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9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252-282,17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283-315,18品)+戊四、菩提分品(316-368,19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五、功德品=己一、修行功德+己二、赞叹之功德
己一、修行功德=庚一、稀有功德(371)+庚二、非稀有(372)+庚三、平等心(373)+庚四、饶益(374-376)+庚五、报恩(377)+庚六、希求+庚七、不唐捐+庚八、真实行+庚九、退失与胜进差别+庚十、形相与真实性差别+庚十一、调伏+庚十二、授记+庚十三、决定+庚十四、无疑所为+庚十五、恒常所为+庚十六、首要所为+庚十七、说法安立
庚四、饶益=辛一、以六度饶益(375)+辛二、宣说饶益之七种比喻(376)
376、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五己一庚四辛二、宣说饶益之七种比喻。
第五、如仆之喻:
成熟诸有情,恒常具精进,
真实说出离,安忍诸邪行。
能施二圆满,善巧彼方便,
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仆。
第六、如轨范师之喻:
欲求令获得,无生之法忍,
宣说一切乘,成就瑜伽行。
相貌妙庄严,不求报异熟,
五事诸佛子,如众轨范师。
第七、如亲教师之喻:
利生极精进,令圆满资粮,
积资速解脱,能断诸违品。
世间非世间,圆满皆令行,
五事诸佛子,如众亲教师。
377、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五己一庚五、报恩;
不贪诸受用,戒律悉无失,
具有报恩者,复令行持故,
如是行六度,一切诸有情,
于诸菩萨众,如是报恩德。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97-111 2018年04月19日
为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无上正等觉的果位,请大家发菩提心。
师念藏语传承。
现在继续讲《经庄严论》。
在前一堂课,即第九十五课,讲非稀有,讲义里面的“品味禅定”,我当时认为是错别字。好像也不是,不用改动。这里“品味禅定”的意思是,品味真实义的禅定,没有执著禅定。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解释颂词当中的“胜修平等心”,应该是可以的。在这里提一下,不用改。
《经庄严论》的这一品,讲了修行的功德,还有赞叹的功德,分两个方面。修行的功德,分了十七个部分,前面已经讲了,稀有的功德、非稀有的功德、平等心的功德,正在讲饶益有情的功德,分为以六波罗蜜多来饶益有情和饶益有情的七种比喻。其中的七种比喻,已经讲了菩萨如母亲一样,如父亲一样,如亲人一样,如朋友一样;今天讲,如仆人一样的,如轨范师一样的,如亲教师一样的。
第五、如仆之喻:
成熟诸有情,恒常具精进,
真实说出离,安忍诸邪行。
能施二圆满,善巧彼方便,
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仆。
菩萨在这里比喻成仆人、奴仆,为众生做事情跟仆人非常相同。也从五个方面讲,哪五个方面?
常精进,在《经庄严论》中出现过好多次,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非常精进,没有懈怠,没有厌倦心。为了利益众生,为了成熟众生的相续,再苦再累再怎么样,菩萨完全能坚稳,从来也不懈怠。
不像有些人,今天开心,非常愿意帮助众生,特别精进;明天不开心,心情不太好,以前的承诺全部都舍弃了,不要说利益众生,连自己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经常想,“我怎么样杀自己,这辈子就了了”。这样想自杀,在大乘菩萨当中是非常可笑的事情。因为在大乘菩萨戒当中,一个人活着的价值主要是利益众生,如果没有利益众生的心,连自己生存在世界上的勇气都会没有的,确实是比较稀有的。
“成熟诸有情,恒常具精进”,第一个如同仆人无有懈怠。
仆人是什么样呢?主人吩咐什么事情,他非常精进地很欢喜地做。不管什么样的事情,只要主人一说,他在下面会非常自愿地、欢喜地、没有懈怠地、无有疲倦地做这些事情。
同样的道理,菩萨为了成熟众生,时时刻刻,长期地利益众生,不是偶尔性的、不是短期性的,如同仆人无有懈怠行主人的事一样。
作为凡夫人,同一个时间当中,圆满所有的愿,有一定的困难,不可能百分之百做到。但是自己应该默默发愿,这辈子当中,我要长期利益众生,我要长期闻思修行。
这边的好多道友,早晨四五点钟起来背诵,白天三顿饭基本上以三个馒头解决。在闻思修行方面,暂时来看,还是很随喜的。当然与我们刚来学院的那种精进相比,可能不一定比得上。
那个时候生活确实非常艰苦,大家也特别精进。闻思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煤油灯。晚上看书,煤油很快就用完了。灯芯不能弄得太粗,火焰很大,很快就能把煤油烧光;也不能太细了,火焰很小,看不清文字。我现在闻到煤油味的时候,就想起那个时候苦行的经历。
那个时候整个藏地条件都比较差,这里路也没有,灯也没有,任何东西都要自己从山下背上来,但是大家很精进。
刚开始学佛的时候,有一种好奇心,或者精进心,“一定要努力”;学着学着,好像有点喜新厌旧,想精进也精进不起来了。反正我现在就是这样,身体不太好,心脏也不太好,各方面老化了,心就慢慢退了一点。刚来的时候很精进,像仆人。
前面我不能讲得太广了,不然到后面就赶了。
“真实说出离”,第二个如同仆人汇报。
好的仆人,在工作过程当中,把所见所闻全部如理如实地向主人汇报。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很多事情,一定会说的。
同样的道理,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无误对众生宣说,苦谛和集谛的缺点和过失。苦谛的来源是集谛,有了集谛以后产生苦谛,这些烦恼方面的道理,菩萨会讲的;通过道谛,实现灭谛的清净方面的功德,菩萨也会讲的。他对众生不会保留、保密,把自己懂得的知道的道理,全部都如理如实地无误地宣说,所以菩萨非常像仆人。
“安忍诸邪行”,第三个如同仆人忍受。
世间的仆人,主人打他也好,骂他也好,怎么样折磨他、损害他,他都心甘情愿地接受所有的危害,一定坚强地安忍。
同样的道理,菩萨对众生所做的危害,用身体抽打他,用语言谩骂他,恩将仇报,所有的邪行,一一能忍受,就像仆人忍受主人的殴打恶语一样。
菩萨是真正修安忍波罗蜜多的人,对众生的打骂、危害,好像遇到如意宝一样,非常欢喜地接受。
《入行论》讲了,“吾既将此身,随意施有情,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我把自己的一切的一切,都给予众生了,众生打我也好,骂我也好,杀我也好,怎么样做,我都没有任何怨言。从发菩提心的那一刻开始,就把自己的身口意全部布施给众生了,把所有的一切都布施给众生了,没有自己的东西了。
发菩提心的人,在修行过程当中,安忍是很重要的。
我最近翻译的《色拉康卓·德瓦多吉自传》[注1]里面讲,她跟上师从拉萨到康区,色达这些地方。上师身边的人对她特别不好,她没办法接近上师,就去果洛那边的一家当仆人。一个月后,得到一点粮食,回报上师。上师跟她讲,一切法的根本是前行,你修完加行后,我再传大圆满法。
她就开始修五十万加行,尽管冰天雪地寒冷刺骨,她坚持苦行,什么都不在乎,十七天当中,她把十万个头磕完了。
有些小僧人欺负她,他们说,“这个人好像不知道寒冷和酷热,跟牦牛没有什么差别”,然后把鞋子里的草,鞋底草,很脏的,和寺院里的杂草,堆在她的身上捉弄她;有些人把脚踩在她的头上;有些人把草堆在她的前面,让她吃草;有些人恶言恶语,“这个人好像不懂干净和肮脏,跟狗没有什么差别”,然后用小棍子粘上狗和人的粪便,放在她的前面和头上。
在这个时候,空行母想,我正在修五十万加行,千万不能生嗔恨心,我的善根不应该因此而毁。而且这些人都是金刚道友,我不应该对他们生嗔恨心。她就当做没有发生事情那样,一直修安忍。
旁边的大人物,不但不制止,反而哈哈大笑,觉得很好玩,觉得欺负她很有意思。后来有一个尼姑看到了,很不高兴,制止了小僧人们。
前辈高僧大德们的传记反映,他们在修行过程当中,遇到很多艰难、很多困难,修安忍的时候,也像仆人一样的。刚才色拉康卓·德瓦多吉空行母就当过仆人,别人打她、骂她、欺负她的时候,都能安忍。
很多人说起来,我要发菩提心,我要当菩萨,我证悟了大圆满等等,但遇到一点点事情的时候,不但忍受不了,甚至用各种兵器杀害众生,原则上就违背了大乘的根本意趣。
在这些方面,不是光闻、字面上说说就可以了。每个人反观自心,在修行过程当中,发生诸如此类的事情,自己是像仆人一样利益众生,还是把自己当做主人一样,对谁都看不起、看不惯?修行要靠自己。
“能施二圆满”,第四个如同仆人奉献。
世间的一些仆人,按照主人的吩咐,马上执行,并且把自己的财富也好,身体也好,献于主人,给主人做牛做马。
同样的,菩萨把世间所有的快乐和圆满,出世间所有的快乐和圆满,只要众生需要,都会给予的,都会赐给的,毫不吝啬,毫无怨言。真正的菩萨会这样的,就像仆人依照主人所吩咐行事并奉献一样。
虽然我们还没有到达这样的境界,但是也要学习他们的高尚行为。
“善巧彼方便”,第五个如同仆人善巧方便。
世间的仆人,以最快的速度,以最好的善巧方便,成办主人所嘱托的一切事情。主人有任何事情,有任何吩咐,仆人一定用最好的方法去做。
同样的,菩萨利益众生,通过布施、持戒这些,圆满众生的世间资粮;通过三十七道品,圆满众生的出世间资粮。以最大程度的善巧方便,让众生圆满福慧二资粮,如同仆人善巧成办主人所吩咐之事一样。
“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仆”,通过五种事五种比喻,佛子菩萨犹如一切众生的仆人。
“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有这样的说法。任何一个伟大的修行者、成就者,并不是一开始就高高在上的,而是一点一滴、一步一步走上去的。他们从开始到最后,都以利益众生为主,而不为自己获得快乐。
现在有些领导、官员,口头上说得很好,实际上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大乘佛子不管外表怎么样,显得怎么样,实际上心里利益众生是最重要的。
(师背诵藏语),在本论第十一课讲过,“友力因根力,闻力习善生”,有些人是依靠友伴的力量,生起菩提心;有些人是依靠菩萨种姓的威力,生起菩提心;有些人是依靠前世发心并行持的善根力,生起菩提心;有些人是依靠听闻大乘法,生起菩提心;有些人是依靠外在的看书、善知识、串习善心等助缘,生起菩提心。
有些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利他心就非常强烈,稍微给他指点一下,马上现前了菩提心;而有些人原来是自私自利的心,通过长期学习大乘佛法,逐渐逐渐,潜移默化,相续当中自私自利的心,越来越弱小,利他心越来越强盛。就像世间人即生当中拥有的财富,有些来源于父母给的丰厚资产,有些来源于自己努力招集的财富。
这里的很多道友,由于前世各方面的因缘,轻而易举、自然而然就有利益众生的心;而对有些道友来讲,刚开始有一定的困难,到后来的时候,相续当中真的有了菩提心,后天性的菩提心也是可以产生的。
这里主要讲,把众生当作自己的主人,自己像仆人一样利益众生,没有自高自大的心。如果内心当中真的想利益众生,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有众生;即使没有众生,只是观想发菩提心,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这是讲到如仆之比喻,第五个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