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100课1-10

创建日期:2022-10-25

  行为学-教言宝藏100课1-10

  第一百课:宣说教言吾非宜

  一、前行是精进的基础

  我们昨天稍稍讲解了一些刚开始入门时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精进修行,迅速成办解脱等内容。平常我们也在讲解,但是可能会从共同的角度讲得更多一些。

  常常在我这里或者其他导师座下听闻佛法的信众都知道导师为什么会为弟子着重讲解共同前行。因为无论你对理论有多么通达,如果没有前行的动力,修行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我们在听闻无上窍诀大圆满的时候,从时间的角度来说,可以当下成办解脱,但从另个角度来说,由于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成办解脱也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能否在漫长的过程中长时间如一日般精进修行的前提,就在于共同前行的基础是否扎实。如果没有共同前行的陪伴,不仅很难坚持,信心等多方面条件可能也无法成熟。因此,无论我们讲解哪一部教言,都会着重讲解这些内容,而我们这么讲解的目的也是在告诉大家,如何在以后的修行以及行善过程中做得更好。

  如果我们的修行只是屈服于别人的逼迫或压力,短时间内可能你能做得到,甚至看上去做得还不错,但想要长此以往保持是不现实的,甚至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举个例子。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小孩读书能读得好一些,但是要让孩子明白这样的道理,可以用很多方式。有些可能会对小孩子用讲道理的方式,有些可能是采用打骂的方式,甚至刚开始不得不采取严厉的手段,逼着一小孩子好好学习,但目的都是为了令小孩子懂得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虽然一开始,小孩子觉得被逼迫学习很不习惯,但是后面读书越来越好,并且在学习过程中,父母还会不断为他讲解其中的道理,久而久之,小朋友自己都会知道这样持续保持下去是一种好习惯。这样一来,一开始的极端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然,前面的精进也并没有被懈怠取代,反而将努力成了一种自然的习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就是一种喜乐。后面无论出现什么情况,他都会懂得自己去努力,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但是如果你没有为他讲解相关的道理,只是一味地强制他这么去做,但是他自己压根不想做,时间一长,可能就会出现很不好的结果。城市里常常有这样的新闻,有些小孩子到了一定的时候,完全不听父母的话,因为他已经对这件事完全失去了信心,因此产生了一系列不好的结果。我们的修行也是同样一个道理,想要精进,就要看看自己前行的基础是否扎实。

  二、精进修行离不开共同前行(一)

  修行的最初,可能需要凭借导师的强迫才能精进。因为刚开始你对佛法还不是很了解,只是凭借着出入佛门的新鲜感而精进,但是这样的精进时间并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如果没有导师的强迫,可能很快就会开始懈怠。但是即便你是在导师的强迫下精进,由于这种精进有一种被迫的成分,很多人都会在修行过程中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即便是自己自愿的前提下,身心也仍旧会相对较紧。如果不懂得如何调伏,一两天可能没有感觉,但是长此以往,这种紧张的状态可能就会产生一些很不好的结果。轻者开始厌弃修行,重者可能就会走火入魔,精神开始变得不太正常。

  想要避免这样的过患,就要转变自己的心态,以一种喜悦的状态进入修学,令自己的修行过程变得越来越自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凭借导师的引导。说白了,导师为大家讲法,也是一种强迫,目的就是令大家对佛法的理解能有所增上。因为第一次修行,无论是凭借一种新鲜感还是一种毅力强迫自己,终究还是有种紧张感,但是如果你平常能如实学习共同前行,并且依教奉行,一旦基础扎实以后,后面的修行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然,甚至还会在修行过程中感到越来越喜乐。

  比如以前对早起修法非常抵触,现在无论每天起床有多早,只要一修行就觉得非常轻松快乐。当你具有这样的见解,无论多么精进,都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反面效果。我们一再强调共同前行的原因也正在此上。

  三、精进修行离不开共同前行(二)

  共同前行非常重要。我们要精进修行,但是又不能变成一种极端,否则就会有非常不好的事情。也就是说,要令自己的修行既能做到精进,又要有喜悦感,还能在修行过程中做到越来越自然,离不开共同前行的陪伴。只要与共同前行相伴,无论自己付出多么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举个例子。我们平常工作时,一旦自己的身心完全投入工作,无论这份工作有多难,多累,你都不会觉得辛苦,因为你已经完全融入其中,也知道自己这么做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对这份工作也没有很好的了解,甚至不愿意了解,就不会对这份工作有什么信心,甚至还会越做越烦恼,这也是你后面不爱工作的最大原因。

  同样,当你已经完全融入家庭之中,无论为这个家庭付出了多么多,都觉得是值得的,因为你觉得自己就是家庭的一份子,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为家庭做贡献是自己应该做的。但是有些国家的做法,可能就觉得任何付出都应该是 AA 制的,自己做了多少,就要求对方也付出多少,对方如果不做,自己也不做。由于自己的身心没有完全融入家庭,有时候自己如果多做了一份,就觉得特别辛苦,特别委屈,凭什么要自己多付出?这也往往是与家人产生矛盾的最大原因。因为你们没有将身心完全投入家庭,也没有把家当成自己的家。

  常常有信众过来说,如何化解母子之间的矛盾?我想最大的原因就是子女并没有把母亲当成母亲。如果真的能把母亲视为母亲,母子之间永远不会产生矛盾,因为你知道眼前的这个人是自己今生最亲的人,为了养育自己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但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就不能将母亲视为母亲,即便有也只有一点点,这也正是母子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

  如今我们也要把这一系列内容归纳到自己的修行之中来理解。如果能将自己的身心完全投入修行其中,就不会有这么大的烦恼。当然,正如经文所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如果没有宿世的善因,今生很难进入佛门。但是如果你今生没有对佛法有很好的了解,也难以将身心完全投入佛门。因此,我们的修行就是要从共同前行做起。如果没有共同前行的陪伴,无论你今生对文字教法有多么理解,心相续也很难做得到,修行也无法长久坚持。

  我们也一再强调,佛法是一门智慧,但是仅仅文字上理解是远远不够的。禅宗不仅讲解文字般若,还有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用藏传佛教的话来说,首先是了知阶段,后面还有觉受阶段和证悟阶段,仅仅停留在第一阶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做的是运用当下的智慧去创造更高的智慧,而要做到这一点,共同前行是必不可缺少的。

  四、宣说教言吾非宜难却爱子敦请故

  【宣说教言吾非宜

  平常无论做什么事情,能低调一些是最好的。上师也在很多教言中说,为大家宣讲教言并非他该做的事。但实际上,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是真正的佛,从化身的角度来说,也是观世音菩萨、莲花生大师等佛菩萨的化身,这样一位真正的成就者都不能宣讲教言,还有谁能宣讲?而上师在这里如是讲解,也是在告诫后一代弟子,做任何事情都要低调。倘若心怀傲慢,就会造下很多的罪业,产生很多的烦恼。

  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一系列公案也是告诫大家,要时时站在低调的立场中,如果内心时时充满高傲,做任何事情都无法融入其中。比如我们修金刚萨埵时,所观的金刚萨埵的面向总是会示现一些不高兴的面向,就是因为我们是业及烦恼沉重的凡夫,所以金刚萨埵看见自己的时候,好像也不是很高兴。可是当最终业障清净时,金刚萨埵就会面带笑容说,善男子,善女人,你的业障得以清净,然后为我们赐予授记。这也是在告诉我们,我们在观金刚萨埵时,内心还是非常谦卑低调的。如果时时充满傲慢,任何事情都无法投入其中,最终也难以取得圆满的成果。

  【难却爱子敦请故

  上师在这里说,虽然我没有什么教言可讲,但是你是我的心子,是传承的继承人,因此为了应允你的敦请,我为你稍微讲解一下下面的教言。

  可能有人会想,上师是否只是针对当时的缘而讲解这部教言?我既没有见过导师,也没有当时所在的因缘,这部教言是否适合自己?要记住,虽然上师是以某个缘起而宣讲教言,实际上就是在为后世弟子讲解,因为上师不可能跑到每个人面前说,现在我要给你讲解教言。往昔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所讲解的一切经文教法也是针对某个缘起而讲解。历代高僧大德为大家讲法也是如此,针对当时一位弟子的请法而做了适合这位弟子根机的回答。现在也有很多人会把导师所讲解的内容放在微博或微信上,阅读的人也很多。虽然导师当时可能是针对某一个人说的这句话,但实际上他就是针对所有弟子做开示。

  导师的慈悲心具有普遍性也是在讲解,导师所宣讲的一系列内容也是针对三界六趣一切有情众生而宣讲,目的就是为了令众生成办解脱。虽然看上去是针对他人的缘起,实际就是为所有弟子而宣讲。

  这里所谓的“爱子”是指所有继承本传承的修行人,实际就是指我们所有的弟子,也是上师心中最亲爱的弟子,所以上师也是为我们大家宣讲下面的教言。

  五、往昔持明之后裔欲于一生证佛果宿世善业妙征相

  【往昔持明之后裔,欲于一生证佛果,宿世善业妙征相。

  持明者就是指成就者,即受持光明圆满见解者。持明者的后裔是指后一代的修行人,也就是我们。如今我们作为传承弟子,由于宿世的善业而在今生具有想要成办解脱的愿望,这就是具备功德的一种征相。

  我们也常常为大家讲解,如果前世没有这样的因,今生是很难成熟这样的结果的。诚如经文所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即便民间也有类似的说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也是在讲解如果没有宿世的福德善因,今生是不会进入佛门的。

  比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白天常常思索某件事,即便不是长时间观想,但是只要非常专注地思维,晚上做梦也是在想这件事。这就充分地说明习气对自己的影响。也正是前世习气的影响,今生会呈现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通常所为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上师这里讲解“昔时持明之后裔”就是在讲解往昔成就者传承的继承人,如今具有想要今生成办解脱的愿望,正是宿世积累善因的果报。这也充分地说明,今天我们对佛法心生敬信,不是由于今天对佛法有所了解才会产生的,而是宿世深厚的善因所致。凭借宿世的善因与今生的精进,成办解脱必定不再遥远。

  很多人有这样的担忧:自己一生造恶太多,能否借由余下不多的时间精进修行而令今生成办解脱?可以的。当然,凭借一天两天的修行想要达到圆满的结果是不太现实的,但是我们已经有了许多殊胜的辅助,再加上自己宿世也是修行人的这个善因,如是今生与累世合在一起,成办解脱志在必得。所以,平时应该在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

  有些人会问,如今我们对佛法的信心来自于宿世的善因,那么今生碰到不如意的事情,是否也是宿世的恶因造成的?当然是的。这也是我们一再告诫大家,多多行持善法的原因所在。很多人都希望生活中事事如意,但是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从佛教的角度讲解,多去从事一些善法。因为一切不如意的事情都是由于自己宿世恶业沉重的缘故所致,今生可以多行持善法来消尽这样的因,日积月累,凭借我们所做的善法,未来也会感得种种善果。经云:“欲知后事果,今生作者是。”

  但是所谓的后世真的是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才称之为后世么?并非如此,从今天以后的所有时间都称之为后世。也就是说,未来能否过得越来越好,能否时时与正法相融,取决于前世的恶业消尽多少,今生从事的善法有多少。

  六、获得暇满之人身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获得暇满之人身,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

  如今我们已经获得了珍宝人身,如果不能运用在正确的对境之上,无论这样的人身有多么珍贵,对你来说都没有多大的意义。比如你在非常饥饿的时候找到了一包食物,但是当时并没有食用,最终还是饿死了,前面你得到的这包食物对你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同样,今生我们获得了十八珍宝人身,如果不能正确运用,这千百万劫难以得到的人身在你身上也不过如此,没有任何意义。

  究竟什么才是暇满人身?我们将十八种珍宝人身称之为暇满人身,即八闲暇和十圆满,用密宗方便教授来说,即具有外内密三相圆满之身。

  首先外相获得上师的圆满摄受。但是在没有得到上师的圆满摄受之前,首先要观察这位导师是否是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师,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今天所得到的是正法还是非法,完全取决于这位导师是否是一位具德上师,因此依止导师前观察好这位导师是非常重要的。

  观察导师要从两个方面观察:具德与具缘。首先观察这位导师是否是一位真正的导师就要观察这位导师是否是一位成就者。当然,成就者的象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我们在讲解三宝功德的时候说过上师是三宝之总集,即上师的心为佛宝、上师的语为法宝、上师的身为僧宝;佛宝称之为不迷者;法宝称为无欺者;僧称为不离者。我们观察导师是否具德就要观察这位导师内心是否已经证悟到了佛果。

  何谓佛宝,我们通常称获得断证一切功德者为佛的境界。断的是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证悟到的是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一开始我们并不清楚什么是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虽然文字上对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有所了解,但是没有相关的体会,也没有相应的智慧,这时该如何观察导师是否具德,是否证悟到不迷者为佛的境界?可以从功德方面进行观察。比如真正的太阳必定自带光芒,它从地平线升起的这一刻必然会照亮大地,因为自带光芒就是太阳的功德显现。同样,当真正圆满具备佛的见解时,慈悲心、出离心和信心等三大功德也必然圆满呈现。

  我们说过,圆满三大功德的时候是佛果,逐渐增长是过程。如今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是修行者,无论你修行的是什么法,时时都要观待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内心的贪嗔痴烦恼是否减少,顺缘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是否增上。如果不懂得观察自己的内心,只是在日记本上写着自己今天做了多少件善法,朝拜过多少神山,谒见过多少导师,灌过多少次顶,念诵过多少遍心咒、佛号,或者持诵过多少经文仪轨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行持这一系列方便的目的就是要看看自己内心调伏了多少。如果内心已经逐渐开始调伏,就充分地说明功德正在增上,因此我们说圆满三大功德为佛的境界,而增长的过程,是修行者的必经之路。

  一个真正的成就者,他的慈悲心一定是圆满的,绝对不会有所偏袒。如果他只是针对某些众生有慈悲心,对于某些众生没有,甚至还会舍弃这些众生,只能说明这位导师的慈悲心并不圆满,这位导师也不是真正的成就者。所谓的悲心是指同体大悲,同样是要求慈悲心必须圆满。所以一位真正的导师,首先他的慈悲心必定是圆满的。

  七、获得暇满之人身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二)

  具德导师除了慈悲心圆满,信心也必须圆满,即具有普遍之信心。也就是说,无论是对哪一种导师,哪一种传承,只要对外缘没有信心者,都说明他在信心方面有一些偏袒,这位导师的见解也说不上圆满,因此不能称之为不迷者——佛。如是观察导师是否为真正的导师,意义非常广大。

  如今这个时代,我们常常会在修行者之间听见一些不好的言辞,比如这一个传承与另一个传承之间有什么矛盾等等。我们进入佛门之前已经时时被烦恼所扰,为什么进入佛门后还要去创造那么多的烦恼呢?这么做可真没有什么意义,也不是我们所期望的结果,更不是我们进入佛门的终极目标。

  细致观待,为何进入佛门之后,这样那样的烦恼更加炽盛?从某个方面而言,你所依止的导师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具德上师。由于这位导师有所偏袒的缘故,他引导的弟子也会形成偏袒。就如同我们常常会说,如果老师是一个小偷,他的学生也会成为一个小偷;老师是一个喜欢打妄语者,他的学生也一个个都会变成打妄语的人。相反,如果导师非常慈祥,他的学生也会变得非常慈祥;导师非常和谐,他的学生也会变得非常和谐。因此如果有互相指责攀比的显现就要观察一下自己的导师是否也是如此。

  佛门是平等清净处,为什么进入佛门后会觉得佛门里也有很多烦恼?当然,作为凡夫,有烦恼是非常正常的,毕竟我们还没有成就,确实是一个凡夫,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应该教你如何对治烦恼的导师,并不是一个圣人而是烦恼者,那么他所教出来的弟子恐怕也是烦恼沉重者。

  如今很多人的分别心非常沉重,总是喜欢说自己的导师有多么好,自己的传承有多么好,并且在此基础上指责其他传承与导师有多么不足,甚至还会诽谤蔑视。出现这些现象就说明,教导他的这位导师,自己的见解也并不圆满。因为弟子本来就不懂相关的内容,他说出来的这些多数还是来自于他的老师。

  要记住,我们今生进入佛门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解脱而不是再创造烦恼。生活中的烦恼已经够多了,我们不需要再去创造什么烦恼。尤其对凡夫来说,烦恼不需要学习,已经多得不得了。若是烦恼再沉重一些,恐怕今天还在人间,明天地狱就是我们的归宿,甚至还有更糟糕的地方在等待着我们。这可不是我们希望得到的结果。

  我们的愿望是如今令自己已经获得的暇满人身继续增上,最终远离烦恼,获得清净刹土。如果教授我们的导师并不是这么讲解,甚至从某些角度而言,这位的导师的讲解与历代传承祖师不符,恐怕真的是远离这样的导师为妙。毕竟我们获得一次人身,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要好好珍惜人身,将我们的珍宝人身用在正确的对境之上。

  八、获得暇满之人身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三)

  我们正在讲解的是何谓十八种珍宝人身。前面讲了导师的意为佛宝,因此需要具备几个条件。首先是慈悲心圆满,其次是信心圆满。即这位导师由于内心已经圆满清净的缘故,口中的语言就称之为教言,具有帮助我们消尽一切烦恼的力量。无论是示现讲经说法还是世间聊天,都是在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对治烦恼。

  真正的导师,口中说出来的一切教言都与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完全相符,因为导师的言语代表着法宝,具有无欺的特性。也就是说,真正的导师,口中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也永远不会欺骗众生。

  无论是言语还是行为,都来自于内心。一个人的内心是红的,他口中说出来的话绝对都是真言,可是心一旦变黑了,即便口说好话,实际上也是欺骗众生的言语。所以,一切言行都取决于内心。

  我相信平常很多父母在为自己的小孩寻找老师的时候,都会想要找一个口才很好,更重要的是品德也要好的人作为老师。因为口中的语言时时都可以改变,今天这样说,明天可能就是另一个说法,但最终决定这位老师是否属于正道,还是取决于他的内心。如果老师的德行端正,口中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是正道的教言。

  同样,我们在寻找导师过程中,首先要找一位成就者,否则今天感觉这位导师口中的说辞好像很有道理,过两天又觉得毫无道理可言,原因就是这位导师的内心时时被沉重的烦恼所束缚,才会今天说的话特别有道理,过两天又不知所云。这样的言语并不能称之为法,因为已经有了欺骗的行为。

  要记住,一位真正的导师,口中说的每一句话都必然与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相符。因为无欺者为法,真正的导师,口中说的话代表着法宝。当然,我们前面讲解观察导师为佛宝也是非常重要的。

  九、获得暇满之人身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四)

  在很多人心中,如果面前的这个人有法师、堪布或者活佛等头衔,内心对他的感觉也会发生变化,觉得他可以做自己的导师,并且自己可以将身心托付给这个人,因为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要记住,光有名称是远远不够的。即便这个人称之为法王、如意宝,甚至叫佛都不重要,因为名称并不代表他的真实功德,我们仍旧要细致观察这位导师是否真正具德。

  如今大家都越来越文明,见到谁都会尊称为老师、师父,但是这种尊称并不代表他真正具备相应的功德,只能说明称呼的这个人非常有德行,而不是对方一定有多厉害。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各种名称加在别人身上,但对方是否真正具备相应的功德,还要细致加以观察,否则很容易进入偏道之中,这才是最可怕的。

  比如有些时候,无论生活还是修行上遇到问题,很多人都会去请教老师,因为周围的人都说这个人非常了不起,他有各种各样的头衔,所以去问他该怎么办可能是最好的。我想这也是现在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做广告的原因。无论自己是否真正有头衔,有资质,都会在自己的门上挂一个很大的广告牌,目的就是令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自己有多么厉害。这时很多无知的人就很容易相信这个广告牌跑去咨询。如果这个人是真正有德行者,他为你传讲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对于转变你的心态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是他真正的功德而不是头衔带来的。如果导师只有头衔没有功德,恐怕结果就会非常可怕。也就是说,站在出世间的角度,如果只是赞叹这位导师是某某认定的就不做观察而依止,是非常不圆满的行为。

  如今这个时代想要得到一种认定是非常简单的事情,甚至可以抽签决定,你抽到法师就是法师,抽到活佛就是活佛。比如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买东西还有积分,积分高了以后还能换一点东西回来。可能过两天活佛也可以用积分来换,以前是换大米,换油,现在这些都不要了,想换个活佛的头衔也行,说不定还能给你个活佛证。三千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现在没有的,可能以后都会有。别说是个活佛、仁波切的头衔,如果你想要个释迦牟尼佛的名称,也可以用积分来兑换。如今网络购物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了,相信很多人都已经攒了不少的积分,什么都能兑换,因为一切都非常容易。要记住,在这个太容易的时代,就要求我们的智慧更加增上,更加要懂得去做一些细致的观察。不是会说佛法就能称之为导师的,这是远远够不上一个导师的标准的。

  如今这个时代,讲经说法的人比比皆是,很多人也因此想创造一番自己的事业。世间人有一种说法:“才华只有自己看得见,别人看得见的叫气质。”很多人也想要别人看看他的气质,但是如果你不能看清自己的内心,无论心的功德有多高,事业也不会很广大,因为别人看不懂。他们也知道这一点,因此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才华,就选择用语创造事业,认为这是最快的,反而将内心的功德暂时搁置一旁。比如出门在外就装出非常良善的样子,回去以后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反正别人也看不见。别人只能听得到他的语,尤其是一开口,听众马上就会投入其中,又哭又笑,内心好不得意,甚至有些还会将自己的身心完全投入到语言之中。现在不是有很多网络主播随便说几句,就会有很多人投钱进去。这些人就是靠这样的方式轻轻松松就赚了很多钱。

  但是这些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要记住,我们作为修行人,我们要听的是具德导师的教言。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我为你指一条解脱之道,当知解脱还是依靠你自己。引导解脱的方式可以用身,用语,也可以用心,但主要还是要用心。只是如今我们的身份过于低劣,只能依靠导师的语言才能听懂导师在讲解什么道理。而这位导师的语言是否真实,就取决于这位导师的心是否清净,而不是语言本身。这一点非常重要。

  十、获得暇满之人身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五)

  我也常常问自己,在为大家讲经说法时,是应该自己多看看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并且背诵下来,然后在大众面前为大家再做一遍背诵,还是以此为缘,将自己的修行经验赐予大家。我还是选择后者,因为这才是真正的教法,而前者只是背诵。背诵很简单,不需要有中间环节。

  我以前听有些幽默导师说过这样一些玩笑话。说有很多从事世间事业的人,每当自己的事业不太顺利的时候就会过来祈请,能否为他多做一些加持,并承诺以后事业获得圆满成功时,就会帮助导师做很多事情。这些导师开玩笑地说:“如果我能帮助你赚很多钱的话,为什么我不帮助自己赚钱呢?只要多加持自己就可以了。而且谁也不能保证你是不是白眼狼,万一赚钱以后你不管我了,我该怎么办?所以我自己保佑自己就可以了。”

  同样,如果背诵一遍有用的话,还需要导师这个环节么?不需要了,大家都下去背诵一遍就可以了。正如我们前面复次讲解,书本只能作为诠释,我们需要的是凭借书本如是修行而获得经验的导师。因为我们需要导师赐予的是经验,而不仅仅是文字。

  我在上师身边近二十八年的时间中,一直都在修行,也在这段时间中得过一些授记。但这并不是说我作为导师有多么厉害,而是能令大家对外缘生起些许净信,觉得这位导师不仅仅是口中说说而已,实际也是有些内在的精华而起到一定的作用吧。这也是在讲解导师的语为法宝。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99课1-11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00课11-20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