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8卷86中笔记
17五五菩路
17、3五五菩路,初四一心
17、3、2初四一心,十信住心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86场中部
1、十信=1信心住+2念心住+3精进心+4慧心住+5定心住+6不退心+7护法心+8回向心+9戒心住+10愿心住
1、1这十种信心住,有些大德把它解释为五根五力。加行道和资粮道专门有五根和五力,名字上也对得上。信、念、进、定、慧,用五根对应;后面的五个用五力来对应。
这样的话,十种信心住可以放在加行道之前。一地之前五根五力圆满,这样解释也是比较合理的。
1、2《起信论》当中讲菩提心有直心、深心和悲心三个,而十信是角度不同。
直心的话,对应1信心住;讲到了真正通达诸法的心入于中观当中。
深心的话,对应2念心住+3精进心+4慧心住+5定心住+6不退心+7护法心+8回向心+9戒心住+10愿心住;中间的这几个信是深心,深入的阶段不同而已。
悲心的话,是最后一个10愿心住,依靠悲心云游十方。最后出现利他的悲心。
是一个法不同的反体,不同的层面分了十种信,实际并没有单独的十种信,是一个心的分法而已。
2、十信之第一信心住: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
有了干慧地,贪欲的心已经干了,再依靠这个心入于中观的中道当中,或者是甚深的般若境界中。贪心已经没有了,就进一步入于万法皆空的中流当中。入于中观,入于般若,入于远离戏论的法当中。
3、圆妙开敷
圆满明妙的智慧,像花一样开启。
4、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
你的真心圆满微妙,从此开始发起来。它越来越圆满,越来越光明。美妙的真性,一直是如如不动、常住。
因为有了最初无我的智慧,它的境界越明显、越清净、越广大。
5、一切妄想,灭尽无余,
这个时候,除了清净、善妙的分别念以外,一切的恶分别妄念全部灭尽无余。
6、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真正的中道,远离戏论的中道、纯粹的智慧留下来了,这是十信当中的第一个,叫做信心住。
这里的信心不一定指信仰,像我们所谓最高的不退转信心,跟佛的境界在相当程度上是无二无别的一个境界。
7、十信之第二念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
有了中道以后,依靠这种智慧,一切都无有任何障碍、一切都圆通。圆通什么呢?
8、阴、处、界三不能为碍,
“阴”,蕴,五蕴;“处”,十二处;“界”,十八界;蕴、界、处所涉的一切法都无碍。
我们现在是有碍的,根没办法互通,蕴、界、处有障碍、有痛苦。但那个时候,整个蕴、界、处是畅通无碍的。
9、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
不仅今生的蕴、界、处无碍,乃至过去、未来的无数劫当中,舍身和受身的生生世世的一切习气,全部能无碍现前。
10、是善男子皆能忆念,
你有了这样了知三世的智慧,那过去很多生世,未来很多生世都完全明白,轮回当中的舍身和受身的所有状况,你都知道。
11、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佛告诉善男子,这些全部都能忆念,而且没有一点的遗忘,就像得到不忘陀罗尼一样。过去的这些事情不忘,都能忆念;未来的这些事情也是了知得清清楚楚,不会有任何障碍。那么这个叫做念心住。
这个境界还是很高的,众生根据业的不同,生生世世有很多流转。能了知生生世世是不容易的。如果真正有了这样的境界,自他前前后后、生生世世的状况都完全了知。
12、十信之第三精进心: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
前面信心和念心的真如智慧,通达一切,消融一切不清净的显现。无始以来自他相续的习气,全部变成精明的智慧,没有烦恼的自相。
13、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无始以来习气的本体,本来就是了明清净的心,障碍习气是不存在的。通达、依靠这样的精明智慧,再不断地努力进取,最后得以真清净。在原来境界的基础上进一步上进,显现上还是要精进的,这个叫做精进心。
波斯匿王小时候能看到恒河,晚年也能看到恒河,见性不灭,能见的光明分一直存在的。依靠这样的习气、依靠光明清净的心,再不断精进,最后就应该是见和不见、境和心完全同一的非常清净、非常圆满的境界。
14、十信之第四慧心住: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精进心现前以后,或者了知诸法本性的心现前以后,就了知没有任何其他实有的法了,纯粹成了无我的智慧。在无我的智慧当中时时安住,叫做慧心住,也可以说是五根里面的慧根。
15、十信之第五定心住: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在智慧心当中安住的时候,它是光明的,这种光明能周遍一切,而且它是寂灭、微妙、空性的,是“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
周遍的;寂灭空性的;“湛”是光明的;寂静微妙的;常有的无为法;“凝”是如如不动的,这样的禅定叫做定心住。
智慧通达万法的真实相,安住在这样境界中的禅定。在安住的过程当中,自己知道,心遍于一切,它的本性是光明的,它的本体是无为法的,它是寂静一切分别念的,它是一直存在的,这叫做定心住。
16、十信之第六不退心: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禅定的光明境界再继续深入,认识心的本性,不断地清净圆满,它只有进步,没有退转,这个叫做不退心。
17、十信之第七护法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前面心已经不退转了,身心很快然、安然,一直保持得住,它始终、永远不会失效的。而且这个时候,十方如来的真如气场,完全与你可以通了——跟上师的密意已经相通了,佛的密意已经沟通上了,这个叫做护法心住。
境界越来越高了,心依靠正知正念,一直不失去,十方如来的境界、诸佛上师的境界与你完全相应,这叫做护法心住。
《楞严经》是修行方面很深的一个窍诀书,经常安住在自己所认识的心性当中,这种光明分一直不失去,慢慢就获得了十方如来的感应、梦中加持等境界,这个时候可以叫做护法心住。
18、十信之第八回向心: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
到护法心的境界,依靠它的妙力,能得到佛慈悲的光,心也可以安住在佛的境界当中。“你中有佛,佛中有你”;或者“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这样的一种境界。
19、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
这个相当于是什么呢?相当于两个镜子互相对着,里面出现的光明互相对应,“你中有佛,佛中有你”互相照应,是非常奇妙的一种显现。
20、名回向心。
“回”是得到了佛慈悲的光,“向”的话,向往安住在佛的境界当中。“回向”并不是我们平时回向的意思,这里“回向”是互相照应,依靠我们的信心跟上师的加持,或者说佛的威德力和我们的信心,这两个缘起综合的时候有这方面的境界。
如果你经常祈祷上师、祈祷佛陀,经常安住在佛的这种境界当中,不管在梦里面,或者平时的显现当中,都能获得上师、佛的感应和加持。一切显现是上师的身体,一切声音是上师的金刚语,一切忆念是上师的智慧,这样的显现全部是与佛无二无别的一种妙力,你听到的、看到的、忆念的全部与佛无二无别,那这种境界完全可以称之为是回向心。
21、十信之第九戒心住: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
自己心的光芒获得了佛的回应,或者在佛秘密的境界当中能安住,获得了佛恒常的、毫不动摇的、美妙清净的加持。
22、安住无为,得无遗失,
这样的时候能安住在不是因缘造作的无为境界当中,得到了无有任何失去的、最高的一种智慧。
23、名戒心住。
这种戒跟佛的密意无二无别,经常处于无为和光明的境界当中,始终在这里不离开,即使离开,也像海里面的乌鸦,稍微飞出去又返回船上。
24、十信之第十愿心住: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有了心和佛无二无别的住心自在,可以云游十方世界所有的刹土、所有的世界,随着自己的发愿力都可以去。得到这样的心的时候,在十方世界当中都可以云游,无有任何阻碍。这叫做什么呢?愿心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