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观庄严71笔记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己二、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
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庚一、立根本因(14-21,34-38课小结)+庚二、建其理
庚二、建其理=辛一、建立宗法+辛二、建立周遍
辛一、建立宗法=壬一、建立离实一+壬二、建立离实多
壬一、建立离实一=癸一、破周遍之实一(28-40,39-49课小结)+癸二、破不遍之实一
癸二、破不遍之实一=子一、破实一之外境(42-52,49-52课小结)+子二、破实一之识
子二、破实一之识=丑一、破认为外境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53-101,53-70课,含三个小结)+丑二、破认为外境不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
丑二、破认为外境不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寅一、宣说对方之观点(103,71课)+寅二、观察彼理
103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一、宣说对方之观点:
无始之相续,习气成熟故,虽现幻化相,错谬如幻性。
2、唯识宗可以分随教唯识和随理唯识。所谓的随教唯识是以无著菩萨为代表的这一宗派,他们不承认依他起实有;随理唯识是以世亲论师为主的唯识宗承认自明自知的依他起识实有。
《中观庄严论》当中胜义随中观观点来抉择、名言随随教唯识观点来抉择,驳斥的是随理唯识,对自明自知的依他起识实有必须加以遮破。
我们在这里并不抉择唯识宗见修行果方面的道理,仅仅是站在中观的角度,对此宗所许外境与识之间的关系进行驳斥。
3、宣说唯识宗之观点:无始之相续,习气成熟故,虽现幻化相,错谬如幻性。
唯识宗承许:众生从无始以来留存在心相续中的习气成熟以后,虽然可以显现如幻化般万事万物的各种外境行相,但实际上,除心识以外根本不存在任何法。就像幻化师幻化出各种骏马、大象等,除了木块等用品以外,根本不存在真实的骏马、大象。
4、经部宗“生同理”
经部宗在承许外境存在的时候引用了一种推理,叫做“生同理”,比如现量见到的瓶子、柱子等外境行相,实际是从隐蔽的外境中产生的,这就是“生”理;此行相与外境相同,即为“同”理;决定是从外境中产生的缘故,故称为“决定”理。
外境以隐蔽分的方式存在,人们所见到的只是外境的行相,此行相与外境完全相同。人们见到瓶子时,瓶子就像色法一样,是隐藏起来的,但是如同镜子显现影像那样,可以见到瓶子的行相,这种行相是从外境瓶子当中产生出来的。
只要承认外境存在,以经部宗的这种观点来承许是非常好的。但在不承认外境的情况下,依靠唯识宗的“破生同理”就可以将经部宗的观点推翻,这一点毫无疑问。
5、唯识宗“破生同理”
站在唯识宗的观点而言,经部宗所承认的“生”理和“同”理根本不合理,对此加以分析遮破,就叫做“破生同理”,也叫做“破生同因”,它是唯识宗证明外境不存在的一种非常强有力的推理。
唯识宗是怎样遮破的呢?首先要遮破所谓的“生”,由于隐蔽分的外境任何人也没有见过,以此作为产生行相之因不合理,如果从未见过的法中可以产生一法,那么,石女儿子中也可以产生柱子的行相,这是一个很大的过失。
其次,所谓的行相与外境完全相同也不合理,为什么呢?既然没有人见过隐蔽分的外境,那又如何判定行相与其相同呢?经部宗承认外境是无情法,行相则是一种心识法,明清与非明清的二者如果相同,那么,光明和黑暗也应该相同。
从隐蔽的法中产生明现之法这一点,又有谁能决定呢?因此决定理也同样不能成立。
6、唯识宗“明知因”与“俱缘定因”
站在唯识宗的观点来讲,建立能取所取非异体,全部是心的一种显现。他们最主要的依据是什么呢?即是一切显现在明知之识的本体中产生的“明知因”与“俱缘定因”,这两个因是非常有力的推理。名言中应该以唯识宗的观点来建立外境根本不存在,这一点通过明知因和俱缘定因完全可以证明。
“一切万法(有法)不存在与识异体的单独本体(所立),明知心的本体之故(能立)”,即是所谓的明知因;
“一切万法(有法)不存在与识异体的单独本体(所立),与心同时得到之故(能立)”,即是俱缘定因。
7、俗人观点:对于见到蓝色的布匹,在我没有见到的时候,本来就是存在的。
唯识宗观点:蓝色布匹与取蓝色之识二者实际是在同一个时间当中成立的,此二者在同一时间以正量而缘,并非偶然性而是绝对遍或决定性的。蓝色布匹的存在与眼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眼识在未见到它之前,仅仅以语言根本无法证明它存在。
在迷乱的现相上外境的确存在,这一点唯识宗也是承认的,但它并不是名言的真相,只是心识的一种错乱显现而已,就像梦中的柱子一样。
8、俱缘定因推理
对境蓝色与取蓝色之识(有法),非为他体(立宗),必定俱缘之故(因),如现二月(比喻)。也就是说,蓝色与取蓝色之识是一味一体的,必定是同时缘取的缘故,如同捏着眼睛的时候见到二月,实际唯一只有一个月亮,真正的月亮相当于我们的识。
9、明知因推理
对境蓝色(有法)不存在(立宗),以心中明现故(因),如同梦境(比喻)。
10、境与有境二者为一实体
在见到蓝色的同时,识必定是存在的;如果未见到蓝色,取蓝色的识也必定不存在,所以,取蓝色的识与蓝色的外境决定是一体的。
如果是异体,也只能偶尔性才同时缘,通常缘一者的同时不一定也缘另一者,而蓝色与取蓝色之识二者始终也没有不缘另一者而放任自流地缘一者的可能性。
“俱缘定因”等建立二取同一实体的一切理论,归根到底的落脚点就是:只要在眼识等任何一个根识前显现,必定与识一味一体,如果不是识,所谓的领受外境也就无法成立。
万法的名言实相即是如此,我们如果抓住了这一要点,那么对中观和唯识的成千上万的理证都将了如指掌,因此大家一定要铭记在心。
11、唯识宗阿赖耶识
唯识宗对于不偏堕于转识各自一方、自明自知的这一识,立名谓习气依处之阿赖耶识。阿赖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异熟阿赖耶,一种是习气依处阿赖耶。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还讲到了本性真实义阿赖耶。
此处所讲到的是习气依处阿赖耶,它不偏堕于眼识、鼻识等任何一个识,而是周遍于这些转识。所有的习气都会在阿赖耶上留下种子。所谓的阿赖耶在眼识上也有“工作人员”,在鼻识上也有“工作人员”……所有这些“工作人员”全部是一味一体、不可分割的。
12、中观阿赖耶
麦彭仁波切自宗承许:五根识、意识乃至自证识全部存在一种明清的部分,所有的善业、恶业习气可以在这上面存留,这个部分就叫做阿赖耶,它不会偏堕于任何一个识。
13、大乘阿赖耶特点
(1)本体是不善不恶的无记法;
(2)无法了知某法的自相,而仅仅是觉知对境的概况;
(3)其相续并非常有,而是刹那性产生的;
(4)具有触受想等五种遍行的从属;
(5)不取受外境真正的自相,也即所缘不明显;
(6)缘器情广大范围。此处所说的缘器情广大范围,并非像佛陀的智慧完全彻知万法那样,由于阿赖耶是一切习气的来源,这一明清分可以周遍于整个有情世界与器世界,而其他识所处的范围比较狭窄。
如果对阿赖耶进行分类,则有异熟分与种子分两种。大家只要掌握了不偏堕于转识各自一方之明知识的本体中含有的要领,也就可以轻而易举了解阿赖耶的所有特征。对于上述所说的阿赖耶的七种特征,如果归纳起来,不偏堕任何识的一个明清的识,就是所谓的阿赖耶。
14、如来藏和阿赖耶不相同
法王如意宝在讲《直指心性》的时候说:现在很多修行人就是沉溺在阿赖耶上面。以前意科喇嘛也说:现在藏地大多数的人好像只是停留在阿赖耶的门槛上,还没有进入到自证当中。当时伏藏大师列绕朗巴说:你应该让这些修行人进入到门里面。
15、法王如意宝也讲过:眼睛看见色法的部分不是阿赖耶,这就是眼识。而眼识明清的部分可以说是自证,但这只是从现量的角度来讲,是心的本体;阿赖耶则可以种下种子,既不是善也不是恶。比如我的眼睛见到一尊佛像,这是眼识见到的;从内观的角度,对佛像产生信心则是善的自证,其明清的部分即是阿赖耶,这种善法可以在阿赖耶上种下习气。
16、阿赖耶比喻
犹如大海般的阿赖耶识具有使波浪般的从属七识生灭的能力或习气。《入中论》当中也是以大海来比喻,说其他七聚识就像大海中的波涛一样,大海可以使波浪产生,波浪最后仍然融入大海。阿赖耶也是如此,依靠它,可以使一切万法产生和隐没。果仁巴则将阿赖耶比喻成黄金一样,七聚识即是黄金做成的各种耳饰、项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