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七问中观何承412-423)笔记
1、《定解宝灯论》=甲一、初善首义+甲二、中善论义+甲三、后善末义
甲二、中善论义=乙一、依教理广说+乙二、以殊胜窍诀略说+乙三、宣说造论方式。
乙一、依教理广说=丙一、见解无遮或非遮+丙二、声缘证二无我耶+丙三、入定有无执著相+丙四、观察修或安置修+丙五、二谛何者为主要+丙六、异境何为共所见+丙七、中观有无承认否。
丙七、中观有无承认否=丁一、总说自他宗派之观点+丁二、分说宁玛巴自宗。
丁二、分说宁玛巴自宗=戊一、依全知龙钦巴观点宣说自宗+戊二、旁述他宗之辩论+戊三、依二谛分别抉择之理。
戊三、依二谛分别抉择之理=己一、真实抉择+己二、以此理宣说显密共同要点+己三、故对名同义异者须善加辨别之理。
己一、真实抉择=庚一、阐述彼之要义+庚二、宣说诸经论一切破立之理互不相违(389)+庚三、遣除二力同等之争论+庚四、宣说分开二谛之必要+庚五、结彼之义。
庚五、结彼之义=辛一、不应对二谛取一舍一(410)+辛二、取单空舍世俗之过失(411)+辛三、故当呵斥取断空者(412)+辛四、于理证亦有妨害(413)
己二、以此理宣说显密共同要点=庚一、总说显密共同要点+庚二、别说显密要点与见解之差别。
庚一、总说显密共同要点=辛一、略说+辛二、广说+辛三、摄义。
辛一、略说=壬一、宣说二谛无别之义(417)+壬二、显宗以轮番方式引生双运大中观(418)
辛二、广说=壬一、入根本慧定之究竟果中观(420)+壬二、后得妙慧非为真实现空双运之理(421)+壬三、真实现空双运非为言思之境(422)+壬四、宣说彼之异名(423)+壬五、彼者唯是各别自证之行境。
412、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五辛三、故当呵斥取断空者;
佛说诽谤双运界,如持虚空断见派,释迦佛法之盗贼,亦是毁灭正法者。
413、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五辛四、于理证亦有妨害。
以理亦知此观点,于有诽谤为无理,依靠定解金刚火,能焚恶见之高山。
417、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二庚一辛一壬一、宣说二谛无别之义;
是故中观诸论许:对于妙慧因中观,以理观察未成前,不成双运果中观,
故虽以理而抉择,现空二谛之法理,然终成立无别果,此为因果乘精华。
418、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二庚一辛一壬二、显宗以轮番方式引生双运大中观。
彼等智慧以轮番,断除二边皆不住,超离思维之境界,是故乃为大中观。
直至依靠轮番式,未证究竟智慧前,非为诸佛之密意,精华究竟大中观。
420、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二庚一辛二壬一、入根本慧定之究竟果中观;
犹如燧木摩擦火,二谛无垢之妙慧,所引双运大智慧,息灭有无等四边,
圣者入定之智慧,安立双运果中观。
421、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二庚一辛二壬二、后得妙慧非为真实现空双运之理;
不偏二谛后得慧,虽立现空双运名,然而入定大智前,不缘现空双运性。
422、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二庚一辛二壬三、真实现空双运非为言思之境;
显现名言量之境,空性胜义观察境,双运现空相融分,彼等均是言思境。
超离言思之入定,唯是各别自证智,有现以及无现等,以量观察均不成。
423、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二庚一辛二壬四、宣说彼之异名;
是故乃至以轮番,修持二谛即妙慧,一旦无有轮番修,获得双运智慧时,
观察而破蕴所破,无遮单空亦超离,不现能破所破相,具有现分方便相,
具有殊胜之空性,远离戏论大中观,以及俱生大手印,具有此等不同名,
皆是离心智慧故,余分别念不可思
2、辛三、故当呵斥取断空者:佛说诽谤双运界,如持虚空断见派,释迦佛法之盗贼,亦是毁灭正法者。
空之空性是裸体外道——断见派的一种观点,而不空之空性即承许如来藏的光明分,这才是真正的正见,属于如来善逝之正教。宣说显不是空、空不是显的所有补特伽罗,就如同执持虚空断见派或者无色界空无边处的见解一样,以此将诽谤一切双运界,他是释迦牟尼佛佛法之盗贼,是毁灭正法之恶劣者。
3、麦彭仁波切于《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通过教证、理证对此观点作了非常详细的破斥:自心于基道果时均具足光明,否则众生于最初时不会产生迷乱的对境,无有现基之故,然非如此,由于众生未能认识此现分,故而产生种种迷乱;最后一切迷乱显现融于光明法界,从此之后凡夫众生不复存在,众生亦不会再次转生轮回。
4、辛四、于理证亦有妨害:以理亦知此观点,于有诽谤为无理,依靠定解金刚火,能焚恶见之高山。
承许究竟圆满时唯有单空的观点已经将有者诽谤为无,如此则不仅相违于教证,且于理证也有一定违害,如名言中空性、光明均应承许为存在,胜义中,光明是不可思议的如来智慧,空性也是凡夫分别心无法思维的境界,然而本来存在的光明、空性等,你等却将之诽谤为无,此种说法于正理面前永远无法立足。因此,应依靠二谛之定解的金刚火,摧毁他人执著脱离显现的邪见高山。
5、己二(以此理宣说显密共同要点)分二:一、总说显密共同要点;二、别说显密要点与见解之差别。
以下总说显密共同要点。总的来说,显宗也是首先将显现、空性,或者名言与胜义分开抉择,最后方能通达无二的心之本性。实际心之本性是显现、空性无二无别的,但凡夫众生具足一切烦恼束缚的缘故,不论显宗还是密宗首先都应分开抉择。
6、壬一、宣说二谛无别之义:是故中观诸论许:对于妙慧因中观,以理观察未成前,不成双运果中观,故虽以理而抉择,现空二谛之法理,然终成立无别果,此为因果乘精华。
6、1是故中观诸论许:对于妙慧因中观,以理观察未成前,不成双运果中观,
所以,有关中观方面的如佛陀第二转F轮《般若经》等经典,以及后代高僧大德所著的《中观六论》等论典,此二者分别称为经中观与论中观。在上述经论中,对于妙慧因中观,通过以理观察尚未成就之前,无法真实成立殊胜双运的果中观。
诸多经论中首先将显现、空性分开,依靠名言量抉择轮回因果存在、三宝功德不可思议,依靠胜义量抉择一切万法皆为空性,乃至分别观察二谛之正量所生之因中观未真正成立前,由其引生的双运果中观根本无法现见。
因凡夫众生具有非常严重的实执心,故而先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以断除其实执,之后再继续修持如来藏的本来光明。
修习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者也是同样,修生起次第时观一切为清净,修无相圆满次第时观一切皆为空性,显现、空性分开修持;
修持无上大圆满时,渐次根基者也是首先修习本来清净,之后再修光明任运自成;
释迦牟尼佛转F轮时,也是先宣讲空性,再抉择光明。
6、2故虽以理而抉择,现空二谛之法理,然终成立无别果,此为因果乘精华。
无垢光尊者在《大幻化网注疏》中说:释迦牟尼佛第二转F轮是暂时了义的观点,其最究竟的了义观点应是第三转F轮,因佛陀暂时宣讲了万法空性,其光明分于第三转F轮才真正做出了抉择。暂时来讲,对于现空二谛法理进行以理抉择时,需要通过轮番方式进行观察,然而最终究竟了义的观点应是现空无二,此观点即是因乘、果乘最究竟的了义精华。
7、壬二、显宗以轮番方式引生双运大中观:彼等智慧以轮番,断除二边皆不住,超离思维之境界,是故乃为大中观。直至依靠轮番式,未证究竟智慧前,非为诸佛之密意,精华究竟大中观。
7、1彼等智慧以轮番,断除二边皆不住,超离思维之境界,是故乃为大中观。
闻思派首先抉择空性,于空性中可以显现,显现的本体即是空性,依靠显、空二者断除有、无之执著,最后有、无二者均不存在,获得远离一切思维言说的境界,即是所谓的大中观。
为何称为“大”中观呢?以凡夫分别心根本无法容纳,是圣者离一切戏论的一种境界,为表明其完全属于圣者境界,凡夫无法领悟其中的甚深内涵,故以“大”中观、“大”智慧来表示。
7、2直至依靠轮番式,未证究竟智慧前,非为诸佛之密意,精华究竟大中观。
依靠胜义谛、世俗谛轮番交替的方式进行观察,在没有证悟究竟智慧之前,此人即未通达诸佛的究竟密意,也即乃至存在现与空的执著之前,就无法获得佛陀真正的双运智慧。
不论修习大中观还是大圆满,很多修行人通过上师指点或窍诀修持时会获得相似的一种境界,但这只是暂时的,过一段时间,所谓的“我”也出现了,贪心、嗔心也随之产生了,这就是修行力量不足导致的。乃至以轮番方式修持未获得究竟圆满的智慧之前,根本无法证悟诸佛菩萨的究竟密意,根本未能通达究竟大中观的精华要义。
8、壬一、入根本慧定之究竟果中观:犹如燧木摩擦火,二谛无垢之妙慧,所引双运大智慧,息灭有无等四边,圣者入定之智慧,安立双运果中观。
8、1犹如燧木摩擦火,二谛无垢之妙慧,所引双运大智慧,息灭有无等四边,
如同燧木、燧垫通过磨擦生火后,其自身也会随之焚毁一样,首先依分别念以名言量抉择显现、胜义量抉择空性,也即以显现断除无边、以空性断除有边,通过长时间的修持之后,对于显现、空性二者的执著,也会如同燧木、燧垫一样自然而然消于法界。
8、2圣者入定之智慧,安立双运果中观。
因此,以观察名言与胜义的无垢妙慧可以引生无二双运的大智慧,此时,空不空等一切戏论之边完全焚尽无余,此真正圣者入根本慧定的智慧,即安立为无二双运果中观。
9、壬二、后得妙慧非为真实现空双运之理:不偏二谛后得慧,虽立现空双运名,然而入定大智前,不缘现空双运性。
既不偏于胜义也不偏于世俗的后得妙慧,虽然暂时可以安立现空双运的名称,然于入圣者根本慧定之殊胜大智慧前,根本不会缘显现、空性等任何一者,完全是无二无别双运之体性。
如显现以外无有空性、空性以外无有显现的一种境界,于名言中可以暂时安立为现空双运,但于圣者根本慧定前,显现空性、清净不清净、常无常等一切所缘皆不存在。
此种境界必须通过修行才能获得,所谓的显现、空性等完全是凡夫分别心前语言和思维的对境,根本不是真正的现空双运,就好像以手指指点月亮时,手指绝对不是月亮一样,仅是依靠这种途径表示而已。
10、壬三、真实现空双运非为言思之境:显现名言量之境,空性胜义观察境,双运现空相融分,彼等均是言思境。超离言思之入定,唯是各别自证智,有现以及无现等,以量观察均不成。
10、1显现名言量之境,空性胜义观察境,双运现空相融分,彼等均是言思境。
为何此时不能称为真正的现空双运呢?因为这一阶段所得到的显现只是名言量的对境,比如柱子,人们以眼睛可以见到其颜色、形状,心中也如此寻思:此柱子不空的部分即是显现,它是明明了了存在的。所谓的空性,仅仅依靠胜义量——金刚屑因、离一多因等进行观察,将一切万法首先抉择为微尘,之后再进一步抉择为空性,这也是依靠分别心抉择所获得的对境。而双运即是名言量的显现与胜义量的空性二者不可分割、互相圆融。上述所有境界,均是分别念的一种对境,因而此现空双运并非圣者根本慧定的殊胜境界。于圣者根本慧定时,所谓的现与空根本无有二致,是一模一样的。
10、2超离言思之入定,唯是各别自证智,有现以及无现等,以量观察均不成。
超离一切言思的、各别自证的智慧即是圣者的根本慧定,此时,显现与空性、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本来清净与任运自成等等,凡是依靠语言文字所表示的一切有现、无现之法,于此圣者根本慧定前根本无有任何所现。一旦真正开启相续中的无二慧眼,才能够见到无二双运的真实面目。
11、壬四、宣说彼之异名:是故乃至以轮番,修持二谛即妙慧,一旦无有轮番修,获得双运智慧时,观察而破蕴所破,无遮单空亦超离,不现能破所破相,具有现分方便相,具有殊胜之空性,远离戏论大中观,以及俱生大手印,具有此等不同名,皆是离心智慧故,余分别念不可思
11、1是故乃至以轮番,修持二谛即妙慧,
依靠轮番方式修持胜义、世俗二谛仅仅是一种妙慧,并不是究竟智慧,
11、2一旦无有轮番修,获得双运智慧时,
一旦无有轮番而是真正获得了显现、空性无二双运的殊胜智慧,也即柱子等万法的显现与空性二者可以于相续中同时现前,根本不需要轮番。
11、3观察而破蕴所破,无遮单空亦超离,
何时真正获得了无二双运的智慧,观察的五蕴、十八界等一切所破根本不存在,抉择为无有丝毫自性的无遮单空也不存在,已经真正超越了能破、所破等一切法。
此处的“遮”,并非世间一切语言最究竟即是无遮之意,而是指究竟应该超越一切,但暂时于有实执的有实宗面前可以抉择为无遮。
11、4不现能破所破相,
究竟时,所谓的轮番修持根本不存在,由于已经真正通达了佛陀所宣说的究竟密意,一切能观察、所观察、无遮、非遮等全部超越,此时,能破的显现与所破的空性于此境界前根本不存在。
11、5具有现分方便相,
然而此时仍然具有一种现分的方便相,以大圆满的术语来讲,即自性空性、现分不灭。此现分不灭从高一层次来讲,即是佛陀化身;从较低层次而言,即是大悲周遍之相。
也就是说,佛陀从空分来讲已经完全证悟,从现分来讲,其大悲心恒时具足,在证悟空性的同时,大悲以无离无合的方式存在。
如来藏之明分,从密宗角度是指光明,显宗角度则指其现分。此大悲现分恒时不灭,虽然世俗的一切显现已经全部灭尽,但如来藏的光明一分不会灭尽,此自性光明,不同人所见各有不同,其实即为大悲自相,根本不会灭尽。
11、6具有殊胜之空性,远离戏论大中观,以及俱生大手印,具有此等不同名,
大悲相于不同续部中有各种不同名称,比如现分大悲、殊胜大空性、离戏大中观、二谛无别双运、智慧到彼岸,噶举派称为俱生大手印,禅宗称为明心见性,还有光明大圆满等许多不同名称。虽然名称各不相同,实际本体根本无有任何区别,关键一点即对其是否真正有所认识,如果偏堕于自空、他空,或者无遮、非遮等任何一边,则不论为其取上如何善妙绝伦的名称,也根本未能通达它的真正本义;一旦已经究竟了达其真实意义,任何名称都无有丝毫差别。
11、7皆是离心智慧故,余分别念不可思。
真正通达此种无二境界时,其他的分别念以及一般的语言、比喻等根本无法进行诠释。
定解宝灯科判
412、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五辛三、故当呵斥取断空者;
佛说诽谤双运界,如持虚空断见派,
释迦佛法之盗贼,亦是毁灭正法者。
413、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一庚五辛四、于理证亦有妨害。
以理亦知此观点,于有诽谤为无理,
依靠定解金刚火,能焚恶见之高山。
414、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二(以此理宣说显密共同要点)分二:
415、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二庚一(总说显密共同要点)分三:
416、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二庚一辛一(略说)分二:
417、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二庚一辛一壬一、宣说二谛无别之义;
是故中观诸论许:对于妙慧因中观,
以理观察未成前,不成双运果中观,
故虽以理而抉择,现空二谛之法理,
然终成立无别果,此为因果乘精华。
418、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二庚一辛一壬二、显宗以轮番方式引生双运大中观。
彼等智慧以轮番,断除二边皆不住,
超离思维之境界,是故乃为大中观。
直至依靠轮番式,未证究竟智慧前,
非为诸佛之密意,精华究竟大中观。
419、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二庚一辛二(广说)分五:
420、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二庚一辛二壬一、入根本慧定之究竟果中观;
犹如燧木摩擦火,二谛无垢之妙慧,
所引双运大智慧,息灭有无等四边,
圣者入定之智慧,安立双运果中观。
421、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二庚一辛二壬二、后得妙慧非为真实现空双运之理;
不偏二谛后得慧,虽立现空双运名,
然而入定大智前,不缘现空双运性。
422、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二庚一辛二壬三、真实现空双运非为言思之境;
显现名言量之境,空性胜义观察境,
双运现空相融分,彼等均是言思境。
超离言思之入定,唯是各别自证智,
有现以及无现等,以量观察均不成。
423、甲二乙一丙七丁二戊三己二庚一辛二壬四、宣说彼之异名;
是故乃至以轮番,修持二谛即妙慧,
一旦无有轮番修,获得双运智慧时,
观察而破蕴所破,无遮单空亦超离,
不现能破所破相,具有现分方便相,
具有殊胜之空性,远离戏论大中观,
以及俱生大手印,具有此等不同名,
皆是离心智慧故,余分别念不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