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缘起11)笔记
1、《定解宝灯论》=甲一、初善首义+甲二、中善论义+甲三、后善末义
甲一、初善首义=乙一、名义+乙二、译礼+乙三、礼赞(4)+乙四、缘起
乙四、缘起=丙一、远离定解之过患(6)+丙二、具足定解之功德+丙三、真实缘起(11)
11、甲一乙四丙三、真实缘起。
如是思维仙人前,顿现一位流浪者,为观察其智慧力,如此提出七问题。
人云亦云岂智者?凭自智力而分析,立即回答此提问,明了内智如见色。
多闻如鼻虽长伸,仅饮井水未能品,深法水者求名声,如劣种者贪王妃。
如是七种难解题:见解无遮或非遮?声缘证二无我耶?入定有无执著相?
观察修或安置修?二谛何者为主要?异境何为共所见?中观有无承认否?
于此依靠空性理,所提七种疑难题,教证不违之同时,以理成立而作答。
寻思辩论之词句,百般破立亦不解,大德难证此难题,快如闪电而答复。
如是智慧所出语,风微动然仙人心,如末劫风摇山王,片刻默言不出语。
呜呼百般经苦行,连续炽燃妙慧火,彼等智者尚于此,未能立为无垢宗。
俱生辩才智力微,亦未长久受苦行,智慧浅薄如我者,怎能无误予答复?
诚恳祈祷文殊尊,尔时思彼加持力,心中现如黎明时,稍得辩才之机缘,
即刻依据善说义,以理分析而宣说。
2、丙三、真实缘起:如是思维仙人前,顿现一位流浪者,为观察其智慧力,如此提出七问题。
独自居住于寂静深山的仙人(指前面的分别念)正在思维上述道理——表面看来,这位仙人似乎对前面所说的境界真正生起了定解。这时,突然出现一位分别寻思的流浪者(指后面出现的分别念),为观察仙人智慧的深度,于是提出了下面的七大难题。并且对仙人的回答提出要求:
3、人云亦云岂智者?凭自智力而分析,立即回答此提问,明了内智如见色。
仙人你如果人云亦云的话,那根本不能称为智者。因此,你应该通过自己的智慧力观察、分析,若能于很短时间内圆满回答我所提出的七个问题,才可以真正了知你内在的智慧究竟如何,就如同白昼现见色法般了然分明。
4、多闻如鼻虽长伸,仅饮井水未能品,深法水者求名声,如劣种者贪王妃。
流浪者接着说:仙人你不要自认为博学多闻,并且依此妄加破立,实际你也仅仅是了知佛法的表面含义,就如同大象虽然伸出长长的鼻子,也仅能汲取浅井中的水,对于浩瀚无边的深法海水根本未曾品尝,如果你只是为了贪求智者的名声,那就如同劣种人贪执王妃一般不现实。
流浪者劝诫仙人说:你千万不要随声附和他人的观点,应该依凭自己的智慧进行抉择;也不要太骄傲,还未了知中观远离一切戏论的甚深道理,却希求美妙显赫的名声无有任何必要。
5、如是七种难解题:见解无遮或非遮?声缘证二无我耶?入定有无执著相?观察修或安置修?二谛何者为主要?异境何为共所见?中观有无承认否?
《定解宝灯论》的全部内容可以包括在此颂讲到的七个问题之中,而这七个问题可以含摄于文殊心咒“阿龢巴匝那德”六个字当中,也即前面五个字分别宣说前五个问题,后两个问题则包括在“德”字当中。全文以“阿(ཨ)”、“龢(ར)”、“巴(པ)”、“匝(ཙ)”、“那(ན)”、“德(དྷཱིཿ)”六个字解答了七个问题。上述七个问题究竟包含了甚深意义。
《定解宝灯论》已经涵盖显、密一切教法的精髓。看似简单的七个问题,在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一个7岁孩童,却将整个藏传佛教最敏感、辩论最大的问题简要归摄在七个问题之中,这绝对不是普通凡夫所能做到,以此,人们一致共称麦彭仁波切为文殊菩萨的化身。《定解宝灯论》即是文殊菩萨的智慧于麦彭仁波切相续中的自然流露。
5、1第一个问题=见解无遮或非遮?
无遮→→自空或非遮→→他空;自宗:“阿字无生之法门”
自空→→无遮→→万法皆空,自空派则认为万法皆空,故说见解应为无遮。
他空→→非遮→→如来藏本体不空,他空派则认为最究竟的见解即如来藏本体不空;
宁玛巴→→“阿”→→空性和无生=无生法=大圆满=大中观,麦彭仁波切以“阿字无生之法门”作为回答。“阿”即代表空性和无生,表明万法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因此,以无生法作为自宗最究竟的见解,此即大圆满或大中观的见解。
5、2第二个问题=声缘证二无我耶?
证悟或没有证悟;自宗:“龢字远离诸垢门”。
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主要抉择见解。在抉择第一个问题当中所讲到的见解时会出现哪些歧途?声闻缘觉有自私自利的想法而且具有实执,在抉择正见时必须遣除此种心态,不管声闻缘觉还是菩萨,一定要通达空性无生法,否则,不能称为真正的证悟,因此说,第二个问题是抉择正见过程中遣除歧途的一个问题。
5、3第三个问题=入定有无执著相?
入定时有执著相或入定时无有任何执著相;自宗:“巴字显现胜义门”。
5、4第四个问题=观察修或安置修?
修行时是观察或不需观察直接安住;自宗:“匝字无生无死门”。
第三、第四个问题主要抉择修行。首先是入定的本体,了知这一点之后,即是通过何种方式入定。
5、5第五个问题=二谛何者为主要?
胜义谛与世俗谛,究竟孰轻孰重;自宗:“那字远离名称门”。
5、6第六个问题=异境何为共所见?
六道众生有没有一个共同所见,比如一碗水,每一道众生的面前都有各自所现,哪一个才是众生共同的所见?自宗:“德字甚深智慧门”,自宗认为,六道众生虽然无有共同的所见,但法界自分一定要具足。
上述两个问题主要讲行为。
5、7第七个问题=中观有无承认否?
到达最高境界时,中观应成派究竟有承认还是没有承认?自宗:“德字甚深智慧门”。
此问题主要讲所得之果。
6、这七个问题分别从见+修+行+果四个方面作了阐述:
见=见解无遮或非遮?声缘证二无我耶?
修=入定有无执著相?观察修或安置修?
行=二谛何者为主要?异境何为共所见?行为即二谛需要平等,了知万法如幻如梦,若证悟万法等性,则不论地狱所见还是饿鬼所见均与法界平等无别;
果=中观有无承认否?也即利他之行为。
7、七个问题全部是围绕空性提出的:
第一个“见解无遮或非遮”,其中的见是指空性见解;
第二个“声缘证二无我耶”是指声缘是否证悟圆满的人法二我的空性;
第三个“入定有无执著相”,所入之定是远离一切相状的,也与空性有关;
第四个“观察修或安置修”,虽然在抉择以何种方式修行,但所修的内容则是空性,并非修本尊或风脉明点;
第五个“二谛何者为主要”,所说胜义、世俗二谛的本体也是空性,自宗观点认为二谛需要现空双运,并非单独的空性或单独的显现;
第六个“异境何为共所见”,不同众生见到同一物体时,究竟有没有一个共同所见,其实共同所见即是法界明分,而此明分与法界空性也是无二无别的,或者从观待角度以上上作为正量,这两种安立方法均未脱离空性;
第七个“中观有无承认否”,对于中观最究竟的观点,有人说有承认,有人说无有承认,但其实所抉择的观点也是空性。
8、于此依靠空性理,所提七种疑难题,教证不违之同时,以理成立而作答。
流浪者说:我依空性之理提出了这七个难题,希望你不相违教证的同时,以理证无误作答。
9、圣教:指经典续部及中观、因明等论典。
10、理证:即以事势理成立,佛教中讲到四种理——观待理、作用理、证成理、法尔理,在抉择任一法时,与上述四种道理不相违非常重要。密宗有关续部中讲到三种理,即圣教理、理证理、窍诀理。
10、1观待理:父亲与儿子,观待自己的儿子来说他是父亲,观待自己的父亲而言则是儿子,这就是观待理;
10、2作用理:以青稞种能生出青稞,根本不会产生稻子,因青稞种具有产生青稞的作用,此即作用理;
10、3证成理:通过现量、比量、教量三量成立之理即为证成理;
10、4法尔理:是指一切万法的自然规律,如水向下流、火向上燃烧、太阳东升西落。
10、5圣教理:是指以普贤上师为主的教言;
10、6理证理:指通过上师窍诀或佛经论典了达以现量、比量所成立的意义。
10、7窍诀理:即佛经论典中的精华义;
11、寻思辩论之词句,百般破立亦不解,
寻思者,指对佛教甚深精华义不思维、不修持,喜欢在词句上百般辩论、耽著戏论的人。华而不实的语言根本未能触及上述七个问题的真正本义。
藏文中以“荆棘矛”比喻寻思辩论的词句,荆棘矛虽然锐利,但也仅能刺透柔软之物,对稍显坚固者即无可奈何,此处以意译为主,因此并未体现出这一比喻。
12、大德难证此难题,快如闪电而答复。
如是的提问与回答,实际全部是文殊菩萨智慧妙用的一种显现。流浪者说:上面这七个问题非常难懂,成千上万的高僧大德对此都显得不知所措、一筹莫展,因此,请你千万不要应付了事、拖延时间,请在最短时间内不违教证与理证而作答。
流浪者在讲完这七个问题并对仙人提出要求之后,便消失于法界之中,不见踪影了。
13、如是智慧所出语,风微动然仙人心,如末劫风摇山王,片刻默言不出语。
当流浪者智慧的语言如微风般吹过仙人的心头时,仙人开始忐忑不安、心急如焚,陷入了一种无可奈何的状态。
这里将流浪者的语言比喻为“微风”,这样的微风已经动摇了仙人的心。麦彭仁波切此处虽说“片刻默言不出语”,其实是在观察法器,若属非法器则不能听闻如此甚深之法。
仙人此时的默然无语与释迦牟尼佛悟道当时的入定状态无有差别,仙人对这七个问题早已了然于胸,但为了摧毁后学者的傲慢,作者还是以一个凡夫的形象,用谦虚的言词宣说了下面的偈颂。
14、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豁然悟道之后,七七四十九天未曾说法,后来通过梵天的祈请才开始广转F轮,因为释迦牟尼佛知道自己所证悟的境界对谁宣说也不会相信,因此显现上暂时没有说法。佛陀是一切智智,当然知道自己未来会三转F轮,之所以需要大梵天的祈请才传法,也是在观察有缘众生的根基、意乐,后来,这也成了转F轮之前的一种缘起。
15、呜呼百般经苦行,连续炽燃妙慧火,彼等智者尚于此,未能立为无垢宗。俱生辩才智力微,亦未长久受苦行,智慧浅薄如我者,怎能无误予答复?
“呜呼”有了义和不了义两层含义,从甚深、了义的角度,仙人虽然对上述七个问题已经全部通达,但想到其他众生还未了知如此甚深的义理,真的是很可怜!因此想:我还是应该宣说如《定解宝灯论》这样殊胜的论典。
从不了义的角度来讲,仙人以谦虚的语言说:诸多大德经历了无数苦行,长期地精进修持,生生世世中连续炽燃着妙慧之火,但他们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也未能建立如同纯金般的无垢自宗,那像我这样俱生智慧薄弱、即生亦未作长久苦行的人,怎么能够给予无误答复呢?
16、诚恳祈祷文殊尊,尔时思彼加持力,心中现如黎明时,稍得辩才之机缘,即刻依据善说义,以理分析而宣说。
如此思维之后,仙人开始诚心诚意地祈祷自己生生世世的本尊——文殊菩萨。通过文殊菩萨的加持,就如同黎明出现日光般,稍微获得了辩才之机缘,这时才开始依靠经典续部,以及无垢光尊者等前辈高僧大德们的善说作为依据,通过事势理对上述七个问题进行了宣说。
《定解宝灯论》科判
11、甲一乙四丙三、真实缘起。
如是思维仙人前,顿现一位流浪者,
为观察其智慧力,如此提出七问题。
人云亦云岂智者?凭自智力而分析,
立即回答此提问,明了内智如见色。
多闻如鼻虽长伸,仅饮井水未能品,
深法水者求名声,如劣种者贪王妃。
如是七种难解题:见解无遮或非遮?
声缘证二无我耶?入定有无执著相?
观察修或安置修?二谛何者为主要?
异境何为共所见?中观有无承认否?
于此依靠空性理,所提七种疑难题,
教证不违之同时,以理成立而作答。
寻思辩论之词句,百般破立亦不解,
大德难证此难题,快如闪电而答复。
如是智慧所出语,风微动然仙人心,
如末劫风摇山王,片刻默言不出语。
呜呼百般经苦行,连续炽燃妙慧火,
彼等智者尚于此,未能立为无垢宗。
俱生辩才智力微,亦未长久受苦行,
智慧浅薄如我者,怎能无误予答复?
诚恳祈祷文殊尊,尔时思彼加持力,
心中现如黎明时,稍得辩才之机缘,
即刻依据善说义,以理分析而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