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教证(701-750)
701、R、如人饮酒醉,见地悉回转,其实未曾动,诸法亦复然。------《月灯三昧经》
就像一个人喝酒喝醉了,整个大地不断旋转,天旋地转,全部都是晕晕乎乎的,其实这是他的一种迷乱现象,根本没有动摇过。同样的道理,现实生活当中所有的这些万法,好像在动摇、在无常、在变化,有好的坏的,各种各样;其实真正了悟到法的自性的时候,是没有的。凡夫人真的随着相而转,特别可怜,但随着相而转,实际上也是没有真正的实义。
702、X、显现不缚执著缚,断除执著那洛巴。------帝洛巴尊者
703、B、不了空性故,见贪生怖畏。无畏生畏想,于何得安乐。------《大宝积经》
如果我们没有了达空性,那可能见到相续中生起贪心、嗔心等这些烦恼的时候,产生极大的怖畏心。而本身这些是无所畏的东西,没有什么所畏惧的;只是我们自己产生畏惧而已,那怎么会得到快乐呢?本来都是像纸老虎,我们面前的显现实际上是不需要特意对治的;但是我们把它执著为实有,那怎么会得到真正的法乐呢?
704、Z、执实能生苦,于彼应生惧,悟空能息苦,云何畏空性?------《入行论》
如果去执著有一个实有的东西,那一定会产生恐怖的;但如果你证悟了空性,所有的痛苦都会息灭,你怎么会对它产生恐惧心呢?不需要。
705、Y、犹如大海本安住,能生种种一切法。------《普作续--大鹏续》
如同大海中掀起波浪,其实波浪本身就是大海一样,一味一体,除了大海以外没有波浪,除了波浪以外也没有大海的实质。于空性中不动摇的同时显现种种相,显现本身就是空性,像大海不离波浪一样,其实万法在空性当中虽然显现各种各样,在缘起显现当中器世界也好、有情世界也好,包括众生各种各样的分别念,显现种种相,但显现本身也是空性的。
706、 C、此供养甚深,世间无解者,不取及不舍,此供养最胜。------《善思童子经》
我们世间当中的供养很重要,但是最甚深的供养,世间人不能了解,是什么样的供养呢?在佛面前懂得了无取无舍的道理,这是最殊胜的供养。
707、F、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一切众生本清净,三世如来同演说。------《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佛和众生本来不是他体,这一点凡夫见到是他体的,圣者见到佛和众生一样,原因是什么呢?一切众生本来清净,三世如来在不同的经典当中也是这样宣说的。所以,佛和凡夫的差别可以这样说。
708、Z、诸法不坚固,皆从分别生,以分别即空,所分别非有。------《入楞伽经》
诸法不是坚固的,为什么呢?因为是分别念产生的;分别念自己的本体是不是存在呢?它也是空性的。如果分别念也空,那所分别的外境也是不存在的。
709、X、虚空分别无有生,彼分别念如虚空,不著虚空之回向,生大自利之虚空。------《金刚萨埵大虚空续》
像虚空没有产生一样,你的心也没有产生,如果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你已经得到了如虚空一样的、佛陀的自利——佛果,你已经成就了。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虚空界当中玩,应该很快乐的。
710、R、如虚空兔角,及与石女儿,无而有言说,如是妄分别。------《入楞伽经》
虚空、兔角、石女儿子,这些根本没有,但名言上可以,说的时候也可以说,想的时候、妄分别也可以,比如闭着眼的时候,“哦,虚空是这样的;兔角,可能是兔子头上有个角;石女儿,假设有一个……”,所以,假如说有一个石女的儿子、假如说有一个兔角、假如说有一个虚空……分别念可以这样想。
711、Y、因缘和合法,愚痴分别生,不知如实法,轮回三有中。------《入楞伽经》
因缘和合的法,跟石女的儿子、虚空、兔角一样;但作为愚痴者而言,不知道轮回的本性,所以在三界轮回当中流转,也是会有这种情况的,讲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712、S、世间虚空相,虚空亦无相,菩萨知如是,不染于世间。------《思益梵天所问经》
世间的一切都是虚空相,虚空是没有相的,菩萨知道这个道理以后,于世间不染。可是,我们凡夫人不是这样。在我们面前,虚空是无相的,世间是有相的,我们不知道真相,所以整天被虚空缠着。
713、R、人本在虚空,染识三有道,唐自着尘劳,不入本无际。------《菩萨璎珞经》
人不管身体也好、心也好,其实跟虚空没什么差别;可是以客尘染污我们的识以后,有三有的道,这样的道也白白浪费,徒劳无益,这样的执著一直没办法入于本来的实相当中。
714、S、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当中,当时舍利弗问:离开贪嗔痴以后是不是有个解脱?普通人都会想,远离贪嗔痴以后获得了解脱。当时天女回答:其实佛陀是为了增上慢的人,还没有证悟的,像一些小乘行人,为这些增上慢的人说:你离开了贪嗔痴以后获得解脱。佛是为他们这样说的。
佛陀为无增上慢者、大乘根基的非常利根者,这些人面前佛会说:淫怒痴性即是自解脱。你如果认识它的话,贪嗔痴的本性自己解脱的。这是佛陀亲自对两种不同根基的人,说了这两种不同的说法。
所以大家要记住,以后佛经当中说“远离贪嗔痴”实际上是对增上慢者而言的,对世间人和小乘人而言的;真正无上密法的根基,或者大乘根基,其实贪嗔痴的本性自己解脱。
715、R、若人无分别,贪欲瞋恚痴,入三毒性故,则为见菩提。------《诸法无行经》+鸠摩罗什翻译
如果无有分别,认识到贪嗔痴的本体,那这是真正见到了菩提。这里的“无分别”,实际上是真正已经现量见到了贪嗔痴的本体;或者说,对贪嗔痴像世间人一样特别害怕,肯定是没有认识到它的本性,如果认识到它的本性,这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716、Z、祖师续部皆声称,不舍烦恼五智慧,若无极密心滴眼,所指对境难寻觅。------麦彭仁波切
前辈的祖师和续部当中,都声称说不舍烦恼是五种智慧,但是如果没有无上密法的双眼的话,所指点的对境很难以寻觅。
意思是什么呢?虽然前辈的大德们和续部当中都说烦恼是不用舍弃的,是五种智慧;但是如果你没有无上密法的窍诀和无上密法的指示的话,真正要去说“烦恼怎么不舍弃,怎么是五种智慧”,这个道理可能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对境。你如果没有无上密法的窍诀,没有上师的指点,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这样。
717、X、现前菩萨已现证,通达三有唯是识,是破常我作者故,彼知作者唯是心。------《入中论》
现证六地时,彻底通达整个三有的根本唯一是心,由此可以遮破外道所承认的常有自在的我,因为了知世俗作者唯是心识。
718、C、痴性与佛性,平等无差别,若分别于佛,彼则住愚痴。------《大宝积经》
愚痴的本性和佛的本性,本来没什么差别;如果我们认为痴心是需要舍弃的,佛是觉悟者、我们要去接受的话,那也是一种二法的执著,也是不合理的。
719、W、我与诸佛陀,自性住平等,不住亦无取,彼等成善逝。------《华严经》
我们凡夫众生跟佛陀的本体自性是平等的。这两个有什么平等呢?刚开始没有产生,中间没有住,后来没有取;正因为这样,我等众生跟佛陀是一样的,所以我等众生成佛陀善逝。不仅我的自性跟佛陀一样,还有我们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实际上也是五佛陀的意思,色是毗卢遮那佛,受是宝生如来——宝生部,想是无量光佛,识是金刚萨埵,行是不空成就佛。
720、Y、一切色与受,想识以及行,无数诸如来,彼等大能仁。------《华严经》
我们的色受想行识五蕴也有很多法,比如色法也有很多蕴聚,还有很多分类。这样的话,五蕴就是五如来,五蕴还要分很多,那就成无数的如来,这些如来都是大能仁、大佛陀、大牟尼。
721、W、谓深无分别,显现心之境,深无分别受,受故非真如。------《遣除边暗灯》
如果说甚深的无分别,实际上是显现心的一个对境——如果你认为“我处于一个甚深的无分别”,那这是一个心的对境。那么,甚深的无分别实际上是一种受——你觉得很甚深的无分别,其实是一种受,因为是受的缘故,不是真实的。
722、G、观待彼识二俱实,待明见境二俱妄。------《入中论》
观待毛发等,其实当时有对境和自己的心识;但是如果观待明见者来讲,那对境和心识两个都是假的。所以,你刚才认为自己有不可思议的东西,但实际上,你还是紧紧抓着一个真实的东西,这实际上也是不合理的。
723、S、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已无心意无受行。------《维摩诘经》
刚开始佛在菩提树下,依靠他的威力降伏魔众,得到了甘露,成就寂灭和觉悟的道,这个时候没有心意,也没有受。当时佛陀成正等觉的时候,他没有“我现在得了正等觉”这些分别,这就说明了得菩提时的佛陀的境界。
724、Y、有情声称见虚空,虚空岂见观此义,佛说见法亦复然,见以他喻不能诠。------《般若摄颂》
有些众生说我要见虚空,虚空怎么见呢?虚空的本体都没有。同样的道理,佛陀说:如果你想见其他法,也没什么可见的。众生说是有虚空,但哪里有虚空的本性?没有。同样的,所有的法也是一样的,用其他比喻来没办法说的。
众生都说见到了虚空,但虚空怎么见?那虚空不能见的话,见法也是这样的。我们经常说“我见到了朋友,我见到了什么什么书,我今天中午吃到了什么,我看见了什么”,其实你根本没有看见。如果你看见了,跟见到虚空是一模一样的,不管见人、见事,都是从来没有见过。
725、L、利根即生成就,中根者在中阴界成就,下根者在来世会得到成就。------《日月吻合续》
这是如来的金刚语。所以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对密法要有信心,而且对如来的金刚语也要有信心,这样的信心很重要。
726、Z、诸声闻以多寂止少胜观不见如来之自性,诸菩萨以少寂止、多胜观而未真实见如来自性。诸如来以止观双运而真实照见。------《大般涅槃经》
诸声闻因为寂止比较少——他是多寂止少胜观,声闻一般四禅四无色的禅定很好;但是他的胜观只证悟了十六行相的真谛,所以他不能见到真正如来的自性,不能见到佛性。而诸菩萨因为少寂止、多胜观的原因,超越了声闻缘觉,但是他未真实见到如来的自性。唯一的如来以止观双运的方式来真正照见了如来的自性。
727、Y、远离刻勤不作意,不乱了知平等性,不贪何法无境迷,无畏不离与不住,不乱了知平等四,了知道品波罗蜜。------《菩提心修法》
远离了刻意的勤作,不作意、不乱,有境也好、境也好,都不乱,了知平等性;不贪任何悦意的法,也没有任何迷乱的境,没有害怕、没有放弃;贪执何法和不贪何法都没有,嗔恨何法和不嗔恨何法都没有,这样就已经不乱了,了知四种平等,了知三十七菩提道品、波罗蜜多。
728、Y、友力因根力,闻力习善生,不坚及坚固,说他示发心。------《大乘经庄严论》
依靠善知识的力量、依靠自心的力量、还有根的力量、听闻的力量、修行的力量,通过五个力——前面都是不坚固的,后面有一个是坚固的,这样来生起菩提心。
729、C、初发菩提心,广大如虚空,出生诸功德,其相同法界。------《华严经》
发菩提心的功德如同虚空一样,依靠这样的菩提心能出生各种各样的功德,这个量就像无边的法界一样,不可思议。
730、S、三世诸众生,悉可知其数,导师功德藏,其数不可尽。------《华严经》
三世众生的数量可以了知,而佛陀的功德藏,如果我们去数,则没办法数。
731、R、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入行论》+《入行论》
如果没有证悟心的奥秘,那你想离苦得乐,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732、P、譬如大幻师,示现无量身,如来亦如是,普现一切身。------《华严经》
大幻师能幻变出各种各样的;其实网络世界也是大幻师的幻变,一打开电脑、一打开手机,不管想看什么样的幻变都能在你眼前展现。佛陀也是如此,在每个众生面前显现清净的化身、不清净的化身,以种种形象来利益众生。
733、Z、智慧及方便,所行清净道,乃至千亿魔,皆所不能坏。------《华严经》
谁具有智慧和谁具有方便的清净道,那成千上万的魔众也不会摧毁你的。
734、D、大悲利益诸众生,而实无人无寿者,不见众生而利益,当知此事甚为难。------《大宝积经》
大悲心利益众生,实际上,如果用究竟的智慧来观察时,无人相、无我相、无寿者相。不见众生,怎么能利益呢?其实这个道理很甚深,应该是佛陀的无缘大悲心,在这个时候可以安立。
735、S、散乱之心,譬如风中然灯,虽有光明,不能照物。------《大智度论》
风中的灯如果一直被风吹动,虽然有光,但是它遣除黑暗的力量不强。安住心的时候,以种种行而动摇的话成了散乱,不能成为真正的寂止、禅定。
736、Y、有无是二边,乃至心所行,净除彼所行,平等心寂灭。------《入楞伽经》
有和无是边,乃至心和心所的行境全部都是边;所以要净除所有的分别念的对境,最后平等的心寂灭一切,要入于这样的时候才能真正修行。堕入有和无的边,主要是对缘起空性了解比较少的原因。
737、W、无慧修静虑,设经百千岁,无一得涅盘。------《本事经》
没有智慧的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修了多少年、多少天、多少月,修很长时间,但最后的收获却是一无所有,因为自己修的方法也不对。
738、W、唯由系此心,即摄彼一切,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入行论》
如果用正知正念守住这颗心,那就一切都好办了。心如果调伏,一切就都已经驯服了。
739、K、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能坏众恶见,涅槃不二门。------《中观四百论》
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妙力,其实是诸佛菩萨的境界,它能毁坏我们所有的见取见、萨迦耶见,还有常见、断见等等,这些恶见全部通通灭掉,这样以后能获得涅槃的不二境界。
740、F、分析于诸色,乃至观极微,自性无所有,譬如于兔角。------《大乘密严经》
如果我们用智慧来观察色法等一切法,乃至微尘、极微,一直到无分微尘,最后连无分微尘也没有了,全部一无所有,跟兔角没有什么差别。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瓶子和兔角没有差别。
741、S、善摄诸根故,不散一切境,如以钩制象,住定亦复然。------《大乘密严经》
如果我们善调伏自己的根门,那不会散乱于外面色声香味的境,就像我们用铁钩来控制大象,那它会安住在它固定的地方。所以,初学者一般经常通过禅修来调伏自己的相续。
742、C、灿然之灯宝,虽陷淤泥中,功德自现故,光明虚空中。------《金刚庄严续》+《瑜伽次第续》
非常光芒灿烂的灯宝,可能是很明亮的一个如意宝,这种宝虽然陷在淤泥当中,但因为自身具有功德自现,以这样的缘故,它的光明在虚空中显现。
743、F、佛说戒律,为欲止恶因。止恶故,生不悔心。因不悔心故,得生欢喜。因欢喜故,得生安乐。因安乐故,得生三昧。------《毘婆沙律》
佛说的戒律主要是止恶因,止了恶以后不生后悔心,没有后悔心的缘故能生起欢喜心,因为生起欢喜心的缘故能产生安乐,因为有安乐的缘故才能获得三摩地,所以它有一定的规律。
744、X、心不在内外,心亦无所有,妄取故有法,不取则寂灭。------《华严经》
心真正去观察的时候,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所有的一切处,都不可寻觅,最后发现是一种妄取,也是一种虚妄的;如果没有妄取,心的本性是寂灭的、光明的,应该知道它真正的法相。
745、W、微妙金刚法相应,观想金刚住心中,自身即是佛影像,由是观故即成佛。------《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
微妙金刚法,是一种金刚乘的修法,有一些上师瑜伽、本尊瑜伽的修法。怎么样的修法呢?观想金刚本尊住在心当中,这样观想的时候,观想诸佛菩萨清净的、像云一样的形象,如果这样观,一定会成就。
746、Q、清净皎洁之明月,现于清澄之水池,虽无自性可显现,一切诸法如是观。------《三摩地王经》
天空中皎洁的月亮可以现于水池之中,但显现的同时,无有丝毫自性,虽然无有自性却仍然不灭显现,对一切诸法皆应如此观修。
747、F、分别大无明,堕入恶趣因,若住无念定,无垢如虚空。------《入行论大疏》
如果贪心、嗔心、邪见等分别念不断涌现,可能会造很多恶业,无法安住于三摩地中,也不能真实修持大乘菩提道。如果通过各种方法对治,将自己的心收回来,原来分别妄念特别可怕,现在依靠上师的教言尽量减少了,你就可以安住于无念如虚空般明空无别的境界中了,那个时候你修什么法,心都堪能了。
748、H、火之自性热,糖之自性甜,如是一切法,自性皆空性。------龙树菩萨
火自性就是暖热的,糖自性就是甜的,一切万法的自性应该是空性的,在此空性上,不会有“此空”、“以此空”等分类。
749、F、法界无二故,智慧亦无别,佛说三乘法,皆为引众生。------龙树菩萨
法界圆融一体,智慧也无丝毫差别,佛之所以暂时宣说三乘法,就是为了引导无量无边不同根基的众生趋入佛门。
750、G、故佛为众说,无等无别乘。------月称菩萨
一切诸法本体根本没有高低贤劣之分,若能真实通达这一要点,就已经趋达法界真如地,而能通达的智慧也即究竟智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