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壬二、具相地之功德:
诸地一切时,具慧之功德,
承许止与观,二俱五本性。
“诸地一切时”,于圣者的所有十地,一切时分。
“具慧之功德”,具慧菩萨那些地的功德,归根到底,有五个方面的承许。寂止方面有两个功德,胜观方面有两个功德,寂止和胜观二俱的一个功德,总共有五个本性的功德,是怎么样分的?
“承许止”,承许有依于寂止方面的两种功德。
第一功德是,以寂止心堪能的威力,每一刹那也能摧毁灭尽成为烦恼障、所知障随眠的一切习气所依。
一般信解行地的时候,依靠寂止还不能摧毁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习气;到了得地的时候,通过禅修,依靠寂止的能力,可以摧毁很多习气,智慧和禅定无二无别。
习气分为烦恼的习气和业的习气。烦恼习气的话,获得阿罗汉果位[注2]的时候,也不能完全摧毁,比如舍利子[注3]前世当过毒蛇,嗔恨心比较重,得阿罗汉果位后,还有一些嗔恨心的习气,偶尔会发脾气;必陵伽婆蹉[注4]前世当过婆罗门,非常有学问,很傲慢,得阿罗汉果位后,还是比较傲慢。
业习气的话,由于前世的业,今世变成了什么样的。获得阿罗汉果位的时候,也不能完全摧毁。比如蜜婆私诧[注5]以前五百世当过猴子,得阿罗汉果位后,有时候会腾跳树木。牛呞比丘在很多生世当过牦牛,得阿罗汉果位后,还是穿着比丘的衣服天天到森林、草地上打转,把衣服扯得破破烂烂。迦叶尊者以前很多世都是歌星,得到阿罗汉果位以后,看到有人唱歌、弹琴的时候,他会不由自主地跳起来。难陀尊者也有很多毛病,一个是他的贪心比较重,得阿罗汉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另一个是前世特别喜欢唱歌,得阿罗汉的时候,有时候就会唱歌。
我们这里的有些出家人,前世的爱好习气复发,听到音乐的时候,就跳起来了,袈裟一直在动。这是正常的,毕竟是凡夫人。(众笑)
得地的时候,依靠寂止可以摧毁习气。
第二功德是,信解行地的止观能削减习气相而不能从根本上摧毁,一地以上一一刹那从根本上摧毁。如是远离有色无色、有为无为等异体法之种种想,品尝到心一缘安住无相的法喜。
得地菩萨肯定安住得很好;而没有得地的人,修上师瑜伽安住的时候,有些人胡思乱想,有些人安住三分钟就开始做梦,有些人把当天最重要的事情想起来了。
这两种成为寂止方面的功德。
“与观”,依于胜观方面的两种功德。
第一功德是,虽然诸法于无相中一味但获得十方三时所知法光明教法的无量安立无偏颇的法光明。
得地的时候,认识了心的本性,获得了法光明。
第二功德是,未经思择也会真实显现与清净时随同的诸相。
得地的时候,没有任何分别念,自然而然现前了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的清净相。
“二俱”,以及依于止观两方面的共同一种功德是指,越来越向上受持解脱断与证悟法身之因。
寂止和胜观这两者境界越来越高的时候,具有断除一切障碍,获得一切智慧的功德。
“五本性”,这五种功德是菩萨以内在自我领受所了悟,因此也可作为地之相。
安慧论师在讲义当中,只讲了三个功德,第一个是寂止的功德,第二个是胜观的功德,第三个是寂止和胜观一起的功德,没有分五个功德。
安慧论师的讲义,对以后的几个偈颂,没有做解释。他是有点忙,还是怎么原因,后面的部分没有写完。麦彭仁波切在讲义中说了,“以下没有宣说”。后面的偈颂,安慧论师没有宣说。
麦彭仁波切是以安慧论师的讲义为主,而撰著本部讲义《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的。
我听受上师如意宝传讲的《经庄严论》,接近三十年了,好多地方已经忘了是怎么讲的。《经庄严论》的注释也不是特别多,我在四年当中,不管翻译的时候,还是讲述的时候,都看了安慧论师的讲义。把里面的智慧,基本上给大家讲了。
我今天特意把这本书拿来了,给大家看一下,(师举书示意)这是后面部分的一本,前面部分还有一本。安慧论师的讲义,四年当中我很认真地讲了,已经圆满了。今天我很开心,依靠安慧论师的讲义,基本讲完了这部论,特别感谢安慧论师的讲义。后面的两节课,没有看的了,只能依靠自力做简单解释。
安慧论师的讲义,没有汉文版的;要是有的话,你们就可以看了。
我们这次讲的《经庄严论》,有些道友正在做讲记,算是比较大的工程,不知道什么时候完成。一般是这样的,讲者在的时候,大家觉得无所谓,甚至天天骂他;当讲者不在以后,大家也许有一些珍惜感。
下面讲十地的释词,比较简单,我不广说,字面做简单解释就可以了。
为什么叫极喜地?为什么叫无垢地?为什么叫发光地?为什么叫焰慧地?名称的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取这样的名称?
汉地对人的名字,好像没有什么解释的。藏地的人名,会讲一些理由。为什么我叫吉祥?为什么我叫拉姆?我长得不是那么好看,为什么我叫天女?
每一个地,为什么叫这样的名称?《入中论》里面,地的名称是对应十波罗蜜多来讲的。这里没有与十波罗蜜多对应,实际上也可以对应。
师念藏语传承。
辛七、释词:
见近于菩提,成办众生利,
生起极欢喜,故名极喜地。
第一地叫做极喜地,为什么叫极喜地?
“见近于菩提”,见到自利接近决定获得无上菩提。离开了凡夫地,有把握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获得佛果,这是第一个极喜的原因。
菩萨是很幸福的,不像凡夫人一样的,今天很开心,明天很伤心。夏天花比较多,身体也健康,周围没有什么烦恼的事,“今天真快乐”。有些旅游的人,到了喇荣山顶上的时候,特别开心。过一会儿会不会这样?也不好说。到了宾馆里面,与别人不和吵架,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
一地菩萨不会这样的,他很快就能获得菩提。
“成办众生利”,能成办其他众生利益,一定会利益众生,这是第二个极喜的原因。
有些人很想利益众生,心很切。我今天早上开门的时候,有一个女众正坐着,把我吓一跳。我问,“你有什么事”,她说,“我一定要利益众生,如果没有得到利益众生的能力,我死也不会走的”。我刚开始想,她是不是有什么问题?结果真的好像很想利益众生。我说,“你先念一万遍莲师心咒再说”,她就答应了。有些凡夫人,内心真的很想利益众生。但利益众生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当然发这个愿,还是很好的。
一地菩萨完全有把握、有能力利益众生,所以他很开心,有欢喜心。
“生起极欢喜,故名极喜地”,一个是近菩提,一个是利益众生,这两个原因,而生起极度欢喜,因此一地称极喜地。
《华严经》中讲的原因,比较多,我就不多说了。
离破戒勤垢,故名无垢地,
放法大光明,故名发光地。
第二地叫做无垢地,为什么叫无垢地?
“离破戒勤垢,故名无垢地”,远离破戒、勤作作意下乘之垢的缘故,称为无垢地。连梦中也不会犯戒的,绝对不会有破戒的现象,没有任何勤作地清净了全部的垢染。
凡夫人受戒也好,行持善法也好,需要勤作,“我不能做坏事,我一定要用正知正念护持戒律”。到了第二地菩萨的时候,就很自然了。
《十住毗婆沙论》中讲的,“菩萨住此地,自然不行恶,深乐善法故,自然行善道”,菩萨到了二地的时候,自然而然不行恶,自然而然行善。
有些道友善根比较厚一点,行持善法,断除恶业,对他来讲是很容易的;而有些业力深重的人,行善法自然而然很困难,造恶业自然而然很方便,各方面的能力都很不错。
第三地叫做发光地,为什么叫发光地?
“放法大光明,故名发光地”,以等持力获得无量法,对他众也放射出正法大光明,因此称为发光地。
三地菩萨的禅定功夫非常好,三摩地获得了自在,给别人讲法就很容易。如果没有禅定功夫,光是夸夸其谈,可能没有人听;即使有人听,也不一定能得到很大的利益。
三地菩萨对他众宣说佛法时,能放射出佛法的大光明。不是三地菩萨的脸特别光亮、一直发光,不是这个意思。
如此菩提分,具有尽焚焰,
彼地焚二障,是故名焰慧。
第四地叫做焰慧地,为什么叫焰慧地?
“如此菩提分,具有尽焚焰”,如是精进修行三十七道菩提分法,而具有能焚烧烦恼障、所知障的光焰。
“彼地焚二障,是故名焰慧”,由于四地能焚毁二障,因此称焰慧地。
师念藏语传承。
成熟诸众生,亦能护自心,
具慧行难行,故名难行地。
第五地叫做难行地,为什么叫难行地?
“成熟诸众生,亦能护自心”,五地证悟四谛而能成熟一切有情,安忍一切众生邪行,也能防护自心,这两种是难行。
度化众生很难,凡夫人不要要求太高了,度不了众生,也不要到别人的门口去静坐。要慢慢来,不要非要用一种方式。
护自己的心也很难,凡夫人经常产生烦恼。
“具慧行难行,故名难行地”,由于具慧者难行能行的缘故,称为难行地。
依于般若度,复次现前此,
轮回与涅槃,故名现前地。
第六地叫做现前地,为什么叫现前地?
“依于般若度,复次现前此”,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而现前顺式缘起的轮回与还灭的涅槃这两者的自性。
“轮回与涅槃,故名现前地”,而不住轮涅,因此称现前地。
现前什么?顺式缘起和逆式缘起的轮回和涅槃无二无别、轮涅无二。
在《入中论》里面,前面的五地,讲得很略;六地讲得很广;后面的地,只象征性地讲了。说明六地的境界,很难现前。
以前讲《入中论善解密义疏》中六地的时候,有一个老菩萨说,“堪布,你可不可以讲得快一点?那个现前地好难,我都不想学了”。大概是八九年,人不多,大概十几个人,是我们最早的时候,正在创业的时候。(众笑)
随系一行道,故许远行地,
不为想动摇,故名不动地。
第七地叫做远行地,为什么叫远行地?
“随系一行道,故许远行地”,与一行道八地相联,与其接近,是它前面的无间阶段,勤作修行究竟的缘故承许为远行地。
七地之前,要勤作;到了七地的时候,就可以远走高飞了,远远离开清净和不清净的勤作。
第八地叫做不动地,为什么叫不动地?
“不为想动摇,故名不动地”,不被六地以下的相想及七地无相有勤作想所动摇,无分别智慧任运自成的缘故,称为不动地。
八地之前,有相和勤的分别念,不是任运自成的;到了八地的时候,不可能被任何分别动摇了。
师念藏语传承。
下面讲第九地和第十地。
无碍解妙慧,故名善慧地,
如云遍法空,故名法云地。
第九地叫做善慧地,为什么叫善慧地?
“无碍解妙慧,故名善慧地”,具足四无碍解的殊胜善妙智慧,因此称善慧地。
有四无碍解的智慧,能讲经说法成熟众生,前面讲功德的时候,也讲了。
第十地叫做法云地,为什么叫法云地?
“如云遍法空,故名法云地”,如同大云遍布虚空般,无量总持等持如大云般周遍心相续法界虚空或整个范围,因此称法云地。
智慧虚空当中,有总持和等持的云朵,能降下法雨。
大概十年前的时候,学院传法不是很方便。“今天有没有下雨”,意思是今天有没有课;“今天石头下雨,明天木头下雨,后天铁块下雨”,意思是今天某个堪布有课,明天哪个堪布有课。大家都明白,石头是谁,木头是谁,铁块是谁,下的雨也有各种各样的。在特殊的一段时间当中,这样说话,比较方便。
现在也有人经常讲,“今天有没有下雨”。有些人真的认为,喇荣下雨了。实际上,雨是法雨的意思。
前面已经讲完了十地。
于行种种善,欢喜恒安住,
菩萨之诸地,承许名为处。
若问:这十地是菩萨所安住之处的意义是如何的呢?
“于行种种善”,对于修行某地及其所摄的福德资粮也好、智慧资粮也好,无量种种善法。
“欢喜恒安住”,以十分欢喜的心态一切时分恒常安住的缘故。
就像万物可以安住在大地上一样,依靠十地,菩萨能安住。各种福德资粮、智慧资粮,所有的善法,可以安住在菩萨的相续当中。
“菩萨之诸地,承许名为处”,菩萨的一切地承许名为处。地也可以叫做处,也有处的意思,很多功德依靠它。
菩萨相续的层次、阶段,称为地。一地菩萨、十地菩萨,是出世间最高阶段功德所依的名称,表示智慧的层次、认可的阶段。就像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你是几年级的?我是一年级的;我是三年级的;我是高一的;我是高三的;我是大一的;我是大三的。
无量无畏故,不可估量故,
后后胜进故,彼等许为地。
为什么叫地呢?
“无量”,梵语当中所谓的地,叫“布莫”,就像世间当中的大地,是无量的大种也好,有情也好,植物也好的所依。同样的,菩萨诸地也成为无量所化众生的所依处。
(师背诵藏语)龙猛菩萨在《亲友书》里面讲,“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戒律就像大地是一切有情和无情的所依一样,是一切功德的所依。
诸地是无量所化众生的所依,这是第一方面的原因。
梵语南无布达雅、南无达玛雅、南无僧伽雅,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意思,其中南无的本意是顶礼,但是翻译成汉语皈依。顶礼和皈依,意思好像也是一致的,顶礼肯定皈依,皈依会不会顶礼?应该也需要顶礼。
“无畏故”,依靠地无有堕落的怖畏,作为境域与行往其他行境的基础。同样的,菩萨诸地是令所化众生无所畏惧之处的缘故。
依靠大地,万物不会掉落下去,可以行走和旅行;依靠诸地,无所畏惧,这是第二方面的原因。
我们没有得地就会害怕,一个人住在屋子里面,老鼠跑出来的时候,就有一点点害怕、畏惧。得地菩萨不会这样的,他没有畏惧。
“不可估量故”,成为上上地无量功德的那些分位。
菩萨能度化无量的众生,无畏摧毁各种各样的违缘,有不可估量的各种各样的功德,这是第三方面的原因。
得地的功德,在《入中论》和其他经论当中讲了很多。一地菩萨的功德是什么?二地菩萨的功德是什么?到了后来的地,用世间的文字都没办法描述。
“后后胜进故”,后后越来越向上行进的所依。
依靠大地无量的功德,依靠大地不畏的功德,有了大地的基础,所有的有情、植物越来越兴盛,越来越发展。同样的道理,菩萨有了从一地到十地的所依,功德不断增上,越来越有进步,越来越殊胜,这是第四方面的原因。
“彼等许为地”,因此菩萨的那些处承许名为地。安立地并不是没有意思的,而是非常有意义的。
对于地道的功德,自己应该发愿,“虽然我现在没有得地,但是总有一天,会圆满五道十地的”。
藏地也好,印度也好,汉地也好,有些高僧大德一生就获得了金刚持如来果位、八地菩萨的果位。从上师们的传记当中,就能看得出来。
我建议,学习一些传记,这对自己是很有帮助的。在传记里面,以前大德们讲经说法的精神,很让人感动。比如清凉国师一辈子讲了五十遍《华严经》,每天能讲八个多小时;宗喀巴大师一天能讲十五堂课、十七堂课、二十一堂课;慧思一天讲十一堂课;法王如意宝一天讲八堂课。
不知道什么缘起,我去美国哈佛大学两次,他们的藏传研究班都在学习传记。第一次一三年去的时候,他们正在学习空行母益西措嘉的传记;去年去的时候,他们正在学习智悲光尊者的传记。
我以前翻译过很多传记,但是很多人好像没有翻阅。“益西措嘉空行母的传记有什么看的?智悲光尊者的传记有什么看的”。其实通过传记能够知道,当时的生活、文化是怎么样的,大德的修行是怎么样的。比如藏地国王松赞干布、赤松德赞时期,佛教怎么样兴盛;后来佛教受到了怎么样的迫害。
不要认为,我只求大圆满最高的法,传记只是故事、长篇小说。这样的说法,有点不对。以前学院的堪布堪姆当中,有些人特别喜欢看高僧大德的传记,课堂上讲高僧大德的传记,让听者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转变。
我为什么讲传记?因为稍微多出了一点时间,就用智慧顺利给大家补充了一下这个内容。
现在的时间,刚好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