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9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5-02-14

  NO.9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下面讲第六个,如轨范师的比喻。戒律中的轨范师,也叫阿闍黎,有出家阿闍黎、受戒阿闍黎、教授阿闍黎、受经阿闍黎、依止阿闍黎五种上师的差别。这里的轨范师,跟戒律五师稍微有点不同,可以理解成传法师,传法的纠正行为的导师。

  师念藏语传承。

  第六、如轨范师之喻:

  欲求令获得,无生之法忍,

  宣说一切乘,成就瑜伽行。

  相貌妙庄严,不求报异熟,

  五事诸佛子,如众轨范师。

  菩萨就像传法的轨范师一样,也是通过五个方面来讲的。

  “欲求令获得,无生之法忍”,第一个如同轨范师摄受弟子。

  一个很好的轨范师,先自己广闻博学,再用自己的智慧摄受弟子,给他们讲经说法。用慈悲心,用四摄的方式,摄受弟子。

  同样的道理,菩萨先自己获得一地到八地,相续当中生起无生法忍的智慧;再令一切有情逐渐逐渐,从加行道、一地到八地,也获得无生法忍的功德。菩萨想办法把自己相续当中,具有的无生法忍、证悟空性的见解,让众生也一一得到,如同轨范师摄受弟子一模一样的,这是第一个。

  “宣说一切乘”,第二个如同轨范师为弟子说法。

  世间有智慧的轨范师,对自己的学生,会讲他所求的一切知识。不管是声明学也好,医学也好,任何法,只要有求,他都一一会讲的。

  同样的道理,菩萨根据众生的根机不同,给他们相应地讲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大小乘所有的法门,都会讲的,如同轨范师宣说弟子所希求之法一样,这是第二个。

  “成就瑜伽行”,第三个如同轨范师教导弟子。

  世间的好轨范师、好老师,学生要求什么样的知识,他会以最快的速度,没有任何条件的,不会拖延的教导。只要能帮助学生,他马上去满足。不像现在的有些老师,要补课费,一节课要五百块钱,一学期要三千块钱、五千块钱,提各种各样的条件。

  同样的道理,菩萨让众生在最快的时间当中,修行寂止和胜观。不会拖延,也没有任何条件,教众生修行,让他们相续当中的瑜伽智慧越来越增上,如同轨范师教导弟子一样。

  “相貌妙庄严”,第四个如同轨范师对弟子柔和。

  世间的轨范师,为了摄受弟子,经常面带笑容,语言非常柔和。摄受的方式方法极其温和,不会用粗暴、暴力的方式摄受。

  同样的道理,菩萨对一切有情,不会显现特别痛苦的样子、愤怒的样子、气汹汹的、凶巴巴的,不会用恐怖的形象威胁他们、恐吓他们,经常让他们的身心不安宁。而是笑嘻嘻的,和颜悦色,相貌庄严,面带微笑。

  尽管莲花生大士有猛修法,文殊菩萨也有猛修法,但凡夫人的猛修法,能不能成功,不太清楚,菩萨跟世间人是不同的。除了特殊情况,比如烦恼现前,就没办法了,一般来讲,不要用这种方式来度化众生。

  修行也好,给别人讲经说法也好,做发心也好,我觉得,状态、态度是很重要的。比如说你在这里发心一年,整天都是愁眉苦脸的、特别伤心的样子,如果真的是身体不好,我可以理解;心情实在不好,出现大的问题,我也能理解。但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只是个性习惯这样的话,就不是太好的。应该尽可能自己调伏,甚至假装也可以。

  世间当中,“我要去上班了,我要去开会了”,尽管心情特别不好,心里非常糟糕,但是表面上,男士戴个领带也好,女士化个妆也好,一直很精神的,这是有必要的。

  一个人独处的话,痛苦也好,哭也好,别人看不到,影响不了多少人。如果在集体当中、在群体当中,可能影响很多人。

  现在佛学院当中,氛围还算是可以的,基本上听不到特别凶的、特别痛苦的声音。气氛是大家营造的,比如说一个房间里面有七个人、八个人、十个人,每个人都放出自己的能量,有善的能量,有恶的能量。本来这个空间大多数是善的能量,有很好的氛围,突然出现了一股恶的能量、不好的能量,那满屋子善的能量就会慢慢被恶的能量吸光。

  发心人员也好,佛教徒也好,在非佛教的场合当中,应该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自己要注意,我一个人的心情,我一个人的神态,会不会影响其他人。在佛教里面,这叫做正知正念。

  有些人不管在什么时候,心情怎么样,表面上看起来都面带笑容,形象让人很舒服,这跟前世的业力有一定的关系。

  菩萨说话也好,做事也好,形象以欢喜为主,心里尽量行善,语言尽量爱语,这很重要的,这是第四个了。

  “不求报异熟”,第五个如同轨范师不图财物回报。

  世间的轨范师,用慈悲心摄受自己的弟子,根本不会图报财物、利润,不会这样的。

  菩萨也是这样,利益众生的时候,不会求自己来世的异熟果报。未来能获得什么什么回报,对这方面不会很希求的。

  “五事诸佛子,如众轨范师”,以上五种比喻,佛子犹如一切众生的轨范师,菩萨特别像轨范师。

  在这里,轨范师主要是宣讲三乘法。如果自己有能力讲述三乘法,但是众生没办法接受,比如说不能接受大乘佛法,也不能接受声闻缘觉的小乘法,那怎么办呢?可以讲世间的人天乘,所谓的人间佛教、人生佛教。众生如果真的是这样的根机,也是可以讲这些的。

  由龙猛菩萨造的、达摩笈多翻译的《菩提资粮论》,好像藏文当中没有发现。这里面是怎么讲的?“声闻独觉乘,以及大乘中,不堪受化者,应置于福处”,我以前引用过这个教证。对声闻乘和缘觉乘和大乘,三乘没办法度化的众生,把他们安置在随福德分的位置,也是可以的。

  给他讲出离心、菩提心,他没办法接受;给他讲无二慧,他更没办法接受,那给他讲什么?讲天乘,人乘,世俗的道理,这是实在没办法的。

  《菩提资粮论》当中讲了,“若人不堪受,天及解脱化,便以现世利,如力应当摄”,如果人天乘和解脱法,没办法接受,我们可以给他讲什么?现世的、今生的健康,平安,开心,发财,这些是可以讲的。

  我刚开始对外演讲的时候,去学校或者监狱的话,至少要用一个佛教的教证,或者用上师如意宝的名号。后来发现,在非佛教徒的群体、在有些场合,不太合适。我就不得不讲一些世间人们比较关注的事情,不用佛教的任何东西,讲一些简单的世间道理。

  刚才讲到,声闻缘觉乘,还有大乘,不能摄化的众生,可以把他们安置于福处。如果这个也做不到,就给他们讲一些现世的利益。现在世间的大多数人,特别关心现世,根本没有办法跟他讲来世;即使讲了,他也不会承认的,他没有来世的想法。

  下面讲最后一个亲教师的比喻。亲教师是我们经常说的堪布堪姆,菩萨就像堪布一样的。在戒律里面,传戒者就叫做堪布。弟子的部分资具要由轨范师施予,部分资具要由堪布施予,戒律里面有这种说法。

  师念藏语传承。

  第七、如亲教师之喻:

  利生极精进,令圆满资粮,

  积资速解脱,能断诸违品。

  世间非世间,圆满皆令行,

  五事诸佛子,如众亲教师。

  通过五种比喻来说明,菩萨跟亲教师非常相同。

  “利生极精进,令圆满资粮”,第一个如同亲教师赐予弟子出家沙门学处使其出离一样。

  传戒的亲教师,让弟子出家,让他们受沙弥戒、沙弥尼戒,从轮回当中出离。

  现在很多人想出家,有些人因为感情受伤,心里烦,想出家;有些人比较懒惰,不想工作,想出家;有些人觉得社会特别复杂,家庭压力很大,想出家,这样不是很好的。

  真正的出家,最好有出离心。出了家之后,一方面,闻思修行比较方便;另一方面,三界轮回犹如火宅,很想出离。

  很多人问过我的出家动机,那个时候宗教刚刚开放,我们那边有一个维那师,穿着黄色的出家衣服,我觉得特别好看,看着很舒服,“我以后出家的话,也要穿这样的衣服,多好看啊”。我在甘孜车站,专门买了黄色的绸缎,做了一件上衣。出家的时候,我说,“我要穿这件”。但是剃度师说,“你最好不要穿,太鲜艳了,别人看了不太好”。当时我有点不理解,为什么鲜艳不好看?鲜艳不是更好看吗?(众笑)

  可能为了好看、为了闻思修行的目的而出家。我想,如果当个世间的老师,一辈子就是拿一点工资,这样不行;如果出家,可以好好闻思修佛法,没有生活和世间的压力。

  阿难也是出家以后,才真正生起出离心的。刚开始就有出离心,有一定的困难。

  就像亲教师给自己的弟子传授沙弥戒使其出离一样,菩萨非常精进地利益众生,创造很好的因缘,让他们圆满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所以菩萨跟亲教师非常相同,这是第一个比喻。

  “积资速解脱”,第二个如同亲教师使弟子出家后受近圆戒一样。

  亲教师不但让弟子受沙弥戒,再过一段时间,还让他受别解脱戒当中最高的近圆戒、比丘戒或比丘尼戒,这在佛教四众弟子当中是最高的戒。

  同样的道理,菩萨不但让众生积累福慧两种资粮,更重要的,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让众生离开三界轮回,获得解脱,这是最大的果地,所以也非常像亲教师。

  “能断诸违品”,第三个如同亲教师为弟子宣说学处违品并令其断除罪过一样。

  亲教师会把所有出家学处的违品,比如说四种他胜罪、十三种僧残罪、二种堕罪[注2],这些都一一给弟子讲,“你不要这么做,不然会犯戒的”。不但给弟子传戒,还给他们讲学处的违品。

  同样的道理,菩萨能调伏众生,让他们断除获得解脱涅槃之道从布施度到智慧度之间的违品,比如吝啬,破戒,不能安忍,懈怠,散乱,邪见等等,这些违品一一让他们断除,所以非常像亲教师。

  “世间非世间,圆满皆令行”,第四个和第五个如同亲教师以财物、正法饶益弟子一样。

  在讲义里面,第四和第五是放在一起讲的。

  第四个,世间的亲教师,对自己的弟子,不但让他出家,学戒,还给他一些财物上的资具,比如法衣,钵盂。如果弟子没有吃的、住的,会给他一些吃的、住的。

  我们刚来学院的时候,法王经常给我们资具。后来法王的弟子越来越多了,我相信,后来的很多年轻堪布,法王没有亲自给过资具,因为人太多了。

  我也是这样,来学院很早的道友,我是经常给他们一点东西的。后来对新来的法师,我没有给过任何东西。想给的话,又不好给。今天给了这个人东西,这个人很高兴;明天别人发现了,就很不高兴,凡是知道的人都不随喜,觉得“为什么给他,不给我?”(众笑)

  很多人得了一点小东西,就到处炫耀,“你看,这个是上师给我的”。这样一说,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我现在一般不敢给东西。

  以前我的上师们,给过我很多吃的,穿的,各方面都给过。亲教师会给弟子一些财物上的布施。

  同样的道理,菩萨通过发愿力,以各种方法赐予众生世间的安乐、圆满。让众生各自喜乐,赐予他们世间的健康,平安,天人的果位,人间的王位等等,跟亲教师非常相同。

  第五个,亲教师不但给弟子财富方面的资具,更重要的,给他们三乘的法施。布施三乘佛法,让弟子满足,获得解脱。

  同样的道理,菩萨也会赐予众生出世间的圆满,把以智慧波罗蜜多为主的六波罗蜜多的正法财富给予众生,让他们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这是最根本的圆满。

  给一点财物,只能暂时满足而已,解决不了大的问题;给予出世间的解脱,才是最根本的最好的赐予。

  “五事诸佛子,如众亲教师”,就像亲教师的五种所行之事一样,以这五种事饶益有情的佛子犹如一切众生的亲教师。这以上的五种比喻,说明菩萨与众生的亲教师是非常相同的。

  如母亲、父亲、亲人、朋友、仆人、轨范师、亲教师,七个比喻已经讲完了。

  现在讲修行十七个功德当中的报恩,讲完这个,今天就可以了。

  报答恩德很重要,其他论典当中也讲了,诸佛菩萨是知恩报恩的。作为修行人,知恩报恩很重要。以前上师如意宝不管讲什么法,一提到知恩报恩的时候,讲的时间都比较长。上师在显现上非常反对忘恩负义的人,能举出很多例子。我们对有恩德的人,虽然不能完全报答他的恩德,但是尽量不要忘记他的恩德,这很重要。

  这里的报恩方式怎么样理解呢?菩萨对众生有恩德,因为他把众生安置于六波罗蜜多当中,所以对众生来讲,菩萨有非常大的恩德。我们沉溺在轮回当中无依无靠,非常痛苦,文殊菩萨也好,善知识们也好,伸出慈悲的手,把我们从轮回的苦海当中捞出来,安置于解脱的彼岸,所以我们非常感恩这些诸佛菩萨,报恩的方式是什么样?

  报恩的方式就是,我们自己安住于六波罗蜜多。为了报答上师们的恩德,为了报答菩萨的恩德,我们自己好好学布施、学持戒、学安忍、学精进、学禅定和学智慧波罗蜜多,这是第一种报恩方法;第二种报恩方法,把我们这样的六波罗蜜多财富,继续传给其他众生。

  上师给我传了六度的法,上师对我恩德很大,我怎么办呢?我自己先好好安住六度,然后把这样的理念传给其他人。这种方式,是对菩萨和上师最大的报恩,方式就是这样的。

  师念藏语传承。

  庚五、报恩:

  不贪诸受用,戒律悉无失,

  具有报恩者,复令行持故,

  如是行六度,一切诸有情,

  于诸菩萨众,如是报恩德。

  “不贪诸受用”,从布施而言,众生具足受用之后,不贪执受用。如果贪执,就没有办法布施。不贪执受用,安住在布施当中,把布施的理念,继续传下去,这是对菩萨的一种报恩方法。

  “戒律悉无失”,从持戒而言,众生不失坏戒律,把持戒的理念,继续传下去,这也是对菩萨的一种报恩方法。

  “具有报恩者”,从安忍而言,众生具有报恩心而安忍,把安忍的理念,继续传下去,这也是对菩萨的一种报恩方法。

  “复令行持故”,由菩萨安置于行持精进、禅定、智慧的众生,报菩萨恩,也是再令其他众生行持精进、禅定、智慧,如此能报菩萨恩。

  “如是行六度,一切诸有情,于诸菩萨众,如是报恩德”,如是行六度的所有众生,各自蒙受菩萨利益,回报菩萨恩德,同样这般行持波罗蜜多会令菩萨喜悦,而以财利回报等其他方式是菩萨所不欲求的,那些众生也以报菩萨恩的心态同样修行波罗蜜多,菩萨也念及了知这些众生是利益我。这也是菩萨的殊胜功德,是无染的希求。

  自己行持六度,传与所有的众生,这样的行为,是最好的一种报恩方法。

  比如说,某个上师给我讲过《入菩萨行论》,对我来讲,是非常有恩德的,我如何报恩呢?我给上师一百块钱,能不能报答恩德呢?这不是很重要的,除非上师特别需要这一百块钱。

  现在网上以我的名义来筹钱,五十块钱,三十块钱,希望你们不要这样,这根本不是报恩。最近我们这边的工作人员一直在查,但是查不到,是谁发动的?这样的影响是很不好的。我给大家传法,如果你真的有感恩心,就如理如法地法供养,这是最重要的。

  网上经常有这样、那样的事情,佛教最后会变成了什么样,你们可想而知。如果一个人传了法,一定要召集各种各样的财富报答他,我肯定是不答应的。不仅是我,所有重视法的人、关心佛法的人,都不会同意这样的。

  不管怎么样,布施的心,不要有很多世间的规矩。否则,对上师也好,对道友也好,对道场也好,不但没有利益,反而有很多危害,这方面要注意。有些人可能心是很清净的,但是方法不太明白,比较冲动的时候,做的事情就不会很圆满。

  这里对菩萨报恩,应该以法布施为主,这很重要,如来是非常欢喜的。

  《入菩萨行论》里面讲的,(师背诵藏语)“为令如来喜,止害利世间,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为了让如来欢喜,我从此之后不害任何众生,即使众生把脚踩在我的头上,我为了让佛陀欢喜,根本不会做任何危害有情的事情。这是如来欢喜的事情,这是对如来真正的报恩,很重要的。

  《大宝积经》[注3]里面讲了,“世尊所开化,谁能报佛恩? 设一切众生,积行无量劫,唯启受佛教,志不在余业,己身能奉行,复化他人众”,佛陀度化众生的时候,谁能真正报答佛的恩德?就像刚才讲的一样,一个是自己能奉行,自己能行持六波罗蜜多;还有一个是让别的众生继续行持。

  让佛陀欢喜,让上师欢喜,我们报答恩德,唯一的方法是把佛陀和菩萨和上师们的智慧明灯,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可能没有其他办法了。

  以前我们讲过的《六祖坛经》当中讲,“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当时说这个偈颂很好,一盏灯可以点燃一千盏灯,然后一千盏灯再点燃更多的灯。智慧的明灯可以传遍世界,在很快的时间当中,无余遣除世界的黑暗,给整个世界带来光明,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自己好好闻思修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当中,把自己的六波罗蜜多的好行为,给别人传下去,这就是报答佛的恩德,也是报答师父的恩德。

  我看到《佛说未曾有因缘经》[注4]里面的一段文字,给大家说一下。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唯有一事,能报答佛的恩德,一事是什么呢?长期以慈悲心,理解佛教善说的意义,然后辗转传授给别人,乃至一个人,让他生起信心,产生智慧,把这种智慧无穷无尽地传下去。就像是一盏灯,辗转传下去,遣除整个黑暗。这叫什么?报师徒之重恩。

  你们也看看《佛说未曾有因缘经》,里面的这种要求,实际上不是很难的。有些地方我们应该能做到,哪怕是一个人,“乃至一人,令其信心成就智慧”,我好像以前讲过这个教证。

  好,今天讲到这里。

上一篇:NO.9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