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佛说阿阇世王经》,大正藏 No. 0626,后汉月氏三藏支娄迦谶译,卷下:
文殊师利为王及宫中臣下诸人说法已。各令安隐。便从坐起。与诸菩萨比丘僧俱而出宫门。王阿阇世及宫中官属。俱而送之出于城门之外。见树下有人。而大呼我自杀其母。是人当得脱者。文殊师利化作一人。与父母俱行。父母言。是故正道。可从是行。其子言。非是正道。如是至再三。与父母共诤。便起意还杀父母。前呼杀母者。见是人而杀父母。便于边举声。而与其化人杀父母者便自陈说。我所作为非法所载怨杀父母。其一人则念。我独杀母耳。是人杀父母其罪甚重。如子所受我尚轻微。化人则语一人。我不如往到佛所。佛者无所归者而受其归。而无护者而为作护。如佛所语。我当承教不敢违失。其教化人便向道。其一人即随其后。如是人所受法。我亦如是。虽尔我尚嗟之。俱共啼哭而行。已到佛所前作礼而住。便自白。我作非法而妄杀父母。佛言。善哉善哉。如子之所言至诚无异。所以者何。不覆藏作罪故。乃至怛萨阿竭前。所说事如佛则言。勿恐莫懅随我所言。其化人言。如佛所教惟哀加护。佛言。还自观心之法。视持过去当来今现在心。持何等心而杀父母。佛则复言。已过去心已灭已尽。亦不可见处。亦不可见所在。当来心不可说。所以者何。未生未有故。无有故。无有想无有念。今现在心亦无所住止。若心起意则灭。亦不合聚。亦不可知去至何所。从何所来。亦不可知青。亦不知赤白黄黑。心者不可见。亦无有形。亦复不可得持。亦无有伴。譬如幻。于身亦不可见在内。亦不见在外。亦不见中间。佛言。心者亦不可从爱可见。亦不可从嗔怒可见。若卧出于梦可见其心。若作若无所作。心亦无所与无所得。心者本净故。亦无有沾污。亦无有而净者。佛复言。其心亦非是间。亦非彼间。譬若如幻不可得持。所以者何无伴侣故。其知如是者。不作是想。亦不念有我无我。亦不念有所见。亦不念有所住。诸法寂寞而有作者。其信是者不复受恶道。所以者何。无所沾污故。其心法者亦无所生。亦无所著。其化人则言。善哉善哉。如怛萨阿竭。以法身而自成佛。今知如佛所说。以信不疑无作者无受罪者。无生者无所灭者。如诸法愿乐得为沙门。佛言。如子之愿。应时其化人便如沙门。即白佛。我所犯罪杀父母。已脱而得阿罗汉。今欲般泥洹。佛言。从意如所欲。是化比丘飞去地二十丈。在于虚空便般泥洹。从身火出还自烧身。
其杀母者见是人已般泥洹。具足闻怛萨阿竭所语。则自念言。其人所作甚逆。今作沙门而得度脱般泥洹。我罪尚可行。何为不自归佛。亦可到是。便前为佛作礼自白。我所作非法自杀我母。今以身自归。佛言。善哉善哉。所语至诚无有异。所说如言。见怛萨阿竭说所作罪而不覆藏。且观心法。念以过去以当来今现在心。何所心杀其母者。过去心以灭尽。亦不外亦不内。亦无处所。当来心不可说。亦未生亦未有。亦无有想亦尔有所想。今现在心亦无所住止。心有所生则破坏亦无所聚。亦不见有所至处。亦不可见有所从来处。其心者亦不青赤黄白黑。其心者无有形不可见。不可得持。亦不可听闻。所以者何无有声故。亦不可得获。亦无有伴。譬若幻。亦不于外见身。于内亦无所得。于中间无有处。其心者亦无沾污。亦无有恶。亦无有疑。其心无所作。亦不有所作。亦无所与。亦无所得。心者本净故。亦无沾污。亦复无净。其心亦不在是是不是。其心若空。亦不可得获。亦无有伴。其智者不念是想。亦不作缚。亦不作净。不作有所见。亦不作处亦不有所止处。亦不有。而著心脱者。是故无所碍。亦不生恶处。何以故。其心法亦无所著。亦无所至凑。亦不在生死之所止。其杀母者。应时身诸毛孔一一孔。泥犁之火从其孔出。痛不可言。则自陈说。今自归怛萨阿竭。惟哀加护令得安隐。佛则时以金手。著其人头上。应时火灭苦痛则除。便前长跪愿欲作沙门。佛言。如所欲则时以为沙门。怛萨阿竭以四谛法而说之。应时得法眼。深入其事则得阿罗汉。便白佛言。今我欲般泥洹。佛言。如所欲飞在虚空。去地百四十丈。便于是上其身火出还自烧身。诸天亿百千人。悉飞而来供养。舍利弗白佛。怛萨阿竭实尊。所以者何。而作恶令得解脱。谁而解者独佛。若文殊师利及诸菩萨。深入僧那僧涅者而知是事。非罗汉辟支佛之所而堪知其中事。若一切人之所行。悉不而及逮。佛语舍利弗。其怛萨阿竭土者。是菩萨之所忍。非罗汉辟支佛地。及非一切人之所行。所以者何。若有一人所作异而当得异。如是若曹见作罪者。知当入泥犁。我而令不入泥犁可至泥洹如若曹所知当有般泥洹者。我知当入泥犁。何以故。若曹而不及知一切人之所行。佛语舍利弗。若见其杀母人而般泥洹者不。则答言见。佛言。是人以供养五百佛尽索。从一一佛闻心法本净。何以故。今复闻是法而般泥洹。其有知深法入其微妙。欢喜踊跃其心无惧。若为恶师所误。若其心不足者。而所犯罪会当解脱。其以信心法本净。是人不堕恶道。所以者何无所碍故。文殊师利即与诸菩萨摩诃迦叶比丘僧。王阿阇世及群臣官属来到佛所。舍利弗问阿阇世。今以闻狐疑解不。则答言。以闻知。云何闻。其说法时无所得。亦无所不得。亦无所持亦无所舍。闻是时从今以去无有沾污。
[注2]《佛说贤者五福德经》,大正藏 No. 0777 ,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全文: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贤者说法时有五福德。何谓为五。其人所生则得长寿。是为一福德。其人所生即得大富饶财多宝。是为二福德。其人所生即端正无比。是为三福德。其人所生即名誉远闻。是为四福德。其人所生即聪明大智。是为五福德。何因贤者说法得长寿。用前世说法时。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其义备足。归寂无为。好杀之人闻法即止不杀。用是故得长寿。何因说法之人。得大富饶财多宝。用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寂无为。盗窃之人闻经即止不盗便能施与。用是故得大富。何因说法之人得端正无比。用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寂无为。令闻法者和气安之。即颜色悦自生光泽。用是故得端正。何因说法之人。得名誉远闻。用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寂无为令闻法者。敬佛敬法敬比丘僧。用是故得名闻。何因说法之人得聪明大智。用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寂无为。令闻法者晓了妙慧。用是故得聪明大智。是为五法说经者得福也。诸比丘闻经欢喜。前为佛作礼。
[注3]《至尊冈波巴言教•胜道宝鬘》,索达吉堪布·翻译:
无误之十法
1、无所贪恋、舍俗出家是无误之举。
2、恭敬顶戴殊胜上师善知识是无误之举。
3、并行闻思修正法是无误之举。
4、见解高上、行为谦下是无误之举。
5、心胸宽广、誓言保守是无误之举。
6、智慧广大、我慢微小是无误之举。
7、富有教言、精勤实修是无误之举。
8、觉受证悟善妙、无有自高自大是无误之举。
9、能独自安住又能随顺群体是无误之举。
10、无有自利的牵扯、善巧利他的方便是无误之举。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有人想:心如是解脱了一切束缚,但外在显现的这广大器世界如何消除呢?处的相无法灭尽。
境大一切时,他法现同类,
是能障碍故,遍知断除彼。
宣说清净佛刹土之理:显现外器世界的行相,这也是阿赖耶界中有的器世界之习气所取分行相现似器世界,内在的阿赖耶识缘取而现为所取能取罢了,除此之外的外在实有的其他器世界并不存在,如同梦里显现器世界相一样。为此,显现在外境的广大器世界似乎一切时处不间断而显现,是阿赖耶识刹那串连持续而如是显现为大地等器世界的。在耽著这般显现的相存在、对它有耽著爱恋期间就不会显现清净佛土,因为显现平庸相会障碍清净刹土。
有人辩论说:假设大地等这个器世界是显现在阿赖耶识的每刹那的心前,而不存在于外境中,那么安住于那个器世界的众有情行境中恒常稳固存在、先前见与后来见无有差别,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复:那是因为,虽然大地等器世界是刹那性,但由前后不同他法的刹那显现为同类,相似而错乱为一个。同样,生在这个器世界的众生有共业的习气,因此以其习气力,所有他法显现相同,而不现不同,如果心的习气改变,那么行相也显现变异,如同成就行地下者见到入地的孔穴存在一样。乃至对外器世界有真正自相显现的耽著期间,就会障碍真实清净的刹土。
若问:那么如何做才能清净佛土呢?
乃至心耽著显现大地等器世界有自相,那就是清净佛土的障碍。如此遍知障碍后断除器世界的相及耽著它为它而安住于无相真如中,就会成就清净佛刹大地庄严等圆满布局的清净相。
辛三、说法者菩萨五种无量功德安立:
所熟所清净,所得堪成熟,
真实解说事,具慧之无量。
1、以如是真实智慧解脱相束缚的菩萨成熟天边无际的有情,对于声闻、缘觉、菩萨三种种姓者,以各自乘成熟他们,对不定种姓者,以三乘任意一种来成熟,将断种者安置于十善,成熟至增上生,因此称为所成熟事无量。2、所清净事无量:器世界,全然无有深渊、荆棘、污秽等不清净事物而以珍宝地、甘露流、如意树等庄严点缀,是完全清净的佛土。世界也是如锦缎般位于整个虚空范围,因此无量。3、所得事无量:断除善不善二事中一切不善事后,现前十力、四无畏、十自在等无漏善法无量,即是所得。4、堪所成熟事无量:除了断种姓者以外的四种种姓是堪为以三乘所成熟之事,他们也是无量。这与所成熟事有何差别?一切有种姓者、无种姓者都是所成熟事,但永久堪为所成熟是从成熟至解脱的角度分的,这是两者的差别。5、真实宣说或解说事无量:以调伏所化众生的方便为他们说法,也是对贪欲者宣说不净观、对有嗔恨者宣说慈心等的法门不可思议,因此为无量。以上所说的五种依次对应(缘于谁、)安住于什么器世界、具足什么所得、哪些有种姓者、以什么说法能成熟。如是宣说五事是诸具慧菩萨的五种无量。
辛四、说法之果安立:
令生菩提心,令得无生忍,
低下无垢眼,一切漏法尽。
妙法久住世,知断及受用,
了知行于彼,具慧说法果。
{师讲解时,重新分了八种,序号2-8要调整}说法之果有八种:1、以说大乘法使其他行者发起无上菩提心。2、获得无生义法忍者即以说大乘法使有些人于信解行位以总相方式对无生法获得法忍。3、一向真如忍者是小忍。4、获得一地后现量证悟远离所取能取的真如而对无生义获得真正的忍,观待八地为中忍。5、八地无分别任运对无生法获得大忍,如诸经中也说在宣讲此法门时这么多行者发起无上菩提心,于诸法获得随同法忍,得圣道、获得无生忍。6、由宣说声闻法,获得比大乘见道低下、于诸法的无垢法眼,究竟获得一切漏尽阿罗汉。获得法眼,是声闻见道,因为生起见四谛之法眼一类的智慧。它也是八种忍对治,无有烦恼之尘,八智解脱见断而称无垢。如此获得无尘离垢法眼,即是解脱见断的预流向。7、获得声闻见道者依法断除三界所摄的一切修所断烦恼,灭尽一切漏法而获得尽智与无生智,证得阿罗汉。如经中也云:“说此法门,有者生起无尘离垢之法眼,有者心无取解脱一切漏法。”8、讲说大小乘的任何法也是,一者说法传布他众,使妙法长久住于此世间。了知以前未知的诸法自相与共相,斩断怀疑,无有不知与怀疑而解法义,受用微妙无罪法喜之处。应当了知那就是行持讲法的具慧者的说法之果。
(应该是辛)壬五、大乘特法及归摄安立:
由从所缘大,如是修行大,
智慧精进大,善巧方便大,
真实成就大,佛陀事业大,
具足此大故,决定谓大乘。
大乘以七种特点超胜小乘,1、所缘大:声闻们缘于声闻三藏;与之相比菩萨缘于大乘深广无量法藏。2、修行大:声闻仅为自利修行;菩萨为自他二利修行。3、智慧大:声闻们仅证悟人无我;菩萨证悟人无我与法无我。4、精进大:声闻们仅于三世或七世发起精进;菩萨于三大阿僧祇劫发起精进。5、善巧方便大:声闻们畏惧轮回而追求断除轮回的寂乐,因此不具善巧方便;菩萨以悲心不舍轮回,但以智慧不被烦恼所染犹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般善巧方便。以上五种是以此乘载的因乘或道乘的特点。6、真实成就大:声闻们获得阿罗汉果、尽处、胜处、六通后无余涅槃;菩萨乘真实成就十力、四无畏等永不穷尽的无量果。7、事业大:声闻们虽然获得阿罗汉,但不现证菩提及转F轮等;菩萨现前成佛后住于密严宫殿,示现入胎、现证菩提等相尽众生未来际间佛陀的事业广大。这两种是就载至于此的果乘而言。
由于具足以上这七大的缘故,决定称为大乘。
大乘归摄安立:
种姓信解法,发起菩提心,
行持布施等,趋入无过患。
成熟诸有情,清净佛刹土,
不住之涅槃,大觉及示现。
大乘《般若十万颂》与《华严经》等大乘无量经的意义,如果宣说,则无有边际,但一切大乘义若归纳,则集于此八种或十种安立中,因此将它们称为大乘。八种或十种安立指什么呢?1、具有大乘种姓或界性。2、依靠种姓而信解大乘法。3、以信解发起无上菩提心。这三者是安住种姓的阶段。4、这般发心后于信解行地行持布施等六度。5、从中生起一地远离所取能取的智慧而趋入出世无过之圣地。6、二地至七地间,以菩提分法及波罗蜜多法令不信仰佛教的众生信仰,令信仰佛教的众生成熟于善法。7、三清净地修行器情清净,清净佛土;以智慧不住轮回、以悲心不住寂灭的涅槃——证悟有寂平等性的加行,这两者算为一个。8、之后越过十地达到佛地获得三身,即得大菩提;获得菩提后乃至众生存在间示现现证菩提等佛陀的事业,这两者算为一,如此为八种。如果后面四者分开计算,则为十种安立。
这以上宣说了菩萨的修行功德——稀有至安立之间的十七种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