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10卷110中1笔记
19魔境五十
19、6魔境五十,行阴十魔
19、6、7行十魔七,死后无相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110场中部1
1、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
处在三摩定当中的善男子,修行得到一定境界,得到心凝坚固、正心了明的时候,魔不能得便。
2、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他观察十二类众生的根本,同时也看到它的幽幽和清清,还有恒常有扰的源头的时候,就可以发现禅定当中最细微的、迁流不断的行蕴法。
3、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
于先灭除的色蕴、受蕴、想蕴当中,又产生分别念。色蕴也不存在,受蕴也不存在,想蕴也不存在,这三个蕴已经没有了,这样的境界当中产生分别念。
4、是人坠入死后无相,
那么这个人坠入,死后无相见。因为三个蕴都没有了,所以无相。
5、发心颠倒。
他就发起了三个颠倒心。
6、见其色灭,形无所因,
第一个颠倒心:
他通过禅定观修的时候,了知色蕴已经没有了;色蕴没有的话,那身体的形象,这些都是无所依的。
因为色没有的话,那身体这些,肯定是没有什么依靠的,这是色蕴灭的道理。
7、观其想灭,心无所系,
第二个颠倒心:
又观察的时候,想蕴已经灭了;想蕴灭的话,那心和心所无有所系,无有所属,没有任何的依靠。这是想蕴灭的道理。
8、知其受灭,无复连缀,
第三个颠倒心:
色蕴、想蕴也灭了,就知道受蕴也灭了,因为受蕴是想蕴和色蕴之间的纽带,它们之间的一个连接线,一旦外面的色蕴也没有,里面的想蕴也没有的话,受蕴也不可能有。
因为感受的话,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想,来感受外面的色法,所以受蕴也不存在了。这是受蕴灭的道理。
9、阴性销散,
色蕴、受蕴、想蕴都不存在了,本性销散了。
10、纵有生理,
虽然行蕴有生生灭灭的道理。
11、而无受想,与草木同。
因为前面的受蕴、想蕴、色蕴都已经没有了,光有一个行蕴没有什么用的,就像是草木一样的。
草木石头的话,既没有想蕴,也没有受蕴,所以跟这个没有什么差别。
12、此质现前犹不可得,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这四个蕴的本性,都是不可得的。
13、死后云何更有诸相?
这四种蕴相,通过观察或者禅定力破掉的话,那死后更不用说了。死后,色蕴、受蕴、想蕴、行蕴,都灭了、都不可得。
14、因之勘校,
生前都没有的话,死后更没不用说了,依靠这种方式进行观察,进行推理。
15、死后相无。
这样的话,死后也肯定是无相的。
16、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现在观察的时候,有八种无相。生时色、受、想、行四无相,与死后、色、受、想、行四无相。
八相已经灭了,没有了。现在没有的话,死后也不会有的,死后也是没有的,这叫做八种无相。
17、从此或计,
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观察、算计,或者说分别,推理的话。
18、涅槃因果一切皆空,
那世间当中的涅槃也好,因果也好,一切法全部都是空的。这里不是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
19、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徒有一个虚假名,究竟都是断灭的,是没有的。
20、由此计度死后无故,
所以通过这样的推理,死后是无相的。
21、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因为这样的观点,最后堕入到外道当中,迷惑了菩提性。
22、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
这是第七种外道。他们建立了什么呢?五蕴中,死后无相的颠倒心和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