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1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佛说无上依经》,大正藏 No. 0669 ,梁天竺三藏真谛译,卷下:
嘱累品第七
佛告阿难。汝可受持此正法门。尔时阿难长跪白佛。我今从佛闻此深法。得未曾有顶戴奉持。世尊。当何名此经云何受持。佛言。阿难。此经名无上依。亦名未曾有。亦名摄善法。亦名清净行。亦名行究竟。阿难。有十种法受持此经。何等为十。一者书写。二者供养。三者传流。四者谛听。五者自读。六者忆持。七者广说。八者自诵。九者思惟。十者修行。阿难。此十种法能持此经。真功德聚无量无尽。阿难。譬如如意珠王所在之处。一切众宝悉皆出现。持此经人亦复如是。一切善法皆悉得成。阿难。譬如一切树林药草。悉依于地而得生长。善法亦尔。皆因此经而得增长。阿难。譬如一切善法已生现生当生是不放逸之所摄持。不放逸行最为第一。若经说声闻法。若经说缘觉法。若经说菩萨法。此经所摄最为第一。阿难。譬如转轮圣王。若王在世七宝常随。此经亦尔。若住于世佛宝法宝僧宝种性相续不绝。阿难。汝可展转广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演说此经。何以故。欲令一切诸众生类于如来处种善根故。佛说此经已阿难及大会菩萨摩诃萨。帝释梵众护世天等。闻佛所说希有法门。欢喜踊跃信受奉行。
[注2]《俱舍问答》,第八品分别定品问答题:
745、八种解脱是指哪些?什么是内有色观外色解脱、内无色观外色解脱、净色解脱?
答:八种解脱:
(1)内有色观外色解脱; (2)内无色观外色解脱;
(3)净色解脱; (4)空无边处解脱;
(5)识无边处解脱; (6)无所有处解脱;
(7)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8)灭尽解脱。
内有色观外色解脱:于自内身有色想之贪,为了对治去除此贪,即行观察外色是不净,如青瘀等相,令内身色想贪欲不起,名内有色观外色解脱。
内无色观外色解脱:于自内身已无色想之贪,虽然已除贪,为了令其坚牢之故,观察外色不净青瘀等相,令内身色想贪不起,名内无色观外色解脱。
净色解脱:外观清净可爱色法,令内身色想贪不起,名净色解脱。
746、什么是八胜处?为什么叫胜处?
答:八胜处:
(1)内有色想观外色少; (2)内有色想观外色多;
(3)内无色想观外色少; (4)内无色想观外色多;
(5)内无色想观外色青; (6)内无色想观外色黄;
(7)内无色想观外色赤; (8)内无色想观外色白。
胜处:是指获得自在。发起胜知、胜见的禅定之处,于禅定中修习观想,现见所缘形色、显色净妙,胜过其他,心不外散。
747、八解脱所依、本体是什么?修持的必要是什么?初二解脱为什么第三禅以上不具足?
答:
初二解脱于初二禅正行中具有,于三禅中无有,因为彼等只是色贪的对治,而三禅中无有根识,故不存在色贪,所以色贪之对治也不存在。
748、八胜处的本体、地、对治和所缘等如何安立?
答:
八解脱与八胜处不同:解脱是背离所缘,而不胜过,此胜处是随心所欲信解所缘,以不生烦恼的方式胜过(其他)。
749、什么是十种遍处?它们的本体、所依和行境是什么?
答:遍处:指能令观想所缘境的地大等行相不间断周遍之义。
十种遍处:地大遍处、水大遍处、火大遍处、风大遍处、青遍处、黄遍处、赤遍处、白遍处、空无边遍处与识无边遍处。
750、解脱、胜处、遍处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答:解脱、胜处、遍处三,前前为因,后后为果。
解脱:唯能于境背离贪心,不能自在胜伏;
胜处:于所缘境能够获得自在而胜伏之;
遍处:于所缘境作无边行相。
(《大毗婆沙论》八十五:此中解脱唯于所缘总取净相,未能分别青黄赤白。后四胜处虽能分别青黄赤白,而未能作无边行相。前四遍处非唯分别青黄赤白,而亦能作无边行相。谓观青等一一无边,复思青等为何所依,知依大种故。次观地等一一无边。复思此所觉色由何广大,知由虚空故,次起空无边处,复思此能觉谁为所依,知依广识故。次复起识无边处。此所依识无别所依,故更不立上为遍处。)
751、八解脱等二十六种功德是如何而获得的?他们所依的身份是什么?
答:二十六种功德中灭尽解脱,即灭尽定,佛离贪染自然而得;而声缘罗汉或三果圣者等皆以加行而得。
所依身份是圣者,初起唯在人中。
余二十五种功德有两种方式获得:
(1)若是曾经修习熟练,则唯是以离贪而得;
(2)若未修习熟练,则通过加行勤作而得。
余二十五种功德获得的所依身份:
(1)四无色解脱与二无色遍处所依身份是三界有情;
(2)余十九种是唯在人中生起,因为必须依靠决定正教而生。
[注3]《大智度论》,大正藏 No. 1509 ,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卷第二/大智度初品中婆伽婆释论第四:
复次长老必陵伽婆蹉常患眼痛。是人乞食常渡恒水。到恒水边弹指言。小婢住莫流水。即两断得过乞食。是恒神到佛所白佛。佛弟子必陵伽婆蹉。常骂我言小婢住莫流水。佛告必陵伽婆蹉。忏谢恒神。必陵伽婆蹉即时合手语恒神言。小婢莫嗔今忏谢汝。是时大众笑之。云何忏谢而复骂耶。佛语恒神。汝见必陵伽婆蹉合手忏谢不。忏谢无慢而有此言。当知非恶。此人五百世来常生婆罗门家。常自憍贵轻贱余人。本来所习口言而已。心无憍也。如是诸阿罗汉。虽断结使犹有残气。
[注4]《大智度论》,大正藏 No. 1509 ,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卷第四/大智度初品中菩萨释论第八:
问曰。若自有福德自有智慧。如是人佛能度。若无福德智慧佛不度。若尔者自有福德智慧不待佛度。答曰。此福德智慧从佛因缘出。若佛不出世。诸菩萨以十善因缘四无量意。后世罪福报种种因缘教道。若无菩萨。有种种经中说。人得此法行福德因缘。复次人虽有福德智慧。若佛不出世。是世界中受报不能得道。若佛出世乃能得道。是为大益。譬如人虽有目日不出时不能有所见。要须日明得有所见。不得言我有眼何用日为。如佛说二因二缘能生正见。一从他闻法。二内自如法思惟福德事故。能生善心利根智慧故。能如法思惟。以是故知从佛得度。
[注5]《现观庄严论讲解》8品法身49-55讲记:
己二(广说意法身之功德)分二:一、总功德;二、别功德。
庚一、总功德:
。。。。。。
四一切清净,十自在十力,
四种无所畏,及三种不护。
。。。。。。
13、十力。
(1)知处非处智力:善法中产生快乐,恶法中产生痛苦,这就是处(合理的),善法中产生痛苦就是非处(非理的),举例来说,药有治病的能力,而毒没有这个能力,佛陀的智慧对于这一类道理完全通晓。
(2)知业报智力:杀生、偷盗等各种各样的业究竟得什么果报,其细微处连声闻、缘觉也难以了知,只有佛陀能够彻知。
(3)知种种解智力:众生的知解、智力千差万别,
(4)知种种界智力:对诸法的界性无碍通达。包括人的根基、界性也是不同的,“质量”不同。有的很聪明,有的比较笨,又有的在世间法上很聪明,有的在出世间法上很聪明,这些属于界性。
(5)知根胜劣智力:了知众生根基是利是钝。
(6)知遍趣行智力:众生造何种业而趣往哪一道,这些差别佛陀完全了知。
(7)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对于各种禅定的因、性相、功德等完全了知。
(8)知宿住随念智力:了知众生宿世的因缘。
(9)知死生智力:了知众生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此死彼生的情况。
(10)知漏尽智力:佛陀彻底灭尽了二障的习气种子,于此如实遍知。
《入中论》中对十力有详细解释,可以参照学习。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辛八、得地:
得地有四种,即是以信解,
趋入诸行为,证悟及成就。
得地有四种,对大乘义获得信解是信解行;获得行为的信解行地,趋入十种法行;获得证悟地是一地至七地间,因为证悟法义的缘故;获得成就是三清净地,因为无分别智慧无勤成就的缘故。以上是以信解、行为、证悟、成就而得地方式的四种差别。
信解大乘者,信解小乘者,
二者为欲求,及与为调化,
坚稳之四行,依经随同说。
菩提分行为,如果广分,则有无量,摄略归纳,信解大乘者是六度行;信解小乘者主要是三十七道品的行为;这两者为欲求威力门是神通行为;为调化成熟所化众生,则是四摄事行为。如是坚稳菩萨的四种行为,此论也是依照《宝髻请问经》而随同解说。
宣说地道法菩提分本性品归纳:
赞叹前面所说的大菩提果功德的诸偈颂是经行十地而获得果功德之理,以四无量至六度功德之间及佛地法相分析的两颂之间宣说:
赞叹佛陀的四无量功德:
慈悲有情尊,值意离意尊,
不离意趣尊,利乐汝前礼。
以“慈悲有情尊”总说。分别而言,慈无量是愿众生值遇安乐的意趣,悲无量是愿众生离苦的意趣,喜无量是愿众生不离安乐的意趣,这三种是令众生安乐的意趣。舍无量是无有贪嗔烦恼而等舍安住的意趣。于如此具有利乐一切有情意趣的佛陀您前,三门以最大恭敬而顶礼。
决定脱诸障,胜伏诸世间,
智遍诸所知,心解汝前礼。
解脱、胜处、遍处:有色观色解脱至灭尽解脱之间八解脱、内色观外色少胜处等形色显色共八胜处、地水火风空识青黄白红十遍处,这些是等持幻化自在的道,因此以解脱发起,以胜处行持,以遍处成就。佛陀的这三种是无分别智慧本体任运自成,比世间人、声闻、缘觉修行那些法超胜。能仁佛陀心相续具有的八解脱不仅仅是解脱了各自分别的违品,而且决定解脱一切二障连同习气。同样,八胜处,不仅仅是形色显色胜处而且胜伏一切世间,遍处不仅仅是显现周遍地等相似对境,而且以佛陀您的智慧周遍一切所知。于以心解脱等至障、烦恼障、所知障的世尊您前顶礼。
摧毁诸众生,无余诸烦恼,
破惑于惑众,悲悯汝前礼。
无染等持:声闻、缘觉只是防护不令众生缘于自己而生烦恼,如来的无染等持,是能摧毁一切众生的无余一切烦恼,特意为利益生烦恼的有情而前去,摧破他们的烦恼。于悲悯一切有烦恼众生的世尊您前顶礼。
任运无贪执,无碍恒入定,
能答诸所问,是尊汝前礼。
愿智:声闻们,当别人提问等时,要特意入定于等持才能部分了知,而既不是无碍了知一切所知也不是恒常入定,不是能答复一切询问。佛陀的愿智具有与之相反的五种特点,无勤任运自成;不具有烦恼的习气或者不需观待入定而无有贪执;断除所知障而对任何所知均无质碍;恒常于入定中如如不动;能答复众生所提出的一切问提。于具有如是功德的世尊您前顶礼。
所能依所说,语知为能说,
智慧恒无碍,善说汝前礼。
四无碍解:所依法与能依义二者是所说,语言——懂得一切众生之语的词无碍解,了知所有所知的无边辩才,这两种是能说。于以智慧恒常无碍善说妙法的世尊您前顶礼。
前往知众行,了知彼等语,
来去及出离,善授汝前礼。
六通:以神境通前往所化众生所在处;以他心通了知众生心的八万四千行;以天耳通之力了知众生语言;以宿命通了知众生由何来此;以天眼通了知未来去往何生处;以漏尽通善加传授出离轮因之理。于具有如是功德的世尊您前顶礼。
有情现见您,知是大丈夫,
唯见令极喜,是尊汝前礼。
具三十二妙相八十随好:一切众生见到您的身体,就会知晓这是大士夫,是大丈夫,仅仅见到就能令人心里极其欢喜,于具有如是功德的世尊您前顶礼。
受住及舍弃,幻化及转变,
等持与智慧,自在汝前礼。
四种清净:因所依或处或身体清净而如意自在重新受生所依身体,如意自在使那一所依安住,如意自在舍弃寿行;因所缘清净而能自在重新幻化前所未有的身体,以前有的能自在转变;因心清净而纯熟等持;因智慧清净而自在拥有不可思议的智慧。于如此自在的世尊您前顶礼。
方便皈处净,于大乘出离,
欺惑众生魔,摧之汝前礼。
十力:以知处非处力了知因非因而摧毁欺惑转生善趣恶趣之因或方便的魔,诸如摧毁欺惑说有害的供施等非善趣之因是获得善趣的方便;以知业报力,摧毁欺惑说不属业力本不能自在救护的自在天等为皈依处的魔;以知一切染净静虑力摧毁欺惑说仅获得禅定无色定就解脱清净轮回的见解之魔;以剩余七力,摧毁对于大乘出离方面欺惑众生之魔——以知一切界力了知种姓;以知种种信解力了知信心;以知种种根性力了知所化信心等分类中法器的差别;以知前世力、知死殁力了知正道之所依;以知一切行道力了知正道的本体;以知漏尽力了知出离之果。对所化如是宣说,从而摧毁欺惑说大乘道出离以外的魔。于摧毁欺惑众生之魔的世尊您前顶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