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8卷87下笔记
17五五菩路
17、4五五菩路,次四加行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 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87场下部
1、佛经的一些观点、提法都有不同,也不一定用五道十地来摄持。因为佛陀给所有众生讲到的经典和论典,包括续部的观点都有不同的安立方法,这些安立方法都是非常合理的,有不同的、甚深的密意。
2、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佛告诉阿难,善男子,前面讲到的四十一种心清净以后,再次成就四种妙圆加行。
四十一种心=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3、四妙圆加行=1暖地+2顶地+3忍地+4世第一地
这里的四加行是暖、顶、忍、世第一四个地,与现观和中观里面讲到的加行道的四加行,即暖位、顶位、忍位、世间第一法位,名称是比较相同的,只不过加行道用“位”来说,在这里是“地”,这里的境界要高得多。
4、四加行之第一暖地: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
加行道的菩萨以佛觉悟的智慧用于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心与佛的智慧融合一起修行,自己运用佛智。
5、若出未出,
佛的境界马上要出来、接近出来,但是还没有完全出来,在证悟之前。
6、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这个相当于什么样呢?就像是钻木取火的时候,两个木头摩擦出现预热、比较烫,马上要起火了、马上要燃起来。热起来要燃的木头,相当于是暖地的境界。
佛和自己的觉性马上以无二无别的方式出现,但是还没有完全出现。这种现象叫做暖,一种比较温暖的境界,暖地。这是第一个。
7、四加行之第二顶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
以自己的心,与佛的觉悟达成一片,“所履”,变成一个地。
8、若依非依,
这个时候,要观待他,或者非观待他——依靠佛的境界,似乎依赖,似乎不依赖,马上出现,也马上没有出现,一半出现,一半没有出现。
9、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就像攀登高山的时候,身体入于虚空当中,已经入了高山,相当于已经跟佛的境界同一了。而下面部分,脚还没有离开地,稍微有一点阻碍,这个还没有到佛的境界。从世间当中算是比较高的了,叫做顶地。
10、四加行之第三忍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
心和佛二者等同了,现前般若当中所讲到的中道,没有任何的边。
11、如忍事人,非怀非出,
这种境界是什么样呢?就像一个人修安忍的时候,心里明明很清楚,却不说出来。别人恨他,他没有怀恨在心,也没有说出来。因为他修安忍,外面不明显。
12、名为忍地。
他心里明白,但是他不说、心里不执著。他的修行跟佛基本上是等同了,远离了一切的边,这个叫忍地。
像一地菩萨那样完全离开所有的边,忍地可能有一定困难。到了忍位的时候,不会堕三恶趣,已经到这个境界了。
13、四加行之第四世第一地:
数量销灭,
这个时候,整个世间当中的数量,一也好、二也好,一体也好,它体也好,或者是三、四、五、六等等,我们世间当中所有的这些数和量,它是分别假立的,到这个时候全部都已经消灭了,没有任何二元的概念。
14、迷觉中道,
众生的迷和佛陀的觉在中道当中、般若当中,都已经消了,都摄于般若当中。
15、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所有的二法不是我们的对境,全部都荡然无存——所有的二法无所目及,无所触及,都没有了,这种境界的名称叫做世第一地。
世第一法过了以后,马上获得第一地菩萨,所以它在整个世间法、凡夫地当中是最棒的,因此叫做世第一法。
二、再听梦先生聊聊:
第59场中部
1、什么叫四十一心?干慧是一心,刚生起信心得有智慧,没有智慧信心生不起来。为什么想出家?那个就是智慧,就是干慧;但没有法水滋润,干有其慧。干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叫四十一心。心能成就四种妙圆加行,从发真如的妙明真心,这叫妙圆加行。
2、十回向菩萨满心了,要经过四加行位;四加行位之后,要进入初地菩萨。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把心智与佛智相同,还没证得,登了初地就证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