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不喜喜性法,诋法真勤法,
自在法无暗,首行法菩萨。
6、不喜欢以悭吝不施舍的法;喜欢无过功德自性的戒律法;诋毁嗔恨法;真实精勤善法;以法自在等持的威力获得心自在;具足于诸法无有愚痴黑暗的智慧。如此即是首要行持真实法的菩萨,这是从不以财为主而以主要行持妙法的角度赞叹。
受用与调柔,守护与行善,
乐法不放逸,不放逸菩萨。
7、虽有受用但不施他众,放逸积财守财最终受用会浪费。因此,为使受用有意义而施舍于他即是受用不放逸。不守护佛制罪与自性罪即是放逸,具足戒律三门调柔,不染佛制罪与自性罪,即称调柔不放逸,有些版本中有其他讲法,但按安慧论师的《注释》的译文,“调柔”更为准确。不安忍他害而还以加害即是不守护自他心,因此是放逸,菩萨不以他者作害扰乱相续,不还以损害反而报以饶益,则是守护自他不放逸的安忍。不是以懈怠不行善法的放逸,而是精进行持世间出世间善法不放逸。获得禅定安乐而无有著味之爱,即是安乐不放逸。于诸法执为常乐我不空是放逸,无倒证悟无常等是法不放逸的智慧。如此即是具足如理作意大乘法之不放逸的菩萨,这是从修行具有不放逸六度功德的角度赞叹。
不敬微过惭,不忍退失惭,
流散小见惭,他乘惭菩萨。
8、虽然遇到乞讨者却不作布施,或者以脸色、谩骂不恭敬的态度布施,是惭愧之事,世间中富人前出现乞丐,如果他丝毫不布施还进行谩骂,即是惭愧之事。菩萨以悲心利他甘愿施舍一切事物,因此遇到乞讨者,不欢喜而远离,那不是菩萨的风范,是惭愧之处。菩萨对于轻微的佛制罪、自性罪也看得可怕并警惕,因此出现微小罪过也感到惭愧。菩萨能安忍一切损害痛苦,因此不安忍他人作害、相续烦乱,则是惭愧之事。菩萨不间断发起广大精进,如果从行持善法中退失而懈怠,即是惭愧之事。菩萨获得无量等至等持的心自在,身体处于愦闹中,心流散于外境,处于散乱中,是惭愧之事。菩萨自性具足智慧,是证悟了大乘法中所说二无我的智者,如果不离小见——仅仅的人无我、于法视为相状,则是惭愧者。如此不趋入修行声缘乘他乘即是具有惭愧的菩萨,这是从不求他乘的角度赞叹。
此他与等舍,具行得自在,
相应说大果,菩萨行饶益。
9、以布施为贫困者施舍受用,所以是饶益此生,是布施所摄;将他们安置于戒律是饶益他世;以安忍不扰相续,不报以损害而平等饶益众生;具足作为其他众生之事助伴的精进或行持而饶益;以禅定获得神通等功德自在而饶益他众;以智慧随众生信解而相应宣说五明尤其内明三乘法来饶益。如是行持六度的大果是获得佛果,乃至虚空际间饶益有情,菩萨这般以因果行持饶益一切有情。安慧论师的《注释》中承许,此颂是归纳上面的意义。
壬二、宣说菩萨异名:
菩萨摩诃萨,具慧胜光明,
佛子佛陀基,能胜如来芽,
具力及圣尊,商主与胜称,
悲尊大福德,自在及具法。
以上这些也是从功德角度随同意义的名称,因此也成了功德的异名。一切菩萨的总称,如此宣说了菩萨等十六种名称。
1、一心虔信二无我自性甚深所知的缘故,称为菩萨。或者修行无上菩提意乐坚稳的缘故,称为菩萨。
2、摩诃萨,是指自在拥有大威力,一汗毛孔也能示现三千大千世界成坏劫等。
或者,欲求我获得无上菩提,称为菩萨,救度一切众生远离轮回苦,将他们安置于涅槃,由此称大菩萨。或者,从以大智慧住于轮回但不为轮回过患所染的侧面称为菩萨,以大悲为利有情发起无尽的精进,由此称大菩萨。或者,发心修行无上菩提,故为菩萨,他也具足如上所说的七大,因此为大菩萨。按照这些道理,这两者仅以反体而分的,实际菩萨、摩诃萨二者无有差别成为菩萨的总称。或者观待诸地,前前为菩萨,后后为大菩萨,信解行发心者为菩萨,得圣地者为大菩萨,不清净七地者为菩萨,住清净地者为大菩萨。无论如何,修行无上菩提之因——难行的无量波罗蜜多,获得难得之果——无上菩提,具有无怯懦的勇气魄力,所以取名菩萨。
3、具足深广智慧的缘故,称为具慧。
4、解甚深密意,法光放射十方,由此称胜光明或胜威光。
5、不间断秉承如来种族,生于如来种姓的缘故,称为佛子。
6、是成佛之因的缘故,称为佛基。
7、能克胜自他相续具有的一切烦恼,由此称能胜。
8、成为胜者佛陀之法——如叶如花如果般的三身、十力、四无畏等之因,由此称如来芽。
9、能降伏魔众并越过无明习气地,由此称具威力一勇士。
10、于一切世间中堪为最稀有的缘故,称为圣尊。
11、能令入于轮回海者抵至涅槃城的缘故,称为商主。
12、功德美名传扬于十方浩瀚刹土中的缘故,名为大称或胜称。
13、具足不舍弃一切有情的大悲,所以称为大悲尊者或悲尊。
14、具足布施等无量善根的缘故,称为大福德。
15、自在拥有世间出世间一切圆满的缘故,称为自在。
16、具足无罪无漏法的缘故,称为具法。
以上述共称的主要十六种名称为例,还有以无畏、勇士、坚稳、众尊等种种异名称呼。
辛二(从证悟菩提因果侧面赞叹菩萨名副其实之功德)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分类。
壬一、真实宣说:
证真证大利,证诸义恒证,
以及证方便,是故名菩萨。
1、因为证悟了法无我与人无我的缘故证悟善妙真如。2、证悟应成办自他大利的缘故为善证大利。3、普皆证悟有为无为有漏无漏所摄的一切所知义。4、并不是偶尔证悟、有朝一日将灭尽,而是于无余涅槃法界中智慧也不穷尽,因此是恒常诸时证悟。5、证悟调化众生如何幻化如何说法等调化的无量方便。以这五种功德为特点,因此名为菩萨。
随我证细见,证悟种种识,
证非真分别,是故名菩萨。
梵语“菩提”是通达之义,“萨埵”是具有思维之义,如是赞叹符合思维、通达之定义的功德是总说。
此外,证悟的四种差别:1、了知或证悟心、意、识三者,其中心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中出现一切器处、外境、身体相,它称为随我证悟,了知所谓我无有他法就是自相续阿赖耶识刹那持续,以染污意向内观缘于我而已。所谓“意”是指染污意,它缘于阿赖耶而执著所谓的我,从属有五种遍行及我见我贪我痴我慢四者。2、如实证悟善不善无记之心位遍行无覆无记,称为证悟细见,因为坏聚见是一切恶见与烦恼的因,所以是认清见的细微根本。3、所谓证悟种种识是指,了知六识聚的自性,也就是了知境、根、作意三者所生的眼识至意识间六识缘于色等六境,连同从属心所,善不善无记、相应具足受的种种自性,称为证悟种种识。4、证悟八识聚,二取本无而分别为有,非真实的分别依他起的自性如幻如梦。由这四种原因,称为菩萨,这是证悟世俗现相之理。
证未证随证,证无实证生,
各别证未证,是故名菩萨。
1、分别证悟世间人前所未证的无缘如虚空般的无分别智慧,即是证未证。2、以后得的智慧证悟诸法等同幻术等分别证悟它,即是证随证。或者,了知未证悟无明等顺式缘起的道理是证未证,了知无明灭则行灭等缘起还灭,即称各别证随证。3、证悟自相法不存在的遍计法,即是各别证无实。4、了知一切所取能取显现依他起以刹那方式产生,即是各别证生。5、了知凡夫异生前所未知的法性二空圆成实,即称各别证未知或未证。以各别证悟上述五种意义的缘故,名为菩萨。这也是从证悟二谛方式而言的。
证实无胜义,证诸义所有,
证所证证基,是故名菩萨。
再者,证悟二谛之理的其余五种差别:1、证悟依他起识中产生显现三界一切所取能取,耽著它而持续感受痛苦,但所取能取实际并不成立,即是证悟实无。2、证悟二空自性圆成实,即是证悟胜义。3、证悟一切二现法仅是遍计实际无有,即是证悟显现二取的一切义。4、证悟蕴界处等尽所有所摄的所有法即是证悟世俗。5、证悟所证之境、能证之基证悟者及证悟三轮无缘即是证悟胜义。由证悟如是三本性及二谛五法的缘故,称为菩萨。
证成就证处,证胎证次第,
证悟除怀疑,是故名菩萨。
再者由了知五种差别而称菩萨:1、证悟成就无上大菩提,即是证悟所现前三身大密严。2、证悟处是指最后有菩萨,了知住于兜率天饶益诸天人。3、证入胎是指了知在赡部洲入于母胎并于彼处成熟有情。4、证次第是指了知入胎后降生、于王宫享用五种妙欲、离开皇宫出家,苦行、于金刚座以化身示现证得菩提。5、证悟成佛后能遣除众生怀疑而转妙F轮。以这五种缘故,称为菩萨,这是从最后有菩萨了知于密严刹土以报身所依现前大菩提后以化身在赡部洲示现大菩提相的角度宣说。
壬二、分类:
具慧慧证得未得,善住证悟随证悟,
妙说无说有无我,未熟真实成熟慧。
从十一种分类的角度称为菩萨,是由了知、证悟十一种差别也称为菩萨。十一种差别是指,了知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贤、劣、远、近。具体来说,1、具慧菩萨了知过去法,称慧知已得,因为过去那些法各自实法已经得到的缘故。2、证悟未来将生的法,即是知未得,因为那些法现在自实法还没有成立或尚未获得的缘故。3、证悟现在法,称为善住,因为已生未灭的缘故。4、菩萨以自己的智慧证悟无常、痛苦等,是知内,因为证悟内在自心的缘故。5、由其他善知识宣说的因中了知,是随外缘而证悟。6、善妙宣说诸法自相共相的智慧,是依靠名称、词句、文字的粗大证悟。7、内在入定的智慧是无可言说无分别安住的细微证悟。8、七地前有我执之细微因的缘故,是有我智慧,是平庸道的下劣证悟。9、八地以上无分别智慧任运自成,也就无有我执的细微因,所以是无我智慧,是善妙证悟。或者,有我是信解行地的证悟,因为没有断除所取能取分别的缘故,圣地断除了所取能取,因此称灭我证悟。10、未成熟慧是指,七地以前的智慧,因为没有获得无勤任运的无分别智慧,所以是远智慧。11、八地以上的智慧称真实成熟,无分别智慧不需勤作而任运自成,所以是近智慧,因为接近佛地的缘故。或者信解行地与圣地分别称为未成熟与成熟。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二十功德品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