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悟的功德之慈诚罗珠宣讲《坛经》小结6
6、证悟的辨别
6、1阿赖耶识与法身的区别(第一课+第六课)
对于寂止禅定的体会,对阿赖耶识的经历,很多人会有的。但是对于般若禅定的体会,我们是不知道的。没有证悟的时候,证悟的境界对我们来说,好比是没有走过的路、是完全未知的区域。我们只是学习了一些理论,但是从来都没有亲身感觉、体会过证悟的境界。
我们只体会过“智慧”跟“禅定”,或者是“法身”跟“阿赖耶识”,或者是六祖讲的“般若三昧、一行三昧”跟“常坐不动,妄不起心”,两种中的后一种,而没有两种都体会过,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很正确地去区分这两种状态。
证悟以前,我们很多时候会误以为禅修中的心平静就是证悟。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有了亲身的证悟经历,那个时候就会发现,这两种状态有很大的区别。用文字来表达的话,这两种状态好象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亲身经历的时候,这两者其实是有很大差距的。只有证悟了以后才能知道这些,证悟了以后,就不会走错路了,因为路已经走过来了。
没有证悟的时候,没有经历的时候,会走错路,这时候是最艰难的。第一个,因为我们自己没有体会。第二个,证悟状态没有办法用语言很准确地表达,我们通过闻思就难以了知。
如果自己在禅定中有了类似于空性的感觉,有三个方法判断阿赖耶识与法身。
第一个方法:直接辨别法。
证悟了以后,就知道这两个境界有非常非常大的区别,可以直接辨别。只有走到证悟层面的时候,才能回头看到这两个境界的巨大差异。
证悟以前,不能用直接辨别法,因为没有证悟的时候,全部靠语言的表达来辨别,而语言是没有办法准确表达的,所以很难把这两个境界辨别清楚。
第二个方法:间接辨别法。
如果是,一方面心虽然很平静,但是通过很长时间的修行,没有什么提升的空间,一直都是一样的;另一方面出离心、菩提心、信心,也是一直都是一样的,反而有些时候还有点衰退,那么这种状态,一定是无记空的状态了。
如果是,一方面一年和一年的体会不一样,体会越来越清楚、越来越强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出离心、对上师三宝和对法的信心,还有对众生的慈悲心,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增长,那么这种状态,一定是证悟的状态了。
第三个方法:上师印证
让上师来区分、来认定:这是普通的禅定境界?还是离空性稍微近一点的感觉?还是证悟呢?到底是什么情况,可以让上师认定。
6、2断绝念头(第八课)
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色身。[敦煌本](第七课)
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第二+八课)
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第六课)
为什么有些时候断绝了念头,就是证悟了法身?有些时候说断绝念头,就是死亡了?有些时候说断绝念头,就是同砖头、石头一样的无情之物?
“一念断绝”就看到法身,这个断绝念头是什么意思呢?不是念头停止了,念头还在,但是每一个念头出来的时候,就看到了它的空性本质,念头没有断绝,念头的执著断绝了。这种断绝,其实就是见到了法身,法身就是佛性、心性、真如、念头的本质。
“一念绝即死”,这个断绝念头是什么呢?不是看到了念头的本性,而是意识中就没有念头了,讲的是像昏迷和深度睡眠时候的断绝念头,就同死亡过程中没有意识一样。
“除妄不起心”是“同无情”,这种断绝念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念头停止下来、没有念头、不产生念头,所有的念头都停止了,就同石头一样的,因为石头也是没有念头的。
这三种状态,都叫作断绝念头,但是内容不一样。有些时候断绝念头是见法身、证悟,有些时候断绝念头是不好的、是误区。要分清楚,在修行、实修的时候很重要。
7、证悟的功德
7、1解脱(第五+四课)
1、若识本心,即本解脱(第五课);2、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敦煌本](第四课)
为什么认识了自己心的本性就能“解脱”呢?这个原理是什么呢?
在佛第二转离四边八戏的般若空性当中,否定的“我”是什么呢?是世俗概念当中的实有的“我”,这个“我”是不存在的。在佛三转清净光明的佛性当中,建立的“我”是什么呢?这个“我”字所表达的内容不是一个人,而是我们内心最深处本质的光明和清澈,这个才叫作“我”。把这个叫作“我”,实际上在这个“我”当中没有自与他的二元概念,也不是相对于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概念而言的第一人称概念,这些自、他、人称的名词在这个光明和清澈当中,都是不存在的。只是为了大家能够了解,所以在语言表达上,把这个就叫作“我”。
当彻底地看到了这个光明和清澈的“我”的时候,由于这个“我”当中没有自与他的二元概念,所以就不产生欲望,也不会产生由欲望带来的烦恼。这些烦恼的心态都不存在了,所有的烦恼都会崩溃的,“解脱”的原理就是这样子的,所以讲“若识本心,即是解脱”。
什么东西不让我们“解脱”呢?就是自己的烦恼。如果烦恼断掉了,就没有什么东西把我们束缚在轮回当中了,所以就“解脱”了。“解脱”有很多层次,多一分证悟就多一分智慧,而多一分智慧就少一分烦恼,而少一分烦恼就得一分“解脱”,最终的“解脱”就是要成佛。
证悟了以后,世界依然存在,对万事万物没有执著了。我们还是要依靠肉体生存,过着跟证悟前的生活差不多的生活。为了创造自己生存的条件,也要朝九晚五照样上班。但是生活不会再给我们带来证悟之前的那些压力和痛苦,这就叫作“解脱”。所以说“若识本心,即是解脱”,如果能够证悟的话,就能真正体会到这些。
佛佗就是教我们用证悟心性的强大力量去面对生老病死,而不是让我们逃避生老病死,或者逃避现状。现状是没有办法逃避的,是自己当下的无明和过去的业力产生的世界。只能面对现状,怎么面对呢?可以在佛教里面学到一整套的方法,用这套方法去面对以生老病死为主的、生活中的一系列痛苦,使我们真正地摆脱痛苦,这就叫作解脱。
7、2断除烦恼(第一+二+三+五课)
烦恼,用什么方法断除呢? 佛教用智慧来断除所有的烦恼。为什么智慧能够断除烦恼呢?
因为烦恼虽然数量很大,但是它的源头,只有一个。这个源头是什么呢?就是无明,也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世界的本质、不了解我们自己的心的本性,所以产生了这么多的烦恼。
对这个“无明”,用什么东西可以把它断除呢?比如说,慈悲心可不可以把它断除呢?不可以的,慈悲心跟“无明”完全可以和睦相处,相互没有影响。同慈悲心类似的很多世俗善心,它们跟“无明”也完全可以和睦相处。所以,用它们去断除“无明”,是不可能的。
只有智慧可以断除烦恼。菩萨一地之前的不同层次的证悟智慧,可以消灭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和烦恼,虽然这时没有办法从源头上、从本质上铲除烦恼的种子,但是完全可以控制表面的烦恼。要到菩萨一地的时候才具有从本质上、连烦恼的种子都消灭的能力。
意识范围当中的痛苦、烦恼,完全可以用证悟智慧去化解,所以它在日常生活当中,乃至整个人生当中,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证悟的作用,是世俗中任何东西都没有办法替代的,比如金钱、权力,都替代不来它控制烦恼、化解烦恼的能力和作用,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7、3对治痛苦(第三+八+十一课)
7、3、1对治精神痛苦
“证悟”后首先消失的是精神上的痛苦,生老病死仍然会有的,但是它们带来的烦恼、痛苦,从此以后就消失了,不存在了。“证悟”可以抗拒生老病死带来的痛苦,因为痛苦来自于执著,而证悟了以后,就没有执著了,没有执著,自然也就没有痛苦了。
证悟的人也会衰老,证悟不能抗衰老,但是它可以抗拒衰老给我们带来的痛苦。衰老平时不仅是自己来,它同时还带来一大堆的东西,比如担忧、痛苦;但是现在它来了,就自己来的,没有带来任何其他东西。证悟的人也会死亡,死亡会来的,它平时来临的时候,会带来很多的恐惧、痛苦;现在它只是自己来了,没有带来痛苦。因为生老病死不带来任何东西,所有我们也就“不取不舍”了,也就用这种态度对待生老病死了。
7、3、2对治肉体痛苦
“证悟”后肉体上的痛苦会不会有呢?“证悟”的人生病的话,会不会有疼痛的感觉呢?有,疼痛的感觉会有的,跟普通人差不多。肉体上生老病死的痛苦,不是很容易消失的,即使是阿罗汉,也有肉体上的痛苦,只是阿罗汉没有精神上的痛苦。
初步“证悟”后再继续修,通过修行的力量,就能对肉体产生作用。当内在“证悟”的力量逐步逐步强大时,就开始控制、能够控制肉体的疼痛。修到这种状况,对肉体上的疼痛,也就不怕了。对于最后生老病死、轮回当中的一切痛苦,根本就不在乎了、根本不怕了。
7、3、3“大乐”
用“证悟”方法去面对,那么世俗的任何痛苦都不是痛苦了。如果现实生活当中的所有烦恼都不能影响我们,所有的痛苦都不会让我们产生恐惧,这种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这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快乐生活,这种境界叫作“大乐”。“小乐”是日常生活当中的幸福、世俗的快乐;“大乐”就是超越“小乐”、更高层次上的快乐,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幸福。
不但我们可以自己解决内心的所有烦恼,自己不怕生老病死了,而且对所有众生产生了更强大的慈悲心,让其他人也不怕生老病死,这就是佛教讲的自利利他、度众生。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慈悲和利他,从此以后,第一,对生老病死的畏惧、恐惧消失了;第二,生活琐事带来的所有烦恼全部消失了;第三,有了非常强大的智慧和慈悲心,以及利他心。这样的人生第一是幸福快乐的,第二是非常有意义的。
佛教讲的方法,跟任何鬼神都没有关系,根本不是神秘的东西,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经验。现在问题是,我们怎么样让自己也有这样的经验。从四加行、五加行,一步一步、一步一步地修,这样才会有的。
8、证悟的关键词
汝之本性,犹如虚空,无一物可见,无一物可知,本源清净,觉体圆明。
心无有心。
定慧一体,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智慧观照,念念不愚,不取不舍,内外明彻。
内外不住,去来自由,通达无碍;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
烦恼即菩提。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无念,无忆,无著。
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
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
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禅定。
外于一切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
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9、感恩
9、1感恩堪布、仁波切宣讲禅宗顿门之经典!
9、2、感恩不同国籍的学者们研究《坛经》!感恩全世界的博物馆、图书馆收藏《坛经》!
9、3、六祖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六祖还曰:“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