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87课1-11

创建日期:2022-10-09

  行为学-教言宝藏87课1-11

  第八十七课:不察上师作依止

  一、修行的根本是调心

  我们最近一段时间所传讲的教言窍诀,主要从共同的角度宣讲后期修学过程中应该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前面我们已经从共同的角度当中稍微讲解了如何观共同外前行等内容,最近一段时间所讲解的是依止导师前应如何观察导师。因为成办解脱的路上,导师是唯一引导我们趋向解脱的主尊。所以观察、依止一位具德上师,对成办解脱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在以后的修学过程中,绝不能将前面所讲解的一系列共同法搁置一旁。

  我们平常修学着不同的法,无论是身做礼拜、口念诵不同的咒语、还是行持调伏内心等一系列善行,目的都是为了成办解脱。我们在讲解决断心之根本时说过,一切修法的根源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

  当然,从初次开始进入佛门至今,我们多多少少已经了解到成办解脱的唯一条件是调伏自己的内心。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调伏自己的内心,是一切传承教法的宗旨。我们所传讲的内道教从小乘直到密乘之间总分为九乘次第,无论用怎样的方式讲解这九乘次第,目的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尤其在修行过程中,一切因果取舍也都要从调伏内心开始做起。

  这方面的道理,我相信每个人都知道,但是在实际做的过程当中,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很圆满。举个例子。有时我们明明知道调伏内心是成办解脱唯一之道,可是在做的过程当中,还是会在不知不觉中趋向于身为根本或语为根本等等。比如每天最着重的是自己念诵了多少,完成了多少修行的任务等等。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并不是一种过失;但从迅速成办解脱的角度来说,这样的理解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因为你还没有懂得从根本上用功。也就是说,平常无论修法看上去修得有多好,实际上对于调伏心相续来说,仍旧感觉力不从心。

  可能有些人会说,自己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多多少少都做过一些善行,为什么内心还是没有什么改善?比如从逆缘的角度来说,贪嗔痴烦恼并没有感觉到有多么减少;从顺缘来说,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虽然有所增长但并不明显;尤其在讲解调伏自己内心而改变一些情绪的时候,更是成效甚微。这就意味着你在修行的根本上做得还不是很到位,还需要长时间去观待一下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内心有多少改变,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不可轻视善巧运用

  从本传承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整个修行分为座上和座下两个步骤。座上无论是修上师瑜伽还是成熟口诀法,都不能轻视善巧运用。

  比如观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之因果以及发菩提心等内容都称为剖析调伏妄念即方便法;从智慧的角度来说,等持可以分为寂止和胜观两种。但无论是如何修学以及修学禅定到达了什么样的境界,我们常常讲解要正确认识方便与智慧。

  方便与智慧,无论是书面文字还是导师教授过程中说得有多么清楚,仍旧会有一些条条框框的成分,因此很多修行人不知不觉就会形成一种教条、限制性的修法,认为修学过程中只能这么做,不能那么做等等。

  例如在修上师瑜伽时,外相上师瑜伽导修的智慧,无论是有相定还是无相定,都要从寂止的角度开始修学,而从修行寂止的角度来说,观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以及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之因果以及发菩提心即观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等内容都是修行的方便。如果运用这些方便时没有配同着善巧运用,修行就会变得很教条,认为自己当下必须这么做,不能那么做。

  比如有些人认为,导师讲解初步修行阶段应该修寂止,尤其要先从有相定开始入手,于是无论自己修行好坏与否,都只停留在有相定阶段;或者觉得自己好像已经过滤到无相定,后面就必须时时刻刻按照无相定的要求来做。这些都是被修行的条条框框所束缚的表现,也充分地说明你在修行过程中,各种方便的善巧运用做得并不是很到位。

  可能你从书本上或导师座下听闻的教言中理解修行必须如此一板一眼,因为导师直接告诉你:“这个阶段中的禅修必须如此,下一个阶段禅修的智慧必须做到哪一点”等等,但作为修行者,我们更应该知道的是善巧运用。

  如同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指的就是善巧运用。修行如果不懂善巧运用,只是遵照字面的意思,刻板教条地修行,即便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最终也只能得到一些世间禅定。这就充分地告诉我们,修行过程中,善巧运用有多么重要。

  所谓善巧运用,就如同我们平常所讲解般,要懂得自己一段时间中的修学应该是着重于方便修还是着重于智慧修?这需要根据个人的见解来定夺。可能对某些人来说,这一段时间必须以观察修、方便修作为重点,原因是他的定力不足,尤其昏沉和掉举太重的时候,就不得不依靠方便调伏。

  当然,有些可能是对善巧运用不够了解,或者只是理论上了解,实际当中却不会运用的缘故,往往也会把方便搁置一旁,无论自己的见解如何,都只懂得以智慧修来创造自己所谓的等持。如是行持会有怎样的后果?如果修行的感觉还不错,觉得自己的内心比较清净,就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目标;可是一旦做得不够圆满,内心就会产生极大的烦恼,甚至恨不得自己不要再修了。因为现前已经把一切时间都运用到修行当中,一段时间以后内心还是散乱如初,对自己越来越反感,甚至还会产生很不好的结果。这些都是善巧方便做得不是很好的原因所致。希望在座的弟子们,都要时时铭记这一点。

  三、善巧运用非常重要

  我们平常不仅在按照书面以及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讲解方便与智慧,也在讲解善巧运用,即根据个人的见解以及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若能运用得当,则一段时间内,无论内心有多么散乱,都在调伏之中;即便这一段时间心情平静,实际上内心也在调伏之中。所以我们在修道路上最重要就是要做到调伏。

  调伏,并不是仅仅顺着自己的想法,认为能止息一切妄念,能短时间内安住于没有丝毫分别的状态之中,就是达到了修行的真正目的。这样的认识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虽然我们从安住修的角度来说,首先讲解的是寂止,但寂止只是修行初期的一个台阶,并不是我们究竟想要成办的结果。既然如此,该怎么办?禅定在配同着寂止的基础上,更要配同着一系列的方便法,才能把自己现有的禅定转变到更高的禅定。否则,只是为了止息一切妄念,时时处于无分别状态中,无论能否安住,见解都不会有很好地进展,可能一直都会停留在这么一个状态之中。所以对于座上修学,我们也一直都在强调修行要懂得善巧运用的重要性。

  当然,有时候我们也会在不知不觉当中喜欢有一些高级一点的善巧运用。比如在讲解成熟口诀法期间,我们把整个修行过程分为:前行破除心房、正行直指觉性、后行护持修行之方便三个阶段。也就是说,成熟口诀法就在这三个步骤当中。求窍诀法的过程中,主要宣讲的就是前行破除心房,即讲解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等内容,对于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的五种辨别,我们也讲过一些,但是讲得并不是很多。

  如果你没有按照按照次第的方式修学,不知不觉中,内心就会形成一种高攀:我要修一个很高的见解。但要记住,很高的见解,并不是你想修就能修得到的。也就是说,你以为自己修了高深见解的一点修法,自己当下的见解也能达到这个高度,是不现实的。尤其当你前面的基础不扎实,后面的见解也很难增上,所以为了后面能更好地增上见解,前面的基础必须要扎实,这也包括了通达方便,善巧运用在内。

  四、修行方便应落于实处

  历代传承祖师将方便从前行直到觅心法之间会分为多个层次,是因为前面的方便对初行者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举个例子。我们天天都在讲解共同外前行,无论是剖析调伏妄念,是修成熟口诀法还是修上师瑜伽,我们都会着重讲解对于共同外前行的观察修。虽然很多人平常也阅读过不少相关的教言,如《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圣者言教》以及众多高僧大德宣讲的诸多教言,为何直到今天,还要在修行过程中反复观修共同前行的学处?因为我们并没有将这些道理真正纳入心相续之中。当我们在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时会觉得人身真的非常难得,寿命也确实无常,可是一旦不观想的时候,还是会如同平常人一般,并没有觉得人身有多难得;虽然对于有生必有死的道理了然于胸,却仍旧觉得自己距离死亡非常遥远。因此,对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的体会并不强烈。

  这也充分地说明,如果不能将文字所描述的道理纳入自己的心相续之中,内心深处就不会有很好的感受。以为了解了一切道理,实际上还是停顿在书面文字。当打开法本的时候,好像自己有了理论所描述的见解,可是一旦合上书本,书就是书、你还是你,内心依然平凡如往昔,并没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目前只是了知阶段,还需要座上长期观照。

  如果修行不能很好地配合着共同前行,无论是积资净障还是见解增上等多方面功德都很难显现。但时时与共同前行相伴,并不是只要做到一天两天就可以了,还需要长时间去修行。我相信在座每一位弟子都在这么做。尤其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如果对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有很好的认识,修行也不会马马虎虎,反而做任何事都踏踏实实。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不服气,自己进入佛门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谁还敢说他的修学不踏实呢?要记住,从总的角度来说,可能你的确是想好好修法,但从真正修行的角度来说,不妨问问自己修行过程中的每一步是否都做得如理如法?想要做到如理如法,就必须依教奉行,将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细致地落于实处。尤其当我们讲解座上观察修与安住修的时候,更要问问自己是否遵循导师们的教言,将止观交修一一做到位?还是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只要自己感觉好,就觉得自己所做的就是最佳的方便。修行不能随着自己的意愿而走的原因在于何处?

  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有些功德可能有所进展,但从总体角度来说,自己的修学仍旧与庸俗同道,依然是凡夫位,距离圣者的境界还很遥远。既然自己还是凡夫,不曾窥探过圣者的境界,又凭什么认为凡夫人配同凡夫的状态见解修行会有好的成绩?不会的,修行必须要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因为历代传承祖师是将自己修行期间的一切道验都赐予了后代弟子,所以我们依据这些成就祖师的经验修行,才永远不会有错谬的时候。

  五、修行应依教奉行

  我们前面所讲解的这些内容就是在强调观察修和安住修的重要性并且还要懂得善巧运用,而不是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否则你的见解永久不能增上,尤其我们常常提到的一系列功德更难呈现。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配同前面所讲解的这些共同法。当然从共同的角度而言,内容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但今天我们要做到的是令内心如同书本以及导师所讲解的内容。

  如今很多人都有一些侥幸心理,认为自己没有得到什么教授,所做的内容和书上讲解的也差不多,既然如此,自己不也是能获得成功么?要记住,以前你这么做,可能会在某些方面获得成功,但这样的幸运不会永久存在。贤劫千佛都是依止上师并遵循上师们的教言而成办解脱的,没有一个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成办解脱。也就是说,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并如理如法修行非常非常重要,绝不能对此有一点点轻视。

  方便和智慧当然非常重要,可如果修行没有与善巧运用相伴,则一切均成为一种教条。比如某位导师为你布置很多功课,每天要念诵多少遍心咒、经文等内容,很多人不知不觉就开始看重完成的数量而轻视质量,以每天完成数字作为自己的目标,而不注重自己应以怎样的方式完成,这样的修行对于成办解脱能有多大的作用,恐怕还是要好好去想一想。

  六、懂得善巧运用令修行更顺畅

  善巧运用非常重要。若能懂得善巧运用,则无论行持哪一种善行,永远都不会有不能调伏的时候。否则,很多时候都会觉得内心难以调伏。

  以禅定为例。如果以内心能时时安住于平静状态为目标,可能感觉好的时候,觉得自己像一个修行者,可以时时护持见解。可是当自己的情绪有所飘动或者一段时间里,外缘魔障沉重、内缘业及烦恼炽盛,因缘和合时就会感觉不是妄想太多,就是昏沉太重,始终无法如愿,也无法像前段时间那样平静。这时内心可能就会有些烦躁:是否要继续修行?不修不行,这是自己选择的道路,必须走下去;修,又定不下来修不下去,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有些性格过于极端的人,精神可能就变得越来越不正常。当然,他自己不会感到自己不正常,比如很多精神病人都觉得自己很正常,因为他们无法正确判断自己。可是当你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极端,无论言行还是思维就会和别人不一样了。什么叫做正常?当大多数人观点一致的时候,我们称之为一种正常。当你开始脱离大众认知的轨道,我们就说这个人开始不大正常了。所以当你太过极端的时候,无论是言语表达、行为还是思想等多方面,都会和大家变得越来越不一样了。

  当然,我们平常也会说,修行人有自己的个性是非常正常的。但要记住的是,这样的个性应该是以正法为前提所具有的个性,才能称之为好事,称之为正常。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以及历代传承祖师,也曾自作主张,自剃须发去幽静山林中修行。在具有正法背景的前提下具有这样的性格,当然没有任何问题。可如果没有正法背景,只是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这种任性的行为就不是什么好事了。所以,我们应该要懂得这一系列道理,尤其善巧运用方面更要做得圆满一些。

  如果没有依教奉行,修行都是自说自话,别说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甚至连修行的过程都会充满痛苦。因为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心是不会认真听话的。让它清净,它可能反而会更炽盛;让它炽盛,它又非常清净,完全不听吩咐。所以,这时若不懂善巧运用这个窍门,仅仅跟着自己的想法去观照,还是无法调伏好自己的内心。

  因此,以上所传讲这些道理意义非常广大,要时时铭记心中,如是观照为妙。我见到很多弟子每天都在做修行,并且由于修行过程中,善巧运用做得很圆满的原因,无论有多昏沉,有多散乱或者多么平静,时时都在调伏之中。我们先不讲解他的修行结果有多清净稳固,即便整个修行过程中也不会有什么烦恼,因为一切都在对治之中。

  但有些在修学过程中可能就会非常烦躁,感觉今天早上修得挺不错,但下午修得很不好;或者昨天修得很好,今天修得很不好;前一个月修得很理想,这个月修得很不理想等等。内心随着自己的修行而飘泊,这样的修行过程就会非常烦恼。长时间下去,会对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障碍。所以,我等大恩根本上师一再告诫我们:“初次进入佛门期间,不要急于做很多事情,而是先要知道这件事该怎么去做。”目的就是修行过程中,不要有那么多的烦躁。

  七、以寻找合适工作为例谈与自己相应的法门(一)

  无论修学哪一种法门,与其他传承都没有任何相违之处。

  举个例子。在座所有人,小时候都要去学校学习,毕业后就要进入社会工作。无论你是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还是在小县城工作,能挣钱的单位比比皆是,工作岗位也很多。但是你会为了寻找一份工作而将其他所有工作都尝试一遍么?不会的。每个人都知道这是得不偿失的一种行为。即便你一天能去一百个单位上班,平均每个单位工作几分钟的时间,也做不完所有的岗位,而且这些单位也不会接受你这样的尝试方法。即便有这样的单位,你也决定挣不了钱。这样一来,不仅自己累得够呛,也不能完成自己尝试每一种工作的心愿。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世上有很多可以挣钱的工作,但更要知道寻找的工作需要具备几个条件。

  第一、这份工作是自己能够胜任的。如果有一份工作,你非常满意,但你完全不会做,无论这个岗位的工资有多高,你也无法胜任。即便今天能够拿到这个岗位,可能第二天就会被炒鱿鱼,因为你不会做,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我相信,没有人愿意这样去冒险。

  可能有些人会说:“做任何事都是从不会开始的,我做的许多事情,以前也一样没学过没做过。”是的,你确实没学过,但是相对来说,你还是稍微能做到一些。但如果让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去造飞机,他能做得到么?决定做不到。第二天不需要经理叫他出门,相信他自己就会打包回家了,因为他做不了这份工作。因此,我们要找的工作,首先必须是自己会做的。

  第二、光会做还不够,还要能满足自己的要求。我们工作的真正目的,可以称之为为社会服务,为单位服务,但实际上就是为自己服务,因为我们需要靠自己付出代价换来相应的回报,改善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寻找工作,会要求待遇要好。虽然好的待遇没有绝对的标准,但至少能让自己在现前这个社会,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第三、相对之间轻松一些。虽然这份工作自己会做,并且待遇也很高,但如果天天要加班的话,可能一天两天还可以,天天没完没了地加班可能就受不了了。毕竟我们的身体是四大组成的肉身,就连机器都有需要休息的时候,更何况人呢。因此,谁也无法做到天天加班。

  我们要寻找的工作需要具备这几个条件。虽然刚开始接触这份工作时,我们并不是在第一时间就全都会做,在做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去学习。比如向这个单位相关经验丰富者请教,请他们教导自己;或者自己回家后翻阅一些这方面的材料等等。总之,自己会不断去学习。因为都知道这份工作对自己有多么重要。我们选择修行的法门也是同样一个道理。

  八、以寻找合适工作为例谈与自己相应的法门(二)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总摄于小乘教法、大乘教法与密乘教法这三乘教法之中。三乘教法传承不计其数。如汉地有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等诸多传承,都称之为大乘教法。在藏传佛教密乘教法里,也有许多不同的传承。由于时代不同,莲花生大师更是呈现出各种伏藏师的形象取出种种殊胜伏藏品,传承更是数不胜数。很多人可能内心就会因此产生这疑问:自己应该去依止怎样的传承?

  如同我们刚刚所讲解般,八万四千法门,我们无法一一依止,必须要选择与自己条件最相符的传承而依止修学。要记住,八万四千法门并不是单独针对你的根机而立,而是针对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根机而宣讲,因为众生的根机各有不同。

  举个例子。如果我要求你们去外面提一个东西进来,可能有时候会告诉你们用左手提进来,有时候会要求你们用右手来提,有时要求有些人扛上来,有时又要求一部分人背上来,可能还会要求两个人抬着上来,或者拖进来……把一件物品拿进房间的方法有很多种。轮到你的时候,你一会左手拿一下,一会右手拿一下;过会又背一下、抬一下等等,这些方法都不得力。此时应该怎么做?根据个人的条件,选择与自己最合适的一种方法。如果你的左手特别有力就用左手提;右手有劲就用右手提;左手右手都不方便就用肩扛;肩膀力气小就背上来;实在不行就拖上来;拖也拖不动,就找个人和你一起抬上来……总之,选择哪一种方式要根据个人的条件来定夺。可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将东西拿到面前。

  同样,八万四千种法门是针对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根机而宣讲,而不是要求一个人必须要修八万四千法门。但有时我们也会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解脱,我们必须要修八万四千种法门,是指一法当中圆融了八万四千种法门才能成办解脱。这样一来,修行就轻松很多。只要将现前自己的修学方式做得圆满,则一切法都在圆满之中。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寻找什么样的佛法?首先当然就是与自己根机条件相符之法。如果法过高,与自己根机不相应,也难以成办解脱。比如许多禅宗弟子,认为禅宗所提倡的是明心见性,而见性本来就超越言语,所以传讲风格必定都是直指心性,即讲经不用口、也不做表示,以心印心的方式传授。尤其有些人,喜欢拿着见性方面偈文,历代传承祖师所讲解的一些四句偈,如“言者不知,知者不言”;或者惠能大师成就时的偈文《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等内容来宣讲禅宗的本意。

  当然,历代高僧大德确实是遵照这样的见解而获得成就的,但现前我们要知道的是,即便如今有这样的法,也有宣讲这样法的导师,但自己作为修行者,是否具有相应的根机去接纳这个法?如果接纳不了,无论这个法有多么殊胜,对你而言,都没有丝毫意义,因为你不具有相应的根机。因此,我们这里讲解如何选择修行的法门,首先就讲解应与自己的条件相符。

  第二、要选择能以最快速度成办解脱的法要。因为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从总体角度来说,佛教已经日薄西山,即将衰败,快要熄灭了。

  可能有些觉得“衰败”这个词不准确,因为如今寺院林立,出家人众多,佛教看上去是欣欣向荣的景象,怎么会衰败呢?可什么是真正的佛教?并不是有寺院以及有穿着出家人衣服的人,就能称为佛教的。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佛教是指教证二法,教法来自于闻思、证法来自于实修,唯有具足这两个条件,才能表示正法住世,真正的佛教还依然存在于人间,其他的条件并不能代表佛教。寺院只是一种建筑,而和尚也只是和一般的人的衣服不同而已,这两者都不是真正佛教的代表。

  所以从总体角度来说,佛教已经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再加上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寿命短暂、疾病众多的原因,如今我们必须要选择能在短短的时间当中成办解脱的法门。因此,选择成办解脱来得最快的法门是需要具备的条件。

  当然,这个法门还应该符合自己的条件。否则,无论这个法成办解脱速度有多快,如果与自己根机条件不符,自己也无法修得解脱。

  第三、相对之间要轻松一些。我们都希望自己如释迦牟尼佛一般,六年中一年只尝一粒米,喝一滴水,精进修法;或者如同历代传承祖师一般,一辈子都在幽静山林中,独自一人过着简朴的生活而精进修法。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相信解脱并不在遥远的地方。但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我们内心当中即便有这样的心愿,现实中也难以做到。修行必须要面对这个现实,因此选择相对之间轻松一些法门是比较合适的。

  九、法与根机相应就是最殊胜的法

  曾有一位修行者问一位高僧大德:“诸佛菩萨的教言以及传承中,哪个教言和传承最为殊胜?”

  这位导师说:“从自己的根机而论,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最为殊胜。”因为法若与自己根机不相应,无论法有多殊胜,我们还是无法修持。“但是从法的角度来说,密法最为殊胜。”大圆满乃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而今生我们能遇到无上窍诀大圆满是非常幸运的。

  从根机角度来说,无上窍诀大圆满针对不同的根机有两种不同的教授方便:真实教授和方便教授。对于次第根机者来说,方便教授非常符合自己,我们现前也正在修持这样的法。也就是说,不仅这样的教授符合自己的根机,从法的角度来说也是最殊胜的。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我们当前所修学的法都可以称之为最殊胜。无论你去他处如何寻找,都找不到较此更殊胜,与自己的条件更相符的法了。

  但想要通过这样法得到佛果的前提是如理如法去修,而要做到如理如法,首先就要了知、认识相关的道理,否则修行难以做到如理如法。如果能做到这些要点,相信接下去就能轻松地修行最圆满的法。也就是说,一旦理解其中的理趣,就会对法会生起无比的信心,深刻认识以及体会到这个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将身心完全投入其中。这样一来,就会觉得修行非常轻松,非常自豪,甚至越修越欢喜,烦恼以及情绪波动等显现也会越来越少,不再是带着一种痛苦的感觉修行。所以我们必须要认清这些修行的要点。

  至于具体的修学方式,前面已经讲过很多。比如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讲解显密差异时,主要从四个方面做了宣讲: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这不仅仅是用文字诠释见解,也是真正在讲解它的实义。因此作为修学密宗的弟子,修行必须要体现出这四个要点。如果只是口中说自己是修学密宗者,却不能在修行中体现出这四个要点,是无法体现出密宗的殊胜的。

  这四个要点在实际修行过程中如何体现,我们主要是以四精要法来做讲解,即传承法脉清净而具普遍之信心、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我们不仅仅要从理论上知道不同乘法上下不同的特点,还要在实际修行过程中尽量做到圆满。如是造行,相信不久的将来就能成熟一切果实。这是特定的事,因为历代传承祖师就是我们的榜样。

  若做不到这一点,只是口中说自己修学密宗,或者说自己的导师有多么殊胜,并且得到过导师为他念诵的这个那个的殊胜传承,乃至平常也在念诵多么殊胜的咒语等等,是远远不够的。行持这些善法当然有功德,但也要记住惠能大师的教言:“迷人口诵,圣者心行。”看上去是在行善,但是在做的方法上,可能与历代传承祖师有着很大的差异。

  也就是说,修行最初应该怎么做,紧接着怎么做,最终要怎么做,都应该依教奉行,而不是仅仅凭借自己的想法去为所欲为,认为只要口中时时念诵心咒就是在修行。如果口中念诵是修行,心行难道就不是诵咒了吗?若是,请问什么叫咒语,应该如何念诵,你是否清楚。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修学多方面了解一些,这样才会在后面心行过程中知道自己心行就是在诵咒。这些道理我们已经讲过很多遍了,这里就不再赘述。

  十、清晰自己修行的目的

  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当前所修之法的重要性、殊胜性,还要知道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具备的一系列缘起法。

  比如初次依止导师时,我们所依止的这位导师应该是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师,而不是见到谁都去依止。如果我们在成办解脱过程中所依止是一位性格贤善,却不具德的导师,就会对成办解脱形成极大的障碍。因此,依止导师应该是以具德为前提。

  当然,贤善是具德的功德之一,一个真正的导师也必定是贤善的,但具德必需排在最前。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性格贤善可能只是具有良好道德的一种表现,与我们所说的具德并没有多大的关联。尤其在成办解脱的路上,具德更是极其重要。

  一个真正的具德导师,无论和谁结上缘,都会利益众生。否则只能是一种欺骗行为。比如有些平常会呈现很多神通、神变,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形象;或者说出一些特别的语言,好像具有他心通一般;甚至有些还能预言未来等等。

  对于这些显现,上师在这部教言当中讲得非常细致。如今很多人会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原因在于何处?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很多邪魔会融入一些恶导师的心中,当他们的内心被邪魔所束缚时,也会呈现出很多神通与神变,但这些只能称之为恶知识。依止这样的导师,不但对成办解脱没有丝毫利益,反而还会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所以,我们平常做任何事前,都要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所寻求的并不仅仅是表面形象,而是一种内在功德。因为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

  魔术师变魔术的目的就是让人们眼前能呈现出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你想不到的,他也能做出来,你就会觉得这真的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师。因此无论他到哪里表演,你都会愿意去买票看他的表演,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眼前也能呈现出这些奇幻的事情。所以当他做出这些形象的时候,你的内心就会觉得很满足,因为这就是你今天来看演出的目的。

  但如今我们作为信仰佛教者,修行是奔着解脱的这个目标而去,并不是如同去看魔术师的表演一般,只要看见一些幻化的形象就心满意足。所以导师在其中讲解,追求神通神变与追求幻化并没有什么区别。一旦魔融入恶知识的心中,他也能呈现很多神通、神变的形象,但这对解脱并没有任何利益。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必须要知道做这件事情的真正用意。

  我也常常听到有人说,佛教中的某些导师神通非常广大等等。若他是在具德的前提之下具备这一系列功德,依止他为自己的导师,当然可以。但如果仅仅为了寻找这种神通神变而将他视为自己的导师,这样的依止就有很多欠缺之处。因为我们寻求的不是幻化,而是解脱。所以在成办解脱的路上,目标必须准确,这样才能学到最真实的教言,也会修得更踏实。

  十一、依止魔术师无法不能成办解脱

  以前在高原,常有人过来问我,能否有一些通过短时间修行就能有神通神变的修法?

  有一部论典叫《胜乘宝藏论》,它分为两卷,其中第一卷中就讲解了很多世间禅定的一些修学方式,甚至还提到了很多魔术。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魔术,都是以依靠一些高科技来呈现出各种虚幻的形象,令观众啧啧称奇。但以前的魔术是仅仅依靠咒语加持就能呈现,我们称之为幻化。这样的魔术师必须先到某个地方修炼一段时间。我们平常修炼的是本尊,他要长时间修炼的是呈现魔术的咒语。当他修成就的时候,可以遮止你的眼光,让你看到另一种形象。念诵的时间短,呈现的形象就比较小,比如呈现一些石子、木块等等;如果要在你面前呈现一头大象、一匹马,念诵咒语的时间就比较长。他们就依靠这样的方式来呈现不同的魔术。

  这些内容在《胜乘宝藏论》中讲得非常细致,甚至还讲解了许多世间禅定,比如四大禅定。如果是修水禅定,就到一个水声很响的地方,仅仅听着水的声音就可以开始修禅定,几个月后也会逐渐进入到定境,并呈现出一些相似的神通智慧。他心通,以及一些预言等神通,仅仅依靠这些世间禅定也能达到。

  不仅现在有人来问我这些事情,以前也有很多人去问上师,能否讲解一些相关的事。我们依止导师,是奔着解脱的目的而来,而上师作为解脱的主尊,当然也不会讲解这些与解脱没有利益的世间事,但是像《胜乘宝藏论》这样的书上会有一些相关记载开示。

  为什么很多人希求这些事,却没有那么多的导师会着重讲解这些内容呢?因为我们首先必须要认清自己的目的:修行是为了成办解脱,与解脱无关的事情还是尽可能不要去发展,因为这不是我们的目标。

  可能有些人会想:“有这样的功德者不仅遮止显现,还指责这样的显现不对,是否是有一些嫉妒方面的原因?”当然不是。我们要知道,导师如是显现的真实含义是告诫大家,必须要清楚自己修学佛法的真正目的。当清楚这一点后,就不会再有这些疑惑了。

  以上就是讲解依止善知识时要注意的方面。即便表面上呈现出神通神变,如果与解脱无关,这些显现对于成办解脱并没有多大的利益。因此,我们一再告诫大家,应该如何正确依止导师。

  要记住,与解脱无关的事情,都不是我们信仰佛教的真正目的;仅仅外表呈现一些稀奇的事情,并不是我们依止的导师的标准。魔术师也能呈现出一些幻相,想要做到一些自己平时做不了的奇迹,不如去依止魔术师,但这与佛教无关,与解脱无关。如今我们进入佛门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成办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这才是我们的信仰,是修行的真正目的,也是我们修行的准则。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86课10-21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87课12-2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