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入行论

行为学-入行论引文1-6笔记(2-2)

创建日期:2022-08-13

  行为学-入行论引文1-6笔记(2-2)

  行为学-入行论引文3笔记

  1、佛教包括教法和证法,教法指语言文字、法本、念诵、传承等等,证法是指这些教法的意义在我们相续中存在。

  2、题目——〖入行论释•善说海〗。

  “善说海”是注释的名称。“善说”指完整无缺地宣讲大乘《入菩萨行论》的甚深意义,“海”指本论所引用的教证、理证相当丰富,犹如大海是一切宝藏的来源,而此处教法证法的来源就是这部论典,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故取名为“善说海”。

  3、论典是无著菩萨所造,当然,这里的无著,并不是印度“六庄严”之一的无著菩萨,而是藏地的无著菩萨,原名功秋桑博。

  他大概于公元1259年降生,距今有七百多年了。

  4、(讲义之前的总顶礼至立誓句)

  讲义前面的几个偈颂不是寂天论师造的,而是无著菩萨造的。藏传佛教中,每位高僧大德在造论的时候,前面都会有顶礼句、立誓句,具有一套完整的造论前行。如果你们把颂词与这些偈颂混在一起,是对论典不了解的一种现象,故应区分颂词和偈颂之间的差别。

  这些偈颂分为顶礼句和立誓句。其中,首先总顶礼观世音菩萨,然后分别顶礼与本论直接有关的佛和菩萨――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寂天论师。

  5、〖顶礼圣者观自在菩萨!〗

  无著菩萨相续中具有如此的大慈大悲,全是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加持而获得的,藏地认为无著菩萨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所以他首先顶礼圣者观自在菩萨。这是总顶礼。

  6、依靠诗学和辞藻学的修饰方法,一边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一边祈祷释迦牟尼佛。慈爱无余众生搅拌发心二资海中现,不住涅槃自性三身妙云层层极密布,普降离无我等四边戏论妙法甘露雨,熄众惑火开利乐花净饭王子前顶礼。

  这里用修饰的方法来顶礼释迦牟尼佛。作者无著菩萨广闻博学,从传记中也可看出,他不仅博览大藏经,精通显密经续,而且还通达世间上的各种学问,尤其精通诗学。

  〖慈爱无余众生〗: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仁慈地爱护每个众生。具体而言,最初在大释迦佛面前发菩提心,中间历经三大阿僧祇劫积累资粮,最终获得了色身和法身的果位,然后应机施教给众生转了三次F轮。

  〖搅拌发心二资海中现,不住涅槃自性三身妙云层层极密布〗:通过搅拌大海水,可以产生水蒸气,进而形成层层密布的妙云,同样,通过搅拌发心、福慧二种资粮,能够产生佛陀不住涅槃自性的三身。

  所谓“不住涅槃自性”,是指相对于声闻缘觉而言,佛陀并不像他们那样住于一个寂灭的边,而是远离了一切戏论执著,获得了法报化三身的果位。

  〖普降离无我等四边戏论妙法甘露雨〗:有了密布的乌云肯定会降下妙雨,同样的道理,佛陀获得三身果位的妙云后,肯定会给众生宣讲远离我执以及四边戏论的正法甘露雨。

  〖熄众惑火开利乐花〗:有了雨就能熄灭熊熊烈火,盛开美丽的鲜花,同样,通过佛陀三转F轮的妙法甘露,能够熄灭三有众生相续的烦恼烈火,开启暂时获得人天福报的“利”益、究竟圆满正等觉安“乐”的利乐花。

  〖净饭王子前顶礼〗: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发心犹如白莲花般的净饭王子――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面前,我后学者恭恭敬敬地顶礼。

  7、顶礼观世音菩萨:仅以圣尊名号光,传入何者耳畔中,亦能遣除心暗者,观音怙主前顶礼。

  不管人、非人还是旁生,无论什么样的众生,仅听闻圣尊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也会遣除心里的痛苦、困惑、烦恼等,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力。《法华经•普门品》中说:百千万亿众生感受痛苦时,如果一心持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菩萨就会循声救苦,加持这些众生全部获得解脱。

  8、顶礼文殊菩萨:开示寂灭我与无我戏论胜义之法理,己造积业为我所等世俗遣诸愚见暗,善说抛弃自乐成办利他净行此法理,究竟自他二利法王文殊菩萨前顶礼。

  为众生宣说“寂灭我与无我等一切戏论”的胜义法理,开示“自己造业自己感受”的世俗道理,这些佛陀的深广法门全部是由文殊菩萨的智慧来抉择的,此等善说犹如光芒,遣除了众生相续中的愚痴黑暗,同时,还善巧地阐明了抛弃自己快乐、成办他众利益的清净行为的法理,在究竟自他二利、令众生获得佛陀法王果位的文殊菩萨面前,作者我必恭必敬地顶礼。

  9、对寂天菩萨的赞叹偈,无著菩萨向寂天菩萨顶礼:尽舍国政善开显,稀奇佛子行之理,弘扬佛陀教法者,寂天菩萨前顶礼。

  舍弃王位国政的寂天菩萨,善巧开显了极为稀有的佛子行之理,弘扬了真正的如来教法――利他菩提心,在这样伟大的寂天菩萨足下,作者恭敬顶礼。

  10、立誓句:从彼教言莲苑中,畅饮善说蜂蜜已,为利持佛子行众,我当于此释本论

  作者无著菩萨说:我从寂天菩萨的教言莲苑中,已经获得了《入菩萨行论》的善说蜂蜜,为了利益行持佛法的大乘佛子们,在此特意撰写了这部论典《入行论释•善说海》。

  行为学-入行论引文2笔记

  1、第二个问题,凡是这次听受《入菩萨行论》的四众道友,我安排了一个时间和大家一起共修。从后天开始,我们每天早上利用半个小时修菩提心。

  修菩提心的方法,本论当中也有,由于现在还没有讲到,你们要修的话,可以参考《大圆满前行》、《心性休息》,以及其他有关菩提心方面的书,怎么样修都可以。至于具体的修法,过段时间我想给大家讲华智仁波切著作中的《菩提心修法》。

  2、去年我们学习《大圆满心性休息》时,引用了《华严经》的三个比喻:第一个是,如果没有修持,光是给别人讲,就像一个没有耳根的聋子给别人放音乐一样,音乐虽然好听,但自己一点也听不到,没有修持佛法就是这样;第二种比喻,就像大海里的舟子(船夫),经常载人渡过大海,但有可能他自己会在大海里丧命,同样,没有修持佛法的人就像这样;还有一种比喻,犹如光说糖如何如何甜,但自己一点也不品尝,假如没有修持佛法,就算口头上说得再好听,心里也感受不到佛法的甘甜,不能品尝它的味道。

  3、闻法的规矩在《入菩萨行论广释》、《大圆满前行》中都介绍过,

  首先,闻法时的发心相当重要。发心可分为善的发心、不善的发心和无记的发心。应该以善妙的发心来听。这种发心有上等、中等、下等三种,下等的发心是:听《入菩萨行论》之后,我可能会获得世间的一些利益,但这种动机不能成为解脱之因,这种动机称之为世间的发心,也就是下士道、下等人的发心,以这种发心来听闻佛法,对人天福报或暂时的乐果有一定帮助,但诸佛菩萨的果位、阿罗汉的果位是得不到的。

  第二种是自己想获得阿罗汉果位,或者想获得寂灭的发心。以此中士道的心态,虽然能够获得解脱,但也只是小乘的解脱,不能称之为最高的解脱。为什么呢?因为小乘行人的相续中虽然具有空性正见,非常了不起,但是没有强烈的大悲心。

  最好的发心就是第三种——上士道的发心,是为了天边无际的众生。他们无始以来都当过我的父母,现在沉溺在苦海中非常可怜,我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通过听受释迦牟尼佛的殊胜甘露妙法,依靠佛法来让他们全部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样的发心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哪怕在一般人的相续中生起一刹那,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

  4、华智仁波切在一生中着重宣扬的就是这部论,从他的传记中可以看出,他终生不离的法本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入菩萨行论》。

  华智仁波切的四大弟子之一、讲法最绝的格玛旺波•丹增诺吾(他的传记我以前翻译过),在他的一生中,讲过两百多遍《入菩萨行论》。

  5、以前上师如意宝在大概1998年的时候,对所有的四众弟子说,人身都是无常的,所以自己在晚年有几部重要的论典要宣讲,也就是所谓“四年计划”:第一年传讲《百业经》,让我们了解取舍因果的道理,以发起小乘的出离心;第二年讲《入菩萨行论广释》,使大家生起无伪的菩提心;第三年讲《大幻化网》;第四年讲无上密法。这就是他老人家在弘法利生事业圆满之际,以这种方式作了总结。

  上师在讲《入菩萨行论》的时候说过,他老人家对其他传承有时候记得不是很清楚,但对《入菩萨行论》的传承,自己记得非常清楚。上师在14岁的时候就得受了这个法,当时得受的传承是华智仁波切— 喇拉曲智仁波切堪布索朗仁钦—法王如意宝。作为我们的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14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入菩萨行论》,最后接近圆寂的时候,也想传讲这部《入菩萨行论》,所以,我们后学者应把《入菩萨行论》当作一生中最殊胜的要诀,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相续。

  6、在闻法的过程中,还应该避免几种过患:三种过失、六种垢染、五种不持,这些一定要舍弃。

  7、三种过失:1)耳根不专注的过失。闻法时耳根一定要专注上师所讲的法义,不能随随便便散乱于其他的地方,不然的话,就像把水器扣在地上,你在上面倒了多少水,里面也是一滴也不存。

  2)心不专注的过失。听法时心一定要专注,否则,上师所讲的法语不可能在相续中获得,就像一个盆子的底是漏的,任你在上面怎么倒水,全部都会漏光、一点也不存留。

  3)杂烦恼的过失。听受佛法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别人生嫉妒心、嗔恨心、贪心,经常起各种妄念分别,和别人胡言乱语,说些没有意义的话,听法时心不在焉,这些都叫做杂烦恼。

  8、我本人在法王面前听过四次《入菩萨行论》(包括讲义和颂词),刚来学院时在堪布嘎多面前也得过颂词的传承,还有在其他堪布面前听受,加起来可能有七、八次了;为他人用汉文讲过三遍,藏文讲过四遍还是五遍,尽管如此,我想如果现在有一位自己很有信心的上师要传讲,我还是很乐意听的,因为里面的很多道理我都不懂。

  9、六种垢染:指傲慢、不起信心、没有希求心、外散、内收、厌倦。

  1)傲慢:听法的过程中不要有傲慢心。

  2)没有信心:佛法依靠信心而获得。

  3)没有希求心。

  4)外散:听受佛法时心不能往外散,听法时一定要专注。

  5)内收:打瞌睡或者昏沉。

  6)厌倦:听法时应该要苦行。

  10、五种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不能领会而持。

  1)持义不持文:只能抓住一些意义,对词句根本不知道。

  2)持文不持义:对词句方面,比如辞藻学、音韵学、诗学特别欢喜,只能了解一些词句,不能通达它的意义,就像我们听歌词一样。

  3)上下错乱而持:本来佛经论典中的内容是不会上下错乱的,但我们把上面的内容加在下面、下面的内容加在上面来理解,就是上下错乱而持。

  4)没有领会而持:佛经中有四种意趣、四种秘密,了义、不了义等差别,如果没有通达其中的真正意义,就是没有领会而持。

  5)颠倒而持:比如,佛法本来是断除烦恼的根本,但你反而执著它是世间快乐的因,这就是颠倒而持。

  11、闻法规律,在闻受《入菩萨行论》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按照这些如理如实地行持,远离三种过患、六种垢染、五种不持,还有依靠四种想:把上师作医王想,佛法作妙药想,自己作病人想,认真修学佛法作治病想。加上《华严经》的这四想,我们听受佛法就会非常圆满了。

  行为学-入行论引文1笔记

  1、这次宣讲《入菩萨行论》的原因是这样的:

  大概在三年前,我们共同发愿学习五部大论,在学习的过程中,第一年学习了“戒律”,第二年学习了“俱舍”,现在“中观”基本上已经讲完了,从今年开始,我们学习“因明”和《现观庄严论》。我们也应该学习有关的修行法门,所以,今年在传讲“因明”的同时,我也要求大家一起学习《入菩萨行论》,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前段时间也给大家讲了,我们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在没有圆寂的时候,打算讲完《宝性论》以后,就开始宣讲《入行论释•善说海》。当时法王在大经堂一宣布这个消息,所有的四众弟子欣喜若狂,包括我本人在内,也确实非常欢喜。虽然我在法王如意宝面前,得过《入菩萨行论》讲义和颂词的好几次传承,其他上师面前也得过这部《善说海》的传承,但是,像上师如意宝那样的大菩萨,如果宣讲无著菩萨、寂天论师所造的如此殊胜的论典,我们相续中一定会生起菩提心的。于是,我以最快的速度翻译了《入行论释•善说海》。但后来大家也清楚,因为众生的福报浅薄,上师在我们凡夫面前显示无常而示现圆寂,这个宣讲《入菩萨行论》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

  过了这么长时间,这次宣讲《入菩萨行论》,我也是反反复复思考过的。当然,我自己非常清楚,像我这样的人,连法王如意宝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功德也不具足,但由于以前在上师面前得过清净的传承,也为了圆满上师未竟的誓愿,所以我这次发心为大家传授。尽管凡夫人不能代替圣者,这一点稍微明智、了知取舍的人都很清楚,但不管怎么样,这次依靠种种因缘、种种缘起,准备让四众弟子共同学习《入菩萨行论》。

  2、我们这次的学习与往常不同,在传统讲经说法的基础上,特意开许了一些现代科技的传播媒体,主要是因为现在很多大城市里的人,虽然对佛教很有信心、非常虔诚,但一辈子中不一定有机会来到学院或去寺院听一个完整的传承,为了方便大家学习佛法,所以这次我特意开许,通过现代的网络、光盘、磁带等方式来传播《入菩萨行论》。

  3、上师如意宝早在六、七年前讲过:“我们学院所有的四众弟子,有关别解脱戒出离心方面,应该好好学习《花鬘论》;菩提心大乘佛法方面,一定要学习《入菩萨行论》;密宗方面,主要学习无垢光尊者的教言。”也有这样的一种窍诀。

  3、根据堪布根华的《入菩萨行论注疏》,印度大概有108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可见当年的印度大德们对本论是何等重视。

  4、翻译成藏语的《入行论》,大概有八本,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慧远论师、那波瓦尊者(黑论师)、善天论师、金洲论师等的注疏。在这部《入行论释•善说海》当中,印度最主要的几位论师,如普明论师、贤德巴的教言,基本上都已引用了。藏传佛教中,不管是格鲁派、噶举派、萨迦派,还是我们宁玛派,每个寺院共同认可的、必须要学的一部论典就是《入菩萨行论》。华智仁波切的传记中说:格鲁派主要依靠甲曹杰的注疏,噶举派依据华沃作隆昌巴的广释,萨迦派依据 萨迦色朗则莫的讲义,而我们宁玛派,在华智仁波切还没有出世之前,依无著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善说海》,华智仁波切出世以后,则有堪布根华、根桑秋扎等的注释(藏传佛教中,此类广为人知的讲义大概有20多个),尤其是噶当派,《入菩萨行论》被尊崇为必须要学的“噶当六论”之一。

  5、藏传佛教有103函《甘珠尔》、250多函《丹珠尔》,各派大德所造的论典也不计其数,在这么多的千经万论中,各大教派一致公认必须要学习的,唯有这一部《入菩萨行论》。

  不仅如此,藏传佛教任何一个教派、任何一个高僧大德,在撰著大乘论典时,几乎都要引用《入菩萨行论》的教证。例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过三分之一左右,《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引用了相当一部分,噶举派、萨迦派、觉囊派的诸多论典中,《入菩萨行论》的颂词也随处可见。

  6、在唐朝佛教非常兴盛的时候,《入菩萨行论》还没有译成汉语,后来宋朝永熙二年(公元985年),有一个叫天息灾的译师,才将此译成了《菩提行经》。但因为其中的词句艰涩难懂,至今将近一千多年了,这部论典一直没有弘扬开来。从整体的情况来看,当时天息灾的翻译是非常精密的,他专门建立了一个译经场,对照印度的梵文本进行翻译。翻译的时候,有主译、润文、监译等八九个分工,主译负责梵文本是怎么讲的,监译监督译文是否有错,还有些人对文字进行润色,对意义进行校对……这种译场应该是非常不错的。但可能因为众生的福德因缘吧,这部论典在汉传佛教中一直没有得到广弘。

  近几年来,隆莲法师翻译了甲曹杰的《入菩萨行论注释》,台湾的如石法师也到印度求得了《入菩萨行论》的传承,经过很长的时间,认真翻译了本论,同时撰写了《入菩萨行论浅释》,还探索了《入菩萨行论》与《学集论》、《经集论》之间的关系。从那个时候开始,汉传佛教的寺院中,才有个别修行人开始接触《入菩萨行论》。

  7、《入菩萨行论》已经将大乘经论的所有内容以非常简单的文字表述出来了,学习了它,很多人的相续肯定会得到一定的调伏。

  8、作者寂天菩萨生平有七个稀有传记。

  寂天论师应该是七世纪至八世纪中期的人,是善铠国王的太子,原名寂铠,因为他前世串习了空性等大乘佛法的缘故,对佛法三宝有非常虔诚的信心,得到这个授记后,他早上醒来前思后想,最后决定放弃王位,骑着一匹骏马,像当年的释迦太子一样离开王宫,赴东而去。上师摄受他之后,传授了文殊金刚等持。后来,他在上师身边静修十二年,亲见文殊菩萨,从而获得了殊胜的成就。

上一篇:行为学-入行论引文1-6笔记(1-2)

下一篇:行为学-入行论1品菩心利益7-14笔记(1-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