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9卷102中3笔记
19魔境五十
19、4魔境五十,受阴十魔
19、4、4受十魔四,足魔入心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102场中部3
1、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
又继续这样修禅定,有些善男子在修行过程当中,见到色蕴已经消融了,然后受蕴的觉受光明现前。
2、慧力过定,失于猛利,
这个时候,慧力超越禅定,太过猛利。
在修的过程当中,有时候是定力过多、禅定过度,正知正念都没办法摄持;有时候是慧力过多;只有定和慧比较平衡,才是比较好的。
3、以诸胜性怀于心中;
始终都有一种殊胜的心,比如说“烦恼即菩提”、“五烦恼是五智慧”,或者说“众生即是佛”、“众生和佛是一体的,心佛一体”等等,这样的一个特别殊胜的口号、文字怀在心里面,一直挂在心里面。
4、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
这个原因,自己怀疑自己是卢舍那佛,然后修行有一种满足感,不用修了。以有道理的词来掩盖自己,掩饰自己。
因为“众生即佛”,我是众生,我跟佛没有什么差别,观音菩萨跟我一样的,卢舍那佛跟我一样的。
“烦恼即菩提”的话,我的烦恼肯定是菩提。
5、此名用心亡失恒审,
这个名字叫做,他的用功和他的禅定已经忘失了正知正念,忘失了妙观察智,善妙观察的那种智慧。
6、溺于知见。
沉溺在一种邪知邪见当中。
比如“四大皆空”,我的身体是四大组成的,我肯定是空的。什么善业也不用做,恶业也不用做,都无所谓的。但结果造了很多的恶业。
7、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如果自己已经明白了,自己肯定不是佛。
8、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
如果自己认为是圣者的话,下劣的知足魔入到他的心当中。喜欢空口高谈,这样的人容易着这样的魔,处于一种知足相。
9、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
见人就说自己获得了第一义谛、获得了胜义谛的最高境界,我已经证悟了,我已经开悟了。
10、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这种人从此会堕落到苦海当中,也非常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