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28课1-11
第二十八课:大佛子吉美多吉尊前-觅心法
(一)次第根机者应依方便教授次第成办解脱
从总的角度来说,无论我们闻思还是实修,目的都是为了解脱。至于如何成办解脱,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针对众生的八万四千种根机传讲了八万四千种法门。诚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所言:“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正是由于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我等历代祖师才传讲不同的教义,但这并不意味着佛教有很多法。我们从整体上将根机分为下等根机、中等根机和上等根机,历代传承祖师针对这三种根机,分别传讲了小乘教法、大乘教法和密法。所以,佛法没有不同,只是针对不同的根机而立了不同的法门。
如今在座弟子由于宿世具有善缘,今生对密法生起信心,也充分地说明,已经具有了上等根机之一系列条件。但即便已经具有上等根机,想在初次修法过程中就能当下成办解脱,恐怕还是有点不现实,因为仍旧有许多条件尚不具足,因此上等根机还要继续细分为上等之次第根机和上等之利根者。
所谓上等之利根者,就如同榜麦彭贡波老人等历代高僧大德以及禅宗惠能大师等诸多禅宗祖师般,仅需要导师一点表示或词句诠释,就能当下开悟,成办解脱。但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想要仅凭这一点就能成办解脱,恐怕并不容易。比如我们从初次接触密宗直到现在,历代传承祖师听过的一些教言,我们不仅听闻过一两句,而是很多很多,但内心还是如同凡夫一般,虽然见解略有增长,但距离开悟还很遥远,原因可能就和自己的根机有着很大的关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解的上等之次第根机。
针对上等之次第根机所传讲的方法,称之为方便教授。比如在修行过程中调伏烦恼,次第根机者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依靠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安住调伏妄念来次第成办解脱;或者运用从意识转为道用,再到智慧转为道用等一系列方式次第修学。这都称之为方便教授。
当然,初次修法期间,我们都希望可以不按次第方式而在当下直接成办解脱,但细致问问自己的内心就能知道,这并不现实,因为多方面条件并不成熟。比如我们初次修法时需要积资净障,就是因为自己修学的条件还不成熟,不得不先清净业障、积累资粮。无论平时是修加行还是从事各式各样的善行,目的就是为了能早日成办解脱,所以初次修学就要为正行修法打下基础。
(二) 密宗方便教授乃针对次第根机而立
我们说过,八万四千法门是由于众生根机不同而传讲的不同教授。往昔有一位修行者问一位高僧大德,诸佛菩萨教言中,哪一个教言最为殊胜?这位导师回答说,从自己的根机而论,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最为殊胜;但从法的角度来说,唯独密法最为殊胜。
从法的角度来说,我们当前所依止修学的法是密法;从根机的角度而言,密法分为方便教授与真实教授。配同着自己的根机,先从方便教授开始做起,非常适合我们的条件。所以,平常修学过程中若能如是修行,对成办解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当然,初次修法期间,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像历代传承祖师一般,无需经历长时间的修行过程,一瞬间就可以成办解脱。但也不妨细致问问自己的根机如何,若不具备这一系列条件,还是不得不依靠方便教授成办解脱。
但有些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密法还需要依靠方便教授吗?要记住,密法是果法,从密法本身的角度来说,它并不是以方便教授做宣讲的教法,但由于众生根机不够的原因,才不得不依靠方便教授。也就是说,我们现前以方便教授做修行,不是因为密法必须要以方便教授传讲,而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在座的弟子在知道这个道理以后,就要在平常修学过程中,更着重于方便教授。虽然我们都很希望得到真实教授,比如通过三种传承中的心印传承、表示传承,或仅仅依靠口耳传承的稍许文字诠释就能开悟,但由于根机不够的原因,恐怕仅凭这些方法很难获得开悟,成办解脱,最终还是要依靠次第的方式。
(三) 上师瑜伽导修乃成熟口诀法
很多弟子可能都听说过,亚青寺平常所传讲的直断,主要是窍诀法,也就是成熟口诀法,是由导师一步一步为弟子传讲,弟子一步一步修行,并且还要回答相应阶段的问题。如今我们作为修学密宗的弟子,也应该要修成熟口诀法,但我们不能如高原的信众一般,每隔几天就到导师身边去听闻下一个窍诀法,然后继续去修。当然,条件允许的前提之下能够如是修学非常好,条件不允许也没有关系,因为如今我们所修学的上师瑜伽与成熟口诀法完全一如。
我们说过,成熟口诀法着重传讲的是方便与智慧,而方便主要讲解对治烦恼的方法。至于对治烦恼之方便,前两年我们在亚青寺讲过一部堪布昂琼的教言《胜乘狮吼妙音》,它就是成熟口诀法的全部。按照其中的次第,前行破除心房是整个修行之过程,而后期印证见解不需要回答,只是导师做印证而已。
前行破除心房分为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以及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这四个步骤,而这四个步骤就是宁提派窍诀法的全部。我们平常在讲上师瑜伽导修时,将调伏烦恼的方便分为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成熟口诀法中的四个步骤,前三者称之为意识转为道用,是用意识观想、改造的方式来成办心的自性,而上师瑜伽导修中的剖析调伏妄念和直视调伏妄念,就称之为意识转为道用,因为期间也是用起心动念来改变自己的内心。后面安住调伏妄念和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四种辨别)完全相同,是智慧转为道用。由此可知,当前我们所修学的上师瑜伽和成熟口诀法,完全没有丝毫之区别。
尤其按照宁提派的教授乃直接进入胜观,如决断心之根本的前面没有讲解寂止,但我们所修的上师瑜伽是配同着龙萨派的教授,所以前面还有寂止,而龙萨派和宁提派的区别就在于修行是从寂止开始还是从胜观开始。寂止在宁提派中讲得很少,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寂止,而是根据修行者的根机而定。如果修行者尚未具备寂止的条件,就不得不在前面讲解寂止;如果修行者已经有了很好的寂止基础,就可以直接从前行破除心房开始进入胜观。
我们现前的修行是先从寂止开始入手,因为前面若没有很好的寂止基础,即便修学后期深奥的法,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所以修上师瑜伽导修时,我们先从智慧的角度讲解寂止,逐渐开始印证胜观。
寂止分为有相止和无相止。很多人在修学过程中可能有这样的疑问:“修有相定时,为什么还需要起心动念?为什么不能把心直接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当然,这么做也是可以的,但还是先看看自己的见解是否达到了要求。所以在修的过程中必须懂得这一系列道理。总之要记住,成熟口诀法和上师瑜伽导修,本身就是一如的。
(四) 初次修行禅定应先从有相定开始趋入
有很多弟子问,现前修上师瑜伽者,是否还需要求成熟口诀法?当然,如果你的条件具足,能长时间依止在导师身边,导师以传讲成熟口诀法的方式为你传法完全可以。但条件若不具足,无法长时间待在导师身边,一年和导师最多见一两次面,我们就不得不以现在这样的方式传讲。
讲法时,我们会将所有的寂止都归纳在一两个寂止中传讲,这样的讲法就会更方便一些。比如按照成熟口诀法的要求,仅仅有相定可能就需要传讲几个月的时间,今天修不净观,明天修清净观,过两天还要观文字、观五方佛的标志以及各种佛像等等,内容非常繁多。但在我们目前的修法中,就以上师的皈依境作为所缘的对境,有时候也可以用念诵的心咒等作为所缘的对境,但后者讲得稍微少一点。从总的角度来说,对次第根机者而言,讲多讲少可能还是有一些区别。例如对于根机非常低的弟子来说,为了令自己的内心更加自在,就需要多树立一些方便道,效果可能更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上师瑜伽导修中所缘的对境,与我们平常修成熟口诀法完全没有什么区别,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寂止。由此可知,我们都是先从有相定开始入手,逐渐达到无相定。
但要记住,有相定和无相定的见解,要靠修行来增上,仅凭心中所想,见解很难增上。因此,前面的有相定非常重要,在具备有相定的见解之后,才能逐渐开始进入更高阶的见解之中。但想要成办更深的禅定,不仅要凭借前面有相定见解本身的力量,还要配同着通达方便和善巧运用。
我们说过,从禅定的角度来说,要先从寂止开始入手。尤其刚入门的信众,前面没有寂止的基础,很难将见解转变成胜观。寂止又分为有相止和无相止。一开始若没有所缘的对境,是很难让自己的内心清净下来的。比如将一颗石子直接悬放在空中,下面没有任何支撑,石头决定会掉下来。同样一个道理,由于往昔我们没有修过禅定的缘故,内心非常散乱,想要在这种状态中,将心直接安住在没有一个所缘对境的无相状态中,很难办到,反而会觉得心一直在飘动,难以安定。这时该怎么办?就从有相开始入手。
所谓“有相”,是指有一个所缘的对境,这样一来,内心就非常容易安定。但初次修行时,别说是无相,就连有相禅定也很难进入,因为我们的心无始以来一直散乱,第一次试着将它安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不用过于紧张担心,因为我们还会将修行分为观察修和安住修。观察修的时候,就是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和观想皈依境,而安住修时,才从有相定开始入手。
第一次修上师瑜伽时,由于定力不够的原因,应该着重于观察修,即观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即便一座时间中,几乎没有什么安住,也完全可以。这说明第一次修上师瑜伽时,你还不具备修禅定的条件,此时就以观察修作为重点,逐渐开始培养安住修。至于每一座安住修要修多长时间,并没有特别的规定,而是取决于个人的定力。因此,初次修行过程中以观察修作为重点,安住修作为次要,甚至一座中没有安住修,都是以观察修来调伏自己的内心也完全可以。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业及烦恼逐渐减轻消尽,定力也会越来越增上。虽然一开始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可以慢慢培养禅定,此时可以在一座中稍做安住,开始趋入有相定。即便安住的时间非常短暂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们现前需要做到的是,无论是昏沉还是掉举,有念还是无念,内心时时都要在调伏之中。这才叫修行。所谓修行就是修心,无论当下有念还是无念,都在调伏之中,就是真正的修行者。
(五) 禅定状态起伏不定是正常现象
由于初次修法时,诸多条件都不圆满,无法具备禅定,只能依靠观察修调伏自己的内心,但能做到这一点,已经非常不错了,也必须要这么去做。随着修行的进步,在逐渐可以培养禅定的时候,就要开始渐渐趋入禅定。即便一座时间中,培养禅定的时间只有短短几秒或一两分钟,也已经非常了不起。
要记住,我们不能在心还未安定时,就强行安住,即便你强制这么做后暂时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得到的也仅仅是世间禅定,与解脱无关。
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也就是说,光知道止息一切妄念,将心安住在无分别状态,而不知道整个调顺烦恼之方便,即便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也仅仅是世间禅定。虽然世间禅定临时可以压制粗大的烦恼,但永远不会有解脱的机会。色界一禅可以安住六千个大劫,无色界天一禅可以安住八千个大劫,最终却不能成办解脱的原因在于何处?就是由于不具备解脱法,不具备善巧运用。因此,仅凭禅定的力量很难让自己的这种修法成为解脱之因。所以,平常的修行要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一步一步去做,不要在做不到的时候,还强行去培养禅定。
往昔有一位信众告诉我,他平常可以将心安住一两个小时,期间几乎没有什么起心动念。但是细致询问他的禅定见解时,发现他的见解基本上都是世间禅定。我告诉他:“你这样做的真正目的在于何处?是否是由于生活烦恼太过沉重,因此想依靠这样的禅定令自己的内心获得稍许清净?若是,一两个小时的安住,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目的已经达到了。但如果不是,你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那我只能告诉你,你的禅定和解脱没有什么关系。”
我常常告诫所有的弟子,在平常的修行过程中要时时铭记一点,单纯止息一切妄念不一定能成办解脱,因为这一点外道的世间禅定也能做到,即便是下乘派的见解中也有止息一切妄念,但他们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可成就。所以在我们的修行过程中,光止息妄念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配同着殊胜方便法。
由此可知,我们现在的修法应该先从观察修开始做起,逐渐开始培养安住修;当安住修逐渐增长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定力来进一步树立禅定。比如今天一座修法中,观察修用了一半的时间,另一半时间就可以用来安住修;第二座可能全都变成观察修,没有任何时间安住修;第三座基本上都在安住修,没有什么观察修……这些都很正常。
要记住,在资粮道与加行道期间,境与有境对立法严重,见解飘忽不定非常正常。比如有时好一点,有时坏一点;或今天早上好,明天早上修行又不怎么好;这个月好下个月又很散乱等等,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不能因此判定自己的修行一天好一天不好。在见解还没有稳定之前,起起伏伏是非常正常的。
无垢光尊者的弟子智悲光尊者曾经说过,了知犹如补丁,很容易脱落;觉受犹如烟雾,很容易消散;证悟犹如虚空不会动摇。在没有证悟之前,前两者常常会变化,时好时坏,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不用过于执著。
(六) 初次修行禅定离不开起心动念
我们说过,修行禅定应先从有相定开始入手,逐渐达到无相定。至于无相定的安住时间不用过于计较,要关注的是自己安住时是否仍需借用有相定?如果还是需要有相定辅助才能趋入无相定,有相定这根拐杖就决不能丢,必须从有相定开始,逐渐达到无相定。
比如老人需要先借用拐杖才能站起来,但走了一段时间后是否还需要依赖拐杖,则根据他自己的身体定夺。如果不依靠拐杖就能直接站起来走路,当然非常好,但如果需要借助拐杖才能起身,走了一段路以后才能扔掉拐杖,拐杖就非常重要。我们每次修行禅定也同样一个道理,是否需要修有相定,要根据个人的禅定来定夺。
很多人认为,只要有了妄念,有起心动念,就完全不符合心的本性,因为这会成为解脱的障碍。有这样的想法,就说明你对禅定的认识还是有点不圆满。华智仁波切在《屠夫真言》中说:“轮回虽为所弃法,然初不依轮回法,不能趋入涅槃道,初识轮回性尤要。”就是说,起心动念虽然是漂泊轮回之根源,但初次成办解脱必须要配同思维,因此配同着思维成办解脱,对初行者来说至关重要。正如华智仁波切在《三句精要注疏宝藏库》之中曰:“若能转为道用,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这里并没有说妄念是过失,所以我们绝不能一棍子把一切起心动念都打倒。当然,站在最究竟的角度来说,真正的见解要超越一切言语,但初次修行过程中必须要配同着它。所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中,修学什么样的法,这个道理必须要懂。
从见解的角度来说,要先从有相定开始入手,逐渐达到无相定。无相定分为迷惑无相定和清明无相定两种,但怎样才能令自己的禅定清明而不迷惑呢?首先要时时提起正念。
初次修行有相定时,必须要配同起心动念。而起心动念,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一种念,至于是否能称之为护持正念,就看看你是否能在当时提念,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若能知道,这就是修行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个见解。若是忘失这个见解,就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到迷惑无相定之中,而这就是忘失正念的过失,所以我们应该要时时提起正念。
可能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时候见解还没有赤裸,提起正念还需要起心动念?”当然需要。我们把正念分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和无造法性之正念,初次修行期间,必须要依靠改造意念之正念,而这个改造意念之正知正念指的就是起心动念。所以,在初次修行过程中,绝不能一棍打死所有的意念,必须要配同着这些方便道,否则你永远无法成办解脱的缘。
(七) 皈依境观修不清楚的原因
若能时时提起正知正念,懂得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树立不同的方便道予以对治,就能逐渐趋入禅定。比如妄念粗大时,就以剖析调伏妄念——观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予以对治。
很多人觉得观想皈依境非常困难,今天观得稍微清楚一些,第二天又不清楚,虽然修了一段时间,但为什么皈依境还是观得不清楚?是否是业力沉重或者和这个法没有缘分的原因所致?
这并不是因为你业力沉重,也不是你与法没有缘分。虽然与正法相违的一切,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业力沉重,但也不至于业力沉重到连皈依境都观不出来。观不出皈依境的很大原因是你对这种修法不熟悉。如果今天让你观想自己的父母或亲朋好友,可能就会观想得非常清楚,但为什么一观想皈依境又观得不清楚了?因为与皈依境打交道的时间太短而不熟练。
有些人觉得自己已经修了一段时间,怎么还不熟练呢?但你所谓的一段时间有多长?真正观皈依境的时间又有多长?我们的观修从陌生逐渐开始趋向熟练,加在一起最多也就几个小时、几十小时、几天的时间,想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将好的习性培植得很深,可能吗?不可能的,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为什么现在让你观个苹果、橙子,观修自己的父母亲人,你会觉得非常简单?因为这样的习气已经串习得很深,从你出生就在与他们打交道。现在就要将观皈依境串习得和这些一样熟练。
第一次观得不清楚是非常正常的事。初次修法时要正视自己的根机,不要自视甚高,一观不出来就觉得可能是自己与这个法无缘等。其实理由并没有那么复杂,就是因为你不熟悉。只要长时间观修,就能逐渐熟悉。
如今科技发达,请一尊上师的皈依境非常方便,修行时将皈依境的唐卡或法相放置在自己的对面,观想模糊时就看着皈依境,逐渐熟悉以后,就会观得越来越清楚。
总之,烦恼粗大时,就以观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等方便予以对治;妄念力量不是很强,就可以配同着持风去对治。这些道理,我们在讲解上师瑜伽导修时都已经传讲过,相关教言还是要多看一些。
(八) 决断心之根本
我们对不同阶段的烦恼用不同的方便予以对治,但基本都是先从剖析调伏妄念开始入手,待剖析调伏妄念修行到一定程度,也可以配同着《胜乘狮吼妙音》中所传讲的窍诀——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予以对治。我相信在座很多弟子平常都在如是修行。
身口意三门都可以行善,但三门之中何为最根本?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然若未能修持真实义之精华……”也就是说,修行要从调心入手。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而没有说调伏自己的身、语乃佛教。这就是在告诉我们,调伏自心是佛教的宗旨,因为心乃一切法之根本,一切法都是心在支配。
华智仁波切曾经说过:“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若自己的内心为善,即便口中表达的语言或身体所做的行为看上去不善,也称之为善。相反,若最根本的心一旦是毒,即便身口所做看上去是善,实际也是一种毒。智悲光尊者曾经说过,一朵花、一棵树的根如果有毒,无论上面的叶茎花果有多好看,也都是毒;若根是妙药,即便长出的叶茎花果有多丑,也都是药,因为一切取决于根。所以,正如华智仁波切所言——心乃诸法源,所以调伏自己的内心,才是诸佛菩萨的善说。
既然身口意三门中,无论从善还是作恶,一切都是心在支配,所以我们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观察自己的行善是着重于身、语还是着重于调心?若是着重于身语,说明对自己的修行还需要更谨慎一些,因为若没有调伏心这个根本,修法很容易成为一种走过场的形象。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相,则无实义可谈。”就是说,若不调伏自己的内心,表面上做个修法的形象,对于解脱没有丝毫之利益。无垢光尊者还说过:“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也就是说,修法若没有起到调伏内心的作用,仅仅是表面中的修法形象,无法成办解脱。
因此在决断心之根本时,我们已经认清一切万法的根源为心,而我们平常在行善断恶时,是否也是从心开始着手,时时在改变自己的内心?若是,则一切都成为解脱之因;若不是,就需要更谨慎细致一些,因为你无法轻易定义自己所做一切是善还是恶。所以,平常要多观待一下自己的内心。
(九) 寻觅心之过患
接下去讲解第二点:寻觅心之过患。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有一种我执,比如我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不想堕入地狱之中,我很快乐,我很痛苦,这是我的等等。
一旦有了我执,就会相对产生“他”,而“他”对我的好与坏,会令我产生贪嗔痴,贪嗔痴是漂泊轮回的根源,也称之为三毒,三毒的根源就来自于我执,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观待“我”到底在哪里?以这样的方式对治我执及贪嗔痴烦恼,从而逐渐认识到一切皆为虚幻,内心随顺贪嗔痴烦恼飘动的次数便会越来越少。禅修期间可以从这个角度做些观察修,这也属于剖析调伏妄念。
可能很多人会想,剖析调伏妄念不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观皈依境和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吗?这些都是剖析调伏妄念的一种,修法不能过于教条。懂得禅修时配同观想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之因果,或观菩提心、出离心等内容非常重要。
有些弟子在修上师瑜伽时,修法会逐渐趋向于一种教条形式。比如我们在讲上师瑜伽时,通常将整个修法分为: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回向等五个步骤。但修到第三步共同外前行时,会产生些许想法:如果共同外前行修的时间过长,配同通达方便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及认识智慧的时间就会减少,这该怎么办?有这样的疑问就说明你的修法已经有一点教条了。
虽然我们按照次第讲解,但共同外前行在实际修法过程中需要修多长时间,要根据自己的状态来定夺。如果早上起床时,觉得到对修法的兴趣不是很大,这一座修法就应该在共同外前行上多下些功夫,后面念诵仪轨及念诵莲师心咒止观交修的时间无论多短都没关系。相反,早上起床时,对于成办解脱的修法非常有意乐,这一座修法时,前面共同外前行修行的时间较短,甚至直接可以进入念诵仪轨也可以。但这并不表示今早上没有修共同前行——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进行观察修和安住修。当起心动念很重时,你还是需要观修四厌离法,当感觉疲倦并且观不下去时,开始安住修;在安住后又有起心动念时,不仅可以继续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内容,也可以观想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修四无量心,修心五法及从七法的角度当中生起菩提心等等。
修法要善巧一点,若懂得如何灵活运各种方便对治烦恼,修法就非常简单。修法不能成为教条主义。
我们以上讲了前行破除心房中的决断心之根本和寻觅心之过患。有些人往昔听过这些道理,认为自己已经修过一两遍或者一两个月,以后无需再作如是观想,这样的想法可能还是有点幼稚,平时还是多观修一些为妙。但要观修到什么时候?当你在平常的修行过程中,时时都能关注自己的内心,不再执著于形象时,才说明你真正过了决断心之根本这关。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之前,前面你口中所谓“心为根本”,也只是自己口里说说而已,实际并没有做到,恐怕平常还是更看重语为根本,比如自己念了多少遍心咒或多少遍经文等。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虽然懂得这些道理,但你的修行仍旧偏重于身口,还是在用支分调整根本,并不懂得如何在根本上用功。前面所讲解的决断心之根本,对你而言只是一种文字般若,只是从文字上了解这个道理,实际修学过程中仍然不懂得如何运用。在接下去的修行中,是否需要如是观察而修,就看看你在运用过程中,是否能做得很圆满。
至于寻觅心之过患要修到什么时候,就看看贪嗔痴烦恼、我执是否已经消尽。初次修行时,你可能知道“一切都是虚幻”,但很容易将“虚幻”这个词作为口头禅,修行变成走一个过程。如果用“虚幻、空性”来掩盖一切,烦恼一如往昔,说明你还是与庸俗同道,这也充分说明了你在修寻觅心之过患时,只是走一个过程而已。所以我们需要切切实实去做,修行过程中,反复多修这些法,非常重要。
(十) 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
第三步是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我们将它分为觅境法和觅心法两种,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两个法都树立在觅心法中。也就是说,我们通常在观修过程中,将心分为所观之心和能观之心,从这两个角度去寻找心的来住去,寻找心的本性。
一般我们都是在观察修时运用这样的修法,但具体什么时候运用,还要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而定。如果你今天禅修安住期间,内心几乎没有什么起心动念,而此时又不是一种不知不觉、迷迷糊糊的迷惑无相定状态,是一种非常清明的安住状态,即便临时会产生一些起心动念,但对自己的禅定并没有多大影响,这时就不需要再起心动念了。
《自现续》中云:“无改无造自己的内心。”所以不要执著自己的内心。若时时都在改造,心就会越来越散乱。比如地上有一滩水,如果你不去搅乱它,就可以在水中看见自己的影子;但若拿着木棍一搅,水就会越来越混浊,前面还能看得见面相,后面就什么都看不见了。所以当自己内心比较清净时,尽可能不要起心动念去搅乱禅定,在禅定中安住即可。
起心动念有粗有细,如果起心动念比较细微,也不需要刻意搅乱,用持风调伏即可;但若妄念粗大,靠持风已经无法调伏,就需要运用我们所讲解的剖析调伏妄念、粗直视调伏妄念予以调伏,即观察修。
觅心法,也就是粗直视调伏妄念、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就是在妄念开始粗大的时候,开始观“这个心从哪里来?从外境山河大地到内自身肉血骨,心到底从哪里来?”
比如当我们想到一座山时,就观察这个想山的念是否来自于这座山?若是来自于这座山,就继续分析观察:一座山有草有树,有土有石,是诸多因缘和合而成的,现前将这些全都分开以后,连山都不成立,自己对山起的念头又能来自于哪一部分呢?如是观想,看看自己的心到底从哪里而来?是否从外境山河大地而来?
当然,平时也可以多阅读一下《胜乘狮吼妙音》中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以下的内容。但要记住,必须在修上师瑜伽一年以后,才可以看这些书。在你的见地还没达到这个地步以前,你能运用的调伏内心的方便,最多就是剖析调伏妄念。修上师瑜伽一年以上者,可以看看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以下的部分,但后面更高的法,还是暂时不要去看。
(十一) 切莫令修法徒走过场
当你修行上师瑜伽一年以后,可以看《胜乘狮吼妙音》中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以下的部分,但至于后面更深一点的法,还是暂时不要去看为妙,因为你的见解还没有跟上。当一切甚深法义成为一种理论,对你的见解增上就起不了多大作用了,这时可以看看《前行备忘录》中般若品等内容,理解其中所讲解的观想方式,会令我们对觅心法有更广的认识。
我们用以上所讲解的方式观察心之来住去:心从哪里来,住于何处;当内心生起第二念时,前念消失,它又去了哪里?如是观察心的来住去而修。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口中都会说,心没有来住去,但要记住,得出这个结论的前提必须是你的内心有深刻的体会,而不是将修法走个过程后,以理论来掩盖自己的见解。比如《金刚经》及诸多经文中都讲过“过去的心不可得,现在的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以心没有来住去”,但若内心没有深刻体会,仅仅依靠这样的词句就得出“心没有来住去”的结论,只能说明,除了给心起个没有“来住去”的名称之外,你的内心在面对这些起心动念时,还是和往昔一样真实,没有丝毫差异。
如同我们平常在修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时,在座每一位弟子从文字上都知道人身有多难得、寿命有多无常,可是若非长时间观想,就不会有深刻的体会,即便无常马上就会呈现在你眼前,你的内心还是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这充分告诫我们,自己的内心还是没有生起这种觉受,因此仅凭口中说言的修行过程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修觅心法也同样一个道理。很多弟子问我,他修觅心法已经修了多少年,是否可以修下面的法?请问,当你在修所观的心没有来住去,能观的心没有一个实体,认识到一切万法及一切起心动念,本来就是空性,那么当现实生活中产生烦恼时,你是随着烦恼而走,还是由于前面修过觅心法的原因,当烦恼生起来的第一时间,即便不能当下消尽一切烦恼,也能提起正念,想到一切都是虚幻?若做不到这一点,就说明你以上所修的觅心法都只是一种口头禅而已。
再问问自己,往昔由于我们不知道起心动念的本性,内心随梦境而转,现前已经知道起心动念的本性,梦中的你是否能知道一切皆为虚幻?若还是不知道,就充分说明你以上所修的一切只是走了一个过程,除了用“空性”和“虚幻”等词语掩盖自己的见解之外,实际内心深处并没有很深的感受。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