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9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5-02-21

  NO.9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红尘中的净土——喇荣-演讲-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2014年11月10日,29 喜马拉雅的灵魂:

  来自两百年前的授记

  早在两百多年前,藏地大成就者菩提金刚就明确授记了喇荣五明佛学院和法王晋美彭措。现在的年轻人,不一定相信授记,我个人也是有些相信、有些不信。听说在其他宗教中,也有过相当于授记的内容,比如,很多学者相信《圣经》中预言了美国的兴起,还有一本法国的书也预言了前苏联的解体。
那菩提金刚在授记中,对喇荣是怎么说的呢?

  单坚阿拉木天喇荣沟,邬金莲师化身名晋美,

  彼于菩萨四众眷属中,广弘显密教法如明日,

  利生事业顶天立地也,清净所化眷属遍十方,

  凡结缘者皆生极乐刹

  这七句话明确讲了喇荣的地理位置、创始人、眷属、所修之法、弘法事业、对众生的利益等六方面的内容。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授记时,觉得太过神奇,难以置信,但经过深入研究之后,也不得不信服。下面我们来逐一讲解:

  第一,境圆满:“单坚阿拉木天喇荣沟”。

  这个授记首先讲了喇荣的地理位置——处于单坚神山、阿拉神山、木天女神山这三大神山的中央。

  所谓“喇荣”,意思是来到这里就想出家修行。的确,很多人来到喇荣之后,很容易生起出家的念头。

  第一世敦珠法王的传记中记载,喇荣曾经出现过班玛喇嘛、嘉措喇嘛等十三位虹身成就者,因此,这里非常殊胜。

  佛教中有息、增、怀、诛四大事业,喇荣是怀业任运成就的地方。一位伏藏大师所取的伏藏法中提到的“怀业山沟莲花开,洛若金鹰空中翔”,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就像你们美国的好莱坞,虽然是个小地方,却举世闻名。同样,喇荣也只是中国的一个小山沟,但在佛教界广为人知,甚至不少人会自豪地说:“我是从喇荣来的。”

  喇荣刚建立时,还只是一片空地,但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逐渐有了今天这么大的规模,这也说明,它的确是怀业任运成就的地方。

  第二,本师圆满:“邬金莲师化身名晋美”。

  喇荣五明佛学院的创始人是法王晋美彭措,他前世是伏藏大师列绕朗巴尊者,是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的上师,也是闻名于世的大成就者和伏藏师,现在仍有很多他的伏藏法在流传。

  法王晋美彭措不仅是活佛,也是伏藏师,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大德之一。当然,我今天并不是借此机会来宣传我上师的,佛教中讲:“妄语参杂欺诳语,赞叹上师切勿用。”不能用不真实的语言赞叹自己的根本上师,所以,我在这里只是客观、真实地简单介绍一下。

  藏传佛教历来有认证活佛的传统,虽然当今出现一些问题,但按照严格程序认证的活佛,的确非常与众不同。比如,伏藏大师列绕朗巴对自己的后世,就有非常清晰的授记,表明了七种不变的标志:出生地不变——法源之地、母名不变——璁玉海、父族不变——莲花茎、出生年不变——鸡年、身不变——掌具坛城、语不变——严深广藏、意不变——证悟法身。

  这七种不变的标志明确提到:转世灵童的出生地点、母亲叫雍措、父亲叫班玛、属相是鸡、手掌具有空行纹、对如海三藏讲辩著无碍、证悟万法实相。后来,人们就是依据这些线索,认证法王为列绕朗巴的转世。

  法王晋美彭措创立了喇荣五明佛学院,并担任院长多年。法王圆寂后,由门措空行母接任,成为新一任院长,至今已有十多年。在藏地,一般来讲,男众寺院的住持是男众,女众寺院的住持是女众,而我们佛学院,既有男众也有女众,但却由女性担任院长,这也体现出佛学院的宗旨——男女平等,谁具足功德,谁就可以担任负责人。此外,佛学院中无论是高僧大德还是普通僧人,也都是地位平等、供养平等。

  第三,眷属圆满:“彼于菩萨四众眷属中”。

  法王对所有眷属都没有偏袒,无论是汉族、蒙族、藏族,还是其他民族的人,只要具备条件,都可以在喇荣学习。

  授记中提到的“四众眷属”,指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虽然藏地在8世纪时还有尼众,但后来比丘尼戒的传承失传,无法具足四众弟子。但法王在1987年开始摄受汉族弟子,由于汉地一直保存着比丘尼戒的传承,于是喇荣便具足了四众弟子。

  十世班禅大师曾用藏文题写了“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的牌匾,而事实上,我们佛学院就是一所佛教大学,采取了与世间大学类似的管理模式,比如分有喇嘛学院、觉姆学院、居士学院、汉学院等四个学院,这就像世间大学中的不同学院,如教育学院、影视学院等。

  第四,法圆满:“广弘显密教法如明日”。

  这一点,可以从佛学院的课程安排和学习模式上看出来。我们佛学院开设了大五明、小五明、显宗的五部大论以及密宗中共同和不共的续部等课程。大五明课程,包括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内明,其中内明是最主要的课程,医方明、工巧明等是选修课。小五明课程,包括戏剧、诗学等。五部大论课程,有戒律、俱舍、因明、中观、现观等。

  我们的学习模式主要是“闻、思、修”和“讲、辩、著”。其中,闻思修,指先在老师面前听闻课程的内容,之后反复地思维,最后把所思维的内容融入自己的相续,实地去修持。在藏地大部分的佛学院中,闻思修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闻思修是从自利的角度讲的,而从他利角度来讲,我们强调讲辩著,这是智者的三种法相。也就是说,闻思修所通达的法义,不但要传讲给其他人,还要为了遣除他人的邪见而互相辩论,这一点也是整个藏传佛教非常重视的。最后,运用自己的所学,撰著一些书籍,对后学者的闻思修起到指导意义。

  伏藏大师巴沃秋扬多杰曾为法王写过一篇赞颂祈祷文,概括了法王一生的修行功德,如云:“自利圆满闻思修,他利圆满讲辩著,二利讲修事业兴,与汝无别而成佛。”在我们佛学院学习的人,无非也是想“自利闻思修,利他讲辩著”,这是喇荣大部分人的学修方式。

  第五,弘法事业:“利生事业顶天立地也,清净所化眷属遍十方”。

  法王对所有众生,无偏地带来利益、快乐,其程度胜过高山顶,深过大海底。我们佛学院培养和教育四众的目的,并不是让个人生活优越、财富积累,而是为了培养心地善良、行为端正的人,进而利益所有众生。在佛学院学习的出家人、居士,都认为利益众生和弘扬佛法是最有意义的事,这也是我们的基本价值观。

  法王曾经在印度金刚座发愿:“无垢圣教兴盛常住世,无偏众生享受胜利乐,意中所愿恒时唯有此。”无偏地利益众生,为所有众生带来快乐,让无垢的传承教法遍满世界、长驻世间,是法王一生的心愿。一般来讲,普通人很难完全按照法王的心愿去做,但法王也说过,最重要的就是能利益众生、弘扬佛法,这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喇荣培养出来的大部分法师,如果去到佛教比较衰落的地方,会努力振兴当地的佛教;如果去到佛教比较兴盛的地方,也会加倍努力地弘扬佛法。现在汉藏两地都有喇荣培养的僧才,虽然他们的能力不同,但大多数一直在努力地弘扬佛法。我们也希望东西方能共同努力,将佛法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第六,对众生的利益:“凡结缘者皆生极乐刹”。

  世间大学培养很多学生,主要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改善物质世界。不过,物质世界固然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视内心幸福。在过去三十多年里,喇荣培养了很多法师,其使命就是传播心灵的智慧,帮助大家寻找内心的幸福,利益每一个众生,即便不能利益他们,也不会扰乱他们的心。

  法王晋美彭措圆寂前,留给弟子们一句遗教:“莫舍己道,勿扰他心。”法王的弟子们都应该在文化、事业、民族传统等方面“莫舍己道”,同时也要做到“勿扰他心”,即使做不到利益众生,至少也不能伤害他人。因此,法王大部分弟子都发愿:不做任何恶劣的行径。

  没有信仰的人,很难相信死后的世界,但对有信仰的人而言,这一点就比较好理解。比如,基督教就认为,善良的人死后会去天堂。佛教的教义告诉我们,人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凡结缘者皆生极乐刹”,指凡与法王结缘的人,若能念诵阿弥陀佛的圣号、精勤修学、具足往生四因,死后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大家都觉得,这一授记对我们来世有长远的利益,有着不共的密意,所以,喇荣的传承弟子们非常重视往生西方。最近喇荣正在开极乐法会,参加的人数非常多,以前法王住世时,有时甚至会有四五万人。这是法王接引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图片。

  以上是对喇荣五明佛学院的简单介绍。总之,喇荣既有完整的佛法传承,又有现代大学的管理模式,具备包容、平等、自由、利他等精神,是很有特色的一所佛学院。但是,将来如果要“对外开放”,佛学院也许会成为旅游区,失去现有的学习氛围,佛学院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喇荣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离不开前辈大德们的努力和法师们对学生的培养,但未来会怎么样,恐怕要留给大家回答。

  [注2]《撰集百缘经》,大正藏 No. 0200,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卷第二/报应受供养品第二:

  (一八)如愿临当刑戮求佛出家缘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城中。有一愚人。名曰如愿。好喜杀生偷盗邪淫。为人纠告。王敕收捕。系缚送市。顺行唱令。送至杀处。规欲刑戮。值见世尊。作礼归躬。具说罪状。今当就死。命在不久。唯愿世尊。大慈怜愍。为我白王。听使出家。死不复恨。尔时如来即便然可。告阿难曰。汝可往语波斯匿王。云吾今日。从王乞索此一罪人。用为出家。是时阿难。受佛教敕。寻即往到。语波斯匿王。今日世尊。从王乞索此一罪人。用为出家。王闻佛语。敕放罪人。送与世尊。度令出家。精勤修习。未久之间。得阿罗汉果。时诸比丘。见是如愿。临死得脱。出家未久。复获道果。叹未曾有。而白佛言。如来世尊。宿殖何福。出言信用。救彼罪人。得济身命。不审世尊。其事云何。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乃往过去无量世时。波罗奈国。有佛出世。号曰帝幢。将诸比丘。游诸聚落。教化众生。于其路次。值一仙人。见佛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晖曜。如百千日。心怀欢喜。前礼佛足。请命就座。设诸肴膳。供养佛已。因发愿言使我来世出言信用。佛即答言。使汝所求必得如愿。如我今者无有异也。时彼仙人闻佛语已。即于佛前发于无上菩提之心。即为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广度众生不可限量。佛告诸比丘。欲知彼时仙人者。则我身是。以我过去敬顺佛故。今者出言无不信受。救彼罪人得免身命及获道果。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3]《极乐愿文大疏讲解》100-104讲记:

  戊三、思维主尊功德而发愿:

  彼刹阿弥陀佛尊,住无数劫不涅槃,

  愿于此间承侍彼。

  在极乐世界,圆满正等觉阿弥陀佛的寿量长得无法衡量,在无数劫中不趣涅槃而住世,愿我们于此期间恭敬承侍他。

  为什么要承侍阿弥陀佛?因为他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从自利方面说,阿弥陀佛寿命长得无法衡量,《阿弥陀经》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从他利方面说,阿弥陀佛的刹土永离一切痛苦,甚至连痛苦的名字都没有,《阿弥陀经要解》中说:“极乐者,乃永离众苦、第一安隐之谓。”依靠这样的刹土,能给众生带来无量的安乐。

  我们这里很多人今天快乐、明天却不快乐,身体快乐、心情却不快乐,各种痛苦总是接踵而至,而极乐世界则没有任何痛苦。所以有时候看起来,不愿意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就是不想快乐的人。如果自己想快乐,却不愿意往生极乐世界,那确实是太愚痴了。

  有时候我想:有些人为什么不发愿往生净土呢?我们现在就像在一个特别痛苦的监狱中一样,为什么还不愿意到外面的花园去呢?这个花园并不遥远,可是很多人就是不愿意去,还愿意呆在监狱里受苦,甚至觉得在监狱里受苦是一种快乐,众生的心实在是太愚痴了!

  一旦弥陀趣涅槃,二恒河沙数劫中,

  教法住世之期间,不离补处观世音,

  愿于期间持正法。

  极乐世界是化身刹土,有朝一日阿弥陀佛也会示现趋入寂灭法界,之后其教法将于二恒河沙劫住世,那时他的补处是法太子观世音菩萨,愿我们于此期间不离观世音菩萨左右,并继承、护持、弘扬阿弥陀佛的教法和证法。

  所谓“观世音”,就是闻声救苦之意。《普门品》云:“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因缘,名观世音。”《楞严经》亦云:“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在藏文中,观世音菩萨的“观”有“观看”的意思,即恒时观察一切众生的痛苦。

  “观世音菩萨”是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法,玄奘法师的译法是“观自在菩萨”。唐朝的时候,为了避李世民的讳,把“世”字去掉了,于是“观世音”就变成了“观音”,所以汉地也有“观音菩萨”的叫法。

  法王如意宝讲过,当我们遇到痛苦和灾难时,只要一心祈祷观世音菩萨,效果是非常灵验的。因此,当出现个人的违缘和世间的灾难时,大家一定要多念“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刚才《普门品》中也讲了,如果真正能祈祷,观世音菩萨听到呼救声后,马上就会赐予加持,解除一切痛苦和违缘。

  汉地祈祷观世音菩萨的人相当多,藏地是观世音菩萨的所化,藏族人也基本上没有不念观世音菩萨的。不过,现在有些藏族人的信仰和价值观已经被时代的潮流淹没了,个别年轻人对佛法的信心和道德水准特别差。前一段时间,我在和一些藏族大学生交流时说:从历史上看,藏地是一个纯洁的净土,如今也有许多国家、民族的知识分子和修行人舍弃荣华富贵,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青藏高原,忍受着高寒缺氧等困难,虔诚地希求藏传佛法;可是很多藏族人却觉得西方文明特别好,一点都不珍惜本有的如意宝般的佛法。这种现象确实令人心寒。但也没有办法,万法都是无常的,人的价值观也会随着时代而改变。

  汉地也是如此。儒教是汉地固有的传统文化,虽然它没有佛法那么殊胜、深奥,但其孝道理念也值得人们接受,可是现在汉地的学校基本上没有儒教的课程,中年人以下都没有受过传统文化教育。反而在国外,儒教教育开展得非常好,这也是有目共睹的现象。

  作为学佛的人,看到一些问题心里很明白:这就叫做世事无常。随着历史的迁变,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肯定会发生变化,好的可能变坏,坏的可能变好,有许许多多现象。以前法王在五台山唱过一首道歌,大意为:从今以后,我要依止文殊菩萨,和文殊菩萨云游各地度化众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会看到很多高兴的现象,也会看到很多伤感的现象。我也是这样,有时候看到一些人从前不是很好,现在修行不错,人格也不错,会由衷地生起欢喜心;有时候看到一些人从前很不错,现在信心退了,行为也退了,心里也会很忧伤。

  黄昏法没次黎明,观音现前成正觉,

  尔后彼佛名号为,胜光妙聚王如来,

  愿供奉彼闻正法,寿量九百六十万,

  俱胝那由他劫久,愿恒恭敬承侍彼,

  不忘总持受持法。

  阿弥陀佛的正法住世期圆满后,某日黄昏时分他的正法会隐没,次日黎明法太子观世音菩萨现前成佛,佛号为胜光妙聚王如来,愿我供养、侍奉彼佛并在他面前听闻佛法,之后受持、宣扬他的正法。胜光妙聚王如来(以前他是菩萨,现在已经成佛了,所以要改称“如来”,原来有一个人说:“我现在已经是局长了,以后你不要再叫我的名字。”)寿量长达九百六十万俱胝那由他劫,愿我于此期间恒时恭敬承侍他,并以不忘陀罗尼受持一切正法。

  如果我们现在不对别人说法制造违缘,而是想方设法提供顺缘,同时牢记《极乐愿文》一句以上的法义,将来就会得到不忘陀罗尼。去年有些人背了《极乐愿文》,这些人以后还应该多背一些经论,这样将来就会得到不忘陀罗尼。如果现在对别人传法制造违缘,将来不但得不到不忘陀罗尼,反而会记性特别不好。饭前背了一个颂词,当时记得清清楚楚,吃完饭就忘得一干二净,一点都想不起来了。

  涅槃之后彼教法,住世六亿三十万,

  俱胝劫间持正法,愿恒不离大势至。

  胜光妙聚王如来示现涅槃后,其正法住世六亿三十万俱胝劫,在此期间大势至菩萨护持彼佛的正法,愿我恒时不离大势至菩萨。

  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有密切的因缘。《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中说,以前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曾是威德王转轮王的两个童子,他们在金光师子游戏如来面前发了菩提心。《悲华经》中说,在无量劫以前,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是无诤念转轮王的大太子和二太子,他们在宝藏如来面前发了成佛的大愿。

  大势至现前成佛,尔后彼佛名号为,

  坚德宝聚王如来,寿量教法等观音,

  愿于期间恒承侍,供品供养持诸法。

  尔后大势至菩萨示现成佛,佛号为坚德宝聚王如来,其寿量、正法住世期与胜光妙聚王如来相同,愿我于此期间恒时承侍、供养彼佛并受持他的正法。

  大势至菩萨具有无量的功德,经常祈祷他可以断除一切痛苦。为什么他叫大势至呢?《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在密宗里,大势至菩萨名叫金刚手菩萨。

  大势至菩萨因地发愿、果地成佛的情况在《悲华经》中有广述,如果有兴趣可以参阅。《悲华经》有几个版本,以前我在厦门翻译《释迦牟尼佛广传》时参考过一个版本,本来《广传》前面部分引用的都是《悲华经》,但那个版本比较难懂,所以我重新作了翻译。

  道友们应该多看佛教的经论,不要老是看世间的影视、小说。我们这里的人不会看这些,但有些城市里的人经常看。我听说一个修行人看法本最多十分钟,而看电视就不同了,只要有时间就能一直看下去,甚至从早上看到晚上,再从晚上看到早上。这不仅没有意义,而且对身体也有害。但现在的人就是这样,有意义的事不去做,没有意义的事却做个不停。众生的分别念非常不听话,就像调皮的孩童一样,让他看书、做作业不愿意,让他去干坏事却非常愿意。所以凡夫的心没什么可靠的,希望大家多看一些经论。

  [注4]《二规教言论讲解》04-12讲记:

  或由年龄未成熟,或是孤陋寡闻者,

  自己往昔所做事,亦有众多自所笑。

  虽然做事之前需要观察,但有时由于自己年龄未成熟而考虑不周,有时因为与外界接触少而孤陋寡闻,因此,所做之事当时觉得很合理,现在看来却幼稚可笑。

  在我十来岁时,有次一个人给我一块香皂,我拿着它到河边洗脸。由于牧区的孩子基本上没有用过这些,所以洗完脸后,照镜子一看,觉得自己非常好看,当时就认为:“世界上好看的人,肯定都有一块香皂,人的美丑也是由香皂来分的。”后来一想起来,就觉得非常好笑。

  曲恰堪布年轻时,家里也比较穷,一次别人给他做了件衣服,他看袖子上的羔儿皮特别漂亮,就马上卷起来露在外面。一个上师告诉他:“不要卷起来,这样并不好看!”我小时候也是这样,有了一件新衣服,就想穿给很多人看,长大后觉得自己非常愚蠢。

  前段时间,有个学《入行论》的道友也说:“现在懂得佛法的道理后,想起以前的行为特别可笑,自己都不好意思!”我们很多道友也是这样,受过正规的佛法教育后,回顾以往刚学佛的心态,不禁感慨当时的孤陋寡闻,对很多不如法的行为也非常后悔。因此,我们的智慧要成熟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注5]《格言宝藏论释》,萨迦班智达 造颂,索达吉堪布 译讲,第一品 观察学者:

  智者即是学问库,彼等收集格言宝,

  如海即是江河库,是故百川流大海。

  真正的智者是一切学问的宝库,他们精勤收集众多善说,犹如大海是一切江河之库,所以百川都要汇入大海一样。

  颂文前两句为喻体,后两句是喻词。本论中多处使用这样的写作手法。这里智者比喻为海洋,学问比喻为江河,收集格言即百川流大海。真正有智慧的人,无论世间法(声明、工巧明、医方明等)还是出世间法(显密佛法)都很精通,即便所知甚广,但对各种学问仍是兴趣盎然,听闻收集众多善说。如德巴堪布,他通晓许多技艺,诸如绘画、造佛像、诵经、敲打法器等无所不能,而且对显密教法尤为精通,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还想通过各种方法来了解新的科学知识。老堪布如此希求世出世法,真是当代稀有难得的高僧!

  佛陀住世时,在古印度北方国有位公主,南方的国王欲纳为妃。北方国王踌躇不定,于是就去请问佛陀。佛开许以后,公主就嫁到了南方国。公主到南国后,茶饭不思,郁郁寡欢。王臣上下都惊疑不安,便请问公主是何原因。公主回答:“南国物产丰富,应该懂得供养。”国王说:“我国上下都在供养婆罗门。”“这种供养意义不大,应当供养世尊。”“世尊远住北国,又如何供养呢?”“我可以在屋顶燃香唱香赞,迎请世尊。”佛陀得知公主迎请一事,告知众罗汉弟子准备同行。有一位不具神通的比丘也想去应供,因众罗汉不同意,他便暗暗精进修持,仅两天即得神足通,于是与众罗汉一同前往应供。南国君民见诸圣众无所障碍地从虚空中飞行而来,生起信心皈依佛门。这时国王问公主:“谁是世尊?”公主回答:“这些都是世尊的弟子。”话音刚落,世尊驾临。王臣、公主欢喜雀跃,大兴供养。佛陀为他们广宣佛法,并予以回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具有广博精深的智慧,任何事情都可操办成功。如故事中的比丘精进修持得到神通而任运自在。又如那位公主在佛法的边地仍能迎请世尊圣众降临,普度无量众生。

  。。。。。。

  大海不厌河水多,国库不厌珠宝多,

  欲者不厌受用多,学者不厌格言多。

  汇集所有江河之水,大海也不厌其多;广集天下的珠宝,国库也没有装满的时候;再多的受用,对于贪欲者也是无有满足;再多的格言,对于学者也是没有满足的时候。

  大海身居低位,所有山川湖泊、大江小河的水都会自然而然地向它流去,但它从来都没有说:“水太多,我容纳不下。”国库是专门用来储藏珍宝的,珠宝越多它越欢喜,由此可使国家更富强。若国库空掉则预示这个国家濒临灭亡。对于贪欲猛烈的人,即便是财、色、名、食、睡等受用圆满无缺,他仍是贪得无厌,无有满足。

  而学者堪称是知识的宝库,即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也会虚心精进地吸取其他知识。麦彭仁波切说:“智者不厌足格言,正士不厌足学问,大海不厌足江河,凡夫不厌足欲妙。”大文学家高尔基说过:“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就愈臻完善。”在我们身边,不难发现那些学识渊博的智者,虽然掌握了世出世间丰富的知识,但仍在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学习。正如斯宾塞所言:“知识愈多,愈觉学问的不足。”世间上的大学生、研究生、硕士以及博士都算得上学业有成吧!然而他们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学识,还进一步地学习、研究出世佛法。他们与一些普通的学佛人共同研讨,背诵佛经教典等;在法师面前恭敬谛听,像刚入门的小学生一样认真、仔细。而那些佛学造诣很深的高僧大德,甚至也会在他的弟子跟前学习世间的科学知识,诸如英文、计算机操作等等。

  再看那些胸无点墨、愚痴无智的人,他们对待知识又是怎样的态度呢?这些人不学无术,自以为是,认为这不用学,那也不用学,好似“潇洒一生”,实际上一事无成。某些人没有闻思的智慧,反而觉得修行不错,一切都不执著了,安住在“大中观”或“大圆满”的境界中,而最终只是自欺欺人,永转轮回罢了,这些人是多么的可悲、可怜啊!

  另一类人,虽然能力、知识欠缺,但却有自知之明,他们默默无言,暗自用功,以百般精进逐渐掌握了许多知识,最终登上了智者的宝座,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注6]《温夫人的扇子》,作者著名的英国作家、戏剧家和诗人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译者不详,来源:360搜索AI智能解题:

  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我想要的;另一种呢是得到了我所要的。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庚十一、调伏:

  具慧于诸地,修行布施等,

  彼等能调伏,众生六违品。

  住真实修行波罗蜜多功德的菩萨能调伏其他众生心相续存有的六度违品,是什么行者调伏?是那些具慧菩萨。安住于什么阶段调伏?于诸十地阶段。以什么方便调伏?以修行布施等六度法。调伏谁?调伏众生。调伏什么?调伏六度的悭吝等违品、退失及虚假相。

  庚十二、行者授记分类:

  以行者时别,具慧授记二,

  菩提与授记,此外说为大。

  获得无生忍,断我慢勤作,

  与诸佛佛子,成为一本体。

  行者由于具足极其清净的波罗蜜多功德,因此获得授记。授记有以行者差别授记及以时间差别授记,具慧菩萨得无上菩提的授记有这样两种。以行者差别授记有四种,1、授记安住种姓之行者:对于虽然没有发菩提心但安住种姓具有六度种姓及种子者,授记“彼将成就无上菩提佛果”。2、授记发菩提心之行者:仅发起无上菩提心而得授记。3、授记现前之行者:对于直接聚集于佛眷属中的某位行者授记“某某未来成佛,佛号为某某”。4、授记非现前的行者:对非现前在眷属中而安住于其他佛土的菩萨授记“未来此位行者出世获得无上菩提”,诸如授记龙树菩萨及无著菩萨等。

  以时间差别授记有两种,1、时间确定:授记唯于此劫或此世获得无上菩提。2、时间不定:授记未来某时成佛。此外授记的两种差别,彼佛授记彼行者获得大菩提及授记未来某佛授记汝,这种授记称授记授记。

  再说大授记:八地获得无生法忍的菩萨断除我慢,断除相状勤作,与安住清净地的一切佛佛子菩萨无有异体相续的执著而成为一自性或本体,由此授记称为大授记。获得八地者,证悟自己无疑成佛后自己授记自己“我将成佛”得诸佛授记,称为大授记或授记大。

  复彼刹土名,时间与劫名,

  眷属法住世,许为彼授记。

  此外,授记差别之理:以“那位菩萨的刹土、成佛时的名号、成佛的时间、成佛时劫的名称、彼佛的眷属有多少、佛法住世多久而承许是那种授记。

  庚十三、决定:

  具慧一切时,圆满生不厌,

  恒常能修行,等持无退失。

  成利决定得,任运之法忍。

  菩萨欲求无上菩提而并非欲求暂时的受用等,但在没有获得究竟大菩提之前的生生世世中也决定无疑获得六度的六种果。那是什么呢?具慧菩萨真实行持六度,转生到任何生世,一切时处,布施之果:决定获得帝释天、转轮王等的圆满受用。持戒之果:决定获得随其所愿转生天界人间等。安忍之果:必定不因痛苦而厌倦,始终利他。精进之果:决定恒常能修行或修习善法。禅定之果:决定于所得等持中永无退失,以禅定力获得神通力后决定成办有情利益。智慧之果:决定获得无分别智慧任运自成之法忍。在下面道中,决定无疑获得同分的无分别无勤作智慧,真正八地时决定无疑获得无分别无勤作的智慧。

  庚十四、无疑所为:

  供养真受戒,慈悲修善法,

  静处不放逸,闻义不厌足,

  诸地坚稳者,无疑所应为。

  如果一无所为,则不会成就无上菩提佛果,因此决定不可不行之法称为无疑所为。那是什么呢?以真实财物或意幻观想供养如来,不可不为,这是布施。不失毁真实受学处的戒律,不可不为,因此是无疑所为。以悲心驱使欲求遣除一切有情痛苦而修安忍。以精进修行世间出世间善法。为获得禅定而居于无有愦闹的寂静处不放逸而住。为了使智慧圆满而依止善知识,对听闻经藏等佛法之义无有厌足。这是诸地阶段坚稳菩萨无疑需要行持的。

  庚十五、恒常所为:

  了知欲妙过,思维诸迷乱,

  甘受诸痛苦,修行诸善法。

  不著禅乐味,不分别相状,

  诸地坚稳者,恒常所应为。

  不是偶尔时间而是一切时处六种所行是为了圆满六度,为了圆满布施度:恒常了知贪恋五种欲妙的过患,常常作意:世间的欲妙是无常性,如同浮云、闪电般,如果贪恋它,则成为痛苦之源,犹如毒食、火坑、剑锋、蛇穴般,无有可靠性,如幻如梦。为了圆满持戒,应当思维自己身语意的一切恶劣迷乱所行,而不放逸。反复思维众生由业惑所感而毫无自主漂泊于三苦波涛中,而生起大悲心,披上铠甲。为利益他们自己甘愿承受种种痛苦而修习。懈怠者尚且不能成办世间之事,更何况说出世间的利益?如果发起精进,佛果尚且也会获得更何况说其他?想到精进是一切善法不可缺少的根本,进而常常修行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心思散乱无法获得善法,禅定不可缺少,但如果贪著享受禅乐,也成为束缚,因此修禅也要不耽著享受禅乐味而恒常行持,由此不会退失禅定。了知如所有、尽所有法的智慧在一切波罗蜜多中最为主要,因此不可缺少。但色法至一切种智之间的任何法自本性或自性均不成立相状,如果对任何法耽著有实与相状,则不能证悟法性义,而具有障碍所知自性的垢染。所以,如果对一切法不分别所取能取相,则将圆满般若波罗蜜多。如是六法于一切地无有差别,是坚稳菩萨恒常所应行持的法。

上一篇:NO.9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