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坛经

民俗学-坛经(索)9宣诏品36笔记

创建日期:2023-03-20

  民俗学-坛经(索)9宣诏品36笔记

  1、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生也好、灭也好,都没有,这就是如来清净的禅。禅是什么呢?就是无来无去、无生无灭。而一切万法全是空性、寂灭的,这就是清净的坐。所以,一切万法是无生无灭,这叫做禅;一切万法本来空性、寂灭,这就是坐。

  在世俗中有没有坐和卧呢?肯定有。以释迦牟尼佛为主的很多佛是通过毗卢七法的坐式而证悟的,后来的修行人以毗卢七法而禅坐的话,就会成为证悟的殊胜缘起,所以,非常有必要通过这种坐式来开悟。还有卧式,佛陀涅槃时是以吉祥卧示现圆寂的,这也是一种禅定,包括我们晚上睡觉时,做狮子卧式,会出现善梦、断除恶念等等,也有这样的功德。

  佛经中说“是人行邪道”,实际上是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的,以卧式的禅修也好,以坐式的禅修也好,在胜义谛中都一无所得,一无所得的不仅仅是禅修的行为,所有世俗的行为全是假的、全是邪的,可以这么讲。

  2、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

  您今天传给我,我再传给他们,一传十、十传百,就像一个灯点燃一百个灯,一百个灯又点燃一千个灯,这样以灯传灯,光明会一直传下去,从现在开始,未来法门的灯一直传下去,从现在的范围来讲,这种光明智慧的灯,可以传到四面八方。

  3、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六祖站在胜义中讲:“我们修道,以禅宗的最高境界讲,没有什么暗和明,如果有暗和明,这是一种变化的意义,不是最究竟的意义,那么“明明无尽”也就有尽了。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互相观待的,互相观待的法都不究竟。

  《维摩诘经》中说:“法无分别,离诸识故。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意思就是说,从能取角度来讲,法本来也是没有什么分别的,因为一切万法在本体上远离一切心识;从所取上讲,一切万法不管是光明也好,黑暗也好,都没有什么明和暗的对比。因为这些都是互相观待的,但是在究竟的意义上讲,没有观待,没有二元,没有思维、言语和对境。

  4、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烦恼的本体就是菩提,没有二种。如果烦恼存在,通过人无我的智慧照破烦恼,最后断除人我,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小乘中声闻和缘觉的见解,是羊车和鹿车的根机,大乘的根基都不是这样认为的。

  羊车:羊不顾别人,遇到危险就自己跑,这是声闻的比喻;鹿车:鹿稍微关注一下旁边,这是缘觉的比喻;白牛车:白牛是最好的牛,很关心自己的牛群,为了保护牛群,它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是菩萨乘。此处的比喻分别是,烦恼和智慧二者分开,这种说法是小乘的根机,而大乘的根机,佛最高的境界,禅宗的境界,全是以白牛车来比喻。

  《佛性海藏智慧解脱破心相经》说,“佛不离众生,众生不离佛,是故水不离波,波不离水”,有这个比喻。意思就是说,从真正了义上讲,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水的波浪就是水,水就是波浪,这两者无二无别,只不过是被无明烦恼的风吹动时,掀起不同的形象而已,实际上本体没有什么差别。因此,众生本来是佛,烦恼本来是菩提,原因就是这样的。

  5、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大乘见解:明和不明,烦恼和智慧,在凡夫面前这两者是存在的,是两种法,就像黑色和白色的绳子搓在一起一样。而真正的大乘智者,了达明和不明,烦恼和智慧,“其性无二”。

  6、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

  无二之性实际上就是万法的实性。这样的实性,处于凡夫地时也没有减。按照小乘的观点,我们在凡夫位的时候没有智慧,到后来圣者位才出现、产生智慧,但实际上不是这样,这样无二的见解,作为凡夫,它是无减的方式来存在,而作为圣者十地菩萨,它也没有什么增加。

  7、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

  住在贪心、嗔心的烦恼中,心从来没有迷乱过;住在最寂灭的禅定中,心也从来没有寂静过。

  密法《希有七句》中说,地狱众生的心和普贤如来的智慧无有差别,造五无间罪之心和供养十方诸佛菩萨的心态本体上无二无别,地狱和天堂也是一样,佛和众生也是一样,密宗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我们可能很难解释,但禅宗中完全是可以的。智慧和无明这两者本体无别,凡夫是不增不减的方式存在,圣者也是不减不增的方式存在,在本体意义上,普贤如来与我没有什么差别,文殊菩萨与我们每个人也没有什么差别。有人说,“我背诵不下来,我特别痛苦,我背完以后就忘了。”但其实他与文殊菩萨的智慧一模一样。

  8、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

  这样的本体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和内外,不生不灭,实相和现相都没有差别。显现上,有眼翳者看到毛发,实相中不存在。

  9、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在世俗中我们可以分析,但实际上永远都是一样的,因为我们用不增不减的方式来认识的话,是佛教最甚深的意义,虽然是空性,但是空性与光明智慧之间的关系非常奇妙,这叫做真正的道。

  在这里六祖讲了大乘佛教最了义的道理,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来不去的道理。《中论》开头的时候也会讲到这样的词句,但这里是通过禅宗的修行方式来讲的,我们讲密宗时,是以密宗的修行方式来讲,实际上殊途同归,在最究竟的意趣上是百川入海、了无差别。

  10、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

  外道认为:灭和生都是实有的东西,认为诸法的体性存在,是从一个存在的东西上讲它的产生和毁灭,他们完全承认诸法常、断、生、灭的本体一直存在。

  外道所说的不生不灭是将灭来终止产生,将所谓的灭安立为产生已经终止,比如说一个东西死了,它的产生再也不延续下去了,这个叫做灭。因为这个法有产生,这就说明它有灭的过程,因此灭是依靠生来安立,因为只要有产生,说明它还没有灭,灭还是存在的,是这样的理由。所以,有灭也有不灭,它显现存在的时候叫做不灭。灭法和不灭这两者有实体的存在,所谓的生与不生之间也有实体的存在。比如说一朵花产生时,不叫不生,没有产生时才认为是不生,生和灭、不生和不灭,在实体上都是存在的,始终承认实体。

  小乘也承认生、灭、住,《中论》中有事宗对事物的法相就承许为有生、有灭、有住,这种法叫做有为法。

  六祖:如果一个法的本体真正存在,那生和灭很难以安立。我们说的不生不灭,在胜义中显现的所有法从来没有产生过,并不是说产生的法已经灭了以后,我们才说是不生不灭,不是这样,这个法用时间、本体、智慧来观察的时候,显现上好像是产生了,但是它从来也没有产生过,所以这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而外道是认为一个东西产生了,然后灭了,从这方面来分析的,因此不同于外道。

  11、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如果你想懂得禅宗真正的心要,一切善、一切恶都不要去思量和思索。你不去思维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入于清净的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心体中,它会具足澄清、空性、妙用不间断、无量无边的特点。湛然:是光明方面的。常寂:是空性方面的。妙用:是它的妙力大悲,用于度化恒河沙数的众生,于世间中无有间断。

  密宗中经常讲本体空性、常寂,是法身;自性光明是报身;显现不灭、大悲周遍,妙用于世间中可以现前的是化身。

  这是最究竟的心境、心要,就是在究竟胜义中,善恶都不要去思量,按禅宗的窍诀来入心的本性,这时你会知道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在世俗中展现度化恒河沙数众生的利益和事业。

  12、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

  大师您就像是“净名”,“净名”指的是无垢称,也就是维摩诘居士,他也是因病住在毗耶离城,大量弘扬大乘法门,传扬佛陀的心法,经常谈说不二法门。

  13、感荷师恩,顶戴无已

  第八世噶玛巴也讲过,虽然没有亲自见过上师,但是上师的教言,自己真正得到的话,那么自己也可以把他当作根本上师,因为已经得到了法恩。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索)8顿渐品35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