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如意宝藏

《如意宝藏》上部4章实修要义(1-2)

创建日期:2021-09-13

  《如意宝藏》上部4章实修要义(1-2)

  第四章 实修要义

  实修要义=一、发心+二、法与根机相契合+三、闻思修三要并举+四、判断修行增上之标准+五、调伏内心乃遣除魔障之究竟妙道+六、诸宗教、乘派之辨析

  一、发心=(一)恶念发心+(二)无记之念发心+(三)善念发心

  三、闻思修三要并举=(一)闻思修行乃真实弘法利生+(二)实修的重要性+(三)修习禅定的必要性

  四、判断修行增上之标准=(一)修行增上之标准+(二)决定修行快慢的关键因素

  五、调伏内心乃遣除魔障之究竟妙道=(一)外道与内道之区别+(二)小乘与大乘之区别+(三)因法相乘与果密咒之区别+(四)三乘教法调伏烦恼之区别+(五)三乘圆满于一法

  六、诸宗教、乘派之辨析=(一)外道与内道之区别+(二)小乘与大乘之区别+(三)因法相乘与果密咒之区别+(四)三乘教法调伏烦恼之区别+(五)三乘圆满于一法

  一、发心

  无垢光尊者曰:“加行发心正行无所缘,结行回向殊胜所摄持,此乃趋入解脱三要法。”首先,善根应以殊胜加行发心之方便摄持。发心乃学佛最初之动机,亦是成办解脱之唯一方便。经云:“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即得如是果。”故知修行者所修善法最终获得何种果报,完全取决于最初发心。若修行者只是为了不堕三恶趣而修法,纵然所修之法乃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捷径之道无上大圆满等甚深稀有法,昼夜不息,日日精进,最终所得无非人天善趣之安乐。若修行者发心为了遍虚空一切父母有情获得究竟遍知佛果而行持善法,纵然所修之法为小乘,然因所缘广大(一切众生和遍知佛果),必然成为不住二边的圆满佛果之因。故行持善法之前,首先了知发心的种类、恶念发心之过患和珍宝菩提心之功德,进而细致辨别、调整发心,对于修行者迅速趋入大乘佛法和解脱正途,至关重要。

  发心分为恶念发心、无记之念发心和善念发心。

  (一)恶念发心

  此乃初行者了解佛法真实义之前极易出现之过失。仅仅为了追求身体健康、荣华富贵、名闻利养等世间八法而行持善法,称为“为得善愿而发心”。往昔奔贡嘉格西得知当日将有数位施主前来拜谒,晨起开始忙碌,亲自将佛堂装饰严整。然细察自心,发现自己所为无非希冀施主之赞叹,因而深深愧疚如是以追求世间八法为目的之恶念发心,遂愤然抓起尘土撒于妙好供陈之上。帕单巴尊者闻之赞叹“此乃雪域高原之最胜供养,因其将尘土直接撒于贪嗔痴烦恼之上。”仅为了扭转生活逆境,遣除家庭、健康、事业等各方面的违缘而行持善法,此为“拯救怖畏而发心”。如此行持善法,充其量只是暂时得到世间福报,非为解脱之因。此乃完全未解佛法实义而产生的过失,已落入偏道。

  (二)无记之念发心

  非善非恶称为无记。内心无有丝毫善恶意乐,仅无目的地跟随他人行持善法或进入佛门,则为无记之念发心。华智仁波切称“此非为解脱之种子”。堪布昂琼云:“此虽非善念,但亦非恶念,若所修为正法,或许亦有少许功德。”此乃祖师大德从不同角度安立之见解。依此可见,希求解脱之修行者必须调整此类迷惑愚痴之发心。

  (三)善念发心

  分三:小士道之发心、中士道之发心、大士道之发心。

  1.小士道之发心

  希求自己从三恶趣解脱而获得人天善趣之果,从而修行声闻乘直到光明大圆满之间的法,此为小士道之发心。如古德云:“若贪轮回非出离。”由于修行者尚未生起从轮回中解脱之意愿,故无论所修何法均非出离轮回之因。如是发心即使守持二百五十三条别解脱戒,身着三法衣,亦与凡夫同道,至多仅为具戒之人。以如是发心,即使修持光明大圆满直断与顿超,若积资净障,将转生色界十七天及无色界四空天;若未广行善法,未来只能转生诸如旱獭和马熊等冬眠之动物。正如萨迦班智达所云:“愚者修行大手印,多数趋向恶趣处。”

  当今有些行者虽入佛门,然因发心不正或缺乏善知识引导,将增上世间福报之接引方便作为信仰佛教的唯一目的,虽皈依、修行多年,却无法树立对佛法的正知正见,对三宝之信心亦未增上,遑论解脱!

  往昔世尊之弟难陀身虽出家,却心恋貌美妻子,不学律仪。佛陀以神变将其带至雪山,指着一只盲眼母猿问:“此盲猿与汝妻相比,孰美?”难陀委屈答道:“此猿怎可与吾妻媲美,当然吾妻美。”随后世尊又带难陀来到天界,见一无量宫殿无有天子,遂问其故,天女答曰:“世尊之弟难陀守持戒律,将从人间转生天界,此乃为其预备之无量宫殿。”世尊复问:“天女与汝妻比,孰美?”难陀欣然答曰:“自然众天女美,相较之下,吾妻则如盲眼母猿般。”返回人间后,难陀为生天界享受天人之乐,而护持清净戒律并开始精进修法。然世尊知其所求非为解脱,故对众比丘曰:“难陀出家只为得到善趣果报,而你等为获得究竟解脱,故勿与难陀语,更勿同坐……”众比丘闻言皆远之,难陀黯然。后世尊又将其带至地狱,难陀眼见地狱受苦众生之惨状,不禁毛骨悚然;复见众多狱卒围绕一炽热之空锅,心惊胆战问其故,狱卒答:“难陀为了获得天人安乐而守持戒律,天界安乐尽后,当堕此处。”难陀闻言极为惊惧,方知世间善趣果报无有丝毫实义,从而生起欲求解脱之真实出离心。故我等修学佛法,勿以稍纵即逝之三善道享乐为终极目标,而应以三宝作为究竟皈依处,依止具德导师善调自心,方为趣入究竟幸福之途。诚如《佛子行三十七颂》云:“三有乐如草尖露,乃是瞬间坏灭法,了知恒时无变法,希求解脱佛子行。”

  然此种发心为何尚能称为善念发心呢?此相较仅追求现世之恶念发心而言。毕竟小士道修行者深信因果,行持十善业,具足世间正见,如是发心虽远非究竟,然作为将世人导入佛门之方便,亦不失为下根者所持之善法。

  此中尚需注意:往生三善道虽有少许短暂安乐,然并未从轮回苦海中得到解脱,故追求即生解脱者,必须断除如是发心。

  2.中士道之发心

  认识到六道轮回之自性犹如火坑,而仅追求自己从六道轮回中解脱,获得声闻缘觉之寂灭果位而实修显密诸法,此乃中士道之发心。无等阿底峡尊者住锡藏地期间,某日早晨面露极其失望之色,侍者仲敦巴尊者问其故。阿底峡尊者云:“我在印度有位修瑜伽部之弟子,今晨其见解已堕入声闻灭谛,故吾为此叹息。”仲敦巴尊者惊讶地问道:“修持瑜伽部行者怎会堕入声闻灭谛?”阿底峡尊者云:“修持瑜伽部虽能引导众生至佛地,然若未以如法发心摄持,不仅不能获得解脱,甚至易入三恶趣,因此修行之发心与方法比所修之法更为重要。”诚如经云:“若贪自利非发心。”如今,许多人都声称:“为了临终无有恐惧,我要修行”,如是发心归根到底仍为寻求自我解脱的小乘之心,而非大乘佛种之菩提心。

  3.大士道之发心

  《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意愿一切有情远离苦因及苦果,获证圆满佛果,此为大士道之发心,亦称广大意乐菩提心。我等无始时来所造深重罪业,唯有依靠大乘法宝菩提心方能迅速断绝。修法过程中,为自己一人的利益而发心修法,仅获一分功德;若发心为十位众生而修法,即具十分功德;倘若发心为救度一切众生而修法,则功德无量。以无量之功德,方可迅速断绝往昔所积累之无量业障。故菩提心乃获得遍知佛果之正因,亦为佛教小乘和大乘之区分点。大乘法门之所以成为证悟佛果之近道,因有菩提心为根本,故菩提心极为重要。

  (1)胜义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乃超越一切戏论、直指心之本性,圆满悟证悲空双运见解任运而生之无缘大悲心,如同《金刚经》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初行者于行道途中,尚难以胜义菩提心行持,故应先发世俗菩提心为要。

  (2)世俗菩提心

  ① 愿菩提心

  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之果位,为愿菩提心。一切众生都曾做过我等父母,于我等具极大恩德。如今,往昔于自己具大恩德之父母悉在六道中遭受种种痛苦,即使少许生于善道,也只得到暂时之安乐,最终仍为痛苦之因。为使彼等均获得无上安乐之佛果,故我等趣入修行法门。

  愿菩提心可分为共同发菩提心和智慧发菩提心。将西方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安立于实有地处,并意愿度化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而发心修学一切善法,为共同发菩提心,此乃共同相应众生根机之初行方便发心。若知众生皆具原始如来藏光明,只因一念无明而堕入轮回,故为遍虚空之际一切有情证得原始怙主普贤王如来之果位而发心修学一切深道善法,为智慧发菩提心,此乃密宗之发心。

  ② 行菩提心

  现我等虽愿一切有情获得佛果,然尚无力救度众生。如同一位双臂残缺的母亲,目睹自己儿女被河水冲走而生起强烈的悲悯之心,虽欲全力救护,惜因双臂残缺,无法援手,只能沿河岸失声痛哭而奔跑。我等如同这位双臂残缺的母亲,面对三界一切有情父母被痛苦的激流冲走而沉溺于轮回大海,生起难以堪忍之大悲心,虽暂时不具救度之力,然竭力遍寻救度之法,得知唯一救护之道乃诚心祈祷上师三宝,依靠精进修法救度一切众生。因众生无有尽故,我等利益如母众生之菩萨行亦无有尽,且发愿云: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及所有祖师大德如何修行,我亦如是修行。如是为令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觉果位,而以实际行动修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为行菩提心。显宗未具殊胜见解及方便,故将六度等法别别行持,故需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方可成就;密宗因具殊胜见解及方便,六度万行摄于一法之中,一刹那即可圆满福慧资粮,证得三身之境界。

  发菩提心依心力的差异分为三类。第一、如国王之发心:希求自己首先获得佛果,之后再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佛地。此为下等心力。第二、如舟子之发心:希求自己与一切众生一同获得佛果。此为中等心力。第三、如牧童之发心:希求先将三界一切众生安置于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之后,自己再成佛。此为上等心力。如是三种发心均以悲心缘有情。虽后二种发心初行者难以行持,但追求究竟解脱之行者,亦应尽力随学前辈祖师大德之足迹,发坚忍利他之悲心大愿。

  (备注:有关发菩提心部分请详见《前行备忘录》)

  二、法与根机相契合

  以共同见解,诸佛所传八万四千法中,密宗为最殊胜之法。然就实修而言,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方为最契合之法。实修者最大的误区即好高骛远,不顾自己的根机,唯攀求高深之法。然若自己根机未契所修之法,非但无法获益,反成诸多过失。如同小学生阅读大学教材,无有丝毫实益。往昔有两位僧人曾于他处得到某位高僧大德印证,即入深山闭关苦修。然历经三年,见解无有丝毫增长,遂求教于妙音龙多加参仁波切。妙音龙多加参仁波切曰:“此乃印证过早所致。汝等非以相应自身根机之方便逐步趣入禅定之真实见解,而以意念造作禅定之甚深境界,如是纵修学百年,亦无裨益。”达摩祖师初至汉地传法,未发一言,以心印传承传授禅宗最高之法——明心见性,然因法与根机未融契故,座下弟子并未领悟妙旨,反而群生疑窦。由此可见,法与根机对应乃为至要。诚如无垢光尊者于《究竟胜义之教言——精要明镜》中曰:“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

  大圆满修行理趣依根机总分为依见而修和依修而见。依见而修乃真实教授,于悟证后无修之大修境界。然末法时代,具备如是顿悟根机者如凤毛麟角。依修而见为通过修行成办见解,乃针对次第根机者之方便教授。曾有居士宣称某导师功德极高——任何弟子只需七日引导,便可明理开悟。然细致追问之下,却破绽百出。若果真如此,释迦牟尼佛焉需传讲八万四千法门以救度根机各异之众生?现今末法时代,如惠能大师般上上等根机者寥若晨星,多数修行者皆需经历因地到果位之次第修行过程。现今诸多信众未通达佛法修行要义,心存凭高僧大德加持当下即能明心见性之侥幸,然法虽有直趣解脱之高妙,弟子是否为如是可造之器呢?若法与根机不相契合,纵使修持甚深密法,内心由于难得真实法益而仍与庸俗同道,无法获得究竟解脱。有些行者素喜搜罗深奥之密宗法本,然密法之所以“密”,乃护持信众善根故,依其根机次第授予相应法要,使得心法相应方获实益。否则,盲目高攀甚深法要,纵熟读万卷经论,亦无实益。

  是故,修行者务必细致辨别行道过程和所证果位,依自之根机及修法能力而行持,若将佛之证量安立在凡夫行道中,则为大谬!由此可见,法无高下之别,契合根机方为妙道。

  三、闻思修三要并举

  譬如饮水,首先需知是否为可饮用之水,若未加辨析,误饮毒液则可丧命;若仅知水可解渴,未饮或仅浅尝,则无法解渴。闻思修亦复如是:如不经闻思,贸然进入实修,则因未了达正邪之差异及行道要义之理趣而有盲修瞎炼之虞,甚至自断慧命。据说往昔多洛活佛途经一座寺庙与僧众共修,禅修期间僧众默然停顿了10分钟。修法结束后,多洛活佛询问刚才停顿之故,僧众答此乃本寺诵经规则,每念诵至此就安静一段时间。多洛活佛叹息道:“此乃修持四灌法时,上师的身口意融入自己三门并安住在与上师无别之中,你等竟然不知此理而茫然安住……”由此可见,修行途中务须懂得行道理趣,彻知佛法要义,然后方可进入实修。而值遇正法,若仅停留于闻思,不趣入实修,如是名言之见亦难成办解脱。如无垢光尊者于《究竟胜义之教言——精要明镜》中曰:“若未修持真实义之精华,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由此可见,作为次第修学者,闻思修三种智慧缺一不可。诚如《俱舍论》曰:“初应具足闻及思,复应精勤作修行。”

  (一)闻思修行乃真实弘法利生

  华智仁波切于《屠夫真言》中云:“佛教总分教证法,教法即是宣说法,证法成就彼法义,次第三藏三学者。”如是佛法总摄教证二法,教法指善知识通过语言、文字、法本、念诵、传承等所传讲之法义,证法乃实修教法所获自心之道验。简言之,教法乃经律论三藏,证法即戒定慧三学。作为修行者,必须通过闻思受持教法,以实修受持证法。如《屠夫真言》中云:“若知一词之法义,如此即是教法也……若生刹那之善意,如是即为证法也”。教法与证法虽为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然于修行中可达成一如,亦即修持教法即为证法。由此可知,教法真实存在于修行者之心相续中,外在的所有法本等,仅为教法之所依,故离心则无法。因此,佛法是否兴盛,并不取决于寺庙是否宏伟、香火是否旺盛、施主是否贤善、僧众是否众多、佛事是否隆重等外在形象,而完全取决于是否有通过闻思修行,于内心中真实受持如来教法、证法者,如世尊曰“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但未宣说“寺庙庄严,是诸佛教”或“香火旺盛,是诸佛教”等等。同样,佛法的相续递传也有赖于一代代修行者内心法义之成熟。故于心相续中实践佛陀教法之实修者乃众生之真实皈依处与救护者,亦为十方三世诸佛之补处及行持弘法利生事业者。而内心对教法无有丝毫体验者,纵然口若悬河宣讲法义,对教法与众生亦无真实利益。

  (二)实修的重要性

  佛法乃实践之学,行者若仅凭文字空言希求解脱,则如无垢光尊者于《究竟胜义之教言——精要明镜》中曰:“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因此,作为一名学佛者,在初步了解佛法教理之后,进一步将闻思教理融合到实修中乃为至要。否则一切闻思仅成口头禅,对即生成就无有切实利益。

  修行最终目的是断绝烦恼、消尽三世之痛苦而获得永恒之快乐,然欲达此目的,惟有依止清净具德上师,依次第修学之法,长期精进行持。现今,凭借先进的传播媒体,获得诸多教法并非难事,然最大困难在于依法实修。若未能长期如法精进实修,最多只能暂时压制烦恼,犹如以石压草,难断其根,为智者所不取。故初学者须先于清净传承导师面前领受修学次第之关要,而后依教实修,方能于正法中成办解脱。

  某些人懒于日日修法,希冀临终时凭借高僧大德之加持超度往生。然需了知,高僧大德之加持力固然不可思议,但试想一个已获得珍宝人身者,在值遇佛法正教与善知识之际,尚不思精进行持善法,生前未曾主动修持正法获得加持,而中阴之神识犹如随风飘落之羽毛,又如何能够获得自在?往昔提婆达多诽谤释迦牟尼佛,结果业报现前,现身堕入地狱。及至无法承受地狱之苦,方知佛语不虚,而一心祈祷释迦牟尼佛救护。于是佛陀现前曰:“我为汝说解脱法,当知解脱随自转。”由此可见,即使是佛陀本人,亦无法如抛石至房顶般,将提婆达多迁转至清净刹土,而以宣讲佛法令弟子精进修持,获得解脱。

  无量劫来,众生随烦恼习气漂泊而沉溺于轮回苦海。如今时值末法时代,我等有幸生于佛法尚未隐没之中土,且值遇与佛陀无二之大恩上师,听闻诸法极顶之大圆满无上窍诀法,若仍未精进实修,令超胜摩尼宝之暇满人身无义虚度,世上无有较此更令人痛惜之事!诚然,克服无始以来之习气和业力而调伏自心,绝非易事。然若能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共同前行之要义纳入自相续,初步以意念造作勤修诸法,终必能获得无勤任运之欢喜自在。

  诸行无常,面对临终的一刻,是被死亡之恐惧彻底摧毁,还是无忧无悔坦然面对,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曾经唾弃一切流于形式的表面功夫,而脚踏实地地修证过。以密宗即生成就之立场而言,只要如法精进行持,无需等到临终,于此世间即可获得成就,并于娑婆世界利益无量众生。诚如莲花生大师曰:“今世再长也只有数月,未来际则为无量,如欲生生世世永具安乐,修行佛法乃今生必须成办之头等大事。”往昔传承祖师龙萨娘波尊者以瑜伽士形象示现世间,为对治昏沉,将头发吊在房梁上昼夜不息精进修法,获大自在成就。故依教奉行、精进实修乃为至要。

  (三)修习禅定的必要性

  身、口、意三门之中,心为主宰,若未调伏自心,永远无法消尽烦恼。闻思虽解词句之法义,然意识原本刹那不定、稍纵即逝,如是思维造作之见解若未纳入心相续成为调心之助伴,则如无垢光尊者于《究竟胜义之教言——精要明镜》中云:“闻思所知功德虽具无量,但自心与法不相融合,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有些行者问:“念诵经咒、行持利生善法等等不也是修法吗?净土经典中云:‘但念一句弥陀圣号亦能成佛’,何必还要禅修呢?”有者亦问:“以菩提心作为助伴行持,能够迅速证得佛果,何必一定要通过禅修获得真实法义呢?”然需了知,净土法门教授唯念一句佛号即能成佛虽毋庸置疑,然任何经典中都未曾宣说无须调心、未证智慧便可成佛。如宗喀巴大师云:“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亦不断除三有根。”释迦牟尼佛依众生不同根机宣讲八万四千法门,皆归摄于小乘、大乘和密乘之中。从小乘至生圆次第皆以意识转为道用而行持,无上窍诀法之真实教授则将觉性转为道用。因此,直接针对内心修持佛法,方为契入根本,称为根本调整根本;而仅由身、口之勤作而修法,称为支分调整根本。前者好比捷径回家,迅速到达;后者则如绕路而行,经久方至。虽然两种调整方式最终都能成佛,然各自所需时间却如天地悬隔。此乃根本调整根本和支分调整根本之区别。

  由此可见,通过佛法修行所证悟的究竟见解乃诸法之精华,对治一切迷惑分别最有力的武器。然对于末法时代绝大多数次第根机修行者而言,证悟此等究竟见解之捷径道唯有禅修!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妙音龙多加参仁波切常言:“若汝仅闻思佛法,非为智者;若将法义付诸禅修,方为真正外具学识、内蕴智慧之善知识。”无上窍诀法乃真正集一切佛法要义于一体之修持法门,其殊胜功德不可思议!故务请修持此法之信众珍惜如此希有、殊胜之甚深法要,时刻于心中精进行持,切勿辜负暇满人生之宝贵光阴以及上师三宝之殷重教授!

  当今有些行者未解禅修赤裸智慧之理趣,而热衷于身做礼拜、口中念诵、放生、修建塔庙等有相功德;而有者又认为只有禅修方为实修正途,完全排斥身语勤作。当知,对于次第根机初行者而言,任何偏废皆非正道。因我等修学佛法之目的乃对治习气、调顺烦恼,故一切实修之法皆含摄于调心一法之中。只要对治习气烦恼,无论外在形式如何,均成实修。故我等勿过于执著修法之表象,而应反观自心:如是修行是否形成烦恼之对治力?诚然,调心之法有巧有拙,对治之力有大有小,故行道中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自宗正行上师瑜伽作为调心之主体,以座下有相善行作为调心之辅助,既勿轻视座下之勤作善行,又如法行持智慧禅定。如是生活、修行圆融一味,善巧成办解脱大业。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如意宝藏》上部3章依止上师

下一篇:《如意宝藏》上部4章实修要义(2-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