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10卷109下笔记
19魔境五十
19、6魔境五十,行阴十魔
19、6、5行十魔五,遍计虚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109场下部
1、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
处在三摩定当中的善男子,修行得到一定境界,得到心凝坚固、正心了明的时候,魔不能得便。
精进修行的时候,魔不能得便;对任何一个法不执着的时候,魔不能得便。对某一个法,特别特别执着的话,魔众马上知道,这是你脆弱的点,就会得便。
2、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
穷尽众生的类本,观它的幽清和它的源头,在知见当中产生分别念。
3、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这种人堕入到四种颠倒。这四种颠倒邪见,叫做“不死矫乱遍计虚论”。依靠自己遍计的分别念,一直说各种混乱的虚妄的言论。
“不死”,就是不容易死的、不间断的;“矫乱”,就是混乱;“遍计”,就是分别念;“虚论”,就是种种言说、种种说法,胡言乱语,随随便便说。
4、一者,
第一种颠倒,八种矫乱,变与恒、生与灭、增与减、有与无的矫乱。
5、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
第一个矫乱:变。
观察行蕴变化的源头,行蕴最开始的时候是什么样呢?它一直是迁流不息,一直没有停顿过,是这么一个法,这个叫做变。
不仅行蕴是这样,其他内外的法也可以这么说。一直是有变化的,这个叫做变。
6、见相续处,名之为恒。
第二个矫乱:恒。
发现行蕴的相续是不间断的,一直接连不断的出现,那么这个叫做恒。
7、见所见处,名之为生。
第三个矫乱:生。
八万劫之内,他所见的这些众生,所见的一切法,一直不断的产生,这个叫做生。
8、不见见处,名之为灭。
第四个矫乱:灭。
八万劫之外,他见不到的地方、见不到众生,所以就叫做灭。
他只见到他当前所见到的,其他都没有见到,没有的话,他认为已经灭了。
9、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
第五个矫乱:增。
相续的因,是不断的。现在的相续之前,一直有前前的因。有不断产生相续的因,所以叫做增。
10、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
第六个矫乱:减。
生生灭灭的相续,它中间有一种离处。好像生和灭中间有一点空隙,有一点空处,这个叫做减。
分别念中可以这么想,比如说生和灭的话,灭的时候已经没有了,生的时候已经产生了,好像生和灭之间有这么一个空格一样。这只是语言上的话法,实际上生生灭灭没有实质性。
11、各各生处,名之为有。
第七个矫乱:有。
地狱、饿鬼、旁生,众生各自都有自己的生处,这个名称叫做有。
12、互互亡处,名之为无。
第八个矫乱:无。
众生各个会死的,天人也死的,人也会死的。各个死的地方,名之为无。
可能跟无神论有点相同,死了就没有了,他认为这样的。
13、以理都观,
依靠理证,依靠道理来观察这些。
14、用心别见。
用心的话,有不同的见解,有不同的结论。
如果依理观察,其实用心就有这样不同的所见。
15、有求法人来问其义,
如果有求法的人来问这个意义的话。
16、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
他就回答说,我现在也是生的,也是灭的,也是有的,也是无的,也是增的,也是减的。
在问他的人面前,他们一会说有,一会说没有,一会说增,一会说减,全是相违的词。有的话,不是无,增的话,不是减,这两个完全是相违的。
中观讲,“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常不断”;他们是反过来说,有增有减、有生有灭。可能中观是胜义当中说的,他们是世俗当中说的。
17、于一切时,皆乱其语,
凡是在一切时刻,他们就会这样胡说八道,说各种各样的乱语。
18、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他们以自己的分别念来讲,在有人来问的时候,回答是不清楚的,完全失去了增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按照他们的观点,变与恒、生与灭、增与减、有与无,这些法相全部在一个瓶子上的话,就有八种矫乱,这是第一种颠倒。
19、二者,
第二种颠倒:无的矫乱。
20、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
这种人观自己心的时候,个个都是没有的。最后除了无以外,一切皆无,什么都没有了。
他可能观的是单空,这样观心的时候,念念都是灭处,念念都是没有。这是从灭的角度来讲,比如说我刚才产生信心,一会灭了,刚才产生嗔恨心,一会灭了,刚才产生欢喜心,又灭了,所有的这些心最后都灭了。快乐和痛苦,最后都是没有的,从灭的层面来,是这样的。
21、有人来问,
有些人问,你的心到底是怎么样的?
22、唯答一字,但言其无。
他用唯一的一个字来回答,无。没有,他很简单
23、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除此之外,没有什么。这是无有派的外道。
24、三者,
第三种颠倒:有的娇乱。藏文当中把它翻成“有”,汉文当中是“是”。
25、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
这种人观自己心的时候,发现各各地方都有心,有分别念,有欢喜心,有开心
26、因有得证。
这样的话,他就有认为,什么都有,烦恼也有,信心也有,痛苦也有,开心也有。
27、有人来问,
有人来问他,你的行蕴是什么?
28、唯答一字,但言其是。
他唯一回答的只有:“是”。“是”和“有”是一样的,“是”也是“有”的意思。
29、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除了“是”或者“有”以外,他没有什么说的。
30、四者,
第四种颠倒:有无的娇乱。
31、是人有无俱见,
这个人,有的见和无的见、生的见和灭的见,都有的。
32、其境枝故,
他的对境,像树枝一样,比较混乱、紊乱,没有次第。
33、其心亦乱。
他的心也是很乱的。因为他承认有和无,所以非常矛盾,感觉非常混乱,肯定是乱的。
34、有人来问,
别人来问,行蕴也好,万法是怎么样的话。
35、答言亦有即是亦无,
他回答,也是有的,也是没有的。
36、亦无之中不是亦有。
没有当中也不是有的。
37、一切矫乱,
不知道在说什么,到底要想说什么?有无、无有、无当中不是有,反正随随便便讲,都是胡言乱语,
38、无容穷诘。
因为这样的娇乱、胡言乱语,所以无法追问,没办法找到究竟的答案。
他一会说无,一会说有,一会说有中没有,一会说没有中有,不知道在说什么。
39、由此计度,矫乱虚无,
由此,这样的这种分别念,确实是娇乱无章,没有任何实质。
40、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因为这样的观点,最后堕入到外道当中,迷惑了菩提性。
41、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所以这是第五种外道的八法、无、有、有无,四种颠倒性,它叫做“不死矫乱遍计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