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五道坎-经庄严18-111
得到“真如”要过几道坎?
一、得到“真如”,要过的五道坎
《经庄严论》讲,五道==1资粮道→2加行道→3见道→4修道→5无学道。
二、1资粮道之坎
积累的思维,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资粮足够时,就过这道坎了。
A唐·波罗颇蜜多罗译版:
福智无边际 生长悉圆满
思法决定已 通达义类性
B索译版:
戊三、如何证悟胜义真如之次第:
菩萨善积累,无边福慧资,
思法决定故,
三、2加行道之坎
1、加行道=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过了四位小坎,就算过这道坎了,并无间进入下道坎。
了知所取的外境,除了名以外,根本不存在;再了知所取的外境只是在能取心上的显现;再了知万法唯心;再了知能取的心也不存在。远离能取所取,现量证悟法性,无间获得见道。
2、暖位+顶位
A唐·波罗颇蜜多罗译版:
已知义类性
B索译版:
第一暖位,明得之智,一切法除了一个表诠的名称以外,根本不存在。
悟诠具相境
第二顶位,明增等持,一切法的现象都是在心识上的显现。
证彼唯诠境
3、忍位
A唐·波罗颇蜜多罗译版:
善住唯心光
B索译版:
第三忍位,一向真如等持,安住于万法唯心的状态。
正住现唯心
四、3见道之坎
1、现量证悟法界,为见道一地。由凡入圣,就是过了这道坎。
2、加行道第四世第一法位与见道一地之间,无间对接,颂词境界既可以属于世第一法位,也可以属于见道。
A唐·波罗颇蜜多罗译版:
现见法界故 解脱于二相
心外无有物 物无心亦无
以解二无故 善住真法界
B索译版:
尔后现量证,法界离二相,
慧知心外无,复证心亦无,
具慧知无二,住无彼法界。
第四世第一法位,无间等持,现量证到一切法的本来面目,远离了能取所取二相,安住在这样的法界性中,马上获得了见道。
五、4修道之坎
从二地一直到十地末位,一步步具足所有的智慧、断除所有的罪碍,这个过一地地坎的过程中,就是修道。
A唐·波罗颇蜜多罗译版:
无分别智力 恒平等遍行
为坏过聚体 如药能除毒
B索译版:
具慧无念智,恒成普平等,
依彼重罪净,如剧毒除毒。
六、5无学道何为坎?
入定安住在根本法界,后得分别非实有,以正知正念维护自己的心,这样的话,能速到解脱的彼岸。
A唐·波罗颇蜜多罗译版:
缘佛善成法 心根安法界
解念唯分别 速穷功德海
B索译版:
佛说妙法善安立,慧住根本法界中,
念相续知唯分别,坚稳速至德海岸。
七、[注5]《众经撰杂譬喻》,卷下/(二七):
“吾取此珠勤苦乃尔。小儿依我得之不识本末。谓生瓮中。佛告阿难。汝但见我成佛。不知我从无数劫学之勤苦。至今乃得谓之为易。如彼婴儿谓珠生囊中矣。是以修诸万行。积功累劫非但一事一行一身而可得也。”
长者说:这个珍珠,是我很多年以来舍生忘死、千辛万苦才得到的。孩子们很幼稚,根本不知道珍珠的来历,觉得很简单,是家里箱子里面出来的。
同样的道理,你看到我在尼连禅河苦行六年,就成了佛,好像很容易的。实际上我为了寻求真理,多生累劫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经历过无数的苦行,“非但一事一行一身而可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