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万禅香 > 胜观彻却脱噶

第09章 增胜那份认出《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创建日期:2023-02-10

  第09章 增胜那份认出《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微信公号愿您永具菩提心

  【立断】第09章增胜那份认出     祖古乌金仁波切      (直读版)

  一、无修无散乱的“保持本然

  你要认出的,是那“离于任何分别念”的刹那。

  比如,有人婴儿时就离开“父亲”,成人后认不出“父亲”,除非有人指出“这是你父亲”。

  这就是“被指出”跟“认出”的意义。

  比如,某个傻子在市集迷了路,逢人就问“我现在在哪”?人们说“你就在这里”,傻子明白了“我在这里”,并且找到了自己。

  “认识自性”如同“迷失的傻子认识到自己在哪”。

  “认识自性”后,你要一再重复“短时间”“多次数”的修持,以增胜“那份认出”。

  修持的时间应该要短,因为,当“认识自性的时刻”是短暂的,“新的念头”就没有时间生起,因而不会遮蔽“那份认出”。

  如果你试图“延长它”,它就会变成“一个想法”“一个分别念”。

  但是,你需要“正念”或者“再度提起正念”,否则,你永远不会想到“要认出你的自性”。

  刚开始,你需要通过“刻意的正念”“造作的正念”去认出自性。然后,只要“离于分别念”的“放下”“休息”就可以了。

  “越来越习惯自性”后,“保持正念”变得“毫不费力”。

  你不要为了“延长那个状态”刻意努力的“长时间安住其中”,或者“刻意缩短它的时间”。

  让它依照其稳固性,而保任如是,这被称为“不造作的真如”。

  “短时间”有助于“无修”,“次数多”有助于“无散乱”。

  二、念头“自现自解”不间断

  首先,重要的是“认出你的自性”。

  其次,你需要毫无疑虑的决断“那就是了”。

  第三个要点是“对于解脱获得把握”(对解脱生起信心)。

  “解脱”指的是,当念头生起时,“解脱念头”或者“解放念头”。

  我们总是会生起“念头跟情绪”,“这些念头”是自性的投射或妙力。

  “念头”生起时,只要认出“念头的体性”就可以。

  “念头”从你之中生起,又消融于你。

  “念头”生起又消融,如同手指在水面作画,你画画,然后画消失了,你再画一次,画又消失了。

  所有的“念头”或“分别念”,不是来自其他处所,而是从我们之内生起,“念头”来自“本觉”,“念头”来自“我们的自性”。

  当我们认出“是什么在思维”时,“念头”本身就会消融入自性,这就是“自生”“自解脱”。

  “念头”不来自其他地方,但是,“念头”必须得在我们之内被解脱,这是所谓的“自现”跟“自解脱”。

  “念头”来自“我们的自性”,当我们认出“念头”时,“念头”就消失了,并且,“念头”再度消融入“我们的自性”。

  这就是“自现自解不间断”。

  三、“念头”从自性生,消融在自性

  在“共的止”,你努力不去思维,但是,这并不表示“念头”已经被解脱,“念头”反而是“冻结了”。

  如同“把屁往内挤,不让屁放出来”,虽然外面闻不到臭味,但是,起因被挡在里面。

  你无法仅仅通过“修持止”来“证得正觉”。

  “止”不足以让你“证得正觉”,因为,本性(本觉智)原本就是“离于生住灭的”。

  “本性”完完全全的离于“生住灭的相”,但是,“止的状态”纯粹是,刻意的造作的安住在“念头已经熄灭的状态”,“止”不是自然的解脱。

  “止”如同把“本觉”放入牢狱,然后试图逮住他。

  “椎击三要”教导我们,去认出“解脱的法身”,而不是,去认出“止之中的没有解脱的法身”。

  “止”不表示“离于念头”,反而意味着“念头多多少少已经平息”。

  但是,“观”“本智”是指“念头已经被解脱”。

  “被阻挡”跟“被解脱”的差异,等同“便秘”跟“上厕所”的差异。

  “自解脱”的关键点是,“念头”如同“一个水泡”,“水泡”在水中生起,然后再度消融入水中。

  从你的自性生起的念头,再

  度消融入自性。你认出“那被解脱者的法身”。

  由于“念头”是“法身的一种妙力”,所以,“念头”从你之中生起。

  然后,由于“法身”是“念头的体性”,所以,经由“念头被认出”,“念头”再度“消融入法身”(你的自性)。

  这是我们这些凡夫“修持的方式”,在我们成为“圣者”前,“念头”会不断的生起,甚至在“成为圣者”时,我们仍然会生起一些“念头”。

  “思维”跟“念头”,只会在“成佛的状态”耗尽。“成佛的状态”如同抵达一座“纯金岛”,在那个岛上,找不到任何平凡石头。

  如果“离于念头的状态”仅仅是一个“空白”“单调乏味”“失念”的状态,那就毫无意义。

  事实上,在那个“离于念头的时刻”,“本觉”具有“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功德。

  四、“心”才是“真正的感知者”

  “无明”跟“本觉”之间的差异,如同“黑夜”跟“白昼”。

  在夜间,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看不见任何东西。“本觉”如同“白天的阳光”。

  同样,我们现在只能感知到“在鼻子前面的东西”。

  当我们观看时,通常认为是“眼睛”在看,其实是“心”在看。

  尸体也有眼睛,但是,尸体看不见任何东西。

  “不同的感官”是由“粗重的物质”构成,我们通过“感官”(诸根)而感知,而且,是由“心”(而不是由感官)来感知。

  事实上,那个体验者是“心”(识),而不是“眼睛”或“其他感官”。

  当然,我们使用“五根”来感知,比如,如果没有眼睛,就无法看见色相,但是,“心”才是真正的感知者。

  从“智识的角度”来思考“什么是心”时,我们绝对不要,把心想成是一个“具体的”“有形的”东西,或一个“实体”。

  “心”是“无自性的”或“非物质的”。但是“心”也不是“完全的空无”,“心”具有“认知”“明了”的能力。

  《大手印祈愿文》云:

  “心性”是“非有的”,因为,甚至连诸佛,都没有看见“心性”。

  “心性”是“非无的”,因为,“心性”是轮回涅槃的基。

  这并不是“相互抵触”,而是“双运的中道”。

  愿我能了悟“离于二边的心性”。

  “非有”跟“非无”,看起来相互矛盾,相互抵触,事实不是这样,“非有”跟“非无”是“无别的双运”,这就是“中道”。

  所有其他的观点,不是坚称“无”,就是坚称“有”,总是持有“二边之中的其中一边”。

  但是,真实的见地(心性的如实面貌),表达一种“有跟无的双运”。

  不能说“心性是有”,因为我们到处找也找不着。也不能说“心性是无”,因为“心性”是“所有被认知被体验的一切法”的基础。

  这个“双运”,如同“水跟湿润”“火跟暖热”的双运。

  五、以一座桥,跨越“汇流的百川”

  如果有人坚持“心是具体的”,那么,他就会像“一条牛”那样愚蠢。

  如果有人坚持“心没有任何实体,而且完全空无”,这就更加愚蠢。

  如果认为“心是实有”,那是“一种分别”,如果认为“心是非有”,那也是“一种分别”。

  如果认为“有跟无这两者,是一个双运”,那是第三种分别。

  “离于任何分别”的刹那,就是“本然的双运”。

  第一个刹那,是“赤裸的本智”,离于任何“心是这个”“心不是这个”“心是两者是双运”的想法。

  在“离于念头”时,心本身就是“双运”,你也无法结合或者造作出一个“双运”。

  它是自生的,它从没有被造作出来,它也不是“一个造作”或“一个念头”。

  请安落体息在“当下赤裸的本智”。

  如果你只管“安落”“休息”,不去想“他是这个”“他是那个”“他是双运”,就如同,用一座桥,跨越汇流的百川。

  为了增盛“这份认出”,我们要对“正觉者”“三宝”生起“虔敬心”,对“还没有证得正觉者”或“一切众生”生起“悲心”。

  精进修持,不要偏离这“不造作的的本来状态”。

  这个“本来状态”,既不需要我们“去保持它”,也不需要其他人“去维系它”。

  你自己去认识它,在这同时,让心“面对它自己”。

  放下一切,放下所有其他的罣碍,这样一来,你就会返回“原点”,回到“本初的状态”

上一篇:第08章 直指《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