑暗之中,看不见自己有什么安乐,无吃无穿,集各种苦难于一身,受尽了折磨……但后来由于善知识的引导,他自己的善因也成熟,趋入佛法,了知今生的痛苦是前世造恶业而招致,因此洗心革面,痛忏业障,精勤于佛法的行持,因此引来了光明的后世。

  如是四种人中,国王你应该选择做第一种人。由于你前世的善业福德力,今生当中具足世间种种圆满,远离痛苦,享受安乐,既然已经具备这样的基础,那为什么不为来世的安乐作筹备呢?你应该精进不懈地去行持佛法。精进是一切善业与解脱功德的来源,没有精进就没有暂时和究竟的安乐。为了暂时之安乐与究竟的解脱,应该精进啊!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子二(别说)分二:一、证成内诸行无常;二、证成外诸行无常。

  丑一、证成内诸行无常:

  以五颂建立内在诸行——具有身体之心与心所均是刹那无常:

  一开始产生,其后越来越大产生等,生有十四种行相,建立它们是刹那无常的因或量是依靠“以因及量别”至“随行于心故”之间十四种建立内在诸行均为刹那性。

  初生渐大生,随增所依事,

  变异及成熟,如是劣与胜。

  1、初生,是指属于死亡部分的心识灭后心识入于母胎,与精血一起昏厥,是结生的第一刹那。如此属于死亡部分的心识灭与出生部分的心识生如同秤杆的高低一样出现,因此是刹那性。

  2、渐大生:第一刹那心识入胎的第二刹那等刹那次第越来越大产生凝酪、疱膜等阶段,即是舍弃前阶段而次第转异成其他阶段。

  3、所谓“随增”,是随增生,长养身体的四因是食物、睡眠、善行、等持。欲界众生以前三种、色界众生以等持而使身体由弱小增长、发育。《注释》中说通过涂抹、推拿等善行长养身体的代表是梵行。如此依靠那些长养身体的因使身体增长,因此是刹那性,常法不可能越来越增长。

  4、所谓“所依事”,是指所依事物的产生,眼识等六识之处或所依是眼根等六根,它们也是刹那性,因为产生自果——刹那性的识。只要是因果就是刹那变化,而无有刹那变化就不该是因果,这一点前文也已解说。

  5、所谓“变异”,是指变化之生,心中生起贪爱等,身体的形态也与之相应变异,所以成立是刹那性。

  6、所谓“成熟”,是指成熟之生,从胎中降生至能行走之间为婴儿,能做游戏之间为童年,至身力心力圆满为壮年,过后韶华衰退的开端为中年,满头白发、满面皱纹为老年,由这般次第成熟可知是刹那串连的相续。

  7、8、所谓“如是劣与胜”,是指下劣之生与殊胜之生,下劣转生于三恶趣,比它超胜的生或殊胜的生是转生于天界人间,这些也不固定:由恶趣转生到善趣,由善趣转生到恶趣,由人转生为人等,有生到同类不同类的种种情况,因此是无常,它也是以刹那相续如是转生,而常法不该有各种不同行相。

  光明不光明,行余境具种,

  无种之本体,以及影像生。

  9、所谓“光明”,是指转生为光明者,六欲天中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无色界的天人们称为光明者,因为他们的受用与等持仅依赖自心而如意趋入。如何趋入呢?化乐天的天女们,想要某种色、形、服饰等,只是以心思维就会幻化出而受用,同样,诸天女也能幻化并享用自己心中所求的天子。他化自在天的天人们也能享受其他天及所欲求的受用,只是心里思维就可幻化享用。色界无色界的天人也是想入于各自的任何等至等持,随着自心便能成就并现前。而诸常法不可能这样,由此可知是以刹那的心主宰而生。

  10、所谓“不光明”,即转生为不光明者,如刚刚所说那些天界剩余的兜率天至地狱之间的所有欲界众生并非以自心所想就能成办一切事,因此称为不光明者。因为他们的心与受用也变化种种不同阶段,由此可知是刹那无常。

  一般而言,三界的众生趣并不是始终固定,由光明者变成不光明者,由不光明者变成光明者,以内部的差别转生为种种,由此可知是无常、其相续也是刹那性。

  11、所谓“行余境”,即行于其他境之生,是以转生到别处死殁而灭亡再投生到他境的方式而行。或者,色界以下众生身体也并非在一地而是行于他处,这也是以刹那的相续趋入、行往,而常法不可能这样。

  12、所谓“具种”,是指具有种子之生,具有能转生三界的烦恼随眠或种子而投生。灭尽见修所断诸烦恼的有余阿罗汉及其蕴最后刹那除外,其余阿罗汉向、不来者、一来者、预流者及三界异生均具有烦恼的种子,为此他们的五蕴相续产生是以具种子而产生。他们的产生即是具有因果的那些法,成立是刹那性。

  13、所谓“无种之本体”,是指无种子之生:就是没有转生轮回之种子的本体,但诸蕴也是以前因后果的本体产生,有余阿罗汉临近趋入无余涅槃的最后刹那除外,有余阿罗汉虽然无有再投生转世的种子,但在以宿业牵引的有余蕴没有趋入无余蕴之前,有刹那相续的生。有余蕴的最后刹那以后无有相续生,因为趋入了无余蕴的法界。为此,乃至有产生期间就是刹那性。由于前面具有种子而后来无有种子,因此是无常,它也决定是刹那相续的法。

  14、所谓“影像生”,是指修行八解脱等的行者依靠等持力显现蓝黄白红显色与形状的影像直接浮现在心的行境中,心中串习等持力如此显现影像也是前面无有后来显现,因此是无常,它也是由心刹那相续次第串习所致,为此成立是刹那性。由此可知,梦境与串习不净观中产生明相均只是心的显现并是无常性。

上一篇:NO.9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