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26课9-18
(九) 祈请和礼敬
【嗡索德斯得!】
这是祈请句,祈愿赐予一切悉地。
悉地也称之为成就,因此赐予悉地就是赐予成就的意思。想要得到悉地,必须消尽一切逆缘,具足一切顺缘功德,所以祈请赐予悉地,也是祈请赐予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三大功德的意思。
作为修行者,我们都会说自己在行持善法,但表面上所做的善行就叫做善吗?当然,从总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这么认为,因为善的适用范围很广。但如果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办解脱之善,就必须具备三大功德: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
出离心分为下士道出离心、中士道出离心和上士道出离心。下士道出离心是指厌离三恶道,追求三善道。如果你只具有下士道出离心,无论当时所从事的善法是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还是捷径之道无上窍诀大圆满,都只能成为世间福报,而非解脱之因。所谓远道法相乘指的是因法相乘显宗,近道金刚乘指的是外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捷径之道是指无上窍诀大圆满,即一切乘法之顶点。总之,无论修学什么法门,如果只具有下士道出离心,追求人天福报,任何修法都不能成为解脱之因。
中士道出离心是指厌离轮回,追求独自一人寂静涅槃。无论修学什么法门,如果只具备中士道出离心,也无法成办究竟果位。
上士道出离心是指厌离轮回和寂静涅槃之两边,追求不住有寂的究竟佛果。只有具足上士道出离心者,才能成办解脱。
我们通常在讲解广大发心——令善根转变成无量时,会用菩提心来代替。如果行持善法时没有任何目的,即无记之念发心,以华智仁波切的教言来说,“没有丝毫功德”。也就是说,如果只是看见他人在行善,自己也跟着一起去行善,内心没有任何发心,行持善法不会有一点点功德。如果行持善法的发心是一种善愿之发心或怖畏之发心等恶念发心,则看上去是在行持善法,也非为解脱之善因。因为,想要成办解脱,必须具有清净善念。
清净善念分为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上士道通常讲解菩提心,要具备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是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究竟获得佛果而行善,行菩提心则是在愿菩提心的摄持下,所行持的一切善法。只有在具有这两种菩提心的前提下,所从事的一切善法才能成为无量之功德,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令善根转变成无量即为菩提心。
在做一件善事前,想到的是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而行善,则行持这一件善事会成就无量功德。但光想到自己,无论当时做的善事看起来有多大,都只能感得小小的善果。所以从成办解脱的角度来说,菩提心必不可少。
信心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只有坚定的信心才能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如我等导师莲花生大师曰:“诚恳的信心才能获得加持”,如果你的信心不坚定,就如同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一般,最终只能堕入三恶趣之中。
因此要成办解脱,三大功德必不可缺。虽然悉地有共同和不共同等诸多种类,但我们祈请赐予一切悉地,主要是讲解祈请赐予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
【周遍法身之界不动摇,众生种种界根意乐故,应机施教赐予妙教法,礼敬唯一无比大恩师。】
在周遍法身不动摇的法界中,由于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诸佛菩萨呈现不同的形象来度化众生,而我所依止的导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所以上师即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我依此见解而做顶礼。
(十) 众生共业浊世极衰败
【众生共业浊世极衰败】
末法时代,也称之为五浊世。由于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不仅夺走性命的疾病越来越多,寿命越来越短暂,很多方面都开始往不好的方向发展。众生烦恼沉重是一种共业,想要改变这一切,必须先从消尽烦恼开始做起。
如今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出现很多大面积污染的现象。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伴随着科学和工业发展而产生的现象,但这其实是由于众生烦恼沉重、共业所导致的。又比如,我们的日常饮食,本来也很有营养,但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每天的饮食之外,还要补充很多营养品?因为我们饮食中的养分已经不够了,所以需要另外再补充营养。不仅是大人,现代很多年轻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也会在每天的三餐之外给小孩加几片营养药。但在我们小时候遇到的七八十岁的老人里,有谁这么天天吃营养药片?恐怕没有吧。再进一步思维,我们小时候,父母也是这样天天让我们吃营养药吗?也没有。别说是吃,恐怕那时候听都没有听说过,也并不觉得自己的身体有那么虚弱,但为什么现在会有这种现象?就是众生共业越来越沉重的缘故,即便是食品,营养也在逐渐消尽。
可能很多人会说,佛教和道教不是有辟谷,不用吃饭的养生术吗?是的,往昔即便在外面随便找一块黑白石头放在舌头上,七七四十九天不吃饭,营养也够了,更别说吃五谷杂粮了。但现在连真正的饭菜都开始没有营养了,更遑论一般的土石?这就是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而起现的一种共业。所以,想要改变这一切,首先要从断除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业障开始做起。
现在很多人都会感叹自己身体多病,即便现在无恙,下个月、明年是否依然健康,谁都不知道。平时自诩身体硬朗的人,不是最终患上了绝症吗?即便时时刻刻都谨小慎微,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这一切,原因在于何处?因为这一切都来自于宿世的业障,所以还是需要精进修法。
由于众生共业沉重,寿命越来越短,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降临人间时,世寿百岁,彼时一百岁、两百岁的人比比皆是,即便不是人人都这么长寿,但高龄的老人确实不少。但从那个时代开始,众生烦恼日益增上,每隔百年,人寿就会减一岁,从佛陀诞生人间开始至今,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人寿已经减去二十五年,现前的平均寿命是七十五岁左右。现在七八十岁的老人回忆儿时,百岁老人并不少见,但现在却越来越少,这就是末法时代的一种征相。
因此要让自己无病长寿,修行当然不可缺少。观察长寿的老人就能发现,他们长寿最大的法宝就是良好的心态。一个天天活在烦恼里的人想长命百岁是不可能的,所以想要无病长寿,就要精进修法,改变自己的心态。
(十一)尤其我乃懒惰及放逸 无有施予窍诀之意乐 爱子情面难却故著述
【尤其我乃懒惰及放逸】
众生共业沉重,外缘显现为五浊恶世,内在显现为懈怠修行。虽然已经进入佛门,口中也以解脱为说辞,但实际却天天为自己寻找借口偷懒,懈怠修法,比如工作太忙、身体不适、有诸多琐事要处理等等。很多人都日复一日地以此为理由自欺欺人。当然,作为在家居士有许多事情要处理的确不假,但细致观察,可能会发现有些理由就是在为自己偷懒寻找借口,而这些都是业及烦恼沉重所致,该怎么办?必须要断除业及烦恼,尤其要知道它本身的过患。
仔细想想,去年的今天到今年的今天,时间一晃而过,但你是如何走过这三百六十五天的?作为以解脱为目的的佛教徒,你是以精进修法而走过一年,还是像以上所讲解般,在为自己寻找千千万万个理由和借口中度过了一年?若是前者,相信今年的今天,你已经有了很好的收获,无论是改变自己的内心还是其他多方面功德,都会越来越增上。但若是后者,一样是过了三百六十五天,今天的你又得到了什么?因此,从今天开始,就要有所改变。如果还是像往昔一样浑浑噩噩度日,不妨问问自己,余下的时间中,你还有多少个三百六十五天?万一连三百六十五天都没有,当无常来临时,你又该怎么去面对?也许你心怀侥幸,觉得自己可能还是有一点功德,但虽然有些许功德,面对无常还是和往昔一样无助,说明你仍旧与庸俗同道。如今所具备的一切条件,又有什么作用?
希望在座弟子,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如果今天已经知道往昔这样糊里糊涂是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并已心生后悔,就该发愿从现在开始精进修法。过去的时间已不可追,只有把握当下,继续往前走,精进修法。所以眼下要做的事,就是规划好未来的三百六十五天。
我们说过,作为在家居士,即便我口中能说出要求弟子时时修法的要求,你们恐怕也做不到,因为你还担负着方方面面的责任。但与此同时,抽出一些时间修法,我想还是能做得到的。因此,平时还是应该多观想共同外前行,不要再继续懈怠下去。否则一旦无常降临,你要以什么样的方式面对?如果还是带着满肚子的痛苦离开,真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所以平时要精进修法。
【无有施予窍诀之意乐】
我等大恩上师喇嘛仁波切在这里很谦虚地说,由于他懈怠与放逸的缘故,没有赐予窍诀的意乐。当然,我们都知道,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就是真正的佛,怎么还会有懈怠和放逸的时候?如是传讲的真正目的就是告诫后一代弟子,想要真正修行,必须消除懈怠和放逸,多想想共同外前行。
【爱子情面难却故著述。】
由于你的敦请,我无法回遮你的颜面而为你书写这部教言。这也是在为所有弟子诠释,要如何不懈怠、不放逸地去修学佛法。
(十二)无论生于轮回贤劣处 无有三苦不遍之地处
【无论生于轮回贤劣处,无有三苦不遍之地处】
无论我们现在处于天堂还是地狱,都没有离开三苦。
三苦之一是苦苦,指前面的痛苦还没有消尽,后面的痛苦便紧随而至。其次是变苦,指前面正在享受的快乐突然转变成痛苦。在我们身边,这种显现比比皆是。第三是行苦,指即便当下是在享受快乐,但享受快乐的缘以及享受时的心态和行为,都在造作痛苦之因,不久的将来必然感受痛苦。
了知三苦后,必须认清无论你处于什么环境,实际上都没有离开过三苦。若对轮回的过患没有充分认识,对解脱的追求之心绝对不会很强,这样一来,修行过程中无论是闻思还是实修,都做不到精进,修行就会成为一种有者即可、无者也罢的存在。想要打破这一切,就必须先认清轮回的过患,并对解脱生起强大的追求之心。唯有如此,你的修行才会越来越精进,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我相信,这些道理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但我还是希望在座的弟子平常能多阅读《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和《圣者言教》、《菩提道次第广论》等共同外前行的教言,并且多去思考,多去修行。修行的路途上若没有共同外前行的陪伴,修行可能会大打折扣。想要实现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解脱,必须在成办菩提的路途之上,时时与共同外前行为伴,这一点必不可少。因为我们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若没有共同前行的陪伴,时时都会懈怠,在不知不觉中荒废一天的时光,所以时时都要与共同前行相伴。这一点必须铭记心中。
(十三)故应精勤修学解脱道
【故应精勤修学解脱道。】
解脱方法有很多种,同样作为修学密宗的弟子,有些还在修加行,有些已经开始修正行,但无论你处于哪个阶段,都必须做到精进修法,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精进明天又懈怠。
有些人可能会想,现在事情太多,工作太忙,先将修法搁置一边,以后有时间再精进也可以吧?但这些都是非常幼稚的想法。无论你有多么忙碌,也不至于连一点时间都抽不出来。无论每天修法的时间有多么短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慢慢累积,修法的时间就会变得很多了。
希望在座的弟子们要记住,当你在迎接新一年的时候,应该要立下比过去一年更强的誓言,由于现在已经越来越明白懈怠的过失,因此要比往昔更加精进修法。试想从去年的今天直到今年的今天,如果一直精进修法,你的内心决定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但如果一年中为自己懈怠修法寻找了很多借口,三百六十五天以后,除了寿命又少了一年,还有什么变化吗?因此,是精进修法,一年后回首收获喜悦,还是懈怠修法,一年后悲伤哀叹,完全取决于这一年中你的行为。
要时时铭记一点,一旦无常真正降临到自己身边,只有精进修法,才能坦然面对,因此修法绝不能懈怠。我相信,在座很多弟子修法都很认真,也必须这样,因为我们永远不会像今天一般。如果今天可以一直存在,有没有信仰都没有任何区别,但实际上,一旦无常降临时,一切都结束了,除了生前所做的善业和恶业之外,谁都不会陪伴在我们身边,所以今天开始,就要精进修法。
(十四) 修法之初须生出离心 业果不昧之见心中持
【修法之初须生出离心】
初次进入佛门期间,出离心非常重要。因为出离心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最终会获得什么样的结果。如果发心仅仅属于下士道出离心或中士道出离心,无论行持什么善法,都永远不会成为究竟解脱之因。
世间人都会觉得,自己从小到大应该做过不少善行,但要记住一点,善的适用范围很广,有些教派所承许的一种善行,在另一个教派中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恶。当然,总的来说,只要能给他人带来快乐,我们都称之为善。比如世上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以及中国的道教等多种宗教,各宗各派都在提倡行持善法,并且对“善”都有自己的定义,认为做到了自己教派所提倡的善,才是真正的善。
比如汉地有个习惯,清明节要去祭祖扫墓,中元节要去街头烧纸,认为这就叫行善。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一代一代的祖先都是这么做的,所以自己也要这么做。但追踪溯源,在没有这种说法、没有这么做之前,是善还是恶?为什么这种风俗被建立起来,就成了善?
佛教将善定义为心的本性,乃我们本具有的功德,诸佛菩萨在以不同的方便圆满实证心的本性之时,也在教导大家什么叫善。心的本性就是善,在本来具有的境界中传讲善,才是真正的善。这种善并非来自某个人的说法,而是来自清净的本心。
当然,我们也会将善法分为戏论和无戏论,共同和不共同,有缘和无缘等,但总的来说,所谓的善,就是我们本具有的清净本性。如《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在我们现前的思维范畴之中。我们将这种境界称之为解脱,它本具有的条件就叫善,因此如是行持就是在行持善法。所以,平常应尽可能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多去从善。
【业果不昧之见心中持】
行持善法就有善果,做恶事就会有痛苦,用世间话来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平常应该尽可能往善的方向发展。虽然有时由于诸多原因而造下一些恶业,也应该心生忏悔。
很多人在进入佛门的一瞬间,内心已经有了取舍,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而做还是不做,则以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为依据,总之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虽然有时由于生活所迫,有些人不得不从事一些不该做的事情,但他的内心充满忏悔,而这就叫做行善。
往昔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身边的四众弟子中不乏渔民,为何以杀生维持生计的渔民,也可以成为佛陀的弟子?因为他的内心已经知道取舍,充满忏悔。这就告诫我们,行善就是从力所能及的地方开始。对一个有信仰的人来说,内心不会像以往那么放纵,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开始有了取舍,而这就是修行者的功德。所以从总体角度当中,一个信仰佛教的人,一个行持善法的人,非常了不起,因为他的内心已经有了取舍的定义,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知道以后,尽可能往善的方面发展,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十五) 佛及心子菩萨之教言 如是经教应作闻及思
【佛及心子菩萨之教言,如是经教应作闻及思】
对于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以及历代传承祖师所传讲的一切教言,都应该认真闻思并依教奉行。
我们说过,闻思修三种智慧不能堕入一边,至于选择偏重修行还是偏重闻思,则根据个人的条件定夺,总之绝不能堕入一边。没有闻思的实修和没有实修的闻思,都是解脱的障碍。如同口渴的时候看见水就喝,如果喝的是咸水,则不但不能解渴,甚至还会更渴,更糟糕一点,看见液体就往口里倒,而实际却是化学药剂,则有丧命的后果。只知道实修而没有闻思,就会有这样的过失。相反,只知道闻思而不做实修,就如同光知道水可以解渴但不去喝水,就永远无法解渴一般。至于偏重于闻思修哪一方面,要根据个人的条件而定。我们说过五蕴、六聚、十二处、十八界,每个人的蕴界不同,所以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根机去选择,有些地方着重于闻思配同着修行,而有些则着重于实修配同着闻思。
我们现前这个传承是着重于实修而配同着闻思,但这并不表示本传承放弃闻思。相反,我们必须要闻思,但为什么要着重实修呢?因为末法时代由于众生烦恼沉重、寿命短暂、疾病肆虐,想要在短时间中成办解脱,必须依靠实修,所以本传承特别偏重实修。
尤其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示现涅槃前告诫所有的信众,要把一生的精力都运用到实践修行中,也是在告诫我们成办解脱必须如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去闻思,相反,必须要闻思。因为关于实修的一系列教言都来自于闻思的教理,不懂这些教理,又如何实修这些教义?
(十六)精勤修行清净解脱道
【精勤修行清净解脱道。】
除了精进闻思之外,还要精进修行解脱道,但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多听一些教言也非常有必要。我们不能以为自己是实修的传承,就可以将闻思搁置一旁,这些都是由于理解有所偏袒的缘故所致。
比如有些人以为亚青寺平常只重视实修而不做闻思,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每年有三个月闭关的时间,其外的时间也以实修为主,但上师天天都在为大众传讲教理。即便有三个月闭关,闭关所修之法也是来自于前一阶段的闻思,所以亚青并不是轻视闻思,而是着重于实修配同着闻思。
也有人认为学院的风格是仅仅闻思而不做实修,但即便闻思有多通达,成就还是来自于实践。这一点要时时铭记心中!很多高僧大德授记,在某个地方会有很多成就者,但成就可不是来自于口诵而在于心行。惠能大师曾经说过,“迷人口说,圣者心行”,即便口里说得有多么好,但内心仍旧是凡夫,说明你仍旧与凡夫同道。因为我们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内心,内心改变多少,即便你可以骗尽天下人,也永远骗不了自己。想要知道自己内心调伏得如何,可以观待自己烦恼有多沉重,现实生活中面对家人以及所有生活对境时,内心有多么平衡。
曾经有一位居士问我,佛教一直讲解要成办解脱,但解脱本身究竟是怎样一种境界?当然,我们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讲解何谓解脱,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圆满的境界,但为了方便理解,我常常告诉别人,当生活不再束缚你内心的时候,就叫做解脱;从做梦的角度来说,你一样可以做梦,但是梦已经不再束缚你的内心时,就叫解脱。这是很自在的境界。有些人觉得自己现在也很自在,但你所谓的自在可能都不是真正的自在,因为你的内心时时都会被外境牵着走。
要记住,想要成办解脱的境界,闻思修三面都要做到圆满。现在缺乏哪一个方面,我相信你自己非常清楚。平常对释迦牟尼佛以及历代传承祖师的教理有多么通达,我相信你自己知道。但即便从闻思的角度中已经通达诸多教理,但内心是凡夫还是圣者,我相信你自己也知道。就如同前面所讲解般,观察自己的性格有多少改善,现实生活中内心烦恼减少多少,就能知道自己做得如何。这样一来,现前该从哪一方面着手,你就更清楚了。
因此,闻思修三种智慧绝不能缺一,三者时时互相配合为要。如果没有很好的闻思,就不知道该怎么去行持,就无法真正得到教言的精髓;但若不实修,仅仅依靠理论无法改变自己的内心。如同惠能大师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无垢光尊者曰:“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以及“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这一系列教言,都是在充分告诫我们,闻思修绝不能堕入一边。但至于自己现前的短板是什么,就如同中医调理身体一样,你想吃什么就说明你缺哪一方面的营养,所以应该往这方面去尝试。但究竟要补充的是哪一个方面,我相信你反观自己的内心就知道。如果你连自己的不足之处都不知道,就说明教理对你很重要。相反,现前好像通达很多教理,而内心烦恼仍旧与往昔一样,就说明你更需要实修。
总之,我们现前毕竟还是凡夫,这一点我相信大家都有清醒的认识,因此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调伏烦恼,就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赐予我们的教言。
(十七) 金刚持之传承此窍诀 耳传四量应作善取受
【金刚持之传承此窍诀,耳传四量应作善取受。】
密法来自于金刚持的教言,需要一位真正的导师为你亲自传授。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堪布昂琼在《前行备忘录》中曰:“无论我们通达多少教理,实修还是需要得到上师的亲传窍诀。”
相信在座很多弟子平常都在遵照导师教言修行上师瑜伽,但正如我们前面所讲解般,光看过一两遍上师瑜伽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多看多学习,才能在调伏内心的过程中,知道自己是否完全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何谓得到上师的亲传?导师将成办解脱的整个修行过程清楚地赐予弟子并且弟子依教奉行,才算是得到了具德上师的亲传。同样,无论是上师瑜伽还是现前在讲解的《教言宝藏》,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都已经从前行之前行直到回向之间,清晰地传授给后一代弟子,现前我们就要将这一系列教言圆满运用起来,而不能用“大概”、“可能”等词语来描述自己的修法,否则会产生很多障碍。因此,为了令以后的修法越来越圆满,从现在起,就必须遵循导师的教言去做。
上师瑜伽导修方面的教材,无论是法本还是光碟,内容都已经非常圆满。但也有一些弟子觉得,与在家看光碟视频相比,亲自在导师座下聆听讲法似乎更有信心。我们在讲解信心的时候辨析过是信心不是爱,是爱不是信心,以及两者都是和两者都不是的四种状况。因此,可能是因为内心还有一些情感的成分,才会感觉网上的导师和现实中的导师有所不同。
总之,我们都要认真细致地多看多学上师瑜伽,因为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想要在今生遵照无上窍诀大圆满的教言调伏内心,迅速成办解脱,必须通达其中的内容,并遵照导师的教言一一修行为要。
(十八)道验功德炽盛增长时 披上佛子勤行之铠甲 降下庇佑众生之法语
【道验功德炽盛增长时,披上佛子勤行之铠甲,降下庇佑众生之法语。】
按照以上的方式修学,当自己道验功德越来越增上时,应披上佛子菩萨的修行铠甲,行菩萨行,度化众生,救护一切众生,并为他们降下法雨。
这也是在告诫我们,度人首先必须度己,度己以后再去度他人,意义更为广大。若连自己都没有度好,就急于度化他人,意义并不大,因此,首先要依精进修法改变自己的内心。至于如何修法,如何改变自己的内心,我们已经讲解了不少,总之,时时都要观待自己的内心。
作为修行者要时时铭记一点:调伏好自己的内心。我们不能认为修行只是念经打坐、持咒念佛,没有改变自己内心的一切行为都没有解脱功德。阿底峡尊者曾经说过,“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要牢牢记住这一点。
我相信每一位修行者都会时时观照自己,而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这不需要我来授记,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早已经为大家做了授记:“你是你自己的主宰,你是你自己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时时关注着自己的内心而作修行为妙。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