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观六种品释
第五观六种品
他宗说:诸界存在,因为并没有遮破它们。世尊也说:“大王,士夫补特伽罗,此名六界……”为此引用经典来说明,如同界一样蕴、处也存在。
驳:假设诸界存在,那么蕴、处就存在,可是诸界并不存在。
如何不存在呢?下面解说:
空相未有时,则无虚空法,
若先有虚空,即为是无相。
所谓的六界,是指地、水、火、风、虚空、识。其中以虚空为例来遮破。这里,虚空的法相是无阻碍,假设在无阻碍的法相之前已有事相虚空,那么它可运用法相,可是在无阻碍的法相之前,虚空也不存在。“空相未有时,则无虚空法”,法相用于什么法上呢?如果法相不存在,那就像空中鲜花一样虚空并不存在。所以说:“若先有虚空,即为是无相。”
是无相之法,一切处无有,
于无相法中,相则无所相。
他宗说:运用法相是存在的,它也是用在事相上,因为法相存在,所以事相也存在。
驳:事实并非如此,在法相之前,并没有无法相的法,这一点已解说完毕。如果无法相的法不存在,那现在法相用于什么法上呢?因此法相无有用处。
再者,如果运用法相,要么是用于有法相的法上,要么用于无法相的法上,这两种情况均不合理:
有相无相中,相则无所住,
离有相无相,余处亦不住。
法相并不是用于无法相的法上,如同驴角一样。法相用于有法相的有实法上也不合理,因为无有必要。已成立具有法相还要具有法相有何用呢?如此一来也成了无穷的过失。这不会变成何时都没有法相,否则就成了恒常有法相的过失,这一点也是不承许的。因此,法相用于有法相的法上是不合理的,因为无有必要。
对此,有人会想:承许用于有法相无法相以外的法上。
驳:“离有相无相,余处亦不住。”为什么呢?因为不可能有除有法相与无法相以外的法。假设是有法相,那就不是无法相;如果是无法相,那就不是有法相。所以,“既是有法相又是无法相的法”这种说法显然相违,相违的法也就不可能存在。由于不容有,所以法相用于既是有法相又是无法相的法上也不合理。
假设认为:虽然运用法相不存在,但事相是存在的。
驳:事相也不存在。为什么呢?
相法无有故,可相法亦无。
只要法相不存在,那么事相也就不存在。
对此他宗说:你们是遮破运用而不是法相,所以法相存在,由于法相存在,事相也就存在。
驳:
可相法无故,相法亦复无。
“相法无有故,可相法也无。”反过来说“可相法无故,相法亦复无”,因为无有所依。只要法相不存在,就不能说“由于法相存在的缘故事相也存在”,原因就是这样。
下面总结:
是故今无相,亦无有可相。
他宗说:即便法相与事相不存在,但有实法的自性虚空是存在的,如果虚空具有有实法的自性,那也成了事相与法相,所以事相与法相也存在。
驳:这不合理。
离相可相巳,更亦无有物。
关于事相与法相如何不存在的道理,前文已阐述完毕。只要这些不存在,那么由于离开事相与法相故就如同空中鲜花一样虚空并不存在。
他宗说:假设没有有实法的虚空,那就成了有无实法。
驳:无实法也不存在。
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
只要虚空不是有实法,那当时有实法就不存在,再观察无实法是谁的无实法,下文要讲:“有若不成者,无云何可成?因有有法故,有坏名为无。”所以,由于无有有实法故无实法虚空也不存在,说虚空是有(无?)实法,是对无质碍安立的。假设质碍存在,那么无质碍就可称为虚空,何时以理证明质碍不存在,那时如何会有无实法虚空呢?
对此,他宗说:由于能观察者存在,故有实法与无实法是存在的。说“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有实与无实的观察者你们也是有的,因为有实法与无实法的观察者你们存在,所以所观察的有实法与无实法也存在。
驳:这种说法也不合理,为什么呢?
有无既已无,知有无者谁?
假设这二法的观察者存在,那么它也成了有实法或无实法,结果它也就不存在。如果观察者存在,那它是谁?是有实法还是无实法?假设承许是有实法,则以“离相可相已,更亦无有物”已说明对它的遮破。如果是无实法,则“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已遮破了它。作为这二法的观察者,与有实法、无实法不同法的第三品物也不存在。所以,有实法与无实法的观察者是没有的。为此,世尊也说:“谁知实无实,永不贪诸法,永不贪诸法,彼获无相定。”又言:“作意诸法空,凡愚入劣道,文字诠法空,无字以字表。思寂善灭法,菩萨永不生,戏论是心念,故证法离思……”
现在依所宣说如是总结:
是故知虚空,非有亦非无,
非相非可相,余五同虚空。
所以应当了知,虚空既不是有实法也不是无实法,既非法相也非事相。地等其余五界也如虚空一样,远离有实、无实、事相、法相。
因此,一切法的自性就是这般安住。
以无明眼翳丧失慧眼者从无始轮回以来一直串习有实、无实等颠倒见解,以至从随行于无倒现见无自性之涅槃道中退失:
浅者见诸法,若有若无相,
是则不能见,灭见安隐法。
智慧浅薄者因耽著有、无而不能见到善灭诸见、寂灭之法相、远离分别、灭除能知所知之本体胜义涅槃、空性的自性。《宝鬘论》中说:“无者趋恶趣,有者趋善趣,遍知真如故,不依二解脱。”世尊在经中也言:“有无是二边,净不净是边,故断二边已,智不住中间,有无是争论,净秽亦是争,争论不息苦,无争灭痛苦。”因此,以轮回道不可能获得微妙涅槃。
月称论师亲造之《显句论》·第五观六种品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