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57课1-9
第五十七课:如今我已年老迈
一、法与根机相应(一)
我们现在传讲的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言,我也对弟子们复次讲解过这部教言的重要性。上师在这部教言中,已经从理论的角度,将小乘直到密乘之间的一切道理都说得非常清楚了;从个人修行的角度来说,也针对不同的根机宣讲着不同的法。由于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仅凭自己的智慧去听闻教法、阅读教言,虽然觉得这些教言都非常殊胜,但总觉得与自己的根机不是很相符,很难做得到。有些弟子即便短时间能做得到,但修了一段时间后,见解还是无法增上,这是什么原因所致?是因为法与根机不相应的原因造成的。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在著述这本教言时,无论是从座上还是座下,都对不同的根机宣讲了不同的教言,所以它非常符合弟子的条件。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我相信在座每一位弟子都知道其中的道理。由于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及历代传承祖师宣讲着不同的教法。这些教法如今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即小乘教法、大乘教法以及密乘教法。如今三乘教法都非常兴盛,但自己在实际修行过程中,应该修学怎样的法?要修学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观点,如果不观待自己的根机,修学的法过高或者过低,与自己根机不符,就会对成办解脱造成很大的障碍。
无垢光尊者曰:“然若未能修持真实义之精华,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宣讲了诸多不同的教法,我们平常也在阅读着南传佛教、汉传佛教以及藏传佛教等诸多经典,乃至由于如今科技发达的缘故,时时听闻学习某位导师、堪布的讲法也非常方便。但在实修过程中该如何理解运用,你是否清楚?
虽然我们从文字的角度,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些教言,但在实修过程中,可不能像平常学习一般,这个修一点、那个修一点,这样的修学不但无法调伏烦恼,反而会令我们的内心更加散乱,无法将一切法要集中到一点中修行,最终成为了解脱路上最大的修行障碍。
二、法与根机相应(二)
我们要在自己的行过程中,将平常所学到的一切教言集中到一个点中去修,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否则,就会觉得自己的修行有很多不圆满的地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不精进;二、疑问多;三、见解不增上。当然,说起来很容易,但修行过程中凭借自己现有的智慧想要做得圆满,恐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我们初次依止导师的目的也正在此上。
无垢光尊者所说的“然若未能修持真实义之精华”是站在不同的根机中讲解不同的法,但初次修行期间,我们要以调伏内心为根本。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因此,调伏内心是一切佛教的宗旨。华智仁波切也曾经说过:“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也是在讲解,心是一切法的根源。
由此可知,调伏自己的内心是诸佛菩萨主要讲解的法。我们无论是修学上师瑜伽还是成熟口诀法,在讲到前行破除心房时,首先讲解的就是决断心之根本。当然,只要是进入佛门者,都知道无论是从善还是从恶,一切都是心在支配。但在知道这个道理后,反观自己平常修行过程是否做得很圆满,恐怕就要另当别论了。
如今很多修行者都喜欢站在数量或者善行规模大小的立场中来树立功德。比如认为某人已经修过多少遍这样那样的法,乃至他平时从事的善法规模有多么广大等等。我们并不会说行善没有功德,但对行持善法要有全面的了解。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来自于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在知道决断心之根本时,你已经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认识到心是轮涅的根源。也就是说,无论是成办解脱还是堕入地狱,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比如上至西方极乐世界来自于清净心,下至三恶趣来自烦恼心。而《二观察续部》中曰:“诸有情皆佛,然为客尘障。”也是在讲解,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只是被贪嗔痴烦恼遮止了本来面目,内心不够清净才无法呈现佛果。
既然知道这些道理,为什么在修行过程中不去运用呢?恐怕主要原因是由于我们平常所了解的这些道理只是一种口中的说辞而已,内心其实并没有真正了解到心为根本。所以心为根本的道理人人都会说,但实际运用过程中,很少有人能做得圆满。正如《功德藏》中云:“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功德大小在于内心清净多少,而不在于平常取善断恶的善法从形式上做了多少。
所以,我们初次讲解“然若未能修持真实意之精华”,就是指修法要先从调伏内心开始着手。随着见解进展,再对自性方面有点认识者开始讲解心的本体,心是万法的根源。无上窍诀大圆满讲解一基现二道也是从它而开始呈现。一切轮涅都来自于自性的一种妙用,当然自性才为根本。但能否做到这一点,就要根据个人条件来定夺。在你的见解等一系列条件不成熟的时候主要以调心为主,即以调心的方式逐渐成办自性;在对自性有所认识后,我们就从禅定中去印证自性。
无垢光尊者的这句教言,指的就是这一点。所以我们平常无论讲解什么法都会着重讲解一些禅定,目的也在于此。我相信在座每一位弟子都在修禅定,懂得这些道理后就要在以后的修学过程中尽可能往这方面多发展一些。
三、法与根机相应(三)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在自己的修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会有一种懈怠?我想,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就是你对共同前行方面的内容观修得还不是很圆满。虽然每次说到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之因果这四厌离法时,没一个人说他不了解,可是细致问问自己做得如何,往往都觉得自己做得并不圆满。这也充分地告戒我们,无论你前面已经修行过多长时间的四厌离法,后续的修学中还是要将四厌离法作为重点去修。
我在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身边依止了将近二十八年的时间,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修中,都已经得到过很多很多教言。但从我自己身心角度而言,还是觉得共同前行最为殊胜,因为它最容易调伏自己的内心。有时我也会想,当我远离共同外前行时,恐怕我的修行就基本不在正法之中了。因为内心时时被贪嗔痴烦恼及诸多世间事情所侵犯,而唯有四厌离法的武士才能消灭这些烦恼。所以平常都应该要从这方面多做一些观想。
从以上讲解关于实修的内容就能知道,法与根机相应非常重要。若能做得到,后面的修学就会非常简单;若做不到,就总觉得自己的修行不圆满。
曾经有一位修行者问一位高僧大德:“在诸佛菩萨的教言及所有传承中,哪个教言和传承最为殊胜?”我相信这也是每一个人都想知道的答案,也都在寻求这样的传承教法。有些人觉得雪域高地有众多清净传承,但说到最殊胜的法,应该就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之无上窍诀大圆满了吧?有些人觉得,这些殊胜的教法完全取决于导师如何宣讲,比如汉传佛教中也有许多高僧大德虽然修学的不是大圆满,但即生获得解脱者也比比皆是。所以,很多人都想要寻求这样的法,并且其中有不少人都在模仿历代传承祖师当时成就这一时刻的一些方便法。
但这位高僧大德的回复是:“从自己的根机而论,与根机相应的法是最殊胜的法。”因为无论我们平常修学什么法,都必须要同时观待外缘和内缘,上师平常无论讲什么法,讲得最多的也是内外缘起法。也就是说,初次修行期间,内外缘起法非常重要,而最终真正见解赤裸时,两者就会达到一如,内外缘起法永远不会离开自己的视线。
从我们自身缘起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的根机很高,但所学的法太低,无论修学多长时间,见解都很难增上;相反,根机过低,而所修的法又太高,即便努力模仿,修行再长的时间,见解也很难增上。这些都是在充分地告诫我们,法与根机要相应。
以上是从根机而论,但从法本身的角度来说,唯独密法最为殊胜。当前我们所宣讲的就法,正是两者同时圆满一部教言。如今我们也都在依教奉行,但至于如何去做,就要根据个人的条件定夺。所谓的条件不仅要论精进度,还要观察自己的信心度。若精进和信心都具备,就如同历代传承祖师般,成就并不在遥远处,近在眼前。
四、调伏内心烦恼才是修行功德
无垢光尊者曰:“然若未能修持真实义之精华,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倘若无法做到前面所传讲的一系列道理,无论你现前懂得多少理论,对小乘教法、大乘经典、密乘教言有多么熟悉,翻阅过多少经典,想要即生成办解脱了不可得。因为,成就来自于圆满,而不是数量,再多的数量与圆满相比,都只是九牛一毛。
有很多人会说,自己从事过很多善行,无论是上供十方三世诸佛菩萨还是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乃至打坐诵经,都做得不少,难道没有功德么?要记住,从事善行当然有功德,但是想要即生成办解脱,仅凭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依靠当下播下的成佛种子,在未来的时间中成熟结果是决定的,因为因果不虚,但想要即生成办解脱,就必须要圆满求学解脱法。否则,当无常降临到身边时,即生成就的机会非常渺茫。
很多人发愿自己必须要即生成办解脱,但即生解脱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你是否清楚?想要即生成办解脱,就要时时刻刻观注自己的内心:看看内心的贪嗔痴烦恼是否减少,这也是我印证见解是否增上的标准。
当然,见解树立的名称很多,甚至很多地方都是相同的,我们该如何观察自己的见解是否增上?就看看三大功德有没有增上,即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是否增长。若三大功德随着见解的增上而增上,你现前所修学的就是解脱法,毋庸置疑!因为这是解脱本具备的特点,就如同真正的太阳与绘画的太阳相比,必然光芒万丈。纸上的太阳画得再像,也无法具备真正的太阳所具备的功德。所以,修学佛法要懂得这些道理!
五、闻思修不能偏颇
有些对佛法不理解的人常常有这样的疑问:“无上窍诀大圆满非常殊胜,我也一直都在修学。可听说大圆满即生不能成就的话就只有下地狱,是否如此?”当然不是!大圆满具有即生解脱的功德,但若犯戒的话,则会堕入金刚地狱。但我相信,大家进入佛门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行善而不是做恶,既然如此,进入大圆满传承,也不会去触犯很多根本戒,尤其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戒中的前三条更是不会去触犯,因为都已经知道自己必须如何去做。
有人感慨说,修行从某种角度来说,真是挺辛劳的一件事。要记住,修行是否辛劳完全取决于自己。当对自己所要从事的事情有了深刻的认识,无论接下去做的事情看上去有多么辛劳,对你来说可能就是喜悦的事,不会觉得有什么可劳累之处。也就是说,当你对自己现前所做事情的真正目的以及相关一系列道理都非常清楚以后,无论过程有多艰难,在别人眼中有多么痛苦,对你来说都是一种快乐。
曾有一位女生问我,她的朋友学佛前也曾和她一样热衷穿衣打扮,但学佛后完全相反,乃至口中所言,身体所行与往昔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不知道这种显现是一种堕落还是功德增上?为什么一个曾经那么爱打扮的人,进入佛门后会变得如此恬淡朴素?
我相信,很多人心目中对佛教的理解都是如此,认为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六年的苦行必定艰苦卓绝,毕竟一年只能尝一粒米,喝一滴水,看上去比我们平常受八关斋戒时还更为饥渴。倘若佛陀的想法和我们一样,觉得修行着实艰苦,相信他决定坚持不了六年的时间,可能第二天就会回到自己的所居住的宫殿之中。但为什么佛陀没有这么做?因为他觉得这样的修学非常幸福,才会为此坚持了六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切信众的怙主。历代传承祖师的示现乃至我们现前的许多行为也是同样一个道理。虽然周围的人觉得你很奇怪、很辛苦,但我们自己不这么认为,甚至觉得非常喜悦,因为我们已经真正认清到这样做的好处。
平常修行也是同样一个道理。首先要对法有所认识,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要怎样做等等。因此平常广泛学一些相关的道理非常重要。相对而言,如今这些条件还是挺成熟的,比如众多高僧大德即便不能长时间亲临汉地,但借由发达的科技,信众仍旧时时可以在网上听闻导师的教言。我们这边有时也会抽出一些时间讲解一些佛法,目的也都是为了令大家提高对法的认识,激励自己在修行过程中更加精进,增长自己的信心。
另一方面,无论你对理论有多少通达,倘若没有实际修学经验,总会觉得自己的见解距离书上的道理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理论上这么讲,但自己的实修还是如往昔一般没有进步。两者之间会有差距也充分地告诫我们,想要增上见解,离不开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实修。
比如一桌美味佳肴摆在眼前,周围的人更是交口称赞每道菜都口味独特,相信这时的你不仅亲眼看见,也亲耳听到了别人的赞叹,此时必定会对这顿佳肴产生浓厚的兴趣。但这些菜品的口感是否真的精美,还是需要自己亲自品尝后才能断除一切疑惑。同样,平常从理论上要多学一些,但绝对不能将实修搁置一旁。倘若内心没有通过实修而生起的感受,恐怕你还是会觉得你的见解距离书上的文字仍旧非常遥远。所以,从闻思与实修两方面提高自己对法的认识,非常重要。
六、提起正念精进修法
平常无论有多么忙碌,修行都绝不能搁置一旁,即便一天中能抽出的时间非常短暂,也要尽量多学、多修一些,尤其在外面走动期间,更不能忘记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以前我们的心非常放逸,它想干什么就去做什么,现前已经开始逐步约束,对于没必要的妄念就要尽可能停止,收回于正念之中。要记住,并不是仅仅坐于某处观待自己的内心,或者身体勤作某种善法才叫修行,观照自己内心的一系列行为都称之为修法。
对于修学,必须要有完整的理解。比如我们讲解上师瑜伽导修是包含有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回向等完整内容的教言,并且也告诉大家,座下也要时时观注自己的内心。念诵功课本中的《后得转为道用》指的就是座下也要时时提起正念。
正念可以分为两种:无造法性之正念和改造意念之正念。无造法性之正念就是指在没有丝毫改变的前提下,又能了了分明的智慧。也就是说,无造法性指正念是一种非常清明的智慧。何谓改造意念之正念?即知道什么叫取舍。当内心生起一些应该舍弃的念后能够提起精神,及时断除妄念,将心收回就叫提起正念。所以,时时观注自己的内心就叫正念。
以上稍微讲解了一些修行方式,总的来说,还是希望大家平时能尽量多去修行一些,并且每天的修行都不能离开共同外前行。尤其观察修期间,当觉得自己对修行的兴趣不是很大,甚至想要懈怠、拖延时间的思想越来越强烈时,就应多想想人身难得、寿命无常。
有人问我,往昔关于共同前行部分,他已经做过百日修行,但又常常听导师讲解共同前行的重要性,那么像他这样共同前行已经有过百日修行者,是否还需要继续观修共同前行?我想,需不需要观前行,问问自己的内心就能知道。当你觉得自己的内心还是非常散乱,懈怠、拖延时间、懒惰等一系显现仍旧时时出现,就意味着对共同前行的理解还不够成熟,仍旧需要继续去修前行。
“要修到何时才算圆满?”直到菩提间为止。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不会有一点点与正法相违时,说明你已经不需要共同外前行了,因为你已经在没有懈怠与懒惰的前提下,具备所有一切教义。只要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共同前行仍旧需要多学多修,这一点非常重要。
七、如今我已年老迈(一)
我们说过,这部教言是上师当时针对某一位弟子或针对某类根机而宣讲的教言,因此这些教言听起来有时口气重一点、要求高一点,有时口气温和一点、要求低一点。我们现前作为学习这部教言的后一代弟子要想到“这也是上师为我这样的根机而做的宣讲”,而不是仅仅当成听故事般去听闻。否则就会认为,以上的教言都是上师满足某位弟子的敦请而讲解,是完全是给他人的讲解,现前自己只是在学习他人的教言。这样的理解很不圆满。
虽然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以及历代传承祖师都是缘于某一个因缘对境而宣讲某一部教言,但我们作为后一代弟子,无论是出家众还是在家居士,都要将这些教言视为导师为自己的传讲而听闻。这样一来,学习这部教言就会对自己起到很大的作用。否则如同老人给小孩子讲故事一般,以一种与自己无关的心态听法修学,就无法将教言的真意纳入到自己的心相续之中。
【如今我已年老迈】
上师说自己的年龄已经越来越大了。上师七八十岁的时候,无论遇到什么人都会提到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了。如是宣讲的真正目的就是告诫所有弟子,一天都不要忘记无常。
有时我们会觉得“年迈”这个词距离自己很遥远,可细致想想,并非如此。去年的今天直到今年的今天,三百六十五天转瞬即逝,几个月前迎接新年时,恰恰意味着我们又老了一岁。所以,“年迈”这个词离我们并不遥远。
时不我待,时间慢慢地在流逝,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一秒钟都不会为谁停留,毫不留恋地往前走。平常我们开车到十字路口等红绿灯时,看着计数器六十秒、五十秒、三十秒往下走,“时间”就这样不会在原地为任何人停留一刻。因此,我们现前该做的就是将自己所拥有的智慧运用到相对的境之上,精进修法,这就是我们观想无常的真正目的。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降临人间时,世寿百岁,随着众生烦恼增上,每过一百年就会减少一岁。佛陀自在人间诞生至今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也就是说,如今世人平均寿命约七十五左右。当然,现前国际上的主流舆论都说寿命逐渐增上,但这只是相对性的,实际上现在人寿就只有七十五随左右。数数自己的岁数,距离七十五岁还有多久?而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没有达到这个岁数以前,就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所以,如是宣讲的真正目的就是告诫大家,我们真的需要多观想无常。
八、如今我已年老迈(二)
平常多观想无常,修行就会变成一件轻松、喜悦甚至会不断精进的事。若不观想无常,天天和小孩子一样自欺欺人,想到的时候修一修,不想修就不修,总觉得自己往后还有很多时间可用一般,最终只能是原地踏步。
还有很多人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认为完成眼前的事情后再去静下心好好修法也不迟。有想修法的心当然很好,但细致想想,真有条件成熟的那一天么?不妨先观察一下自己的贪心如何。当想把眼前的世间事业办好,主要还是一种在贪欲驱使下的想法。可是,当这件事做好以后,你的贪心并不会止息,反而会加倍增上,认为既然如此,说明自己还能做一些更广大的事业。可是,你最终是否能完成这些事业,我们不得而知,但无常随时都可能出现是必然的,一旦无常降临到身边,一切都结束了。
所以上师时时提到他的岁数已经越来越大,目的就是告诫所有人都要多观想一些无常。当然,如是观想无常的目的并非是在现有的烦恼之上再添一个烦恼,或者是对世间抱有一种消极思想。恰恰相反,观想无常的目的是令自己变得更加积极。
我曾经和弟子说过,每当夜深人静时,我都会观想一些无常。为什么要在夜深人静时观想无常?因为平常的观想,很难具有投入心底的力量,虽然知道一些无常的道理,但内心感受并不是很强烈。如果将心比喻成一个整体,白天观想无常时,似乎只用到了三分之二甚至只有一半的心,其余都在散乱,所以感受并不深刻。就如同我们看到电视剧中死了多少人,总觉得这是他人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一点也不会想到无常。而夜深人静时,周围没有什么人,在这样安静的状态中多想想无常,就会觉得自己所居住的空间越来越狭小,无常似乎真的已经降临到了身边,此时内心的感受就会非常强烈。
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已经修了很长时间的法、学过不少理论,但观察自己的内心有多少功德?贪嗔痴烦恼有多么减少、三大功德等一系列见解有多少增上,内心有多么自在时,感受如何?当晚上想到无常时,是否更加清明?如果翻身的速度越来越多,内心惶恐不安,说明你的内心还很空虚,见解也仍旧很不稳定。如果观想无常现在就降临到自己身边,内心觉得很有把握,没有丝毫之恐惧,或者即便有一些恐惧,恐惧感也不是很大,就说明你的见解已经在增长之中,并且当你认识到见解还不够成熟时,还会令自己的内心形成精进修法的动力。
因此,今天反观内心就能发现,自己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所做的一切都还是太少了,有些也做得很不圆满。我相信,懂得这些道理以后,就会改变自己的修学方式,令自己的见解迅速增上,而这就是观无常的真正目的。所以,平常真需要多去想想无常。
上师此处讲解他的年龄越来越大,不是要求大家都去照顾他。我们的上师本来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不需要任何人的照顾。上师在这么多人面前提到年龄老迈的原因,就是告诫所有弟子,要多想想无常。
九、大恩无比上师尊
【大恩无比上师尊】
喇嘛仁波切的上师是昌根阿瑞仁波切。为什么我们通常会在上师的前面安立“大恩”或“无比”这样的词,比如上师称昌根阿瑞为“大恩无比上师尊”?
我们说过,真正的导师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具德与具缘。从具德的角度而言,相信在上师心目中,所有的导师都是平等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以前我在上师身边时,无论去往哪一处圣地,上师都会让我找一些普通的石子放在自己的嘎乌盒里。有时去的地方太多,就会有好几斤的石头挂在脖子上。连对普普通通的石头,上师都有平等普遍的信心,对具德导师而言,更是不会有丝毫分别心。
但上师为何一直将昌根阿瑞称之为大恩上师?这是站在具缘的角度而言。上师说,从他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所拥有的一系列功德都来自于他的上师昌根阿瑞。虽然从功德圆满的角度来说,任何具德导师平等无二,但从个人情感角度,从自己个人利益与情感而言,自己依止的导师超胜一切。
有些人天天跟随在某导师身边或者平时和某位导师关系很好,也将其称之为大恩,我想这样的用法还是有些太通俗。因为真正大恩是从出世间角度安立的。也就是说,自己长时间依止导师,从进入佛门直到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功德都来自于这位导师的恩德,从这样的情感角度中安立才是真正的“大恩”。
历代传承祖师为后一代弟子宣讲各式各样的教法,并且留下众多宝贵经典,恩德当然很大。比如汉传佛教中众多传承祖师,无论是禅宗净土宗还是其他传承导师,都非常殊胜,因为他们也在为当时的信众带去快乐与解脱,对他们的恩德当然最大。但从我们个人角度来说,历代高僧大德的恩德虽然很大,但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系列,主要还是来自于自己当前所依止的导师恩德。若是没有这位导师,我们直到今天可能还是什么都不懂。因此从这样的情感角度来说,我们会在自己所依止的这位导师前加上“大恩”。“无比”指的不是功德无比而是指情感无比,具缘无比。
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就会以为是在比较导师与导师之间孰高孰低。就如同很多世间人对佛教不是很了解,总是喜欢比较哪个本尊厉害哪个本尊一般;这位导师好那位导师一般等等。要记住,如果是站在具德的立场中讲解功德高低,就说明你对法的理解还远远不够圆满。因此,这里无论是讲解“大恩”还是“无比”,都是站在情感即具缘的角度中讲解。这些道理必须铭记心中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