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如-经庄严17-111
如何得到“真如”?
一、得到“真如”的方式是什么?
“真如”是个好东西,通过两种方式可以得到:一个是“人无我”;另一个是“法无我”。
二、“人无我”是个什么东西?
大众认为有个“我”是存在的,这个见解中的“我”就是我;还认为“我”的色受想行识之五蕴也是我。
《经庄严论》讲,我见不是我,五蕴也不是我,所以是“人无我”。
A唐·波罗颇蜜多罗译版:
我见非见我 无相非无缘
异二无我故 解脱唯迷尽
B索译版:
己一、建立人无我:
我见非我相,非恶处相异,
唯二迷乱生,解脱唯迷尽。
C对比:两个译版的意思基本一样,在语言方面:“非见我”==“非我相”;五蕴的表达都深奥,“无缘”PK“恶处”;“二”==我见+五蕴。
“解脱唯迷尽”,两译版用了一样的语言表达,这五个字很重要。
三、“法无我”是个什么东西?
大众认为痛苦是实有存在的,因果关系是实有存在的,世界万物都是实有存在的。
《经庄严论》讲,在胜义理中,痛苦、因果、世界万物的本体是不存在的,全是空性的;在世俗理中,痛苦、因果、世界万物以如梦如幻的方式显现,行持善业一定能灭除生老病死之苦,一定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规律。这两面之理,就是“法无我”。
A唐·波罗颇蜜多罗译版:
云何依我见 不见苦自性
迷苦及苦者 法性与无性
云何缘起体 现见生异见
闇故不见有 亦复不有见
生死与涅槃 无二无少异
善住无我故 生尽得涅槃
B索译版:
己二、建立法无我:
唯依迷乱士,常苦不证悟,
痴明苦无苦,法性非彼性。
现入缘生法,众生依他作,
是因不见有,见无黑暗相。
此以胜义理,有寂无少别,
然说行善业,灭生得寂灭。
C对比:两个译版的意思,大体差不多,可以看出最初的梵本可能是同一版本。在语言方面差别很大,都很难懂。
“善住无我故,生尽得涅槃”==“然说行善业,灭生得寂灭”,从胜义谛来讲,生死与涅槃都没有本性;从世俗谛来讲,若人善住无我而修善业,则生死便尽而得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