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22下-24课行菩提心(四度)小结

创建日期:2022-04-25

  前行备忘录22下-24课行菩提心(四度)小结

  前行备忘录22课3下行菩提心笔记

  二、行菩提心的学处

  1、【不退失行菩提心的因就是修学六度万行,我们自从发起了愿行菩提心以后,就必须修学愿行菩提心的学处,愿菩提心的学处已经宣讲完毕。】

  【行菩提心的学处,尽管有浩瀚如海的佛子行,但这一切归纳而言,就包括在六度当中。六度再进一步概括,布施等前五度是有缘福德资粮或者方便行为分,后面的智慧是无缘智慧资粮或者见解分。】

  愿菩提心的学处=自他交换+自他平等+自轻他重的三种心念。

  行菩提心的学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前五度有缘福德资粮或者方便行为分+智慧度无缘智慧资粮或者见解分。

  行为分指的是一个过程,见解分指的是一个境界。

  有相和无相指的是什么呢?因为前五度可以依靠意念造作的方式来成办,称之为有相;后一度完全超越起心动念,称之为无相。

  也可以站在一个见解当中讲解前五度和后一度,当我们执受见解的时候,妙力起现一切之相中已经含摄了前五度,在执受本体当中已经含摄了后一度智慧般若波罗蜜,这就叫作六度波罗蜜。这个是站在用方便成办智慧乃至当下圆满六度波罗蜜当中,便智双运当中树立六度波罗蜜,但这个根据个人的禅定来定夺。

  有相和无相是两个次第,从过程的角度来说,前面的有相需要起心动念,无相指的是远离一切戏论,就如同我们平常所行持的等持一般。

  当然六度波罗蜜也可在一法当中圆满,刚刚所说的便智双运已经含摄了六度波罗蜜,但这个根据你的禅定来定夺。当时要是树立一个有相的话,这个相并不是起心动念之相,而是妙力起现一切之相为有相福德资粮,执受本体叫无相智慧资粮,但这个需要根据自己对禅定的认识来树立。前面为行为分,分后面为见解分。

  2、【“度”(即波罗蜜多)的含义,成为能到达涅槃彼岸的方便,为此称为“度”。它包括到达声闻缘觉地的寂灭涅槃彼岸和抵达圆满佛地的涅槃彼岸。】

  【具体来说,如果六度以出离心摄持、以证悟无我的智慧摄持而没有以空性见摄持,那就是相似的六度,是获得声闻缘觉寂灭果位的因。】

  【佛果不住二边,因此获证佛果的方便是以见解制止三有之边,以大悲制止寂灭之边,能到达不住有寂二边的彼岸,为此称为六度。换句话说,如果方便智慧不相脱离,以方便大悲和智慧空性摄持,就是以方便制止寂灭边,以智慧制止三有边。】

  三有是三界的意思。

  3、【修学六度的行者,凡是入于胜解行道者所行持的六度就叫假立的六度,原因是:在当时还不能够做到直接布施头颅肢体等,只能在心里观想布施,行为上加以护持,空性方面,仅仅是以总相的方式证悟空性,而没有直接现见。】

  资粮道与加行道当中的发心,所行持的六度就叫做假立之六度,因为由于不圆满的缘故。从文字角度知道一切诸法的本体为空性,之外还没有现证空性,没有直接现见。

  【所以,在当时只能是诚心诚意观想布施头颅等、行为上予以护持,否则如果直接布施,就会成为堕落的因。对于布施等和智慧只不过是以胜解行持,为此是假立的六度。】

  当不具备以上这些条件的时候,若要是直接布施头颅、肢体的话,直接会堕落三恶趣之中,因为当时仍旧还有贪嗔等烦恼的缘故。我们把这种六度叫作什么,不叫作智慧达彼岸,而叫作智慧在此岸。

  4、【真正的六度:现见见道法性真谛、以智慧现量见到、得见真如、现前真实际,这些都是同一个意思,只是不同名称。从证悟见道的所证时起,到十地相续末际之间,入定是离戏的境界,后得需要圆满十度。】

  5、【六度,必须依靠远道、近道和捷径来修学才能使圆满、成熟、修行功德达到究竟。】

  六度=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捷径之道光明大圆满来修学,才能使圆满、成熟、修行功德达到究竟。

  6、【身为初学者,要着重行持见解,其原因是,我执和我所执能把我们束缚在三有之处,对治它的道就是三学,道中居于首位的是道谛,凭借证悟无我的智慧来观察人我与五蕴是一体还是他体,从而认识到人我无基,】

  【再观察设施处五蕴是微尘和刹那的自性,由此决定蕴无自性。而分析法无我和人无我,主要进行观察修。见道依靠现量的见解证悟真如,从修道开始串习它的相续。在初学阶段,树立见解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7、【六度分为本体和分类两个方面,这里所修的都是修本体,所有分类是在座间思维。】

  【修行时分为入座和座间,入座的前行与其余引导相同。在虔诚祈祷时,要观想上师心相续中修行布施等六度的功德在自相续中生起,思维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浑然融为一体,心尽可能入定安住。】

  前行备忘录23课1布施笔记

  8、1.布施

  【入座的正行,修施舍心,所布施的事物,是身体、受用、三时所积累拥有的一切善根。】

  布施总分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但不管站在哪个布施的立场上,都没有离开身体、受用和三世善根的范围。

  【布施给谁呢?布施给一切众生。布施什么呢?布施身体、受用及善根。】

  【入座里要在心态(即意乐)上反反复复修施舍心。】

  前行备忘录23课2布施笔记

  9、3)无畏布施

  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在轮回苦海之中遭受很大的痛苦,现前我们不畏惧这样的显现,度化一切众生证悟究竟果实,这里头已经含摄了无畏布施的一切功德。当然在财法布施的时候,也含有无畏布施。

  10、要知道所布施的对境、布施者、布施物、布施的心念以及布施的行为,这些条件都具备才称之为布施度,具有功德性。

  11、【正行,引生出所布施的对境、布施的事物、布施的目的三轮现而无自性空性的定解。】

  这个当然叫作布施等持,也可以叫做布施度,这个度的智慧达到彼岸的时候,从等持的立场之中超越一切戏论之法,依靠意念造作的一切戏论称之为智慧在此岸,因为这种智慧是有限量性的,消尽一切戏论之法的超越智慧,叫做智慧到达彼岸。从另一个名词来说,布施是在此岸,布施的等持叫做布施度,到达了彼岸。

  12、【作这些上供下施,都要是在不求自我今生回报和来世报应的情况下进行,怀着慈心、悲心,以悦耳温和的话语来布施。布施成为吝啬的对治,不求回报的财施是在资粮道的阶段;大布施在加行道;极大布施是在见道的阶段。】

  资粮道当中只能做到一般的布施,比如我们给别人一些财物资具等,在加行道当中,由于已经逐步断绝我执,所以布施更大一些,能把自己身旁最心爱的东西都布施给他人,称之为大布施。

  极大布施是把自己身体,比如头、眼睛乃至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现量布施给他人,这就叫作极大布施。极大布施在见道的阶段,见道称之为大觉第一入定之境界,完全断绝我执的缘故,所以能做到这一点。

  13、【作为初学者,对于身体,要在心里观想布施,行为上加以保护。】

  作为初学者,对于身体,要在心里观想布施,从资粮道开始把身体观想布施。我们在上面说过,身体、受用和三世积累的一切善根,从心里布施给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从心态上面作布施,行为上面加以保护。要是不保护身体,可能当时还会产生极大的嗔恨心,形成成办菩提之违缘。所以,做什么样的布施要以当时的见地来定,在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做这种事情是不合理。

  前行备忘录23课3持戒

  14、二、持戒

  【持戒:务必做到不分入座和座间而不离开戒律。】

  15、1.立誓

  【 因此,我们必须要具足断心(即第一个誓愿铁钩),并用誓言(也就是指不舍断心誓愿)的第二个铁钩钩住。】

  这两个立誓非常重要,后面的这个立誓是为了坚固前面的这个誓言。“立了再犯,犯了再立”,这个就说明不具有第二个誓言的缘故而致,只是走了个过程。

  我们在受皈依戒的时候已经在诸佛菩萨面前发誓:从今以后不损恼一切有情众生。我们已经立了这样一个誓,由于长时间在内心当中有这种断罪的心,绝不再去杀生的这种心,就叫做戒体;倘若完全没有这种断罪的心,也就不具备戒体,即便平时心地很善良、也不杀生,他虽然没有过失,但也没有什么功德,由于不具备戒体的原因。

  那应该怎么立誓?在自己的根本上师面前立誓,在众多导师面前立誓,或者观想在诸佛菩萨面前立誓都可以,总之有这个戒体的话非常好。

  要是这么立誓的话,从此以后所做的一切善行都称之为功德,因为他已经具备了断罪之心。所以说,倘若没有断罪之心就不具备戒体,以后所做的一切行为都不能称之为功德。

  16、【 入座的正行:从十不善开始到大圆满的誓言之间,每一项都要具备“不造罪业”的断心,并用“宁死不舍此誓愿”的第二个誓言铁钩钩住。首先对一切有情,知母、念恩、生起想要报恩的念头,这一切修法在此与下文都要应用。】

  17、2.十善业

  (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两舌(6)不说粗语(7)不说绮语(8)不贪(9)不嗔或不害(10)不持邪见:

  18、【所谓的四部清净忏悔,身部的忏悔,顶礼膜拜;语部的忏悔,念诵百字明;意部的忏悔,处于了悟的境界中忏悔;三门平等部的忏悔,在见解的证悟境界中忏悔。】

  在执受见解当中,呈现的一切堕罪都是一种妙力显现,在执受见解当中妙力起现一切之相均成为本体之庄严,这时候的忏悔就叫做忏悔之王。

  19、【所谓的四精,身体的四精是指脉、白明点、红明点和风,用良药、血、食子和酥油灯相对应而作供养。此时此刻,要努力守护根门、默然禁语、使心的分别忆念不散他处。】

  在设置坛城的时候,脉、白明点、红明点和风以什么为标识呢?用良药和血代表白红两者;做的很多食子分别代表上师、本尊、空行、护法等等;酥油灯代表风,如是相对应而作供养,这在坛城之上是不可缺少的。

  20、【前面皈依时我们就受了居士戒,作为居士,所要守护的四根本戒加上酒,共五戒,发下“不犯五戒”的五种誓愿,并用“宁死不舍此誓愿”的五种第二个誓言铁钩钩住。】

  前行备忘录24课1持戒笔记

  21、【沙弥、比丘、菩萨、密宗瑜伽行者,在饮酒的问题上,如果真正已获得了依靠念诵三字咒语就足能转变酒的色、味、效力等禅定暖相境界,到了就算是毒物也能够转变其色、香、味食用绝不会受害的时候,喝酒也不会有害。否则,作为沙弥、比丘等人,谁贪爱酒的气香味美而饮用,也就断绝了本师和你之间的师徒关系,佛陀亲口说过:“饮酒者非我弟子,我非彼之本师。”】

  前行备忘录24课2持戒笔记

  22、【首先,菩萨乘自宗,有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别解脱戒包含在菩萨戒中,而密乘戒不包括在别解脱戒与菩萨戒中。得受三戒的人,必须要严禁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的一切恶行。归纳而言。断除害他的一切事,即是别解脱戒;成办利他的一切事,为菩萨戒;了知三门是三金刚的自性,就是密乘戒。】

  23、【身体殴打、口出恶语、意怀害心等,总之身口意的微细损害事也予以断除,就是严禁恶行戒;】

  【尽管摄集善法戒的本体是修学六波罗蜜多,但作为初学者,身语意精进奉行包括微小之事在内的一切善法,就是摄集善法戒。】

  【饶益有情戒,当现见见道法性真谛之际,以四摄摄受一切所化众生,把他们安置于成熟解脱的正道中。】

  【如果把以上三戒在一个虱子上来安立,一开始抓住一个虱子,心里便想:为了等同虚空际的一切有情获证佛果,不杀这个虱子,这是严禁恶行戒;在没有弄死它的基础上还救护它的生命,就是饶益有情戒;将这一善根为利他而回向,即是摄集善法戒。】

  【简而言之,三戒就包含在尽己所能断除十不善、成办一切利益的事以及了达三门是三金刚之内。在所有后得阶段,即便身语意的一分一毫不善业,也予以舍弃,对于善事,从一点一滴做起,一切的一切均以三殊胜摄持,引生出现而无自性的定解。】

  前行备忘录24课3安忍精进笔记

  24、2.安忍

  忍辱=忍辱他人习性之安忍+忍辱求法苦行之安忍+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

  忍辱求法苦行之安忍,像历代高僧大德一般,在行持善法的过程当中应该苦行为主,即便是一种苦行,也应该安忍。修行者前面以痛苦开始,后面结尾是快乐的。现前依靠苦行的方式来成办快乐,所以我必须安忍。

  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指的是在求学无上窍诀大圆满、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等这种深奥的见解时不产生畏惧。

  25、【安忍的本体是心不烦乱,嗔恨是一种心所,它是在心上安立的,忿怒是在身语中表露出来。世间俗人的口里常说“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资。”《入行论》中所说的“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到底能被什么焚毁呢?能被嗔心焚毁。焚毁的是什么呢?是随福德分的善根。而具足三殊胜的善根不能被摧毁。】

  26、不管面对的是自己的家人、同事,或者修学之人面对自己的道友,都时时要以安忍为主。站在小乘的立场之中它有过失;菩提心的立场之中讲解,起嗔恨心所缘的对境乃自己的母亲;从密宗的立场之中,净观他人即为男女菩萨,从多角度当中都要断绝嗔恨心,嗔恨心的过失非常大。

  刚刚也说过,认识到嗔恨心的过患和安忍的功德以后,一定要修安忍心。这时候有些会说“太丢自己的颜面了”,一点都没有丢,暂时在他人面前丢颜面,但是你已经得到更大的利益——在阎王爷面前没丢你的颜面。

  27、3.精进

  【精进,包括本体和分类。】

  【精进的本体,就是所谓的“进即喜于善”。对尘世间的不善琐事,兴味盎然、满怀欢喜,属于懈怠,所以喜乐善法才是“喜于善”的含义。将身体、语言的一切下等善法抛开,以最大的欢喜致力于心的善法,就是精进。】

  28、【精进的分类有披甲精进、加行精进和不满精进。】

  精进=披甲精进+加行精进+不满精进=披甲精进+加行精进(恒常加行精进+恭敬加行精进)+不满精进。

  【首先发起世人谁也不曾想过的广大意乐,心想:我把佛菩萨在尽恒河沙数大劫之中所行持浩如烟海的圆满(功德)、成熟(有情)、修行(刹土)这一切合而为一,在每一刹那间修行,这种心愿就是披大盔甲精进。】

  【加行精进,(包括恒常加行精进和恭敬加行精进。恒常加行精进:)在没有证得究竟佛果之前,还有上上的所证需要证悟,仍有上上的所断需要断除,为此,必须修学六波罗蜜多。我们要以这样的意乐和行为,白天不闲、晚上不眠,身语意三门一刹那间也不停留在没有正法的状态中,时时刻刻修行善法。】

  【恭敬加行精进:我们要对外摄持的上师善知识、他所开示的大乘法以及自相续的菩提心,油然生起恭敬之心和喜悦之情。】

  【所谓的“加行”就是不离开的意思。换句话说,如果在传法的过程中产生厌烦之心,那就要发挥舍弃助缘的作用。助缘包括恭敬的助缘、稳重的助缘、欢喜的助缘和舍弃的助缘四种。其中的舍弃,有暂时放下和永远舍弃两种,这里指的是暂时放下。永远舍弃,是指暂时所行持的法已经完成,诸如传法已经完毕,对此,上师和弟子,上师已经完成正法,而弟子并没有完成,因为他还需要依照所讲的法义加以修行。】

  【不满精进:对于布施等不能怀有满足感,在没有获证佛果之前,所断还有待于逐步断除,功德还有待于逐渐生起,所以在这期间要持之以恒长久发起勇猛精进。】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19下-22上课愿菩提心小结(2-2)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25课行菩提心(禅定度)小结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