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7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4-11-21

  NO.7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252-282,17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戊四、菩提分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己一、供养佛(284)+己二、依止善知识(285-290)+己三、四无量心+己四、此品总结

  己三、四无量心=庚一、解说四无量(292-298)+庚二、别说悲无量心

  庚二、别说悲无量心=辛一、所缘境(300)+辛二、果(301)+辛三、作用(302)+辛四、分类(303)+辛五、宣说大悲之差别(304-308)+辛六、赞叹功德(309-311)+辛七、生悲心之因+辛八、菩萨悲心以平等性差别超胜+辛九、最胜悲心

  辛六、赞叹功德=壬一、以三种差别总说(310)+壬二、别说难以证悟(311)

  311、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六壬二、别说难以证悟。

  坚稳悲布施,布施令安乐,

  享用三界乐,不及彼一分。

  利生以悲悯,不舍苦轮回,

  悲尊为利他,何不甘受苦?

  悲尊悲布施,受用彼生慈,

  摄受生彼力,成乐恒增长。

  以悲广行增,以施成熟乐,

  一切普引领,如教懦弱者。

  悲苦成痛苦,苦者未得乐,

  悲尊何能乐?他乐自方乐。

  悲尊教自施,不求自安乐,

  受用令他乐,不异自非乐。

  彼乐乐己施,及果施众生,

  汝于我有作,果皆予彼等。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79-111       2017年05月26日

  有几件事情说一下。

  第一件事情,等会儿下课后,学院这边的道友要停一下。我刚才想有件事情要说的,现在想不起来是什么事了。到时候可能会有事情的,学院这边的道友,注意一下吧。是什么事情呢?这是第一个事情。(众笑)

  第二件事情,过一段时间,六月四号早晨的八关斋戒,只是居士参加,出家人就不用参与了。因为出家人一般都受了沙弥戒以上的,八关斋戒按照声闻乘,层次方面有点差别。如果以后有密乘的八关斋戒,出家人再参加吧。

  四号早晨的八关斋戒,主要是在家居士,或者没有受沙弥戒的人参加。提前给大家讲一下,这是第二个事情。

  第三件事情,去年和今年,学院安排了一些法师、一些堪布、堪姆、辅导员,在各个地方,包括东北、福建、云南、甘肃,很多地方,建立当地合法的道场。在这个过程当中,希望当地学会的道友们,给予支持。这些法师在学院待了很多年,自己修行也好,讲经说法也好,各方面都是可以的,大家应该给予各方面的支持。

  学会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应该灵活处理各种事情。在闻思修行方面,不去研讨和研究和监督,而在一些可以灵活处理的事情上,往往做大、做细、小题大做,给大家带来很多麻烦。

  有些道友在管理上,的确不是特别擅长,因为灵活度把握、掌握得不是很好。对小的事情,特别重视、细致;对大的事情,基本上不闻不问,造成很多麻烦。

  很多人都对我有意见,在学会的管理制度中,我该说的承诺,已经说了。但是在下面的操作过程当中,经常出现诽谤其他高僧大德的现象,有些弟子去看一看自己的上师,可能被要么开除,要么怎么样。

  我希望各地的负责人,在管理方法方面,应该多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理念,同时把握全局。要从整个弘法利生的利益出发,不应该有个人告状等等的私利。

  我这边的法师们一直强调,听到一个消息的时候,不能马上去执行。因为听到的有些说法,是有些人有目的故意说的妄语。

  现在整个的社会体系,在很多方面是不完善的,正因为这样,佛教团体当中有很多世间的习气。有些事情不得不处理,但有些事情,是因为嫉妒心、个人关系不好,故意扩大上上下下管理人员的矛盾。

  所以我今天给大家讲一下,希望各个地方,不要有很多的是非。如果是非特别多,我们这边会撤散一些。佛教团体,我们觉得,有的话,是很好的;但是如果是非问题一直解决不了,那长痛不如短痛,就让他们自己学吧。说起来好听一点,“让他们自学”,我们知道,大海捞针,再也见不到他们了,但是也没办法。

  各地居士之间的关系太复杂,个人利益经常拿到集体当中。对发个信息、小小的一些事情,希望大家不要跟踪、追问,这样没有必要。现在全世界信息那么发达,要对所有的事情都跟踪,是没办法的。虽然没有必要像七十年代那样,封闭很多信息,但是也没有必要故意大肆宣传各种各样的人。

  我在课前给大家说明一下,总而言之,学习平台应该是很简单的、比较纯洁的、不杂利益冲突的。个人利益是冲突的因,希望我们的平台不要被染污。

  我是这么想的,大家依靠平台,对遇到困难的人,可以经常去帮助、看望。死了也好、病了也好、没有朋友也好、工厂倒闭也好,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人需要帮助。佛教徒如果有能力的话,可以在人力、财力,很多方面提供帮助。

  对不必要的冲突、个人之间的是非,尽量不闻不问,这样好一点。

  我在这里应该有权利说,这个平台是我们在虚空当中建立起来的,近取因跟我有关系,有一部分当地的负责人,只是俱生缘。但有时候好像我都不是近取因了,变成了俱生缘,他变成了近取因。学会成了他的了,我说了还不算。我们以遥控的方式管理,慢慢地法师说了也不算、我说了也不算,他说了算。但最后因缘不具足的时候,他也不得不化为乌有。

  对各种各样社会群体中需要帮助的人,佛教团体一定要帮助他们,这是一个方面。

  还有一个方面,这几年,学院这边,新收的出家人,一个都没有,常住也没有。很多法会,在住宿这些方面,都没办法接待。

  今年也是,包括金刚萨埵法会,都没有接待条件。到时候,剩下的内部出家人照样念仪轨,网上可以给大家同步。不建议到学院来,少数的这些出家人没办法给大家现场服务。

  现在我想起来了刚才的问题,好。(众笑)

  课后还是有话说的,现在记下来。应该不会忘,记性没有那么差。是不是我变成疯疯癫癫的了?你们天天笑。

  我刚才已经说完了,该说的说完了。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给夏擦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师念藏语传承。

  两个颂词、两个颂词地给大家念传承,好吧。

  今天继续讲大悲心的功德,凡夫人是难以通达的、难以证悟的,下面又有不同的内容。

  我的确感觉,《经庄严论》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不得不学的必修课。如果你不懂《经庄严论》,口头上“我是大乘佛教徒”,我是有点怀疑的,大乘的教义和理念,你也许不是很清楚的。所以不管是学识渊博的人,还是普通的出家人或者在家人,如果真正想了解大乘佛法,我建议,还是要系统学习这部论典。

  这次我讲的,不算特别广,也不算特别略,反正以自己的智慧,把前辈大德们的讲义作了叙述。应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颂词大义,表达出来了。

  我记得,法王如意宝讲的时候,好像三四个月就讲完了,每天讲这个长页的四篇多。

  法王去北京高级佛学院之前,特意要求印,黄色的纸上面印《经庄严论》。然后让我们请,好像是十多块钱还是多少,当时觉得特别贵。但是法王马上要讲了,也没办法,不得不请。大家也很欢喜,一直等待着。

  八九年法王从拉萨回来,应该是一个冬天讲的。法王讲完了以后,每天下午要辅导一次,第二天早上也辅导一次。我们在露天的院子里面辅导,有时候刮大风,好多道友的书被风吹到空中,大家就去追。藏地的那种经书,是一片一片的,在空中飞来飞去,大家一次次又跑又追。经常这样的,记得很清楚。

  大家手上的法本是第三期,今年能讲完;明年,如果没有什么出现违缘的话,最后一部分,准备讲完。

  今天继续讲,大悲心功德中的别说难以证悟。

  坚稳悲布施,布施令安乐,

  享用三界乐,不及彼一分。

  “坚稳悲布施”,坚定稳重的菩萨做布施。

  “布施令安乐”,因为菩萨有大悲心,所以不会求异熟果报,也不是为了别人赞叹自己,没有这样的。他完全是由利他的悲心引发的,不管是法布施、财布施还是无畏布施,都是为了让众生获得快乐。

  “享用三界乐,不及彼一分”,让众生得到快乐的时候,菩萨自己是什么样的一种欢喜呢?非常欢喜,他所得到的欢喜,即使享用三界的快乐,也根本不能比他的一分,或者是,万分之一、千分之一、百分之一,这样的。

  在三界当中,得到天王的果位、当上国家总统、得到财富名声,对这些有漏的快乐,菩萨并觉得快乐。通过布施,让众生得到真正的快乐,才是菩萨的安乐。

  菩萨的安乐,就是众生的安乐。这一点,在这部论典中,从开始到现在提过好多次。让众生快乐,菩萨一定会快乐的;让众生痛苦,菩萨就不快乐。

  现在的末法时代,不要说非佛教徒,或者居士,甚至一些出家人、藏传佛教的出家人,也没有悲心。我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看到,有好几个藏传佛教的格西在一起探讨,放生的话,浪费钱不太好,钱全部扔到水里面、海里面,太可惜了,不应该放生。一方面可能是,他们有嫉妒心等不善心导致的;另一方面最关键的是,他们没有悲心。

  我以前引用过,《大丈夫论》当中说,“若无悲心,不名为施”,如果没有悲心,就根本提不上布施。

  看到这些人的视频、听到这些人的声音,非常惊讶。如果没有真正的大悲心,确实是很可怕的。“放生没有什么功德”,佛教徒当中有没有这样的说法,也很难说的。

  世间所有众生的安乐,就是菩萨的安乐。

  我前一段时间也引用过,《大宝积经》里面讲,“菩萨行布施,以慈覆众生,一切诸世间,无有如是乐”,因为菩萨的慈悲心已经覆盖了众生,布施带来的快乐,是非常难得的、是很难想象的,世间当中没有如是的快乐。

  菩萨布施一部分钱给乞丐、病人、无依无靠的人,看到他得到快乐,菩萨心里也很欢喜;从屠刀下,哪怕是救一条鱼、一只小兔子,放生它,让它得到自由,菩萨无畏布施的快乐,是很难想象的,就跟释放自己一模一样的。所以菩萨的快乐,实际上是众生的快乐,世间的任何快乐,都没办法与之相提并论。

  邪见是非常可怕的,穿着出家人的衣服,说放生没有功德,还有提倡吃肉,提倡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完全是没有因果正见的世间人的说法。如果他有像萨绕哈巴和帝洛巴那样的密意,那我们不敢呵责;但是从表面上看,他的所作所为可能不是大成就者。当然也没有必要评价,佛菩萨的显现是各种各样的,不好说。

  我希望听课的学习大乘佛法的人,最好不要把邪见传播给很多人。有些人邪见非常严重,嘴巴特别会说,能力很强,有一定的煽动力。

  有些辅导员的见解,是非常不错的,下面的所有人都趋入正道;有些人自己就学的应该说是二百五吧,他所带的人,大多数误入歧途,非常可怕。作为引导别人的辅导员,至少要认认真真学习基本道理,很认真地对待佛菩萨的因果正见,不要误人子弟。我们这边的研讨班,要通过音频视频来了解、督促他们的讲经说法。

  学院里面的发心人员,我昨天看了一下,五年以上的、十年以上的,长期稳重的人,是不多的。很多人的心特别乱,发心一两年之后,就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人。

  我倒算是发心比较长的了,现在已经三十年,有时候没有人赞叹我,但是我自己赞叹自己。(众鼓掌)

  很多发心人员,过了八年十年以后,我都觉得,他们是给我发心的。对某个上师也好,对学院也好,好像是一种交易。他对我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我对他的付出是如何如何的。从他的态度等很多方面看,完全是一种交易,并不是无私的。我们也不是那么愚痴,也能看得出来。

  现在的坚稳者,越来越少。我去过一些国家,西方人有时候稍微好一点。刚开始他们很难进入,怀疑重重。一旦真正认可了某个上师,终生一直这样;一旦真正认可了一部法,他一直非常专注地不断学习。

  我们很多的道友,刚开始进入比较容易,我讲一堂课、讲一个功德,特别好的话,“我来学,我要学,我要发愿,我要念”,举一只手还不行,要举双手;举双手还不行,有时候把脚也提起来。但是过一年两年之后,就把自己的誓言忘了。这种情况,比较多。

  这里的坚稳者,大家要好好思维一下,观察自己是不是坚稳者。

  利生以悲悯,不舍苦轮回,

  悲尊为利他,何不甘受苦?

  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表面上看,经常遇到别人危害他、身体不好、心情不好;实际上,他是没有痛苦的。他愿意舍弃身体、受用、一切的一切,心甘情愿承受所有众生的痛苦。

  “利生以悲悯”,为了利益众生,菩萨的慈悲心非常强烈。

  “不舍苦轮回”,不会舍弃本性痛苦的轮回。轮回的本性是什么?苦苦、变苦、行苦,还有生老病死、爱别离苦等等,很多痛苦,一直存在。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以他的悲悯心的原因,不愿意舍弃痛苦的轮回。

  世间人根本不敢碰痛苦方面;声闻缘觉也排斥、害怕轮回的痛苦,选择非常寂静、快乐的境界。悲尊菩萨为了利益他众,刚才前面所说,不舍弃痛苦的轮回。

  “悲尊为利他”,悲尊菩萨为了利益他众。

  “何不甘受苦”,怎么会不甘愿承担、承受所有众生的痛苦呢?难做能做、难舍能舍,菩萨完全能够接受,而世间人是很难忍受的。

  在发心的过程当中,不舍轮回是很重要的,一定要知道轮回的本性是痛苦的。有些人没有经验,“我要去办道场”。到了场地后,有人诽谤他,“原来众生那么难度,求观音菩萨,我要回去。众生不好度,我还是到寂静的地方去吧”。在寂静地方的道友,一方面他们的修行风范,值得随喜;但另一方面,可能比较脆弱、胆小、不敢碰众生、不敢见众生,也不是非常好。

  在《瑜伽师地论》[注1]当中讲了,布施有五种分类。第一个是数数惠施,不断地、再次地布施,不是一次就可以了;第二个欢喜惠施,心甘情愿地布施;第三个殷重惠施,非常重视,不是表面上应付一下;第四个无染惠施,没有染污的;第五个无依惠施,以三轮体空来布施。

  比如说放生,既是无畏布施,又是数数布施,每年都要做布施;又是欢喜布施,我很欢喜,明天要去放生,今夜睡都睡不着,好高兴;又是殷重布施,很重视,不把它当做一般的事,做也可以,不做也可以;又是无染布施,不是为了宣传自己、为了赞扬,或者从中得到一定利润,不是这样的;又是无依布施,懂得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来摄持。最后回向。

  菩萨虽然认识轮回的痛苦,但是他不愿意舍弃;光是不舍弃也不行,他还会接受,这是很重要的。

  比如说看到一个可怜的众生,没有发心的人,完全排斥他;菩萨不但不排斥,还去接受苦难的众生,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对恶劣的众生,不排斥就已经可以了,但是菩萨不但不排斥,还想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饶益他,这就是菩萨的行为。

上一篇:NO.7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