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10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5-03-20

  NO.10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252-282,17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283-315,18品)+戊四、菩提分品(316-368,19品)+戊五、功德品(369-407,20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五、功德品=己一、修行功德(370-398)+己二、赞叹之功德(399-407)

  己二、赞叹之功德=庚一、赞叹对境菩萨之分类(400)+庚二、真实赞叹五种菩萨之法相(401-407)

  庚二、真实赞叹五种菩萨之法相=辛一、以修行因波罗蜜多心力不退而赞叹菩萨名义(402-404)+辛二、从证悟菩提因果侧面赞叹菩萨名副其实之功德(405-407)

  辛一、以修行因波罗蜜多心力不退而赞叹菩萨名义=壬一、以欢喜菩提等九种差别赞叹(403)+壬二、宣说菩萨异名(404)

  辛二、从证悟菩提因果侧面赞叹菩萨名副其实之功德=壬一、真实宣说(406)+壬二、分类(407)

  403、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五己二庚二辛一壬一、以欢喜菩提等九种差别赞叹;

  不喜喜性法,诋法真勤法,

  自在法无暗,首行法菩萨。

  受用与调柔,守护与行善,

  乐法不放逸,不放逸菩萨。

  不敬微过惭,不忍退失惭,

  流散小见惭,他乘惭菩萨。

  此他与等舍,具行得自在,

  相应说大果,菩萨行饶益。

  404、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五己二庚二辛一壬二、宣说菩萨异名。

  菩萨摩诃萨,具慧胜光明,

  佛子佛陀基,能胜如来芽,

  具力及圣尊,商主与胜称,

  悲尊大福德,自在及具法。

  405、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五己二庚二辛二(从证悟菩提因果侧面赞叹菩萨名副其实之功德)分二:

  406、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五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真实宣说;

  证真证大利,证诸义恒证,

  以及证方便,是故名菩萨。

  随我证细见,证悟种种识,

  证非真分别,是故名菩萨。

  证未证随证,证无实证生,

  各别证未证,是故名菩萨。

  证实无胜义,证诸义所有,

  证所证证基,是故名菩萨。

  证成就证处,证胎证次第,

  证悟除怀疑,是故名菩萨。

  407、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五己二庚二辛二壬二、分类。

  具慧慧证得未得,善住证悟随证悟,

  妙说无说有无我,未熟真实成熟慧。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104-111       2018年05月11日

  今天讲《经庄严论》,明天讲《胜道宝鬘论》,同时也简单开示一下素食。

  下个星期,好像没有课。前一段时间说有课,现在有变化、无常,有一些学院的事情,所以下个礼拜没有课。至少星期一到星期五没有课,星期六有没有?不知道,如果有,到时候再说。

  今天讲《经庄严论》。我看了一下,今天讲完这一品,比较好一点。这样的话,颂词稍微多一点,但是我想,问题应该不大。以前我们讲《入行论》的时候,有时候讲三十个颂词。今天讲的时间稍微长一点,我尽量不发挥。讲到很多佛菩萨的名号,不需要讲公案和教证,在字面上简单给大家做解释。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给夏擦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师念藏语传承。

  现在讲到九种差别赞叹,都是用六波罗蜜多来赞叹的。弥勒菩萨用不同的词来赞叹菩萨的功德,上一堂课讲到,“除苦不令苦,忍苦不畏苦,脱苦不计苦,承受苦菩萨”,全是苦苦苦,今天的颂词讲法法法。

  不喜喜性法,诋法真勤法,

  自在法无暗,首行法菩萨。

  第六,从不以财为主而以主要行持妙法的角度赞叹。

  “不喜”,不喜欢以悭吝不施舍的法。不喜欢布施波罗蜜多的人,始终被吝啬束缚着,菩萨断除不喜欢,欢喜做布施。

  有些人从小就喜欢做布施,这是施舍法、布施波罗蜜多。这是第一个。

  “喜性法”,喜欢无过功德自性的戒律法。制止杀盗淫等等的自性罪,或者制止佛制罪,自然而然、自性就是功德。就像药的本性是治病一样,自性是清净无罪的,菩萨喜欢守戒律。

  从小都喜欢守持戒律,三门非常调柔,这是戒波罗蜜多。这是第二个。

  “诋法”,诋毁嗔恨法,赞叹安忍的法。因为相续当中的嗔恨能摧毁所有的善根,所以要用各种方式来诋毁、不喜欢嗔恨,这是安忍波罗蜜多。这是第三个。

  “真勤法”,真实精勤行持世间和出世间的所有善法,不是表面上精勤一下,这是精进波罗蜜多。这是第四个。

  “自在”,以法自在等持的威力获得心自在。禅定获得了自在,依靠禅定而修行、持戒、利益众生,都没有什么困难,这是禅定波罗蜜多。这是第五个。

  “法无暗”,具足于诸法无有愚痴黑暗的智慧,这是智慧波罗蜜多。这是第六个。

  “首行法菩萨”,如此即是首要行持真实法的菩萨。法很重要,修法很重要,真正修持法,是菩萨的行为。

  我昨天也讲了,大乘佛教徒最好是自己修持善法,利益众生;即使不能行持善法,不能利益众生,也尽量不要用佛法去摧毁众生的善根,也不要以佛法作为借口,搞一些非常不合理的世间法。短暂的人生当中不应该这么做,出家人是这样的,在家人也是这样的。如果实在是很愚痴,不懂法,那没办法了;如果明明知道这样做是不如法的,还以这样的方式欺骗众生,摧毁佛法,罪过是非常大的。

  菩萨主要行六波罗蜜多,这是他的修法。

  下一个偈颂,藏文当中每一句都有不放逸,比如说受用不放逸,调柔不放逸,守护不放逸,行善不放逸,乐不放逸,法不放逸,通过不放逸的角度来赞叹菩萨。

  受用与调柔,守护与行善,

  乐法不放逸,不放逸菩萨

  第七,从修行具有不放逸六度功德的角度赞叹。

  “受用”,随意浪费受用,是一种放逸。如果不浪费受用,很认真地做布施,叫做受用不放逸,这是布施波罗蜜多。这是第一个。

  “与调柔”,三门不调柔,不守护佛制罪与自性罪即是放逸,具足戒律三门调柔,有正知正念,不染佛制罪与自性罪,即称调柔不放逸,这是戒波罗蜜多。这是第二个。

  “守护”,不安忍他害而还以加害即是不守护自他心,因此是放逸,菩萨不以他者作害扰乱相续,不还以损害反而报以饶益,则是守护自他不放逸的安忍。

  别人害我,我也害他,这是放逸;别人害我,我不害他,还保护他的心,这叫做安忍波罗蜜多。这是第三个。

  “与行善”,行持善法的时候,如果懈怠、懒惰、散乱,就是放逸。一说没有课,好高兴,特别开心,“明天真的没有课,太好了,这是上师的加持,喇嘛钦”;一说有课,脸色都变了,这样也算是放逸。

  精进行持世间出世间善法,一点都不懒惰,不懈怠,尽心尽力。就像头上燃火,要立即扑灭;怯懦者的怀里进入毒蛇,要立即把它扔出去,高僧大德经常这样比喻。这叫行持善法不放逸,精进波罗蜜多。这是第四个。

  “乐”,获得禅定安乐而无有著味之爱,即是安乐不放逸。耽著禅味是放逸,不耽著禅味,具足胜观和寂止,安住于心的本性,这叫禅定波罗蜜多。这是第五个。

  “法不放逸”,于诸法执为常乐我不空是放逸,无倒证悟无常等是法不放逸的智慧。执著颠倒的常乐我净是放逸,证悟无常、苦、无我和不净的道理,是智慧波罗蜜多。这是第六个。

  “不放逸菩萨”,如此即是具足如理作意大乘法之不放逸的菩萨。弥勒菩萨从六个不放逸的角度来赞叹菩萨的功德。

  下面讲惭愧,用这个来赞叹。前面有些用痛苦,有些用法乐,有些用放逸,下面全部用惭愧来赞叹菩萨的功德。

  不敬微过惭,不忍退失惭,

  流散小见惭,他乘惭菩萨。

  第八,从不求他乘的角度赞叹。

  “不敬”,看到乞丐和可怜众生的时候,做一些对他不恭敬、不欢喜的行为,污蔑他,轻视他,用语言辱骂他,用身体殴打他,对他产生嗔恨心,这些是很惭愧的事情。按理来讲,看到乞丐的时候,应该给他布施。即使不能布施,也不应该害他。

  现在很多人对领导和上等的人,非常恭敬,欢喜赞叹;对低劣的下劣的可怜的人,就不敬,这是非常惭愧的事。

  菩萨对每个众生都平等对待,以悲心利他甘愿施舍一切事物,不欢喜而远离,不是菩萨的风范,是惭愧之处。这是第一个。

  “微过惭”,不管轻微的自性罪,还是轻微的佛制罪,都要如护眼目一样地护持。如果没有以正知正念护持,不小心警惕,随意出现微小罪过,是惭愧的事;没有好好忏悔,也是惭愧的事。

  有些人经常说,“我好惭愧”,说五句话的话,每一句后面都加上“惭愧弟子”、“恶劣弟子”,说明他有惭愧心。

  这是讲戒波罗蜜多。这是第二个。

  “不忍”,应该安忍一切他人作害。如果不能这样,相续烦乱,别人害你、别人骂你的时候,反而害他、骂他、攻击他;别人只是说你几句,你马上恶口回他,这是非常惭愧的事情。

  菩萨能安忍一切损害痛苦,就像《入中论》当中讲的一样,自己的肉被一块块切着,不但不生气,还以欢喜心回向。这是从安忍层面来讲的。这是第三个。

  “退失惭”,菩萨发起不间断的精进心,孜孜不倦地不懈怠地行持一切善法。如果从行持善法当中退失,即是惭愧之事。

  监工这些比较累的发心工作,在报名的时候,“我发心没问题,我也去发心,我也去报名”,举两只手报名;但是真的要做事情的时候,就退下来了,“我可不可以休息?我现在身体也不好,心情也不好,我觉得闻思更重要”,这是比较惭愧的。

  要长期做很多善事,不能随意退失。要么刚开始不要发愿,要么发了愿,报名学习也好,做善事也好,听一堂课也好,不管遇到什么事情,至少圆满这件事情。

  在一个法师那里听课,如果没有遇到特殊情况,不能随意放弃。在这里,我一般要求,开始上课以后,不到一年,基本上不同意调班。有些人说,“我在法师那里听了三节课,好像感觉有点酸酸的,我可不可以换个班”,不管你酸也好、甜也好、咸也好,最好不要换来换去的,没有必要的。

  退失是菩萨非常惭愧的事情。这是第四个。

  “流散”,菩萨获得无量等至等持的心自在,如果身体住在一些聩闹的地方,心一直不断地外散于外境,处于散乱中,这是非常惭愧的事情。

  按理来讲,发了菩提心,就应该尽量安住,禅定真的很重要。禅定就像洗漱一样的,早上起来、晚上睡觉的时候,做一些禅修。如果有一点点禅定的功夫,生活当中很多的劳累,畏惧,抓狂,浮躁,急躁,这些都是很容易调伏的。很多人觉得困难的烦恼的事情,比如说病魔缠身的时候,有禅修功夫的人,能够坚强面对,安住在境界当中,很容易对治。所以西方很多国家,对瑜伽和禅修,很有兴趣。

  禅修主要依靠自己,上师只能在短暂的时间当中,给你指导一下。

  如果一点禅修都没有,整天都散乱,是惭愧之事。这是第五个。

  “小见惭”,菩萨自性具足智慧,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这是非常好的。如果仅仅是小乘人无我的小见,或者世间人执著相状的小见,这是非常惭愧的事情。

  修无我空性的法,是很重要的,比禅修更重要。证悟空性境界的时候,即使别人说佛教的见解如何不合理,你也完全不动摇。

  现在很多西方的科学家,虽然不是皈依的佛教徒,但是真的懂得了中观的空性思想,对佛教教义有了定解和见解。佛教徒在闻思中观、学习般若的过程当中,应该剖析人无我和法无我,到一定的时候,自己能够获得非常坚固的境界。那个时候,就能够利益众生了。

  每个众生前世的宿缘不同,有些人可能智慧不是很高的,但是因缘成熟了,所化众生自然而然就来了;而有些人没有因缘,找不到所化众生,这也没有什么问题,可以依靠般若空性和菩提心来观众生。

  这是第六个。

  “他乘惭菩萨”,如此不趋入修行声缘乘他乘即是具有惭愧的菩萨。

  他乘指的是小乘,或者是世间的人天乘。菩萨对小乘也好,对世间的乘也好,不求;如果求的话,那是非常惭愧的事情。不圆满六波罗蜜多的原因,要么求世间法,要么求小乘法,这样就不具足大乘菩萨的境界,所以很惭愧。

  表面上看,惭愧不是赞叹菩萨的,但是从诗学讲,这是用反面的意义间接赞叹菩萨的精神。与他乘的境界进行比较,知道具足这些见解很惭愧;间接说明菩萨不具足这些见解,而具足大乘六波罗蜜多的境界。

  最后第九个赞叹,主要从饶益有情的层面来赞叹的。

  此他与等舍,具行得自在,

  相应说大果,菩萨行饶益。

  第九,从饶益有情的角度赞叹。

  “此”,指的是饶益此生的意思。以财布施为贫困者施舍受用,他们能获得今生的利益;以法布施饶益众生,来世不好说,不管怎么样,他们即生当中能得到利益。

  每个人的资源都是不同的,有一点资源就大方一点,尽量舍得布施。“他一点规矩都不懂,不应该给他布施”,这是世间人的说法;大乘佛教徒的说法是,随意给什么样的众生布施,对他们的今生都有利。这是第一个。

  “他”,通过持戒律,让众生他世的时候,安住于快乐,得到利益。

  布施对今生有利,这是大家知道的;持戒对来世有利,这也是规律,大家也应该知道。让别人受八关斋戒、受三皈五戒、受出家戒、受菩萨戒的话,对今生有一些利益,更重要的,对来世有很大的意义。

  这里的“此他”,是此生和他生的意思,此生有利、他生有利,每个后面都带有利。

  这是第二个。

  “与等舍”,以安忍不扰相续,不报以损害而平等饶益众生。害我的也好,不害我的也好,都是平等的。他害我,我不害他,还要去帮助他。

  世间人可能觉得,“他对你不好,你却对他很好,不符合人性,你也应该害他。社会是很乱的,应该强势一点”。有些人不要说在别人面前,就是在家里,“我要当一个强势的人,不然家里的人会欺负我。一旦我被欺负,我就受不了”。(众笑)

  平等饶益众生,这是安忍的意思。这是第三个。

  “具行”,具足作为其他众生之事助伴的精进或行持而饶益。行持善法,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帮助众生,对众生是有利益的。这是第四个。

  “得自在”,以禅定获得神通等功德自在而饶益他众。通过修禅定或者修等持,自然而然有很多功德,对饶益他众和饶益自己,都有很大的帮助。这是第五个。

  “相应说”,以智慧随众生信解而相应宣说五明尤其内明三乘法来饶益。根据不同众生的根机,应机施教,说不同的法,用佛法来饶益相应的众生。这是第六个。

  “大果,菩萨行饶益”,如是行持六度的大果是获得佛果,乃至虚空际间饶益有情,菩萨这般以因果行持饶益一切有情。

  在安慧论师的讲义当中,这个颂词是归纳上面的意义。当然归纳的同时,他也承认,以饶益有情的层面赞叹菩萨。

  前面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对菩萨的九种赞叹。

上一篇:NO.10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